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对故事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结构。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空城计》。
(2)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语文版教案语文版福建专用《空城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
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板书:空城计】二、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蜂拥】(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
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三、孔明之智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回答时请用用心爱心专心 1“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空城计》教案篇1常绿树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
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深入分析。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空城计》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空城计》在历史和军事上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课文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空城计》的小短文,可以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或感想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后,要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情节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第13课《空城计》教案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
2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导学思路: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导学步骤:一、初读课文,述故事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孔明1、看课文彩图,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特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分析:“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
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2、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空城计》教学设计(精选15篇)《空城计》教学设计篇1黄玉芳总体构思《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同学进入学校后学的第一篇小说,由于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同学阅读。
教训这篇课文应当引导同学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把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同学阅读小说的爱好,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舞同学自主学习,发觉问题并乐观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同学自主合作学习,擅长在学习发觉问题,并制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了解同学的已有学问)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
比如,肯定有许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知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化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老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行挡.。
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预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依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老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非常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预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当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二)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扫瞄《单元说明》,要求同学阅读后猎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同学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作者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生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3. 对比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性格的差异和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空城计》诵读积累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杜甫《八阵图》)[赏析]“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八阵图”指八卦阵图。
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赏析]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重点)2.学习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生动的细节描写。
(难点)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主要作品有《粉妆楼》《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
3.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列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率两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
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生动形象。
《空城计》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生静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听着这悠扬而凝重的歌声,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历史的画卷,走进了那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了那刀光剑影的惊心动魄。
这一个个的英雄讲述了一段段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士们斗勇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空城计》中,见识一下诸葛亮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吧。
二.听课文录音朗读,扫清文字障碍,熟悉内容三.复述故事梗概,概括故事情节教师简介小说的一般常识,本文虽是节选,但情节完整,按小说的情节发展,可把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文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概括。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人物和情节的关系司马懿(逼)↓诸葛亮(释)→计↑(中)司马懿四.品析情节1.老师:同学们说这个故事写得好吗?好在哪呢?2.学生各抒己见,点评文章好处。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品析人物1.故事里出现了三个人物,重点刻画的是哪个人物?看插图,再看黑板上班上的小画家画的图,指着画中凭栏弹琴者问学生:这是谁?在干什么?旁边还有哪些人物?2.孔明的神态是怎样?请问课文里写到了孔明的几次笑呢?请你找出有关笑的词语。
3.孔明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你能揣摩出他当时的心理吗?请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4.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5.同学们各抒己见,还能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回答,而且说得有理有据,非常好。
那么孔明的对手司马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理解。
2. 文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古代兵法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中一些古代兵法的含义和作用。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智慧和勇敢。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古代兵法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感受。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课后注释,复习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选择一篇与《空城计》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九、单元测试:1. 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与“空城计”意义相近的是()。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空城计》的主题和寓意;(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从《空城计》中领悟到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对文中寓意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空城计》全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空城计》全文;2. 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小故事;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空城计》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空城计》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空城计》为例,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领悟智慧、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空城计》的含义;(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4.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3)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空城计》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教材和参考书;2. 学生用书;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3. 利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空城计”、“草木皆兵”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讨论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智谋和勇气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空城计》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空城计”、“草木皆兵”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与之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介《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讨论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使用的成语和典故。
