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2.82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主要成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如何与传统文学研究进行对比和结合。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比较和分析,促进了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兴起、发展趋势、比较、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文学研究则逐渐形成于汉代至宋代,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明清四库全书的编纂,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整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和参考依据。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近代文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随着中国近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近代文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得益于学术界对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研究者开始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我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中国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丰富的文学之一,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变革。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和思考,探讨其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在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鼎盛时期,诗、书、禅、剧等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兴起,为后世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诗经》、《楚辞》等,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
二、经典作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作品的影响。
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追求艺术的完美,更深入探讨了人性、社会以及民族精神等核心议题,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国文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今天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多元的面貌。
作家们开始敢于挑战传统文学形式和审美观念,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思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四、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音韵、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哲学思辨,吸引了许多西方文学家的借鉴和赞美。
如埃兹拉·庞德在《岳阳楼记》、巴金在《李双江》中都对中国文学表达了由衷的喜爱和敬意。
五、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思考1. 保护传统文化:尽管现代社会正在急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学需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学作品。
在创作上,应该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语言表达和创作方式。
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与反映古代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将古代文化传承至今的载体。
然而,在现代社会,古代文学是否还与我们的生活有着联系?它能否反映出现代文化的特点和变迁?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反映。
首先,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古代文学作为历史的记录者,通过史书、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将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情和思想表达出来。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古代文化的底蕴,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和生活智慧。
而这些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情感在现代文化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共鸣。
例如,古代诗词中的风景描写和情感抒发,使得人们能够从古代文学中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与古代文学中的自然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然,并更好地与之相融。
另外,古代文学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古代文学中的孝道、忠诚、友情等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汲取这些积极的价值观念,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此外,现代文化中也可以看到古代文学的影子。
现代影视剧、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常常运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意象。
这些艺术形式借用了古代文学的符号和语言,既是对古代文学的致敬,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和丰富。
这种“重走古路”的创作方式既满足了现代观众对于古代文化的好奇和喜爱,同时也将古代文学的精神内核传递给了现代社会。
然而,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并非单向的。
现代文化作为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影响着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解读。
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变化无疑会对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诠释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反映。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况,包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重点。
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接着,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最后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结论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以及其在文学界和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方法, 发展, 成果, 现状, 问题, 新思路, 比较, 意义,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内容。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艺术精华,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学研究以其开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与评介、文学理论研究等内容,其中文学史研究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分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学的演变脉络和特点,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认可和赞誉。