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08.02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样品、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的图片、动画等。
3. 教学参考书和教材。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分子的概念(10分钟)1.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3.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三、原子的概念(10分钟)1.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四、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10分钟)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五、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区别和联系。
2. 教师补充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教学反思(课后)1. 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的理解程度。
2.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化学初中分子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3. 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2. 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2. 对话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 组织讨论:组织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2. 授课: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区别,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3. 实验演示:使用模型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4. 练习:组织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和实验操作,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5.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1. 分子和原子结构的模型;2.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书;3. 相关教学PPT。
七、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3. 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点;4.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1. 选择题: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是()。
A.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B.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分子是原子的最小单位C. 分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D. 分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原子是原子核的最小单位2. 简答题: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不同的作用?九、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2. 思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区分它们的概念和特点,并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
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小结: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
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 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思考题:用分子的观点分析: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三、作业与练习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篇二」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二、重点难点重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难点: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模型;氢键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1.写出NaCl、CO2、H2O的电子式。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如香味的传播、湿衣服晾干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现象,如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
4. 例题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分子和原子的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 分子的基本性质4. 实践情景引入:氨水与酚酞试液的显色反应5. 例题讲解:分子和原子的相关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中涉及到的分子和原子:湿衣服晾干、香水扩散、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湿衣服晾干:水分子蒸发;香水扩散: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实际存在情况。
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难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 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化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构成这些现象的基本粒子。
2. 讲解: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化学现象,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观点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讲解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催化剂、材料科学等。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 “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
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
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B 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生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观察,发现实验结果“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竟然不是10050mL”。
思考,总结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教师总结并板书】二、分子的基本特征(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条理。
1.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
环节三、学以致用
练习
环节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