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的关系——意识形态的认识论思考10级思想政治专业颜婷2111001021意识形态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工具,更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纵观近代中国社会,它是一场政治变革的历史,由封建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再到无产阶级建立的新中国;同时也是一幕意识形态理论变更的历史,封建意识形态理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实践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拟从意识形态认识论角度在此作初略阐释。
一、意识形态理论对政治的屈从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识形态理论总是从某个方面满足着现有政治的需要,并被拿来当作阶级统治的理论工具。
一个国家要保持正常运转需要设置各种各样的政治机构,相应地,维护阶级统治的理论工具也不止一个,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中最主要的工具,它对现有政治表现出明显的屈从,在阶级斗争中发挥政治职能。
因此,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是意识形态理论首先需要考虑其中是否包含了对现有阶级统治“献媚”的成分。
(一)阿尔都塞所归结的四种意识形态理论屈从于政治的具体表现。
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对政治的屈从的认识是非常之深刻的,南开大学杨郁卉博士对此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
杨博士认为:阿尔都塞通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所在时代四种主要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发现了意识形态理论的政治本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阿尔都塞那里呈现出四个主要特征:(1)反经验主义;(2)反还原主义;(3)反历史主义;(4)反人道主义。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正是在摆脱了同这些意识形态理论一样的“统治工具”命运,才将自己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漩涡中“解救”出来。
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看阿尔都塞所归结的四种意识形态理论屈从于政治的具体表现。
阿尔都塞指出,经验主义认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它充当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认识工具,因为经验主义理论阻碍了人们对社会真实状况的认识。
换句话说,统治阶级通过经验主义认识论,把那些有利于阶级统治的认识对象,如道德、伦理、宗教、秩序等概念提供给人们,而把阶级压迫、剥削、剩余价值等等反映阶级统治本质的概念隐藏起来,不让它们成为认识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确立的三重基础作者:李俊峰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4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价值宣传、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功能,它确立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价值观既是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紧密连接。
价值宣传、价值导向、价值规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体现。
价值宣传、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分别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外在彰显、关键支撑和现实保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价值宣传;价值导向;价值规范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4-0018-05Abstract: The ideology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function of value propaganda, value orientation and value norms, which is established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Ideology, valu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s are both the core of ideology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onn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ideology closely. As the elementary process of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value propaganda, value orientation and value norms are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ideologic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y respectively constitute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key support and realistic guarantee of the ideology attrib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y attribute; Value propaganda;Value orientation; Value norms“意识形态”最早是法国思想家特斯度·德·特拉西提出的概念①,在其看来,意识形态指“观念的科学”。
一、论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一)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1、一般法是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法:(1)指法的整个领域,即包括宪法、民法等在内的整个法律领域,以及现行法从制定到实施的全部过程;2)指古今中外的一切法,法理学应是对古今中外一切类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情况的综合研究。
2、法理学与部门法学法理学概括出各个部门法及其运行的共同规律、共同特征、共同范畴,从而为部门法学提供指南,为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服务。
法理学可能回答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引用何种法律,适用何种制裁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
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说明,则必然是理论性的和思维性的。
(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法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
法理学的论题是法学和法律实践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法是什么?法是怎样产生发展的?法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同时,法理学还要概括和阐述法学的基本范畴如法、权利义务等,是各个部门法学共同适用的。
(三)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方法论是指关于方法的理论和学说。
法理学特别注重对法学方法的研究,其所研究的一些方法也运用于各部门法学的研究。
二、论法学的研究方法亦可见教材P24-291、价值分析方法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标准,只有研究法律的价值问题,才能对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目的、作用和社会意义等问题做出理论说明。
包括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价。
2、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法律体系是一种有序的逻辑结构,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如果排除对法律形式问题的研究,人们就无法理解、运用和执行法律。
形式逻辑(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比较分类)和辩证逻辑(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以及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3、社会实证研究方法法律是一种社会制度,它的运行是一种社会过程,只有把法律和相关的社会事实联系起来,对法律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
三、论三大法学派的法律观念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其一,关于法的本质。
社会学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及其逻辑在社会学中,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主要研究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作用进行比较深入的解析和探讨。
