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过程中事实的动态理论界定
- 格式:pdf
- 大小:310.80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摘要:法律论证理论是法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法律判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律论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法律论证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对法律论证理论在当代法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法律论证理论概述1. 法律论证的定义法律论证是指法律判断的提出者(如法官、律师等)为了证明其判断的合理性,所进行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法律论证旨在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证据,使法律判断具有说服力。
2. 法律论证的主要理论(1)逻辑论证理论:认为法律论证是一种逻辑推理过程,强调论证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2)辩证论证理论:认为法律论证是一种辩证过程,强调论证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3)修辞论证理论:认为法律论证是一种修辞过程,强调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道德论证理论:认为法律论证是一种道德论证过程,强调论证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意义。
二、法律论证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告人刘某因与被害人发生纠纷,持刀将被害人刺死。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刘某提出无罪辩护,认为自己是在自卫的情况下将被害人刺死。
2. 法律论证过程(1)逻辑论证:被告人刘某在法庭上提出,自己在案发时被被害人攻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采取了防卫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因此,被告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辩证论证: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提出,本案存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被害人攻击行为是否存在,以及攻击的严重程度,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另一方面,被告人刘某的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修辞论证: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强调,本案的判决结果将直接影响被告人的生命和自由。
如果判决被告人有罪,则是对其生命和自由的严重侵犯;如果判决被告人无罪,则是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害。
因此,本案的判决结果需要慎重考虑。
(4)道德论证:辩护律师在法庭上提出,本案的判决结果需要符合道德伦理的要求。
事实与法律的往返流转作者:任杰静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7期摘要:法教义学在法学理论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律人的思维判断游走于事实认定与规范判断之间,且二者并非截然分开。
鉴于此,在对事实进行认定时首先应当遵循事实认知的思维路径,同时还应当同步进行法律发现与适用。
至于法律人的视野如何从事实到法律往返穿梭,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过程。
关键词:法律;事实;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0-0210-01作者简介:任杰静(1994-),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扬州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一、厘清:事实与法律的关系事实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得以形成法律事实,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体思维的的复杂多样性,便导致了事实的主观性。
法律规范与事实之间的往返流转,便使得没有经过加工的事实逐渐转化为最终得以确定的案件事实,而刻板抽象的法律条文也逐步转化为具体且适宜判断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的适用方式。
事实起初与法律并无联系,其仅仅是万千世界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详言之,事实是一种客观真实存在而非凭空臆想。
实践中司法案例的出现起初只是一则新闻事件,但随着事件的发酵,如果触犯法律规范,则开始具有法律的意味。
对此,卡尔拉伦茨在其书中提到,“法条要适用在实际事件,即事实上发生的案件事实上。
”[1]当然这只有在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被陈述了才有可能。
在判决的事实部分出现之“案件事实”,是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
作为法律判断根据的案件事实可以区分为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详言之,法律事实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依据抽象的法律条文建构的。
实践中,特定的案件事实及其判断不仅由法律规范所规定,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因此,作为案件审理中的事实认定与法律判断,不是两个可以简单分开的过程。
二、建构:从客观事件到案件事实的动态过程(一)必要的判断法官凭借自身经验法则以及日常生活用语来判断已经发生的事件,并通过合理恰当的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司法裁判中的事实认定姓名:蒋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指导教师:龚廷泰2009摘要案件事实认定是诉讼的基本任务之一。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如何进行案件事实认定,是法理学和诉讼法学的边缘领域,也是法学中争议较大的基本问题。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是司法上由来已久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确定事实的道路上充满了诸多的困难和障碍。
解决事实问题之关键就在于对经由司法过程所得出的事实结论即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本文第一部分阐释了法律事实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从“事实”入手,明确了事实与事物不同,并对事实进行了界定。
其次考察了目前学界给法律事实所下的诸多定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着界定了法律事实的概念。
第二部分分析了司法裁判中事实认定的过程,提出案件事实具体应当划分为案件的证据事实和案件的法律事实,与之相对应案件的事实认定过程实际分为证据事实认定阶段和法律事实认定阶段。
在事实认定的过程中,法官要运用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直觉感知的方法、经验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价值的方法。
第三部分论述了客观真实观和法律真实观的理论上的困境。
两种真实理论只追求事实之“真”,回避了事实的非真实问题。
在事实认定可能非真实的情况下,通过法律论证达到事实认定与判决的可接受性,是保障判决合法性的关键。
第四部分探讨法官提高事实认定能力的路径。
路径主要有二:一是提高裁减事实的能力;二是熟练运用类型化技术。
