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辖十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9.84 KB
- 文档页数:5
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特征及趋势研究李斌【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5(31)9【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简单有效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量化指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重庆市2003-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探讨了三者的动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3-2012年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3444hm2增加到2.071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0138hm2增加到l.2439hm2,生态赤字持续扩大;②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6400hm2下降到0.6000hm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③重庆市的生态足迹结构不合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趋势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改变当前诸因素的前提下,重庆市的生态足迹还将持续增加,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会小幅提升,但仍会导致人均生态赤字持续扩大的趋势.最后从创新技术、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平衡区域发展和强化生态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对重庆市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等政策的正确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同时也具有强化社会树立生态赤字危机意识的现实意义.【总页数】5页(P1091-1095)【作者】李斌【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6.1【相关文献】1.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的动态特征与预测 [J], 张振龙;孙慧;苏洋2.重庆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J], 方建德;杨扬;叶堤;周谐;陈晓燕3.沁源县农业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J], 刘杰;郭东罡4.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J],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5.江西省2007-2011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特征 [J], 孟丽红;叶志平;袁素芬;刘光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杨永奎;王定勇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07(27)6
【摘要】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以重庆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对重庆市1997~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108 hm2,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4696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412 hm2.从1997~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对外来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2009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0.8695 hm2,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的一系列措施.
【总页数】9页(P2382-2390)
【作者】杨永奎;王定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6;P967;Q149;TU984
【相关文献】
1.重庆市直辖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的主成分分析 [J], 张营营;李忠峰
2.重庆直辖十年来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及预测 [J], 梁怀庆;李世蓉;吴德华
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可持续性动态测度与分析 [J], 蓝洋;姚建;杜鹏生;李毅;彭艳
4.重庆市直辖以来犯罪形势及刑事政策分析 [J], 秦宗川
5.直辖以来重庆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J], TRAN QUANG KHANH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坚持生态环境改善重庆10年投入1500亿[合集五篇]第一篇:坚持生态环境改善重庆10年投入1500亿坚持生态环境改善重庆10年投入1500亿在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的背景下,和大家一起探讨质量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个问题很有意义,结合近10年重庆环境治理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立过程,我谈一点体会。
随着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纵深推进,全球城市化运动蓬勃发展,人类活动正进入以城市生活为主的时代。
与此同时,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严重,而且城市越大问题越突出,有些已濒临承载极限。
提升城市化质量,首先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否则,新型城镇化无从谈起。
作为中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近10年来,重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狠抓生态环境整治,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0多年前,重庆环境质量的确糟糕。
一是空气质量差。
粉尘污染严重,成天灰蒙蒙的,行道树的树叶都粘满厚厚的灰尘。
空气优良天数只有160多天。
二是污水处理率很低。
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不到20%,其余的80%基本是直排长江。
三是垃圾处理率也不高。
无害化处理率只有10%,其他90%的生活垃圾主要靠在山上堆放处理,也就是说在山顶上建一个平台,山腰处建一个拦坝,将垃圾倒到拦坝上就了事,刮风下雨雨水渗过垃圾形成污水排入长江,污染了水环境,而且容易发生垮塌、引发安全事故。
四是自来水水质极低。
1993-2003年,自来水水质连续12年排在全国40多个重点监测城市的倒数几位,每年的分析排名就是建设部在排序的,所以重庆的自来水质量当时也是最糟的。
这样的环境状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对此的怨气也很大。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
近10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管重庆财力有限,但是还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加上企业资金,10年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大体上500多亿元用于企业环保搬迁,500多亿元用于垃圾、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约500多亿元用于包括空气治理、小流域治理在内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
郑钦玉;何再超
【期刊名称】《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7(15)6
【摘要】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赤字1.2806hm2 /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超出其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重庆市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总页数】5页(P143-147)
【作者】郑钦玉;何再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J], 关海波
2.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可持续性动态测度与分析 [J], 蓝洋;姚建;杜鹏生;李
毅;彭艳
3.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海北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测度 [J], 张玉珍;肖景义;赵霞;祝佳甲;杜小培
4.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J], 杨永奎;王定勇
5.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以上海市2010年为例 [J], 刘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随着人口密集度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西部城市,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近期市政府对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本文将对《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调查背景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为了更加科学地认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制定出科学的保护和治理方案,《重庆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此次调查由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牵头,重庆市环保局等16家单位参与,历时近半年完成。
二、调查结果1.生态环境总体概况重庆市总面积为8.23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区面积为35.6万公顷,占地面积的43.2%。
重庆市境内景观类型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石山、丘陵、平原、山地、湖泊和河谷等景观。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处于较差的水平,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较高,导致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重庆市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尚可,但南岸区和江北区的江河水质较差,主要原因是排污口集中、废水处理不彻底等问题。
4.土壤环境质量重庆市土壤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农药、有机污染物等。
其中,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市区用地的土壤污染比较严重。
