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 格式:docx
- 大小:18.29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口语交际课文。
本课以父母之爱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表达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体会父母的爱,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感激父母。
2.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父母之爱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和实践,学会用口语表达父母之爱。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深入体会父母的爱,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表达父母之爱。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3.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口语表达父母之爱。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提前准备好《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课文内容。
2.教学材料:准备一些与父母之爱相关的图片、故事等教学材料。
3.教学设备:准备好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与父母之爱相关的图片,如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场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朗读或播放课文录音,呈现《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课文内容。
让学生认真倾听,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表达父母之爱。
可以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互相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让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公开课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故事、讨论、口语交际等多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父母之爱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但他们还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此外,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
2.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素材,如父母之爱的小故事、学生自己的亲情故事等。
2.准备讨论话题,如“父母对我们的关爱”,“我们如何回报父母的关爱”等。
3.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口语表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父母之爱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一篇以讲述父母之爱为主题的课文。
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辛勤付出,从而学会理解和感激父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深入理解父母之爱,并能够用口语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之爱的含义,学会用口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激父母的爱,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之爱的含义,学会用口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父母之爱,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语表达对父母的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父母之爱。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母之爱。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学习。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保证教学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父母之爱。
例如,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父母的爱是什么吗?父母为你们做过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温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课文一起感受父母之爱。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父母之爱的感受和经历。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父母之爱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于如何更好地表达父母之爱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述父母之爱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述父母之爱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流畅的口语交际,表达对父母的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情景创设。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父母之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爱。
然后,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父母之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课文中的例子能否触动你的心灵?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父母的关爱行为。
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练习表达父母之爱。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一篇以讲述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文章。
文章通过描述父母在不同场景下的关爱行为,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无私付出,进而学会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本篇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仍在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理解和回报父母爱的行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学会感恩和回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父母的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父母爱、回报父母恩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父母的爱,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回报父母的爱。
2.重点:通过阅读理解,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父母之爱。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父母之爱相关的课件,展示文章内容。
2.道具:准备一些生活用品,如衣物、食物等,用于情境教学。
3.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口语表达的声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关于父母之爱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
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父母的关爱行为。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
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板书课题)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
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
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
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篇2设计理念:《父母的爱》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父母之爱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他们能够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但是,对于深入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这一主题,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体会父母的辛苦和付出,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口语交际活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父母之爱。
2.口语交际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父母相关的故事或视频资料。
3.小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父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和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孩子与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父母和祖父母的感恩之情,增进家庭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辨认和运用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2.课件:包含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以呈现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
3.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教具: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之爱”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以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课(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父母之爱》的篇章,学习相关生词和短语。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文中父母和祖父母之间表达爱的方式,并可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3. 知识点解析(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父母和祖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并解释每种方式的含义和背后的情感。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补充和总结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爱的表达方式。
4. 情感教育(10分钟)•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的关爱方式,并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家人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包含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5. 语言实践(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父母和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自由发挥。
•学生互相观摩,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6. 总结复习(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并鼓励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 祖父母的爱:关心、呵护、陪伴、教育- 父母的爱:关心、理解、鼓励、支持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
《父母的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难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父母的爱”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父母的爱,是早晨阳光拂面,是午夜月光如水,他们的爱时刻感动着我们。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
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今天,就让我们把
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
分享吧。
(板书课题:父母的爱)
二、联系学生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以“父母的爱是_____(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自由地
交流阅读感受。
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自由表达见解。
学生可从总体上来讲,也可以结合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来谈谈自已的阅读感受。
2.评说。
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
父母之爱是那样深沉而感人。
为了儿女,父母们不知吃过多
少苦,受过多少累,不知起过多少早,贪过多少黑,不知有
多少心力被操碎,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让我们一起饱含
深情地朗诵《游子吟》吧!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
1.是呀,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
不尽相同。
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我们再一起来
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阅读。
教师课件出示三则小故事(课文第110页的内容),学生自由阅读。
3.小组交流。
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
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4、全班交流。
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个故事谈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际,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进行辩论。
最后力求达到共识: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
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诉说心语,升华情感。
1.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抚养大,尽管他们从来没有想
过要儿女的回报,但是儿女的爱也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呢?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吗?
2.学生交流。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
的感恩之情。
六、作业设计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
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
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听人
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这就告诉我们在口语交际训练中,一
定要以听说为主,很好地突出听说的训练。
那么,在口语交
际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呢?
一、精心创设交际情境,联系生活积累语言。
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
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把课堂设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
引进课堂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情境。
交际情境的生
活化,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入情入境地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
如在《父母的爱》口语交
际教学中,我设计了感受父母之爱和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
两个环节,组织学生以“父母的爱是_____(慈祥的、严格的、宽容的、纵容的、感人的……)”为中心,促使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和课堂情境积累和丰富语言。
二、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体验生活品味语言。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流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课程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
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
际知识。
教师要多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
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锤炼,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诉说心语,升华情感这一环节,让学生畅
所欲言,充分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丰富有效的互动方式。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
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心
与心的对话。
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方式很多,较为基本的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
在教学设计中以父母的爱
为支撑点,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组建讨论小组,让学生在
生生互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是每组派几名代表在全班发
表见解,教师适时点拨,使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融为一体。
教学建议: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
宜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在这次口语交际教学中,当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时能滔滔不绝、流畅贴切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当演饰冯刚的爸爸时,却结结巴巴、辞不达意,因为学生没有体验过为人父母的心情,所以如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言语交际材料,让孩子们真正能够说起来,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向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