关键词:事实法律事实真实法律论证AbstractThe fact-ascertaining of a case is the essential problem of a lawsuit .It requires that the judge should at first make clear what the fact is ,what the fact of the legal facts is ,as well as how to ascertain facts of a case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This is the frontier field of jurisprudence and procedural law and is also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in the science of law. The issue of facts is a long-lasting problem in judicial field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re are a lot of barriers and difficulties on the way to confirming the facts .The key to resolve all these problems of legal facts is that there must be an accurate reorganization of the facts conclusion from the judicial process(which is also named the formatting process of the legal facts)。
民事诉讼中本证与反证的再界定宋春龙【摘要】本证与反证的概念分类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从通说划分的主要标准证明责任来看,有着逻辑上的固有缺陷,依靠此种分类划分片面强调了证据静态分类而忽视了司法证明过程中证据的应用,其本身追求的学理价值以及实践意义并未达到概念本身构建的目的,值得我们反思.【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4页(P105-108)【关键词】民事诉讼;本证;反证;证明责任;司法证明【作者】宋春龙【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15.2本证与反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事诉讼领域学理分类的一种,学界将本证与反证作为教授民事诉讼法证据内容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长久以来,学界大多只关注本证、反证这一类证据的划分,很少从深入探讨这种证据分类划分的标准以及其对我国民事诉讼实践所起到的作用,本文将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还原本证与反证本来的面貌,探求本证反证这一分类的实际意义。
一、本证与反证之概念《证据规定》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
”这并未对本证与反证概念做出明确划分,理论界对此颇有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本证就是本方的证据,反证就是反方的证据。
在司法证明活动中,凡是支持一方的事实主张能够成立,证明该主张之事实存在的证据,就是本证;凡是证明一方的事实主张不能成立,证明该主张之事实不存在的证据,就是反证。
[1](P145)此种观点是根据当事人所在立场而分,将当事人分为本方与反方,本证与反证与之依次对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证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即能够证明自己事实主张成立或部分成立的证据。
论法律事实陈金钊法律与事实在法学上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其区别表现为它们分别概括了不同的事物,它们的联系在于法律事实既是事实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法律现象。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从这种解释的倾向性看,它侧重强调了事情的真实存在。
而从较为公认的观点看,法律主要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所以,法律与事实明显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
在法学研究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必须加以区分。
事实问题是指涉及与调查有关的过去某时间、某人、某事的存在状况或事实状态等。
事实问题是通过感官或行为或事件中推论而确定的。
因此,事实问题包括诸如时间、地点、气候、光线、速度、颜色以及对人所说、所做、所听的认定,也包括人的目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及知识等需要推断的问题。
事实问题需要通过证人、专家及证书、记录、执行等提供的合法和相关的证据证明。
法律问题则包括适用于某事件的法律规则、对之进行适当的解释以及法律所要求或禁止的内容等,它要通过法规、案例和权威性法源的解释来确定或否定。
在有些案件中,事实与法律的区分是很重要的,事实问题主要指涉及证据所得出的推论,而法律问题则主要指根据法官等所掌握的事实对法律规则的意义的理解和阐释。
在有些情况下,事实和法律问题又是混杂在一起的。
如甲是否犯有非预谋杀人罪,既取决于其行为(事实),也取决于由权威性法源对非预谋杀人的定义(法律)。
所以,在当今法学界或法律界,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为了正确、公平地适用法律,都在努力弄清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别。
在大陆法系,法律适用的最基本原则可以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来概括。
从这一陈述来看,法律与事实是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两个前提,如不对它们加以区分,就不存在法律适用问题。
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律与事实的区别常常出现在法律问题和分析法律案例中……法院时常需对法律和事实分别作出裁决。
”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都是由司法机关(主要是法官)统一进行的。
司法判断的“后见之明”偏差分析——以“彭宇案”为例刘新慧【摘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后见之明”偏差理论的视角切入,再次分析了著名“显案”——彭宇案件,并在理论探讨与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减少“后见之明”偏差的三个途径,以进一步提高司法判断的公正性.【期刊名称】《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彭宇案;后见之明;认知心理学;司法判断【作者】刘新慧【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0042【正文语种】中文“后见之明”偏差,是指决策者通常会无意识地高估已发生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俗称“事后诸葛亮”。
深入研究法律决定中的“后见之明”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法律本就是一种在后见状态下的判断——在事故或者事件发生后判断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准确预见该事件的真实发生概率。
当法庭必须裁决某人对该事件或者行为“已经知道或者本应知道”,则易陷入“后见之明”偏差的漩涡。
2006年末,江苏南京市发生了一起普通民事诉讼案——南京徐某某诉彭宇侵权赔偿案(以下简称“彭宇案”)。
案件大致经过为,老太徐某某在赶公交车时被人撞倒并受伤,此后指认当时正下车并陪同她去医院的彭宇为撞人者并索赔。
该案引发了强烈的社会争论,更一度被媒体打造成“好心无好报”的现实案例,然而几年后真相浮出水面,彭宇承认自己确实撞人。
“彭宇案”引发社会大众、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法学学者们从司法体制、司法权威、法官裁量权、事实认定与司法公正、经验法则、司法与传媒的关系问题等多个角度对这一“显案”进行了阐释和解读。
但这种阐释和解读更多拘泥于实然状态,缺乏对心理认知层面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对“原因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追问。
比如,此案中为什么一审法官在缺少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依据“日常经验”积极重构案件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行为,这样的认知行为又容易产生哪些负面效应?面对这些问题,鲜有学者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彭宇案进行剖析,因而存在学术空白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