5.噪音和固体废物重庆市噪音污染比较严重,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交通干道。
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近年来重庆市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类、绿色回收等措施,但仍存在垃圾分类难度大、垃圾神仙少等问题。
三、调查分析1.生态环境总体状况重庆市的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除了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地方保留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2.大气环境质量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城,地理条件并不利于空气污染排放,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更加严格的规章和控制,以减轻空气污染的负担。
水资源和水环境对重庆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水污染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重庆直辖十年来生态足迹的动态分析及预测梁怀庆;李世蓉;吴德华【期刊名称】《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08(030)003【摘要】值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以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动态计算了重庆直辖十年来的生态足迹,并作出了预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人均生态足迹由1.376 749 hm2上升为2.113 60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38 078 hm2下降为0.406 15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938 671 hm2上升为1.707 456 hm2,预测2010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2.956 hm2、0.385 1 hm2和2.570 9 hm2.说明重庆地区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逐年上升态势,现有的发展模式属于不可持续性类型.并由此分析了该地区生态赤字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以供当地政府部门参考.【总页数】5页(P100-104)【作者】梁怀庆;李世蓉;吴德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市渝北区建设委员会,重庆401120;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市渝北区建设委员会,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相关文献】1.花满春山——重庆市直辖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态势 [J], 冉庄;孙善齐2.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 [J], 杨永奎;王定勇3.重庆直辖十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J], 谢欣;吴华超4.重庆直辖十年入境旅游市场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 [J], 陈萍;张玉红5.重庆直辖十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J], 张崇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在生态环境上近十年变化作文
窗外的雾气,像声音轻柔的纱幔,迷朦地遮住了远处的山峦。
空气中空气中飘散爆裂开来淡淡的的泥土气息,与城市的气息交织在一起,竟别有一种和谐。
十年前的重庆,我记的那雾蒙蒙的天空,彷佛会永远都是被一层雾霾着,呼吸都变的低沉出声。
如今,站在这高楼顶端,放目望去,山川葱茏,河流碧波荡漾,天空湛蓝如洗,心中心中升起一股未必能任何言语的喜悦。
记忆中,小时候的重庆,全是是灰尘长风,路边成堆成小山了垃圾,河水乌黑变臭,让人望而望而生怯。
如今,这城市早立即脱变,大街上是林木葱郁,盛开的鲜花,空气清新十分清新宜人。
走在街头上,耳畔传来能发出又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声,让人旷神。
那一次,我我好像听说许多关於重庆环境污染的新闻,心中透露出出了懊丧和忧虑。
但,如今的重庆,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公综合教材的胜利了而且显著的成就,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也更清新味道的味道了。
这是一种令人只都觉得自豪骄傲的改变,也重庆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当然应该不会应该不会完全相信,重庆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城市会宜居环境,环境会越来越很很优美。
这不单是我们的愿望,确实是是是我们你
是哪人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朋友相约同行努力争取,同盟协议魔王圣这片动人地的土地,让重庆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我们的城市非常富有活力,也是非常透着希望!
或许,这只是因为因为一个很简单点十年,但它能支撑起了重庆太多的变化,太的希望。
在一些变化中,我们见到了这座城市的努力,也看到了我们自身的成长。
重庆,在生态环境上的变化,那像是一首蕴满希望的歌,在我们的心中,轻轻的的念颂,良久耳边耳边回荡。
1997 ―2013年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分析摘要:生态足迹是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以重庆市1997-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1997 ―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和分析。
结果表明,重庆市自直辖以来,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1997年人均0.715 9 hm2增至2013年人均1.692 0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总体呈递减趋势,2001年以前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由0.619 1 hm2降至0.594 1 hm2,2007年降到最低点0.590 7 hm2,而后有所上升,从而导致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0.096 9 hm2扩大至2013年的1.008 9 hm2。
总体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另外,还分析论述了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引导人们健康合理消费和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以寻求重庆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中图分类号:P9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6-1416-06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6.014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1]。
近年来学者对定量化评价可持续发展做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可持续性的社会―生态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真实发展指标(GPI)以及真实储蓄率等,但这些方法在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方面均有其局限性[2]。
Rees和Wackernagel等1992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指标提供了一个核算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得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3]。
2024年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2024 年,重庆市在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公报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重庆市在这一年中的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环境质量状况(一)大气环境2024 年,重庆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_____天,较上一年度增加了_____天。
主要污染物 PM25 年均浓度为_____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_____%;PM10 年均浓度为_____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_____%。
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污染物浓度也均有所降低。
(二)水环境重庆市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干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Ⅲ类标准。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 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_____%。
在重点流域治理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水污染防治措施,部分支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三)声环境重庆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_____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为_____分贝,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但在一些城市中心区域和交通要道,噪声污染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四)土壤环境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土壤污染加重趋势。
但在一些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生产区域,仍需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防控工作。
二、污染物排放情况(一)废气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_____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_____吨,烟(粉)尘排放量为_____吨。
其中,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废气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中小企业的废气治理仍需加强。
(二)废水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为_____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_____吨,氨氮排放量为_____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固体废物排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_____万吨,综合利用率为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