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9-22 节选
- 格式:docx
- 大小:28.26 KB
- 文档页数: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君子言为士那么,行为世范。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郢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
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
皆哀许之,歆独曰:不可。
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
今无故收之,不知其义。
假设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
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
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
卒共还,出之而后别。
天祥临刑殊沉着,谓吏卒曰:吾事毕矣。
南乡②拜而死。
其衣带中有赞③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世以此定人之优劣。
①胡贼:古代对北方匈奴人的蔑称。
②乡:通向。
③赞:古代文体名称。
19.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B.友人有疾,不忍委之〔丢下〕C.皆哀许之〔同意〕D.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绝对〕20.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出之而后别广起,夺而杀尉B.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可以一战C.今无故收之,不知其义亲旧知其如此D.已与俱矣,弃之不义每与臣论此事21.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4分〕①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②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
22.作者认为世人以什么定人之优劣?结合文中人物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9.D 〔3分〕 20.A D〔4分,各2分〕21.①于是〔胡贼〕撤军回去,整个郡城得以保全。
②现在在危险之中,有祸福患难,大家〔讲〕道义应像一个人一样。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2.胡贼攻郡,生死之时,荀巨伯不丢弃朋友;乱世逃难中,华歆不放弃同伴;文天祥沉着临刑,自谓尽义无愧。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译文和注释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下面就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含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哺.育(bǔ)迭.起(dié)彭湃.(bài)气冲斗.牛(dǒu)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呜咽.(yàn)山涧.(jiàn)徘.徊(huái)锲.而不舍(qì)D.亘.古(gèn)愧.怍(kuì)踱.步(duó)叱咤.风云(ch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屏障抱歉取谛心不在焉一泻万丈B.斑斓泛滥震悚大庭广众家喻户晓C.咀嚼烦锁卓越妇孺皆知酣然入梦D.惶恐懊悔诧异群蚁排衙鞠躬尽粹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__________永世长存。
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__________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__________。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__________历史的精神坐标。
A.功劳即使铭刻标注B.功勋即使铭记标记C.功绩无论铭刻标榜D.功勋无论铭记标注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电视剧《狂飙》讲述的是省督导组与京海市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B.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5.下列各项中结合语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面临祸患而不忘国家,这是忠心的表现: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信的表现: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置生死于度外,这是坚贞的表现。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愚公移山1课文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释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省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七上10 《论语》十则(背诵)七下20 口技(熟读)八上21 桃花源记(背诵)22 陋室铭、爱莲说(背诵并默写)26 三峡(背诵)27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并默写)八下21 与朱元思书(背诵)23 马说(背诵)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背诵)26 小石潭记(背诵)27 楼记(背诵)28 醉翁亭记(背诵)29 满井游记(熟读理解)九上24 出师表(背诵)九下18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背诵)19 鱼我所欲也(背诵)21 刿论战(背诵)22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桃花源记(东晋)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学生版)2000年春(四)阅读下文,完成19——23回。
(15分)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今海南儋州)北归,卜居阳羡(今江苏宜兴)。
阳羡士大夫犹畏而不敢与之游,独士人邵民瞻从学于坡,坡亦喜其人,时时相与杖策过长桥,访山水为乐。
邵为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坡倾囊.仅能偿之。
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
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之不肖,遂举以售诸.人。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竞不索其直。
坡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而借顾塘桥孙氏居暂憩焉。
19.“东坡”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的号,《念奴娇·__________》是他的名篇,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寄托了他建功立业的理想。
(4分)20.写出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5分)(1)坡倾囊.()仅能偿之(2)保守..()不敢动(3)遂举以售诸.()人(4)宁.()不痛心(5)此吾之所以..()泣也21.在括号内填入省略的虚词。
( l分)卜居()阳羡2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竟不索其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表现了东坡的哪些美德?从下列五项中选出两项。
(2分)()()A.理解同情别人B.无私赈济别人C.为官清正廉明D.对人豁达大度E.处事是非分明(五)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9~22题。
(13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张孝祥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1.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乙】文写月的句子是“”,都突出了月光的特点。
(3分)22.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
