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戴安澜4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4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日名将戴安澜远征军中战功显赫的铁血将军!导语:戴安澜简介: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19戴安澜简介: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
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戴安澜的传奇故事:“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这是评价戴安澜将军的诗词,主席一生诗词甚多,但以律诗吊挽将军的,只有两首。
能有幸享此殊荣的,一位是共和国的元帅罗荣桓,另一位却是一名国民党的将军。
1943年3月,毛主席在延安曾写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位被毛主席称为"海鸥"将军的人,名叫戴安澜,号"海鸥",戴安澜原名戴衍动,1924年他参加国民革命军,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心中十分难过,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他正式改名为"安澜"。
1939年,戴安澜升任国民党军第200师少将师长,这一年他仅有25岁。
第200师对外号称是中国军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
从"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的诗句中不难看出,戴安澜作为统帅的这个生活常识分享。
戴安楠戴安澜(1904.11.251942.5.26)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人,名衍功。
黄埔军校第三期,陆军第五军200师少将师长,远征缅甸殉国,追赠晋升中将。
戴安澜在六岁时进清晚期著名作家周绍封塾馆就读,取学名"炳阳"。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周绍封老师说:"此子秉赋优异,后必有成”。
1922年,考入由陶行知、姚文采分别担任校长、副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学习。
在五·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戴安澜有志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去。
他提出:"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归,老有所养。
”期盼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1924年3月,他从在广东粤军第四师任团长的叔祖父戴端甫的来信中,获悉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消息,在端公的召唤下,他与本乡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广州,先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二等兵。
同年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队,更名"安澜”,自号"海鸥”,以表达自己要力挽狂澜,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一生;要象不怕大海风暴中的海鸥一样去勇敢搏击。
1925年7月1日升为学生队,正式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
1926年1月,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后擢升为连长。
在1928年5月北伐中,戴安澜亲历日寇制造的"济南惨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惨无人道侵略行径极为愤慨,决心要与日寇拼杀到底,直至将他们赶出中国。
1933年1月任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
1933年3月8日奉张学良命令率团随十七军北上,血战古北口。
由于他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光荣负伤,荣获五等云麾勋章。
此战后,他深感当时部队中战士英勇,但不善保护自己去消灭敌人,因而撰写了军事训练专著"痛苦的回忆'。
"七七事变"后,抗日统一战线建立,他极为振奋,所在部队奉命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不久被提升为七十三旅旅长,为了表示抗日的决心,决定化名"戈挥日",留在华北打游击,抗击日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风云--黄埔之英,抗日名将海鸥将军戴安澜导语:1942年5月26日下午,在距离中国云南仅100公里的缅北茅邦村,弥留之际的戴安澜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衣容,并扶他坐起,向北祖国的1942年5月26日下午,在距离中国云南仅100公里的缅北茅邦村,弥留之际的戴安澜叫来担架旁的随从替他整理了衣容,并扶他坐起,向北——祖国的方向凝望片刻后,38岁的戴安澜永远闭上了双眼。
1942年3月3日,正在缅甸腊戍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与军长杜隶明等,在一天之内被从昆明赶来的蒋介石数次紧急召见。
戴安澜得到命令:200师作为先头部队火速开往同古。
“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他们的部队在当时也属于精锐部队,蒋介石很想派这支精良部队打通滇缅线,把这条运输线保下来,也在盟军面前树立中国军人的形象。
”戴安澜的幼子戴澄东回忆。