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况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兼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2、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3、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4、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5、"启蒙"语境里的"审美"艰难——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6、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起始之我见8、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9、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10、在中西文化交汇中的中国近代文学理论11、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与创作的"历时"研究12、1904: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3、中国近代文学鸟瞰14、"启蒙"的诱惑--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再思考15、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16、近代有多现代?——“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18、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19、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20、1902:文学界革命起狂飙——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二、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卢梭: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卡里斯马”形象2、中国近代文学论集3、“外部研究”何以可能——以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为例4、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5、21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走向——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管林教授6、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困境7、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新旧杂糅特征8、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9、中国近代文学家黄人研究综述10、中国近代文学观念:致力于中西融合的初步尝试11、阿英在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上的贡献12、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之嬗变13、1897:涌动的前夜——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4、论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个区域16、1898:喧嚣与躁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7、1899:革命与流行——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年份18、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9、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20、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三、热门中国近代文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近代文学辞典2、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萌芽3、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初探4、中国近代文学新探5、在夹缝中挣扎的“中国近代文学”——从学科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学”的危机与出路6、卢梭与中国近代文学7、中国近代文学叙述源头新探8、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上)9、审美与功利的对峙与互补——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的文学价值取向10、中国文学由古典走向现代的桥梁——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教学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论12、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13、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访谈14、中国近代文学百题1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16、中国近代文学理论的发展17、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兼与几部中国文学史的编者商榷18、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精神19、浅析中国近代文学翻译之文化价值取向20、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四、关于中国近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近代文学2、中国近代文学3、中国近代文学之変遷 :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4、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5、桐城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6、阿英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7、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8、重新认识中国近代的外国文学翻译——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综述9、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历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前景瞩望10、中国近代文学史11、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12、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13、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14、中国近代文学论稿15、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6、1903:一枝独秀与众声喧哗——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关键性年份17、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及作用18、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19、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20、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定位反思五、比较好写的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1、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论集》读后2、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3、王韬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4、杂语并生多元共存——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5、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裂变新解——邓伟专著《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评介6、2011年山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7、“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综述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策略─—著名学者座谈会纪实9、从古典走向现代 : 论历史转型期的中国近代文学10、爱国,开放: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征11、白桦派文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影响12、评《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13、鲜明的时代色彩清醒的历史意识——读《中国近代文学史》14、“五四”这块文学界碑不容忽视——三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15、论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衍变及其流向16、中国近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几个问题17、《中国近代文学史稿》18、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建立学科自信和学术话语体系19、民族受辱与国民创伤:中国近代文学与文论的怨恨主题概述 20、中国近代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介绍。