(4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答案:19.(1)睡觉(2)交错纵横(3)使退下(4)靠近20.(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白如昼澄澈明净22.(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
(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浙江省各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
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①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日:“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⑤赍(ji):携带。
⑥牒:文书。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 D.勉许.为办事(赞成)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乃.共克期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请设馔以.候之属予作文以.记之C.而于此得疾而.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将于.北都求官欲报之于.陛下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22.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4分)三(20分)19.D(3分) 20.BC(4分,各2分)21.①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②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4分,各2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2.范式:履行两年前的探访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
中考复习九下古文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
〔11分〕[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①者,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③,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④,各死其处。
田父⑤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⑥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⑦将休士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注释]①韩子卢:犬的名字。
②东郭逡:兔的名字。
③环山者三:绕着山跑了三圈。
④罢:同“疲〞,与前面的“极〞和“废〞意思一样。
⑤田父:农夫。
⑥以顿:以同“已〞;顿:困顿、疲弊。
⑦谢:辞谢、辞退。
19.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
〔2分〕①臣之妻私.臣〔〕②面刺.寡人之过者〔〕③时时而间.进〔〕④期年..之后〔〕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21.甲乙两文都是写劝谏的,其劝谏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22.同是劝谏,邹忌和淳于髡在使用的劝谏方法上有何异同?从劝谏的效果看,二者又有何差异?〔3分〕二、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
(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题(2024.11)(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16分)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
春天,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
秋天的白鹤直上云宵,是大自然中最为优美的诗篇。
冬天则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部奉献给可爱的水藻。
缓缓合上语文课本,我们感悟着世间的真情:史铁生在秋风落叶中与母亲诀别,感慨一生要好好儿活;莫怀戚在春华秋实....的田野散步,用爱与责任化解分歧,背负起继往开来....的希望;于漪在国文老师的课堂中徜徉,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①它的最高海拔大约285米左右。
今年国庆假期首日,千佛山游园会璀璨开场,②在那里我们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山东手工艺作品和激昂澎湃的爱国歌曲。
③这些手工艺作品发扬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游客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④千佛山不仅是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更成为了济南的城市名片。
1.请选出画线字词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 )(3分)A.犷(guǎng)B.云宵C.贮(zhù)D.块别2.在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呼朋引伴B.争先恐后C.春华秋实D.继往开来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①B.②C.③D.④4.进入中学,你一定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请你参加七年级(1)班组织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小语同学为活动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他补充完整,符合语境。
(3分)在你的心中,什么是友情呢?友情是一片绿荫,遮挡头顶的烈日;友情是一场春雨,滋养干旱的土地;,。
愿这美好的友情,能够陪你走过漫漫的人生之路。
5."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庄子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
一说人名。
10、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11、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
击:拍打。
12、抟(tuán):回旋而上。
一作“搏”(bó),拍。
13、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4、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去以六月息者也”指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
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15、以:凭借。
息:风。
16、野马:指游动的雾气。
古人认为:春天万物生机萌发,大地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
三峡(文言文)知识集结知识元《三峡》知识讲解《三峡》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2处。
重岩叠嶂3,隐4天蔽日。
自非5亭午6夜分7,不见曦月8。
至于夏水襄陵9,沿10溯11阻绝。
或12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3乘奔14御15风,不以疾16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17绿潭,回清倒影18。
绝巘19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20其间,清荣峻茂21,良22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3,林寒涧肃24,常有高猿长啸,属25引26凄异,空谷传响27,哀转久绝28。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29泪沾裳。
”重点字词1.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2.阙:通“缺”,空隙、缺口。
3.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隐:遮蔽。
5.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6.亭午:正午。
亭,正。
7.夜分:半夜。
8.曦月: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9.襄陵:指水漫上山陵。
襄,动词淹上,漫上。
陵,山陵。
10.沿:顺流而下。
11.溯:逆流而上。
12.或:有时。
