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不吐不快:让医疗价格体现医生尊严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民日报点评医药文章
医药是一个关乎人民健康的重要领域,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日报对医药领域的文章从多个维度进行点评,旨在引起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人民日报对医药领域的文章进行深入的报道和解读,力求将复杂的医药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字,让读者了解医药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重要政策。
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加公众的医药知识和素养,提高人们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认知,以及对医疗服务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其次,人民日报对医药领域的文章进行评价和评论,对一些医药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批评意见,并提出改善和解决办法。
这种指导性文章有助于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和改进,推动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此外,人民日报还关注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以及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安全问题。
在这方面,人民日报会对新的医药科技成果进行报道和解读,评估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会警示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监管。
综上所述,人民日报对医药领域的文章进行点评,有助于增加公众的医药知识和素养,推动医药行业的改进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医学的无奈与生命的尊严摘要:1.医学的无奈2.生命的尊严3.医学与生命的关系4.结论正文:一、医学的无奈医学,作为一门探索人体奥秘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医学并非万能,它在很多疾病面前都显得无奈。
首先,医学在面对许多罕见病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这些疾病不仅病程复杂,而且病因难以明确,给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其次,医学在面对某些慢性疾病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性疾病,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往往只能缓解病痛,而无法彻底治愈。
此外,医学还面临着病毒和细菌不断变异的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细菌逐渐产生了抗药性,使得一些原本容易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控制。
二、生命的尊严在面对医学的无奈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生命的尊严。
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健康的权利,也应该得到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尊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终结。
我们应该尊重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关注个体的健康需求,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建立起信任关系,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而医生则应该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三、医学与生命的关系医学与生命息息相关,医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生命,为了人类的健康事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医学并非总是能够战胜疾病,它同样面临着种种无奈。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医学的无奈,理解生命的尊严。
在面对疾病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珍惜生命,关注健康。
四、结论医学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它并非万能。
在面对生命的尊严时,我们需要正视医学的无奈,珍惜生命,关注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应该建立起信任关系,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人民日报痛批医疗问题原文阅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医疗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但也令不少民众心有不甘,它们给全民群众的精神和身体带来了负面影响。
病人到医院就诊秩序乱,抢号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导致排队的时间越来越久,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另外,病人看病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治疗,一些比较复杂的病症,医生的技术水平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病情发展并不理想,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医药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有许多假药和过期药在药市场上流通,这使得病人很难快速地购买有效的药品,也使得一些商家可以以不正当的方式牟取暴利。
此外,一些药物和诊疗的价格也比较高,它们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使得部分需要用药治疗的病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大影响了病人的康复状况。
除此之外,一些医疗机构及其职员也存在问题。