5. 总结拓展:(1)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重点内容。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收集更多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和分享成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述《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请学生总结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空城计》教案语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空城计》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能够领悟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对古代战争策略的了解。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勤奋刻苦、善于思考的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智慧与勇敢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内容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3. 成语“空城计”的寓意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 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空城计》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对战争策略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内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争策略的其他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课文中的智慧和勇气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空城计”写一个句子。
(2)选择一个古代战争策略,进行研究性学习,下节课分享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课本电子版》摘要:()知识与能力目标、通学理积累词,(教师板“计”以及“逼”、“施”、“”、“释”等,()施计面对如紧急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这可见诸葛亮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表现? (教师板“处变不惊”及“正面”《空城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学理积累词、了《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涵理3、了说基知识及基方法即通情节分析理人物形象、能通细节描写体验人物思想感情能系生活实际对说人物事件发表己看法(二)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对话”并合作学习体验到学习快乐、重视学生情感体验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三)情感态与价值观、了我国古代说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豪感、培养学生生活积极思和敢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思想教学重、通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说方法、加深学生对“智慧”涵理教学难理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作用教学程、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学们现就让我们起欣赏支歌?吧……? (师生共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支歌把我们带入了段历史……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题、定向、哪位学能给介绍下《三国演义》这? 教师结《三国演义》是我国部长历史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兴衰历程塑造了系列生动鲜明人物形象国学史上和人民生活具有不可估量影响作者罗贯元末明初说著作除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简要介绍说特及要说三要素、方法——通环境、情节分析理和把握人物形象3、《三国演义》众多人物你们喜欢谁?喜欢他什么特征? (教师板“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学习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精彩即选《三国演义》九十五回《空城计》(二)检预习、都预习课了吗?预习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词句? 、分角色朗课要朗程要准音节奏理容3、理容吗?请用句话概括这课主要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如何分析说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说故事情节入手说情节般可以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阶段虽是长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根据情节把课分作四层次(学生划分课层次) ()课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计”前面各添加动词以概括各层容(教师板“计”以及“逼”、“施”、“”、“释”等) 、通情节分析人物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看看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智慧()逼计这部分写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背景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表现? (教师板“军情紧急”及“侧面”) ()施计面对如紧急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这可见诸葛亮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表现? (教师板“处变不惊”及“正面”) (3)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旨迷惑敌人空城计久沙场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出表明司马懿态变化以及他采取相应行动词语(不信——什么?→望——见什么?→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表现?) (教师板“镇定若”及“侧面”) 层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系当情况说说他笑有何含义? ()释计司马懿终领兵退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上策”诸葛亮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表现?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层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笑出系上下分析下诸葛亮笑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环节结总看这是从两方面表现诸葛亮智慧如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若表现是诸葛亮“胆”话那么他对形势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识”(教师板“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胆”和“识”关系吗? (他胆他对问题准确认识;他对问题准确认识他镇定和冷静态) (四)学生讨论拓展、现我们讨论两问题 ()假如这次魏国领兵不是司马懿而是他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 ()诸葛亮身蜀国丞相当形势下他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存亡而诸葛亮却把己置身作战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他计谋不够周密如他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那样多疑如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见如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都将不堪设想三国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人处谨慎而不胆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问题是有启示) 、《三国演义》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精彩很多“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课余挤《三国演义》这我想你收获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写话对具有超人智慧人像阿凡提、休我们对他们总有种敬佩倾慕情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智慧?那么你认怎样才能具有智慧?请以“智慧?( )?”题写句或几句话、展示名言学们写得很都能从某角揭示智慧涵面对智慧许多名人都对它作了很诠释现我给介绍几条请背背(没有智慧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灯笼——托尔斯泰智慧出急难巧计出临危——莎士比亚智慧是宝石如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高尔基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异是因他能思到底——高尔基) 3、请欣赏下板这形状像什么?(火箭)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久前发生我们华夏地上件事(神州5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种智慧?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应当把它献给谁? 四、结课学习了说方法对诸葛亮这形象加深了理对智慧有了新认识五、练习练习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
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
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
(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
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逼计: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
(四)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
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
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
三、知能迁移
1、写话:对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像阿凡提、一休,我们对他们总有一种敬佩倾慕之情。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拥有智慧?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具有智慧?请以“智慧来自( )”为题,写一句或几句话。
2、展示名言:同学们写得很好,都能从某个角度揭示智慧的内涵。
面对智慧,许多名人都对它作了很好的诠释。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几条。
请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托尔斯泰智慧出于急难,巧计出于临危。
——莎士比亚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
——高尔基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异,是因为他能思索到底。
——高尔基)
3、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板书,这个形状像什么?(火箭)这让我们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我们华夏大地上的一件大事。
(神州5号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一种智慧?同学们假如我们拥有了智慧,我们应当把它献给谁?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
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
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