13.虽: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相当于“即使”。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御:驾驭。
16.疾:快。
17.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素:白色。
湍:急流的水。
18.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19.绝巘:极高的山峰。
绝:极。
巘:极高的山峰。
20.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漱:冲荡。
21.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22.良:甚,很。
23.霜旦:下霜的早晨,指秋季。
24.肃:肃杀,凄寒。
25.属:动词,连接。
26.引:延长。
27.响:回声。
28.绝:消失。
29.三声:几声。
这里不是确数例题精讲《三峡》例1.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黑龙江省绥化市】(三)阅读文言文《赵广拒画》,回答19-22题。
(5分)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①。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②。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
小史:书童。
②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
贼:这里指金兵。
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1分)A.尤工作马(擅长)B.几能乱真(表数量)C.使图所掳妇人(绘画)D.而广平生实用左手(其实)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遂断右手拇指遣去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分)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
22.文中赵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你再列举出一位与他相类似的历史人物。
并用一句话简述其事迹。
(2分)【答案】(三)阅读文言文《赵广拒画》,回答19-22题。
(5分)19.B 评分说明:(1分)B项中的“几”的意思是“几乎,差不多”。
20.遂断右手拇指/ 遣去评分说明:(1分)划分位置不正确或多划均不得分。
21.李伯时作画时,总是让赵广在身边伺候,时间久了,赵广就擅长绘画了。
评分说明:(1分)译对重点字词“使”、“侍”、“善”得0.5分,译句语言完整流畅0.5分。
22.赵广是一位技艺高超、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人。
(1分)历史示例:伯夷不食周粟而饿死;文天祥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1分)评分说明:(2分)第一问从技艺和品质两个方面各0.5分,第二问答出人物及事迹得1分,否则不得分,除示例以外符合题意均可。
【参考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小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候,时间长了(赵广)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能和(李伯时的)真迹混淆。
建炎年间,赵广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2024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典型题目解析|文言文阅读(二)文论记类文言文阅读:太傅王文恪公传(金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
(10分)黄杨(清初)李渔①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②分毫,至闰③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值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而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④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①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
②溢:超出。
③闰:余数。
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的叫“闰”,如闰月、闰年。
④刻:割,引申为克扣。
19.可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1分)A.也B.矣C.哉D.焉解析:C20.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角度加以赏析。
(3分)解析:“赏析”题,“四方面”答题,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思考、分析、答题,用文章的关键词关键语段全面、准确、规范答题,还是考察逐字逐字准确翻译,参考答案如下:(3分)答案示例: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1分),显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1分),写出了黄杨与众不同的生长习性以及天地对其不公的情景,与后文感慨黄杨不怨天恨地而自强不息的特点形成对比(1分)。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内容和表达效果各1分。
21.下列不属于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项是()。
(2分)A.对比B.托物言志C.类比D.欲扬先抑解析:D22.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欧阳修家教》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家贫无资:贫:贫穷。
资:钱财。
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教以书字: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学为诗: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乡里,街坊。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因:凭借。
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唯读书是务: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中心意思是逆境出人才,不怕困难,不怕贫寒,只要有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启发: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
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司马光幼时》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â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
8.释:放下。
9.至:甚至。
10.没:沉没。
11.皆:全,都。
12.闻:听。
13.去:离去。
14.戏:玩耍。
15.《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
16.如:像。
17.之:它,指《左氏春秋》。
18.了:清楚。
19.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句子即了其大旨:(司马光)就明白了其中的主要意思。
众皆弃去:很多小儿都扔下他离去了。
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
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程门立雪》1、盖:大约。
2、冥坐:打瞌睡。
冥,闭目。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
翻译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
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
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赵某误子》1.恃:凭借,倚仗。
2.恣(zì):放任。
3.俱:都。
4.寻:副词,随即;不久。
5.或:有的。
6.仆:向前倒下。
7.乃:是。
8.戒:同“诫”,告诫。
9.叟:老人。
10.殁:去世。
11.当:应当。
12.弗:不。
13.益:更加。
14.然:然而。
15.岂:难道。
16.计:计划、策略。
17.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8.竭:竭尽,用尽。
19.殁:死(亦作“没”)。
20.尔:你。
21.或:有(的)人。
22.挥霍:浪费。