有些医疗机构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落后,难以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一些医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有些机构把探查病人的状况作为权利来运作,以谋取暴利,这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首先,应加强医院的管理,建立健全病人就诊的流程和秩序,维护病人的合法利益。
其次,应加强药品的检验和监管,保证药品的质量,防止假药、过期药和不合格药品流入市场。
此外,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加强监督,确保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疗。
综上所述,中国医疗状况存在着多项问题,必须借助全体社会努力共同努力,确保个人的健康不受到影响。
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治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全民健康,让生活更加美好。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此举是2015年推出的药品价格改革的姐妹篇,其目的是理顺医药比价,建立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
当了十几年的医生,诊疗费只有几块钱,还不如理发师傅剪一次头发挣得多。
这种明显失衡的医疗服务定价,显然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
在两年前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直言,几年前他曾去医院看病,一次诊疗下来,医生的诊疗费只有15元。
这个标准太低了,必须尽早建立起良性机制,激励医生靠过硬医术提高收入。
诚然,过低的诊疗费,就留不住真正有才华、懂技术的医生,也无法释放正向的激励效果。
表面上看,诊疗费过低,患者受益。
而实际上,患者最容易成为冤大头,为了增加收入,一些医生便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多开药、开贵药、多检查,过度消费患者。
堤内损失堤外补,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受伤害的仍是患者。
如今国家推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正是一次有深远意义的纠偏,也是一次富有现实指向的归位,能够让医务人员的价值更好地呈现出来。
当然,诊疗费只是本轮改革的一个细节,除了诊疗费,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都将提高。
除此之外,改革还提到,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特需医疗服务和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问题接踵而来,诊疗费,手术、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价格一一提高,作为买单者的患者,岂不是要承受更大的看病成本?乍看起来,确实如此。
但一细究,便知这是过虑。
一方面,医疗服务价格不是想提就提,想提多少就提多少。
这次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制度。
强化医药费用控制和价格行为监管,合理确定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依法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
换言之,提价的前提必须是公开成本,必须经过论证,也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人民日报批医院原文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
在我国,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
很多人整日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一位又一位的医生相继被害,所有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流血。
在英国牛津的一所医院里,笔者看到过一张标题为“零容忍”的告示:“我们希望员工感到价值和尊严。
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会为你尽最大努力。
所以,请用体面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
对员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
我们不希望员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语言侮辱、威胁和袭击。
”这种对暴力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反映了英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爱护。
其实,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要看两点: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教师和医生。
教师和医生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
如果教师和医生都没有尊严,这个国家就算不上一个文明国家。
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
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眼下,我国医患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
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
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
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
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
花钱可以买来任何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
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增加,还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
于是,很多人对医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人类已经具备了跟自然规律抗争的能力。
看病难看病贵意见和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看病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尤其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许多人发现看病变得越来越难,而且费用也越来越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来解决问题。
