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9.22 KB
- 文档页数:4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
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
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一)青海省情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
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
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
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置为36°15′N~38°20′N,97°50′E~101°20′E之间,海拔3194~5174m。
调研报告青海调研报告:青海一、引言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青海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为青海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景点与旅游资源青海拥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等。
青海湖是中国四大内陆湖之一,以其秀丽的风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茶卡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质盐湖之一,拥有壮美的沙丘和纯净的盐湖。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以其丰富多彩的壁画和佛教艺术而闻名。
这些景点都体现了青海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魅力,对于青海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发展青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和资源开发。
青海盛产稀有的金属矿石、能源资源和优质的农畜产品。
在近年来,青海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取得了较显著的发展成果。
青海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为青海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青海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成效,成为中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之一。
这些经济发展成果为青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状况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以汉族、回族、蒙古族和藏族人口最多。
青海的社会状况相对较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教育方面,青海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医疗方面,青海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院和卫生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基础设施方面,青海加大了对交通、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度。
青海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管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五、发展机遇与挑战青海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然而,青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玉树州林草资源调查报告摘要:一、引言二、玉树州林草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2.草原资源三、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1.保护措施2.利用方式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存在的问题2.原因分析五、对策建议1.加强林草资源保护2.优化林草资源利用3.完善政策法规六、总结正文:一、引言玉树州位于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拥有丰富的林草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玉树州的林草资源现状,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报告。
二、玉树州林草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玉树州的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根据调查,玉树州森林覆盖率为20%,其中天然林占主导地位,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
主要树种包括青海云杉、川西云杉、红杉等。
2.草原资源玉树州的草原资源也十分丰富,占据全州面积的60%。
草原类型多样,包括高寒草原、草甸草原等。
草原植被丰富,有青海嵩草、紫花针茅、糙叶苔草等多种植物。
三、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1.保护措施近年来,玉树州政府加大了林草资源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生态移民等。
同时,加强了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利用方式玉树州的林草资源主要用于生态建设、畜牧业、旅游业等方面。
其中,生态建设是林草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包括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
此外,草原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存在的问题尽管玉树州在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灾害频发等。
2.原因分析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伐、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对策建议1.加强林草资源保护(1)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2)加强草原管理,合理规划放牧,防止过度利用;(3)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伐、乱采滥伐等行为。
2.优化林草资源利用(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2)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林草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就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根据人类的具体要求对生态环境性质及变化状况进行的评价。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和判别。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按照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工作安排,采用2010年和2011年两时期的陆地卫星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开展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本报告是此次评价的核心成果。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体系(一)评价指标和数据获取1.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贫程度。
由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等效面积占区域面积比重计算得到。
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五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
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的遥感解译由空间分辨率为30米的2011年5~10月时段的TM7波段卫星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这两项技术,将2011年度图像配准,采用人工目视判读解译。
2.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水网密度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水的丰富程度。
土地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
青海省水系图来源于国家地理中心1∶25万基础地理数据,河流长度和湖(库)面积利用遥感解译得出,水资源量、年降水量来源于水文水资源部门统计资料,青海省土壤侵蚀图来源于青海省水保部门。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题目: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一、引言青海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海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报告将对青海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改善青海的生态状况。
二、青海生态问题概述1.草原退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高原草原地区,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青海的草原退化严重,植被覆盖度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2.水资源短缺:青海位于内陆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方面。
3.湖泊富营养化:青海拥有众多的湖泊,但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湖泊水质受到污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状况差。
4.生物多样性减少:青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生境破坏,青海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三、原因分析1.经济发展压力大:青海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工业污染和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
2.生态意识薄弱:由于青海的农村比较贫困,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较低,一些农民在谋生的过程中过度开采资源、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破坏。
