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 格式:pptx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39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七律·长征》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诗意示例文章篇一:《〈七律·长征〉的诗意,我来告诉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嘿,你知道吗?这红军啊,可真是超级勇敢呢。
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根本不怕这超级超级难的长征路。
那长征路可是有着数不清的大河、数不清的高山,可是红军把这些都当成了小事儿,就像我们平常走路不小心踢到颗小石子一样,根本不在意。
这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闯关,那些难关在红军眼里就跟小关卡似的。
你能想象得到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那山脉啊,弯弯曲曲的可长了,就像一条大蛇蜿蜒在大地上。
可是红军看它们呢,就像看那翻腾的小细浪。
还有乌蒙山,那山可高大雄伟了,气势磅礴的,就像一个巨人站在那儿。
但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我就想啊,红军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能这样看待这些艰难险阻呢?要是我呀,看到这么高大的山,估计都要吓哭了。
我问爸爸:“爸爸,红军为什么能这么厉害呀?”爸爸笑着说:“孩子,那是因为红军有着坚定的信念呢。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啊,汹涌澎湃,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
那水的力量肯定特别大,感觉能把什么都冲走。
可是红军渡金沙江的时候,好像还带着一股暖意呢。
我猜啊,是因为红军打了胜仗,心里高兴,所以觉得这江水也变得温暖了。
再看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桥上就只有铁索,下面可是湍急的河水啊。
站在上面肯定特别吓人,就像走在钢丝上,下面是万丈深渊一样。
红军要从这上面过去,得多危险啊。
我跟小伙伴们讲起这个的时候,小伙伴瞪大了眼睛说:“那他们怎么敢过去呀?”我得意地说:“因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啊。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那可是有着千里的积雪啊,白茫茫的一片,肯定冷得要命。
可是红军呢,更高兴去翻越它。
当红军的三个方面军都胜利地越过这些艰难险阻后,大家都笑开了花。
就像我们考试得了一百分,那种开心是从心底里冒出来的。
我在想,红军一路上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最后还能这么高兴,这得是多么乐观的精神啊。
【导语】《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万五千⾥长征艰难历程的⽣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概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课⽂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沙]即⾦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段。
④[云崖]⾼耸⼊云的⼭崖。
⑤[⼤渡]即⼤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位于四川、⽢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泽东。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五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我会写 崖yá(悬崖、⼭崖、断崖) 渡dù(渡⼝、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多⾳字 难nán(困难) 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 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 mēng(蒙骗) 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指的是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
乌蒙:乌蒙⼭,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笔记
《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的内容,以下是这首诗的笔记:
一、文学常识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全文赏析
1.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直接说出了长征的艰难。
2.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3.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写出了红军胜利会师后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四、重点字词
崖:yá(悬崖)渡:dù(渡口)索:suǒ(索道)
五、写作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年级上册语文书《七律长征》原文及赏析《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创作的一首革命史诗。
该诗由毛泽东创作,收录于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
这首诗以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原文如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起句开门见山,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红军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次伟大的长征。
2.“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对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的轻视和无所畏惧的态度。
在红军眼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化险为夷。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情景。
五岭山脉崎岖漫长,但在红军眼中,它们就像细浪般微不足道;乌蒙山地形险要,但在红军看来,它也不过像泥丸一样容易翻越。
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述了红军在金沙江和大渡河上的行动。
在金沙江畔,红军成功突破了敌军的围堵,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在大渡河上,红军飞夺泸定桥,横跨铁索,面对寒冷的江风和深谷险川,毫无惧色。
这些场景展示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
5.“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最后两句诗表达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红军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高昂的斗志。
当三军过后,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都得到了解决,红军终于展现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种乐观的态度和高昂的斗志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结:《七律·长征》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诗文回顾长征以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展示了伟人追求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现整理分享诗作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如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文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诗人在最后发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二方面军、四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