一、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首先,要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解决医疗服务不平衡的问题。
目前,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投入,促进医生的流动和医疗设备的更新,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医疗水平。
另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医疗资源分配机制。
现在,很多患者需要通过排队或者花费高昂的费用才能看到好的医生。
这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个公正的机制,确保医疗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需要的人,不再出现看病难的问题。
二、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其次,要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医生是看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就医体验。
然而,目前还存在一些医生素质不高、服务态度恶劣的情况,这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加大对医生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医疗水平。
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监督机制,及时对医生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鼓励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此外,要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药品的研发,医疗费用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
这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
一方面,可以采取价格管制的政策,限制药品和医疗服务的价格。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监控,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四、推动健康保险制度的完善最后,要推动健康保险制度的完善。
健康保险是解决看病贵的一个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的健康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健康保险的推广力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大全5篇]》第一篇: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天价医疗费事件引发的政策思考一、事件回放1、哈医大第二附属医院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xx年6月1日,患者翁文辉经诊断患上恶性淋巴瘤,住进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
此后到8月6日翁病逝的67天时间里,患者家属共向医院缴纳139万7千多元,另外还在医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
在料理后事准备和医院结账时,翁的家属意外发现住院收费明细单上的一些问题,例如账面上有病人严重过敏的药物;在翁去世后两天,还记载着两次胸腹水检查的收费;7月31日的收费单上显示,这一天医院收了22197元的血费,一天给病人输血达83袋。
2、深圳市人民医院120万元天价住院费事件xx年9月13日,患者诸少侠因心脏衰竭住进深圳市人民医院icu 病房,xx年1月10日病逝,共119天。
医院账面显示,住院费用高达90余万元,患者家属称自费购药23万元,总共花费达120万元。
医院某一天账单显示病人当天有26次抽血记录,账单上还有一天抢救60次,59次成功的记录。
xx年1月11日,病人已去世后,医院仍打出了15页的收费账单,共1.5万多元。
此事被报道后,广东省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到深圳调查。
患者家属曾到深圳市物价局了解查账结果。
物价部门表示在50多项收费项目中就明确查出医院多收了4.7万多元,而患者的收费项目共计有9000多项。
二、当地医院对事件的反应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己的调查结论为。
对翁文辉的收费不但不存在乱收费的问题,而且医院还减免了他不少费用。
在120万元天价住院费事件曝光后,深圳市人民医院表示要整改。
但是xx年9月28日,患者孙某因突发脑溢血住进该院,67病情稳定出院,医疗费用21万多元。
经有关部门核查,该院多收了2729.55元,漏收280元;对于孙某医疗收费单上出现的一天按25小时收费的记录,医院解释说是电脑原因。
人民日报:化解医患矛盾需釜底抽薪医生的安全需要保护,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重视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陕西横山县一家医院患者死亡,院长披麻戴孝带领医护人员致辞检讨,集体下跪磕头。
而与这条消息一起受到关注的,是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
侵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将被依法严厉打击。
因误解怀疑,17岁少年杀害哈医大医院的一名医生;因心有怨怼,一男子在北京连续两次刺伤医生……近年来,从辱骂、殴打甚至砍杀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属冲击医疗机构,种种医患纠纷时有发生。
两部门的联合通告,针对的正是这种极端行为,其目的在于维护医务工作者安全和尊严,保证医疗机构正常就医秩序。
实际上,部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不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业弊病,让一些患者心有抵触,正常的诊疗也可能招来怀疑;而以药养医的体制弊端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医生同样觉得委屈。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之下,一点小小的纠纷,都可能成为点燃医患对抗的火种。
不论怎样的纠纷和矛盾,都应在制度规定的框架下寻求救济和解之道。
采用暴力手段、进行人身攻击,企图以此促成调解赔偿,这是对法律正义、科学权威的肆意践踏。
暴力维权,不仅牵扯了医患双方本应攻克病症的精力,更恶化了已经受损的医患关系。
归根结底,承受代价和伤害最深的,仍是患者。
对于这类违法犯罪行为,理应按照法律规定予以惩治。
这既是对医生的保护,也是对公众健康权的长远保障。
但也要看到,医生的人身安全需要保护,患者的权益同样需要重视。