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据戴澄东介绍,戴安澜7岁入私塾就读,14岁拜桐城派学者周绍峰为师,古汉语基础很好,深得周先生青睐。
后来他还在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学过半年,也颇受新思想与新文化影响。
20岁的戴安澜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
戴安澜是靠着战场上的一个又一个功绩赢得的军人尊严。
“从长城会战、华北会战,一直到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父亲都参与了,他的职位也从团长、旅长到师长,可以说,都是他一个个打下来的。
”戴安澜又绝不仅只是一介军人。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戴覆东是戴安澜的长子,少年戴覆东曾与父亲住在军营里,戴覆东回忆,他在房间这头做功课,父亲在那头看书;小戴覆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睁眼醒来,却见父亲还在灯下看书,第二天又照例去部队视察。
黄埔军校毕业后,戴安澜又自学代数,当了团长后,让部队里的大学生活常识分享。
父亲的抗战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于1942年10月29日
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
戴安澜成为二战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
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文戴澄东
父亲的抗战
“东儿:你对我的想念我是知道的。
其实我
对你们兄妹弟的想念,比你更甚呢。
不过,当这
个时候,只有按下私情,为国效力了。
你总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
如果我
是田舍郎,那么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你
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是愿意要英
雄父亲。
”。
戴安澜将军简介戴安澜,(1904~1942年),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
汉族,安徽无为练溪乡旗杆戴村人。
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将。
黄埔系骨干将领。
国民党陆军少将,抗战牺牲后追晋陆军中将。
1904年11月21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1924年3月,戴安澜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了二等兵,年底进入黄埔军校。
在黄埔期间,戴直接受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熏陶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以及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教育,先后参加了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战斗和平定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的战斗。
1928年5月,随北伐军攻打济南,并参加当地驻军第一师对制造“济南惨案”的日军的反击战。
1930年,调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二师追击连连长,参加了蒋,冯,阎中原大战的陇海路之役。
在作战中右臂负伤,因功相继晋升为营长,中校副团长。
第二年又调任第四师补充团团长。
1933年1月,第四师扩编为第十七军,戴调任该军第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
1933年3月10日,戴安澜指挥本团,和第一四六团等部队一起,在古北口与敌人展开激战,连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重创敌军,毙敌不下二千人。
在这次战斗中戴安澜英勇负伤。
战斗结束后,戴因功获五等云麾勋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戴安澜又率领部队奔赴华北抗日战场。
8月,被提升为第七十三旅长。
9月下旬至 10月上旬,七十三旅在保定地区和漳河以北同敌寇血战,大量杀伤了敌人。
1938年3月,戴安澜奉命率领第七十三旅,从华北战场转入第五战区,参加台儿庄会战,在向城,洪山镇一线担负阻击北面之敌的任务。
接着,戴指挥所部与进犯中条山的日军血战四昼夜,致使敌人猛扑数十次都没有得逞。
战后,戴获得了国民政府颁授的华胄荣誉奖章,被擢升为八十九师副师长,并兼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
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攻陶墩、计取朱庄,为台儿庄会战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台儿庄一役,敌以重兵争此弹丸之地,血战经旬,敌死伤盈万,终于败退。
1938年5月,戴又以战功升任第89师师长。
8月,武汉会战,戴又南下阻敌于瑞昌—阳新间。
1939年1月,戴安澜调任第5军200师师长。
同年12月,参加了昆仑关战役。
当时戴安澜接受了军长杜聿明的命令,为确保四一二高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经过一夜战斗,戴远征缅甸,首战同古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关岛、香港、威克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所罗门群岛,一直到中途岛以西的广大地区。
美、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西南大后方日益孤立,陆上和海上取得国际补给的渠道逐渐被隔断。