本文将分别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及其逻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某些社会层面的因素所共同形成的一定范围内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它包括了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文化、信仰、道德等。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中,关键的研究对象是“共同形成”的过程。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它与特定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背景相关,由于社会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往往具有连续性。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关特征是多维度的,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还包含了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在因素,这与单纯的意识形态研究不同。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征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内在的特征,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很强的普遍性的。
它不仅仅存在于某种具体的社会中,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
这种普遍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对于人类基本生活问题的研究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内在自我完整的,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它有着自身完善及理论勾连的逻辑,同时也能适应和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是具有情感和价值倾向性的。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意义、正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关注,包含了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和基本生存条件。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社会变迁及历史进程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同时也适应了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
三、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及其逻辑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联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浅谈政党意识形态内容摘要:意识形态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是该阶级、集团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
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构成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政党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等的集中反映。
政党存在和发展,既要坚持一定的意识形态,更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化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为积极功能。
关键词: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基本特点基本功能一、政党意识形态的含义(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二)政党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则是一个政党所代表的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就是一个政党所持的“主义”,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理想信念、政治情感等的集中反映,是政党的行动指南,其中核心的是政党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
二、政党与意识形态的的关系列宁曾经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党的斗争。
”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性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政党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
当今世界的执政党,从本质属性上来区分,可分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和资产阶级执政党。
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无产阶级执政党即共产党与其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离开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性和完整性、先进性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受到极大的损害。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意识形态包括哪八个方面?意识形态是指什么?引言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一系列观念、信仰、价值观和社会理论等。
它是指人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关于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共同观点和认知体系。
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解析意识形态的定义以及八个方面,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这个复杂的主题。
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是集体思维和观点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意识形态通过观念和信仰系统来表达和传递,可以是宗教、哲学、政治思想、经济理论等。
它在历史上经历了演变和变异,由现实条件和社会环境塑造而成。
八个方面的意识形态1.经济意识形态经济意识形态关注的是人们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的认知和观念。
它包括了对财富、资源、产权和货币等方面的看法。
在不同的社会体系中,经济意识形态会有所不同,反映了经济组织和发展的模式。
2.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涉及了对政治组织、权力分配和政府职责的看法。
它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起源、性质和使用展开讨论,包括了民主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等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
3.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关注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观念。
它涵盖了对社会等级、种族关系、婚姻制度、教育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看法。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秩序和公民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4.宗教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涉及对宗教信仰、仪式和价值观的认知。
它包括了对神话、神灵、教义和道德规范的看法。
宗教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信仰体验、道德行为和社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5.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关注了人们对文化传统、艺术表达和文化认同的认知。
它包括了对语言、文学、艺术、习俗和风俗等方面的看法。
文化意识形态有助于塑造个体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6.科学意识形态科学意识形态涉及对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认知和观念。
它包括了对科学理论、实证证据和科学推理的看法。
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作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思想是指在政治领域内的观念、理论和信仰,而意识形态则是指一种社会、民族或个人的总体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本文将探讨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特点、影响以及必要性。
一、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政治思想构成了意识形态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又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在一个社会中,政治思想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共同的意识形态。
同时,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政治思想的生成和变革。
例如,一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会导致人们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特点1. 政治思想的特点政治思想是指在政治领域内人们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看法和思考。
政治思想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反映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现实:政治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知。