医患关系中,患者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处于弱势。
发生纠纷后,畅通患者救济渠道,降低他们维权的成本,是医患关系中不能忽视的“另一面”。
医疗纠纷成因复杂,举证、鉴定、赔偿……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而鉴定费、律师费、食宿费、误工费等开支,也让许多想上法庭讨说法者望而却步。
一场官司下来,时间长、费用高、程序多,患方筋疲力尽,得到的补偿往往还没有“医闹”多,这促使“告不如闹”的逻辑大行其道,甚至催生出“职业医闹”这样的产业化组织。
一位资深医生的呐喊:大医院贵族化,大专家权贵化,是双轨制医改的致命伤| 0 •2016-08-11 08:44:13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223次评论:0条摘要:中国的医疗体制中缺乏对人的尊重。
既不尊重患者,也不尊重医生。
之前的医改方案都是为解决政府问题设计的。
不信你看,政府觉得医院是负担,要解决财政负担推出了以药养医,不是吗?为了解决药品消费增长过快,又推出药品零差率,是吧?这十几年的医改,不但拉大了医院之间的差距,而且拉大了医生之间的差距,很多北上广三甲医院大牌专家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他们的老师、前辈多!双轨制的医疗改革,让大医院贵族化,个别专家权贵化,这伤害了医疗的公平性原则。
谈及医改,就必须提到看病难、看病贵。
医改的设计者,无一不是围绕解决这两个问题设计方案。
然而要我说,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
当学生不能安心地坐在课桌前读书,教育要出问题;当工人农民不能够安心于本职工作,经济要出问题;当医生不能安心治病救人,医学要出问题。
医改要成功,必须要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色,只有医生安心于医疗工作,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大实惠。
只有医患双方能携手全力以赴与疾病抗争,医学才能悬壶济世。
医改不能达到医患齐心,双赢得利,注定就要失败。
今天,谈及医改,就必须提到看病难、看病贵。
医改的设计者,无一不是围绕解决这两个问题设计方案。
然而要我说,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
何出此言?且耐心看完我的分析。
1为什么说“看病难”“看病贵”是伪问题先说看病贵。
医疗是有成本的,医疗成本包括医院固定投入成本、消耗成本、人力成本等。
当然,如果从全社会角度上看,还应该有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成本,患者的误工费、交通费、看护费等。
后者属于间接成本,往往被忽视。
不管医疗成本多少,看病贵与收费是否合理、谁买单有关系。
医疗成本的高低判断,需要横向比较,就中国目前的医疗项目收费标准而言,尽管个别项目和药费可能有虚高,但总体而言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低的,这是事实。
让医疗价格体现医生尊严
白剑峰
2014年11月28日09: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提升医疗价格,绝不是转嫁改革成本,更不是增加患者负担,而是通过理顺扭曲的医疗价格体系,提升人的价值,减少物的消耗,倒逼医生从“卖药人”回归“技术人”的角色
最近,有位高层领导到基层调研考察,一位中医告诉他,自己的按摩理疗服务价格每小时只有几十块钱,而在外面的“洗脚城”,一小时按摩服务的价格却有上百元。
这位医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既没有价值,又没有尊严。
按摩的不如洗脚的、划肚皮的不如划鳝鱼的、开颅的不如理发的……此类现象比比皆是,反映了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极不合理。
近十多年来,由于劳务技术价格严重偏低,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例如,在北京的三甲医院,一台晚期肺癌手术,六七个人奋战七八个小时,技术劳务费不足1000元;高强度的一级护理,一天收费只有9元。
中医师做一次针灸,收费4元;做一次拔罐,收费3元;做一次推拿,收费10元。
如此廉价的劳动,令医生的心灵“很受伤”。
一位医生自嘲说,到公园看猴还得花几十元门票钱,而挂个专家号只有十几元,看病还不如看猴贵。
扭曲的医疗价格,催生了扭曲的医疗行为。
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看门诊、做手术基本是亏本的,医生只能用其他方式来补偿收入不足。
例如,让病人多做化验和检查,在手术中多使用耗材和药品。
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患者就是无辜的“羊”。
由于医疗消费是医生主导下的消费,患者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成为“刀俎”之下的“鱼肉”。
结果,很多人不仅花了不该花的钱,还吃了不该吃的药,滥用抗生素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如今,大处方、滥检查成为公立医院的一大顽症,久治不愈,其根源之一就是医疗价格背离价值规律。
既然医疗价格如此不合理,为什么迟迟不调整?因为涨价是一个敏感的民生问题。
不少政府部门认为,物价指数居高不下,看病贵呼声不绝于耳,医疗价格再涨起来岂不是火上浇油?即便是举行听证会,多数人的态度也会是闻降则喜、闻涨则怒,不支持涨价。
结果,医疗价格调整按兵不动,一拖就是十几年。
其实,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而我国的医生却是靠卖药吃饭,医生成了药品销售的终端环节。
在不少医院,医生的收入高低与技术无关,与劳动量无关,而与“心黑”程度有关。
其深层原因在于,无形的技术价值严重贬值,有形的药品价格严重“掺水”,物的价值超过人的价值。
以药养医,就是畸形医疗
价格的产物。
假如医生的劳动技术升值了,医生靠看病能够获得有尊严的高薪,破除以药养医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
医改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最大“冰山”就是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
眼下,物价指数持续走低,正是价格改革的“窗口期”。
如果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让医疗价格涨到位,使其能够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和尊严,必将极大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
如果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很可能错失改革良机,影响医改全局。
让医疗价格升起来,绝不是转嫁改革成本,更不是增加患者负担,而是通过理顺扭曲的医疗价格体系,提升人的价值,减少物的消耗,倒逼医生从“卖药人”回归“技术人”的角色,合理诊断、合理治疗、减少浪费,最终降低医药费用和医保支出,实现让医务人员受鼓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医改目标。
《人民日报》( 2014年11月2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