当月9日,国民党政府在重庆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安澜师长亲临步兵第一线指挥下,200师600团沿公路向棠吉攻击前进,599团从侧面高地包围棠吉。
至下午4时,599团一营已经占领棠吉到雷列姆的公路,二、三营已经占领四周的高地,完全控制了棠吉城。
600团攻进城内与敌巷战。
在200师装甲车的火力掩护下,至黄昏时分全城为远征军占领。
598团对城内残敌进行了扫荡,到深夜,棠吉城东南隘路凭险据守之敌亦被肃清。
由于占领棠吉时日军56师团已经雷列姆北进,于是200师又不得不于次日自动放弃棠吉。
敌人看破了远征军的弱点,以日行军百千米的速度大胆向腊戍穿插前进。
29日腊戍失守。
戴安澜率领200师忍辱负重,举步维艰,越过望不到头的亚热带密林,向八莫、密支那撤退。
忍痛北撤,茅邦殉国缅甸战局在腊戍失陷后发生剧变。
首先是驻缅英军统帅魏菲尔于1942年5月2日下令撤退,日寇猖狂进逼。
200师放弃棠吉后北进到雷列姆。
此时接到命令,东进至萨尔沮江以东,归第6军甘丽初指挥。
当晚戴安澜召集会议,研究东进景东或北进南伦的问题。
就当时的敌我态势来说,日寇主要兵力正集中在滇缅国境线一带,北进则必须穿过敌人的重重包围。
铁血将军戴安澜①1942年的一天,陕北延安的一间窑洞里,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惊悉名将陨落的消息,奋笔疾书挽诗一首:“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诗里提到的将军,就是刚刚牺牲在抗日战场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
②将军安徽无为人。
少时勤奋好学,曾师从桐城名士周绍峰,后又追随教育家陶行知,深受陶先生爱护平民思想的影响。
1924年,将军以一介文弱书生报考黄埔军校,因体能测试不过关未能成功。
此时他已立志投笔从戎,救国救民,遂报名参军锤炼自己,经过两年严格的军事训练后再次报考黄埔军校,被顺利录取为第三期学员。
③毕业后,将军经历了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多次战争,因战功卓著步步晋升。
35岁时,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少将军衔。
200师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为了找到它最适合的战术,将军冲上前线观察日军如何作战,不幸暴露了目标,被日军火力封锁在掩体内长达两个多小时。
其间,他一直静静地趴在那里,细数日军的枪声,最终弄清了日军的坦克与战车、机枪与步枪是如何协调作战的。
将军不仅胆识过人,战场上身先士卒,还十分有谋略,治军有方。
他发明了很多简短有效的战术,制定了严格的军事考核方案。
很快,200师就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王牌师。
④1939年末,将军奉命镇守广西昆仑关,昆仑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同盟国支援中国的物资85%都要经过昆仑关运输。
因此在日军眼里,昆仑关就是中国的命脉,占领它就切断了中国的补给线。
战斗一开始,日军就动用了最精锐的部队,不惜血本想赢,可他们遇到了戴安澜。
两天时间里,昆仑关两次易主,战斗极为惨烈。
最后,是将军率领将士用大刀劈开漫山遍野的铁丝网,一点点清除日军设下的障碍,以血肉之躯向日军步步逼近,才最终赢得了胜利。
⑤战后,人们到医院看望受伤的戴安澜,但他却没把自己的伤放在心上,表示“流血是军人之分,恨不能扬威国外。
”而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
1942年初,为了支援盟军在中印缅战场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国十万远征军挥师入缅,准备御敌于国门之外。
一代儒将戴安澜戴安澜于1904年11月出生在安徽无为练溪乡风和戴村,他七岁上私塾,1925年,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
军人多以彪悍著称,可戴安澜与从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甚至是琴棋书画他都通。
安徽自古都是出文人,可以说,要不是有战乱或外敌入侵,戴安澜很有可能像历史上的不少安徽人一样,成为一个风雅名士,可是国家危难,却把他引到了另一条路——血与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我东三省,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之联系,巩固伪满洲国疆界,进而蚕食华北。
1933年1月,日军于山海关炮轰临榆县城,进攻热河,长城抗战爆发,古北口、冷口、喜风口等古战场,再次硝烟弥漫。
1933年3月5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7军25师145团团长的戴安澜奉命率部赶往古北口,增援东北军张延枢部。
古北口为长城东北部要地,自古为幽燕屏障,自西汉起便为兵家必争之地。
10日,日军向古北口发起攻击,在古北口南天门右侧高地,戴安澜率部与日军主力展开激战。
这是戴安澜将军抗战生涯中第一次与日军交锋。
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士兵却多为农民出身,缺少训练,不懂战术。
有的士兵枪还没摸热,便走上战场。
12日扶晓,日军向145团正面攻击,数十架战机轮番轰炸,重炮火龙般泻向中国守军,占至午后三时,中国军队全线被动。
士兵死伤惨重。
为弄清日军机枪与步枪如何协调作战,戴安澜登上长城观察……。
古北口血战三昼夜,25师以四千多将士的伤亡代价,毙伤日军两千多人,戴安澜远离主力的一处掩体,毙伤日军一百多人,日军占领掩体后,发现其中只有七名中国救士兵的尸体,深为敬畏,自侵入热河以来,在古北口又一次遇到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日军不得不承认,这一战役这“激战中之激战”。
戴安澜在这次战役中负伤,由于指挥出色,荣获三等云麾勋章一枚。
戴安澜原名衍功,又名戴炳阳,安澜二字是他考入黄埔军校后重起之名,他目击国破民乱。
自己要如乱世中之海鸥力挽狂澜,报效国家。
取名安澜,自号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