(2)多元性和复杂性: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的政治关注点和利益追求的不同,政治思想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特点。
2. 意识形态的特点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社会、民族或个人的总体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意识形态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指导性和规范性: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来源,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思想和行动产生指导和规范作用。
(2)稳定性和变革性:意识形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意识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三、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社会稳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可以凝聚人们的共同认同和利益诉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 沟通与协调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和协调。
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使得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上存在差异,在广泛的讨论和辩论中,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以交流和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初步思考作者:刘媛媛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纵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存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依赖路径,而意识形态则是人所牵涉其中现实的意志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以人为核心的利益伴生物,因而有将两者简单等同的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初步思考,认识两者的联系性、差异性和现实的状况,完成各自自身完善和交互和谐,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联系性;差异性;;现实状况德国学者博尔诺夫在其著作《教育人类学》中曾认为: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是人类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
(1)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所在,是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历程。
意识形态是对人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结果,是人由自发心理到自觉的意识过程。
在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相互冲击的今天,处理两者的关系,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意识形态来说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是两个复杂的概念,关于二者的内涵和定义,不同的学者学派各有不同的观点。
首先,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在理性科学的审视现状的前提下,由人的内在需要出发,采用刚性和柔性的手段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确定人的政治性、科学性的方向,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整体性的阶级意识,达成相应觉悟程度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
其次,关于意识形态自从法哲学家特拉西提出后就备受争议。
有概念上的区分,如莱蒙德.盖茨曾将其分为“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贬义的意识形态”、“肯定的意识形态”三种。
(2)有意义上的划分,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代指就有;“唯心主义”、“无产阶级意识”、“上层建筑”等。
现今的学者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应归于上层建筑和政治哲学的范畴,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相联系的观点、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也是复杂而深刻的。
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作者:邱柏生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摘要: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映,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价值的范畴。
政治价值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理念和思想理论形态,制度或体制形态,行为规则、规训要求或行动命令形态。
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政治价值表现形态的状况大致决定或制约着意识形态反映形式的基本状况。
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别,依其主体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国家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三类,它们在表征政治价值特别是核心政治价值方面的特点和能量是不同的。
我们讨论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关注政治价值诸形态和意识形态诸类别的有机转化,以丰富意识形态自身的表现形态,提升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关键词:政治价值;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81-05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那么,在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看来是一个值得搞清楚的问题。
一般看来,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价值的范畴。
而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
它是是对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政治上层建筑和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
尽管它所反映或表征的对象十分丰富,但作为高度抽象的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反映不可能那么具体和直接,而是以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中介的,意识形态的反映主要以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等作为直接对象。
这就形成了探究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理意义。
一、政治价值的表现形态从价值论角度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政治价值的范畴。
对于政治价值,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
这些不同的诠释之间是并不矛盾的,相反还丰富着人们对政治价值表现形态多样化的理解。
一般看来,哲学和人文学科喜欢将价值主要理解为理念、观念、思想理论形态等,于是更多地讨论政治价值的内涵、价值生成的基础和根据、价值演绎的逻辑、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等问题。
而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等学科更喜欢将价值理解为某种制度形态、体制状况或者政策形态、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等,于是更多地讨论政治价值的制度表现、良好的公共政策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型塑等问题。
如果将不同学科的理解结合起来,人们可以将政治价值归结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理念和思想理论形态。
相对而言,这一形态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的涵盖范围比较大,因此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尽管这种普适性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原有状况、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作用,人们对同一理念内涵的理解也会有差异甚至大相径庭,但一般说来理念层面的理解常常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至少在符号或概念运用方面有共通性。
第二。
制度或体制形态。
政治价值的有效性或有用性通常并不仅仅表现在理论形态上,更主要的是它能转化为一定的制度或体制形态,这种制度或体制形态给人们的正常活动创设出良好的规则和秩序,从而使人们在体会到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的同时,也体认到某种理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
如果说理念层面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的话,制度层面的东西则更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