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启发的思考与探索人类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作为一种文字表达的方式,文学在古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古代文学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并思考它们对当代人的启发与思考。
一、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古代文学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从古代的诗词、散文到传统戏剧,这些作品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古代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联系。
1. 价值观传承: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承与推崇。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可以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好地判断与选择。
2. 文化认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与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文化认同。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与身份认同,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加自信地与他人交流与表达。
3. 艺术审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观念对现代社会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所追求的优美与和谐的表达方式,为现代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模板。
二、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启发与思考古代文学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启发与思考是非常深远的。
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1. 人性的探索与反思: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与反思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与困惑。
2. 领悟人生智慧与价值观:古代文学作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研读古代文学,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关于生活、人生、爱情、友情等方面的智慧与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和发展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抒发情感。
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形式、内容和意义上存在着联系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一、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联系1.1 文学主题的延续与转变古代文学的主题大多聚焦于封建社会的理想、人生哲思以及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而现代文学则更加注重人性、社会问题以及现代思想的表达。
然而,古代文学中的一些主题在现代仍然存在,并得到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红楼梦》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富贵人家的荣辱起落,而其中的爱情、友情、权谋等主题在现代文学中仍然引人关注,只是表现方式发生了改变。
通过对比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中的主题发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联系与延续。
1.2 形式和技巧的传承和创新古代文学在形式和技巧上有其独特之处,如辞章的运用、诗歌的构造等。
这些形式和技巧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借鉴与发展。
对于古代文学中的诗歌形式,如律诗和绝句等,它们在现代文学中也有出现,只是在表达内容和风格上有所调整。
现代作家通过对古代诗歌形式的创新,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需求。
1.3 人类普世价值观的共通性古代文学中常常表现出的人性思考和普世价值观在现代文学中依然有所体现。
这种价值观源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关于生死、爱情和情感的描写,现代文学中同样存在。
原因在于人性是不变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会经历同样的痛苦、喜悦和困惑。
二、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发展2.1 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启示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的源头,对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思想、艺术和文化元素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灵感。
例如,古代文学中关于人性的探讨,激发了现代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表达;古代文学中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为现代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法和样式。
简评关爱和《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作者:范阳阳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1期作为一位勤奋高产的学者,关爱和先生多年来专注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其学术成就有目共睹。
最新出版的《中国百年学术与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收录了关爱和先生2008-2021年的论文,可谓作者最新研究成果的汇集。
该书首次提出“中国现代学术百年”的概念,集中展示了作者关于中国百年文学、学术的系统性思考和独到的阐释。
该书内容大致有三:近代文学思潮研究、近现代文学学术人物述评、近代文学研究史回顾。
各部分相互独立,又连接为一个整体。
在微观层面,对梁启超、陈三立、钱玄同等横亘新旧的代表性人物作个案式解析,揭示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学学术话题。
在宏观层面,对近代文学转型的外在条件(如报刊)和内在理路进行了探究。
在此基础上,俯瞰与回顾百年文学流变、文学研究历程,思考百年学术演变进程及其内在逻辑。
从中可见作者研究范围和学术兴趣之广。
笔者有幸一睹该著,故此不揣浅陋,浅谈学习该著的感受,以就教于方家。
概而言之,该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文学现代化的整体视角作者曾明确指出:“河南大学学科点的特点是基本上把近代和现代打通了。
”在其早年著述中,作者即自觉地从中国文学现代化视角出发,以“世变”为基点来观照“文情”。
如1988年与袁凯声、解志熙等人执笔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绪论”,便将近代文学视为“走向现代化的发轫、准备与起步”。
在该书中,作者对中国百年文学的探究,同样不局限于近代文学“过渡”说、“转型”说的框架;而是立足于文学发展史实,从中国百年文学、“中国现代学术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过程的一部分”这一史实出发,打破了近代与现代的区隔和界限。
《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一文自觉运用“文化自信”理论,倡导从学术层面总结百年文学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显示出宏阔的学术抱负和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文中还颇有新意地论及大学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等侧面,以呈现百年学术的丰富外延。