3.管理不善: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监管不力,导致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佳,对环保违法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四、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青海环保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切实做好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工作,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力。
2.扶持农牧民转型: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草原的过度开发。
3.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节水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一)青海河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其发源于青海省一段叫做河源的地方,经过黄河源头附近的一片高原地带,最后注入黄河大峡谷。
本文将对青海河湟进行调查,并就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源保护青海河湟的水源主要来自于青海省的冰川、雪水和饮用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扰动,青海省的冰川正在迅速消失,导致青海河湟的水源量减少。
为了保护水源,我们建议加强对冰川的保护,同时对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进行合理规划,以减少对青海河湟水资源的压力。
二、生态环境青海河湟流经的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过度放牧和非法砍伐等人为活动,青海河湟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破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对违法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守护青海河湟的绿水青山。
三、社会经济发展青海河湟流域的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青海河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青海河湟旅游资源的开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增加地方收入。
综上所述,青海河湟是一个重要的河流,其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青海河湟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二)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已经对青海河湟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青海河湟的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
四、文化遗产青海河湟流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和传统村落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民居和宗教建筑面临着老化和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加强对修缮工作的资金支持,同时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确保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
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
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
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
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 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临沂一中2018级南校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调查)课题负责人:李春琳所在班级:高二班九课题组成员:李春琳(高二九班),汪馨媛(高二十五班),马嫄(高三十一班)所在班级:高二九班,高二十五班, 高三十一班指导老师:公维贵课题领域:地理考察一、课题来源、青海,因幽美,湛蓝的青海湖而得名,以至于著名,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它比闻名遐耳的太湖还大上一倍,称其为中国最美的湖泊毫不夸张。
它是令每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圣地,也正是它这种幽静,端庄的美,吸引着人们逐渐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此次课题便是以调查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展开的。
二、目的意义青海湖,近百年来湖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在这种气候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下,导致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湖底沉沙裸露,加之人类活动因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为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为青海湖环境贡献措施。
我们小组决定对此展开研究。
三、研究方案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时间主要任务参加人员目标一7 月17日-18日了解青海湖的基本资料李春琳了解调查现状二7月19日-20日查找关于青海湖自然地理环境的资料马嫄了解调查背景三7月21日-22日查找关于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状况的资料汪馨媛逐步推进深入调查四7月23日-24日总结并分析所查找到的资料李春琳,马嫄,汪馨媛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方法文献法,案例法预期成果探究青海湖及周边地理环境,对青海湖有一个深入且客观的了解,为今后青海湖发展提供准确认识结题报告摘要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地处高原的东北部,湖的四周被巍巍高山所环抱。
这里春夏,百花争艳,百鸟喧鸣;严冬,湖面冰封,白雪皑皑;晴日,碧空白云,水天一色;阴天,云海苍茫,惊涛拍岸。
关键词青海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正文一.地理环境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她像一枚巨大的翡翠镶嵌的高山与草原之间。
青海生态问题调查报告
青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青海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
环境问题。
本调查报告主要围绕青海生态问题展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问题
青海是我国的水库,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风险。
一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旱灾和水文情
况不稳定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可忽
视的压力,如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解决方案:
1.加大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推行科
学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2.开展水资源调查研究,了解水资源分布、利用状况及其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
3.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
4.强化工业用水的管理,倡导节约用水,推广循环水利用技术。
二、土地草原退化问题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区域,但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土地草原退化严重。
主要原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草原火灾等。
解决方案:
1.实施合理放牧政策,控制放牧数量,遵守草原保护法规。
2.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控制草原火灾,完善预防、监测和扑救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技能。
4.推广草原恢复技术,如草种选择、草场改良等,促进草原的生态恢复。
三、气候变化问题
青海是全球变暖的敏感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首个气候变化试点省份。
气候变化对青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冰川退缩、
湖泊缩水、沙漠化加剧等问题。
解决方案:
1.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研究,了解其对青海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
2.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的
利用。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湖泊、河流等水资源,减缓沙漠化的
进程。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推动低碳生活方
式的普及。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青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
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解决方案:
1.加强对保护动物和植物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贩卖和滥伐滥砍行为。
2.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
3.倡导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
4.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青海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为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青海面临着水资源问题、土地草原退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生态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与创新,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才能确保青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