即便是同一个理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社会条件下,或者说在不同的国情下,也完全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制度或体制形态。
第三。
行为规则、规训要求或行动命令形态。
它们表现得最为具象,表现为无数具体的操作要求。
仅以“民主”来说,就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示其价值内涵的丰富性。
首先,民主价值可以表现为某种理念和精神,如人民当家作主,民有、民治、民享等,它们有很大的通用性。
其次,民主价值又可能表现为某些制度形态,这里亦可称之为模式,这些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再次。
民主价值还可能表现为某些方式方法,它们就更形态多样了。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民主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排斥民主理念和精神的基本性和普适性,也不能因为民主理念和精神的基本性和普适性就忽视民主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漠视民主形态中客观存在的谱系中每个节点所具有的意义,也不能任意照搬某种民主模式,甚至将其看作百灵百验的唯一模式。
值得指出的是,政治价值实际上体现着某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最初又是人们依据政治活动中各种人事、活动、关系、形态等跟自身的利害关系之认知与对待而体现出来的,这种认知和对待最初具有主客观统一的属性。
随着这种社会关系的世代传承和确认,它们更多地具有了客观性的特征,仿佛具有黑格尔所说的主观精神发展到了客观精神,最后走向绝对精神一样的意义。
这时,政治价值中就拥有了历史绝对性和时代相对性相统一的成分。
这种成分也通过上述三种形态表现出来。
于是,政治价值表现形态的状况,大致决定或制约着意识形态反映形式的基本状况。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的关系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我们要理解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的关系,首先就要认识政治价值本身的涵义。
就其本体而言,政治价值表征着一定的客体属性对相关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大小或作用多少,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满足需要的持久程度、共享程度等等,只不过主要是从政治的意义和视角来考量和权衡的,所以人们称之为政治价值。
这里所说的客体,可以指人、事件、活动、关系等,它们的属性和状况都可以构成对一定社会主体的需求是否具有满足关系的特征。
所以,政治价值本身就有着两种状况的表现,一是表现为实体性价值。
如人们经常在政治哲学意义上讨论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解放等:二是表现为某种价值关系、意义状态或社会关系特征。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通常关注某种具体事件、活动、人员状况等具有的政治意义或政治作用。
即便是对意识形态的考量也可以了解某种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究竟如何,例如那些十分虚假的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是低微的,而那些具有科学性、真实性的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则是显著的。
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们讨论政治价值的时候,主要是将它们看作是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范畴的东西,但在人们在讨论政治价值观的时候,由于政治价值观是对政治价值内涵和功能所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于是人们就认为政治价值观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一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作为某种认识论范畴的东西对政治价值进行着有差别的反映,即这种认识论范畴的东西存在着正确与错误的区别。
政治价值观与政治价值两者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政治价值总是表现为众多的、大大小小的甚至呈等级序列的一系列价值,在这些众多的价值中有一些作用特别明显、意义特别显著、地位特别重要的价值,它们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核心价值”,在认识论上被人们以相关的概念或称谓加以标识。
例如,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就是“仁”,而“义”、“礼”、“智”、“信”等则是说明“仁”的次一级的核心价值,它们各自又有一些再次一级的价值在表征着自身的内涵。
人们在认知上对核心价值及其外围价值的关系进行认识与反映。
就形成了核心价值观。
但这种核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的反映存在着从正确到错误这样一种阈域,或者对核心价值的反映存在着领域宽广和程度深浅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核心价值观体系。
这种核心价值观体系可能就像拉卡托斯所称谓的“科学研究纲领”及其理论“硬核”一样,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也就好像是理论“硬核”。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和代表核心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定的意识形态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核心价值,本身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关系又是复杂的。
第一,任何意识形态都是表征一定的政治价值的,而政治价值又是反映一定的利益的,所以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又是表征和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最根本利益的。
一般说来,意识形态应该充分体现和反映时代主题和核心价值,反映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体广大成员的最根本利益。
就这一意义来说,意识形态和利益紧密相连,也就跟政治价值紧密相连,更何况意识形态的最初产生就是为了解决阶级利益所遭遇的问题,失去了利益表达和价值表征作用,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价值,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二,意识形态表征和反映政治价值与最根本利益的程度和状况又是有分别的。
这里就存在由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真实性两端构成的某种复杂谱系。
一些完全虚假的意识形态跟共同体最广大成员的最根本利益毫无关联,也无所谓表征一定的政治价值,相反倒是表征着某些负价值和负能量的东西,这样的意识形态是毫无政治价值可言的,就如“文化大革命”中以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为核心的一套意识形态那样。
在正常的状况下,意识形态能够表征相应阶级和人们的实际利益,在这种情境中,意识形态发挥着社会沟通和团结凝聚的功能。
但即便在这种正常情况下,意识形态同时又总是扮演着表征社会公共利益的角色,这种公共利益常常与人们具体的特殊利益相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这就是说。
意识形态表征政治价值的状况又有其复杂性,那些能够超越眼前利益而追求公共利益与终极价值的意识形态,会被人们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意识形态,而只顾眼前利益的意识形态则被认为是短视的。
简而言之,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反映和表达根本利益和核心政治价值,同时,意识形态具有生成和再生产价值观的功能,一旦意识形态无法正确反映核心利益和核心价值,它所生成或再造的价值观,哪怕被标榜为核心价值观,也是无法征服人心的。
由于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对一定政治价值和根本利益的反映,而政治价值又区分成基本价值、核心价值等,这就产生了意识形态如何反映政治价值和政治价值观及其体系的问题,其中也包括如何认识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共同价值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问题。
对此问题,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基本价值是指一些基础性的、带有最大公约数意蕴或起“底线”作用的价值,它具有客观性和外在性,尽管它也会遭到挑战,但至少在名义上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需论证的,它也被人们称为普世价值。
共同价值是指社会成员因奋斗目标一致性而形成的价值认同,共同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建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核心价值是指在所有的价值中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而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最核心、最中枢地位和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价值观。
总之,从一定意义说,意识形态是充分反映核心利益、表征核心价值,以及生产、分配、扩散、再生产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机制与系统。
但意识形态对利益的反映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大量通过价值这一中介而实现的。
而对价值的认知及其凝炼,就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
价值观又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表现为对人、事、物、活动、关系等的价值观,如政治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管理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而且区分为个体价值观和共同体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