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7.64 KB
- 文档页数:4
ARDS和ECMO:重症护理的最新进展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部炎症引起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状况,通常是由感染或创伤引起的。
肺泡充满了炎性液体,影响气体交换。
机械通气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但必须确保肺泡压力、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特定水平,以免加重炎症和ARDS。
这被称为保护性通气,但并不总能保证令人满意的血气值,只有体外膜氧合(ECMO)可以提供。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在ECMO下的管理是复杂的,因为它结合了与重症监护患者相关的护理、非常限制的机械通气和体外膜氧合。
重症监护护士需要对肺部疾病和呼吸辅助的限制有很好的了解,无论是通气还是体外膜氧合。
引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影响肺功能,并威胁生命,因为肺部失去功能并严重缺氧。
没有呼吸支持,患者很难存活。
然而,机械通气作为一种“逆生理学”方法可能对维持疾病特征的肺部炎症有害。
然而,确保血液的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清除是必要的。
因此,严格的通气参数设置应遵守以使其“保护性”。
如果在这些条件下无法提供适当的血气交换,体外膜氧合(ECMO)就会介入,使肺部得以恢复。
这些技术要求护士对病理和治疗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保护肺部并确保血气交换直到康复。
这方面的知识在过去20年里有了显著的进展。
2. ARDS基本情况ARDS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死亡率很高(20%-40%)。
它是由肺部炎症引起的,发展相当迅速(不到72小时),在X光胸片上显示出双侧浑浊而没有心力衰竭(肺水肿)的迹象。
严重的难以治疗的低氧血症会出现(PaO2/FiO2 < 200 mmHg)。
炎症通常是可逆的,但可能会导致肺部纤维化瘢痕的形成,从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永久性呼吸功能残疾[8]。
2.1. ARDS临床表现ARDS被定义为急性呼吸衰竭,对氧疗无效的发绀,并在胸部X线片上显示出弥漫性浸润。
它往往是进行性的,具有不同的临床和放射学表现的不同阶段。
体外膜肺氧合 (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总结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
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50例,以入院时间先后作为分组依据,各25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护理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均大于护理前,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大于对照组,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症ARDS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配合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技术;重症ARDS;综合护理;护理效果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患者起病急,病情严重,且患者的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会影响患者的多器官和躯体系统,死亡率高。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治疗重症ARDS的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体外循环系统引出静脉血液,利用氧合器进行有效氧化,再次送回静脉和动脉中,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的治疗效果[1-2]。
但此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配合护理干预,以保障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将50例重症ARDS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进一步评价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选取50例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ARDS患者,以入院时间先后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
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5~72(48.16±3.34)岁。
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6~74(48.54±3.63)岁。
经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定时查看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每一小时测量一次肺部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ECMO技术的原理,以及在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随后详细讨论了ECMO护理的注意事项,包括合适患者的筛选标准和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结论部分分析了ECMO 技术对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效果,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强调了护理工作在ECMO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全面了解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 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要点,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ECMO)、重症ARDS、救治、应用、护理、技术原理、注意事项、筛选标准、并发症、效果、未来发展、护理工作。
1. 引言1.1 定义和背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一种机械辅助通气技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后再输回体内,帮助患者实现氧合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功能。
ECMO技术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婴儿心脏手术后的呼吸支持,后来逐渐在成人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ECMO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ARD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伴有肺泡损伤和低氧血症,传统治疗手段难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而ECMO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氧合和CO2排除功能,为ARDS患者提供重要的呼吸支持,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针对重症ARDS患者应用ECMO技术的原则是及时诊断、积极干预,同时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确保ECMO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未来,随着ECMO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ECMO将在治疗重症ARDS患者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机会。
ECMO可行性报告引言近年来,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重症医学领域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评估ECMO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探讨其在救治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ECMO技术概述ECMO是一种通过体外装置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在膜肺氧合器中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后再输回体内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长时间的呼吸和心血管支持,适用于心脏或肺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