探究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摘要]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诗词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关键词]古典现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
很多学生认为古典文学过时了,他们认为古典文学难懂,难背,脱离现实。
实际上,现代生活中不缺乏古典诗词,古典的文化依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
首先,生活中很多人的名字来源于古典文学。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在古代,人们以《诗经》作为教化人的范本,称为“诗教”。
《诗经》内容丰富,自古迄今人们多喜欢从《诗经》文本中取名。
比如诸葛亮,字孔明。
“孔明”,见《小雅·信南山》:“祀事孔明。
”孔明,意谓完备周详也,这正是诸葛亮为人处事的性格特征的体现。
我国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其名出自《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琛,珍宝。
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名字源自《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音,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妇的名字都取自《诗经》。
思成,见《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徽音,见《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徽音,美誉也。
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她的大名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琼瑶,即美玉。
《木瓜》写的是男女互赠信物,双方表示爱慕之纯情的诗歌。
琼瑶取名于此,似乎一开始便定下了她终身创作言情小说的路向,甚有意味。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其名由《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合并而成。
意思是,立志四方,以求能够稳定周朝之天下。
不只是《诗经》在取名中备受关注,其他古诗词也很受欢迎。
如《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来自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杨舸取自毛主席的“百舸争流”,意为在竞争中勇往直前。
关爱和先生是已故的近代文学 研究 学者任访秋先生的开门弟子,也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之一。
他是我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 中国 近代文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至今20年左右的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总体来看,他研究的领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全面奠基层面,二是文学思潮论层面,三是文学流派论层面。
当然,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贯穿这三个层面的是作家及其创作研究,这里的创作研究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而且包括 政治 思想、文学 理论 等 内容 。
第一个层面作为基础,多表现为显在的作家创作论,而第二、第三个层面则作为一种底蕴,更多地表现为内在的精神把握。
其实,这种内在的精神把握在第一个层面中不管是文学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还是作家作品论都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篇章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剑气箫心龚诗魂》对龚自珍诗作精神的领会,《论老残》对刘鹗笔下的人物老残内心的把握,都明显地表现出关先生深邃的穿透力。
奠基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即近代文学史及史论、文学思潮论、文学流派论和作家及其创作论。
关先生在近代文学史的建设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他第一个建议编写一部中国近代文学史教材,任访秋先生极力赞同,并着手编写。
关先生任上编的主编,并在全书中撰写了《桐城派的中兴与复归》、《清末常州词派》和《近代戏曲》三章,这三个领域关先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切的体会。
由他主笔的《〈近代文学史〉绪论》(三人合作)是一篇提纲挈领的史论,既宏阔又精辟,既晓畅又深刻,充分体现出论者敏锐的洞察力。
教材问世以后,反响强烈,被国家教委评选为优秀教材,并被推荐为全国高校近代文学课程通用教材。
作家及其创作论的成果主要有《龚自珍文学思想散论》、《蒋湘南文学略论》、《嘉道时期的桐城派—姚门弟子思想与创作述略》、《陈衍的诗论及诗作》、《谭嗣同文学略论》、《柳亚子简论》、《辛亥革命烈士宁调元诗文简论》、《苏曼殊译作述评》(均见《从古典走向 现代 》一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剑气箫心龚诗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论老残》(《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
这些论文做得很规范又很扎实,从作家的年谱、思想 发展 过程、文学思想以及创作的内容与特点等诸多方面作了充分的考察和论证,资料详实,论述精当,这些被关先生谦称为早年“习作”的论文给人以成熟之感,这是关先生受任先生巨大 影响 和严于律己、刻苦钻研的结果。
关先生在文中曾说任访秋“先生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基本学术训练。
入学之初,先生曾提议我从近代作家的年谱与诗文系年做起,我试着做了龚自珍等一两位作家,……所写的论文《蒋湘南文学略论》受到先生的好评。
”后来的《剑气箫心龚诗魂》和《论老残》两文可谓炉火
纯青,前者用“剑气箫心”四个字概括了龚自珍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关先生精辟地论述道:“在气象万千的‘剑气箫心’中,包蕴着处在封建社会 濒于崩溃之 历史 时期,渴望变革风雷而又黯然神伤与秋气暮霭,怀抱幽怀孤愤而又充满奇情逸气诗人的人格期待,人生态度和诗美追求。
”后者用四个形象不同的老残把老残解剖得淋淋尽致,在老残身上“集中地体现着作者试图赋予作品的思想意义,老残的性格、情趣、见识、议论,无不在作品中代表着作者的声音。
老残不仅是一个手摇串铃、流浪江湖的行医者,还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纷乱与艰难时局的亲历者、先觉者及预言者。
走方郎中之老残与哭泣扶危之老残、形体流浪之老残与灵魂惊惶之老残叠印重合,浑然一体。
新旧裂变的 时代 与忧思深广的刘鹗创造了老残,老残记录着时代的裂变与作者的忧愤。
”这样精练的理论概括,没有深邃的思想穿透力是难以达到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论与文学流派论为此后这两方面的专著作了坚实而有力的铺垫。
第二个层面的成果主要有专著《悲壮的沉落》和论文《近代文学观念的变革》(载<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集&1986年)、《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未定稿》1986年)。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等。
在《悲壮的沉落》一书中,关先生从晚明人文主义的昙花一现到清末古典主义的逐渐式微,从嘉道之际言关天下与自做主宰的文学精神到惊秋救敝与忧民自怜的文学主题,从鸦片战争时期民族灾难与诗海潮汐到诗潮的情感流向、意象群与客体形象系列,从宋诗派自立不俗与学问至上的双重期待到桐城派立诚求真与道统文统的两难选择,从太平天国与曾国藩集团对峙的观念冲突与文化论战到功利实用的文学价值趋向与战争背景下的情感世界,从侠邪小说的忠义观念与英雄驯化现象到情爱旨趣与狭邪心理等等都作了十分充实的论述。
关先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意避免机械化倾向,运用辩证的眼光审视研究对象,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揣摩体悟,不作空疏的议论,不下大而无当的断语。
他的论断 自然 贴切,符合理论与创作实际,而且鞭辟有力,入木三分。
以太平天国和曾国藩集团两个文学空间来说,虽然双方的观念相互对峙,相互冲突,但是文学的价值取向仍然是一致的,都持实用功利的价值观。
以19世纪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侠妓题材的小说来说,关先生避免对其作片面的价值判断,而是置之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从当时的文化变动与小说主旨的表达,到侠妓题材形成的原因与其主题模式的建构,论证了侠妓小说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这样得出的结论便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也必定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