23.仆:趴句子有一叟相劝:有一位老人好心劝告他将何以自食: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寻赵某卒:不久赵某死去然岂非其父计浅也:这不是他们的父亲计划孩子未来没有远见吗?译文有个姓赵的人,是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财产,他有三个儿子。
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
有一位老头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
”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
.不久赵某死去,资产更加都被他的儿子挥霍光了。
三个儿子中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
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没有远见吗?《高凤笃学》1、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
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2、笃:专一、专心。
3、字:人的表字。
4、常:同“尝”,曾经。
5、之:动词,到……去6、曝麦于庭:曝(pù),晒。
庭,院子。
7、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
令:让。
护:监护。
8、经: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9、暴(bào):突然。
10、潦水:雨后地上积水。
11、觉:发觉12、持:拿。
13、还:回来14、怪问:惊奇地询问。
怪:使……感到奇怪。
15、乃:才。
16、省:醒悟17、西山唐中: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
郦道元注《水经》云,即高凤所隐之西唐山也。
句子妻常之田,曝麦于庭: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妻还怪问,乃省: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小麦被冲走了。
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人。
年少时是书生,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然而对诵读很有研究,白天黑夜不休息。
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叫高凤看护好鸡。
正值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省悟过来。
后来他就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儒生,在西唐山中教授知识。
高凤虽然年老了,但他执著于自己的志向,丝毫不觉得劳累,名声也广泛的被人们所听闻。
启发赞扬了热爱读书、专心致志、勤奋的人。
但也侧面批评了高凤只专注读书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王充市肆博览》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
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
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
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2.京师:京城。
3.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4.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
《汉书》是他早创的。
5.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6.市;集市。
肆;店铺。
7.称:称赞、赞扬8.师:拜······为师9.辄:就10.遂:就11.好:喜爱12.少孤:少年失去父亲13.之:代词,···的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17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18屏居:隐居19教授:从事教学译文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
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后来回到乡里,隐居教学。
《赵伯公肥大》1、缘:攀援(爬)。
2、累:积累,共计,一共。
累计。
3 、既:已经。
4 、穴:破洞穿孔。
5 、且:将要。
6 、处分:安排。
7 、了:一点也……8、因:于是。
9、内(na):放入。
10、且:将要。
11、因:顺着。
12、因以李子内其脐中:(他)借机把李子塞进赵伯公的肚脐里。
13.乃知痛:才。
句子因以李子内其脐中:孙儿趁机把李子塞进了他的肚脐里译文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乘机用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
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
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
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李子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儿赶快安排家事,他就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
《燕人返国》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你。
里:乡里。
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
8、哑(â)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ài):哄骗。
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
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
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
16、更微:(反而)更少了。
17,城:都城。
18、昔:以前句子此若先人之冢:这是你祖上的坟墓译文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
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
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
”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
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
”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
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
”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
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
”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凄心情反而淡薄了。
启发本篇寓言中的燕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以至于刚到晋国,就被别人骗了。
同行的人见他思乡心切,指着晋国的城市、神庙、房子、坟墓,哄骗燕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浓浓的思乡情结催动年老的燕人“愀然变容”“喟然而叹”“涓然而泣”乃至“哭不自禁”,当他真的回到故乡,则“悲心更微”,可见初始印象和感受对人的情感冲击是多么强烈深刻,身在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故土的情感多么刻骨铭心,这种情绪或情感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旦受到挫伤就很难恢复。
《揠苗助长》译文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砚眼》1、于:在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5、砚:砚台6、议:议论7、定:确定8、既:已经9、还:返回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12、往:前往13金:银子。
14、易:换15、归:返回16、持:拿17、坚:坚持18、是:正确19、鸲鹆:鸟名,俗称“八哥眼”。
20、何:为什么21、幸:幸好22、余:多余23、平:使.......平坦24、大:非常句子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因砚台的不相似感到惊讶。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