ECMO的主要应用场景1.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ECMO可用于支持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提供足够的氧合和二氧化碳清除,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2.心脏手术后支持:在心脏手术后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时,ECMO可提供临时的心脏支持,维持循环稳定。
3.心肺复苏:对于心跳骤停后无法通过常规CPR(心肺复苏)恢复心脏功能的患者,ECMO可以提供持续的氧合和血流支持,增加患者生存率。
ECMO的优势与挑战优势-生命支持延长:ECMO可提供长时间的心血管和呼吸支持,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和临床场景,包括急性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
-改善生存率:在特定患者群体中,ECMO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和预后。
挑战-技术要求高:ECMO的操作需要高度训练的专业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技师。
-并发症风险:使用ECMO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需要及时监测和处理。
-成本高昂:ECMO设备和操作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在一些医疗机构的普及程度。
ECM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升,ECMO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入ECMO设备,并建立专业的ECMO团队,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结论与展望ECMO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在救治重症患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如技术操作难度和高昂的成本,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ECMO技术将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生机与希望。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可以提供人工通气和氧合的特殊治疗手段,适用于重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1. 适应症:ECMO技术适用于重症ARDS患者中呼吸功能急剧恶化,氧合指数持续下降,无法通过传统氧疗手段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
ECMO技术也适用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创伤性肺损伤、急性肺移植排斥等疾病所致的重度低氧血症。
2. 操作步骤:ECMO技术的操作包括置入导管、连接循环和调整参数等步骤。
首先需要通过颈静脉或股静脉置入导管,然后将导管连接至ECMO机的循环系统,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调整ECMO机的参数,以确保患者的氧合和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支持。
3. 监测与管理:ECMO技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与管理,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气体监测、血液凝血功能监测等,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ECMO机的参数以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1. 术前准备:在进行ECMO技术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病情变化及相关的检查结果等。
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准备工作,确保手术过程安全有序进行。
2. 术中护理:在ECMO技术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需要进行严密的导管护理,定期更换敷料、监测导管通畅度,避免发生感染和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
3. 术后护理:ECMO技术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包括呼吸道护理、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支持等。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配合密切的监测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丁迎新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0(024)027
【摘要】综述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以及在护理过程中的监护要点和并发症护理,提出通过有效的监护是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ECMO辅助效果的有力保障.
【总页数】3页(P2445-2447)
【作者】丁迎新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J], 高瑛
2.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J], 丁迎新
3.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J], 姑丽娜扎尔·艾比布拉;穆叶赛·尼加提;李国庆
4.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临床应用 [J], 郭亚鹏; 艾武; 郭戈; 高宏; 曾新艳; 张圣惠; 赵堃; 罗越魁; 赵国龙; 杨婷婷; 孙舜楠
5.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的护理进展 [J], 何依蔓;唐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可以对体外血液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越发普遍。
ECMO技术可以提供长时间的肺功能支持,使患者在呼吸和循环功能受损或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治疗和康复。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
1.适应症:ECMO技术主要适用于重症ARDS患者,包括病情急剧恶化,氧合指数持续低于100mmHg,并且经过正规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
对于严重的肺功能不全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ECMO技术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
2.操作原理:ECMO技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抽出体外,通过氧合器实现氧合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输回患者体内。
这样可以维持患者的氧合和循环功能。
ECMO技术还可以减轻患者肺部的负担,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3.应用优势:与传统机械通气相比,ECMO技术具有更好的氧合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对于严重ARDS患者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
ECMO技术还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对患者肺组织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二、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中的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ECMO技术对于患者的血氧和循环功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同时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
护士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液氧合情况,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异常情况。
2.感染预防:ECMO技术需要穿刺大血管实施,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护士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过程中无菌。
还要对患者的管路、导管等设备进行定期更换和消毒,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
3.皮肤护理:ECMO技术需要在患者体表进行外科操作,容易造成患者的皮肤损伤和压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