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一. 本周教学内容:《先秦诸子论德八则》《陋室铭》[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先秦诸子论德八则》一、关于诸子百家:1、诸子百家的思想:我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有些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如诚心、廉耻、坚忍等,有些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些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奋进不息,成为传统美德。
本文所选的八则,反映了先秦诸子在义利、仁爱、信诚、意志等方面的看法。
2、关于老子:“引车买浆之流”有云:「好话不在言多」。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首当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
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
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二、课文分析:第一则:1、重点词的理解:色思温:色,脸色貌思恭:貌,神情态度事思敬:事,做事忿思难:难,后患,后果见得思义:得,所得2、内容:孔子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九个方面的考虑。
第二则:1、重点词的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以,凭借;道,正当的方法手段。
不处也:享有不去也:摆脱(贫困)2、内容:提出求取富贵要凭借道义。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文精讲〖主干知识〗1、下列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论()说()愠()罔()殆()亡()锲()镂()尧()禹()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学而时习之时:有朋自远方来自:朽木不折折:金石可镂镂:人不知而不愠知:愠:温故而知新故:新:锲而不舍锲: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书,孟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___国时期赵国人。
5、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那些方面的问题?〖点击思维〗1、《论语》的“论”读“lún”。
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
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
“说”“亡”在文中是通假字,不要误读为“shu ō”“wáng”。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
解释时切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混为一谈。
如“知”“旧”“新”等词和现在的意思是不同的。
3、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首先注意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如第一句注意“愠”的意思;第三句要注意“假”的含义。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第一则:不断学习、相互学习。
第二、四、六则: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学习与品德修养。
〖语言特色〗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文精讲〖骨干知识〗1、以下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论()说()愠()罔()殆()亡()锲()镂()尧()禹()2、解说加点的文言词语。
学而时习之时:有朋自远方来自:朽木不折折:金石可镂镂:人不知而不愠知:愠:温故而知新故:新:持之以恒锲:舍: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文言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③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文学知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 的书,孟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___国期间赵国人。
5、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阐述了相关学习的那些方面的问题?〖点击思想〗1、《论语》的“论”读“lún”。
论是谈论之意,语是答述。
此书是记孔子平常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语言,因此叫“ l ún”语。
“说”“亡”在文中是通假字,不要误读为“ shu ō”“ wáng”。
2、理解要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
解说时切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混作一谈。
如“知” “旧”“新”等词和此刻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翻译文言句子时要第一注意句中要点词的意思,如第一句注意“愠”的意思;第三句要注意“假”的含义。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初读文章,认识粗心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理清构造〗第一则:不停学习、互相学习。
第二、四、六则: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学习与思虑的关系。
第七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学习与道德涵养。
〖语言特点〗先秦期间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初步,也是思想文化史的绚烂绚烂期间。
文化,不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此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5课《先秦诸子论德八则》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主干知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忿思难〔〕不处也〔〕恻隐〔〕人皆有之〔〕羞恶〔〕尊敬〔〕弘毅〔〕任重道远〔〕2.讲明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以其道得之。
以:⑵二者不可得兼。
兼:⑶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⑷以其无以易之。
易:⑸言不信者行不果。
果:3.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⑵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⑶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4.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历史上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秦诸子论德八那么»中哪一那么你的印象最深?讲一讲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点击思维1.注意〝初〞〝恶〞〝重〞差不多上多音字,此处分不如何读?2.要注意古诗文中的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不,如此处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字的含义要紧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白得,为背诵、默写打基础,不必字字落实。
4.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闻名思想家。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5.结合注释,明白得每一那么内容的含义,谈出自己的专门感受即可。
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一那么:如何提高道德修养二三两那么: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四那么:仁、义、礼、智的内涵五六两那么:诚信七那么:〝士〞必须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八那么:老子关于〝脆弱〞的辩证分析2.语言特色: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辉煌时期。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顺畅朗读课文,掌握诵读的节奏、语气,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等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4.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
借助注释、工具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想象,教给学生形象思维方法。
课本中所选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意境,游刃驰骋,品味奥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探索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4.巧设疑点,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多角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古代作品的现实意义。
3.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1、文章作者情况及写作的相关背景知识。
2、文言词汇的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
3、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的观点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全册书共分三部分:即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运用。
阅读部分有28篇课文,一个专题研究。
其中,1——20课为记叙文,21——24课为诗歌,25——28课为文言文。
编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衔接小学的记叙文教学学习,引导学生从亲情、师生情到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来感悟;由中国的作品到外国作品;再由记叙文到诗歌;由现代作品到古代文言文的学习。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二. 教学重点:1. 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及其表达作用。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概括。
3. 顺畅朗读文言文,了解课文内容。
4. 了解文言文重点实词的意思。
三. 教学难点: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及其表达作用。
【学习提示】《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一. 关于《论语》论,议也。
是议论的意思。
语,是答述之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所著。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
《荀子》荀子所著。
战国时期赵国人。
二. 领悟课文大意,准确读音,翻译重点实词。
yu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时高兴、愉快也yùn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恼怒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的可以把…当作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惘迷惑wú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通无,指不知道的东西。
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器官有所得qiâlòu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放弃雕刻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本来无不这样借助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
培养品德同尧禹齐名三. 通假字:罔——惘说——悦亡——无《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 基础知识:1. 读准音:zhēng ráo pìwú症结饶舌媲美魁梧rán cùhuáng chãn白髯蹙眉惊惶热忱2. 写对字:kǎi chìjiàn lì(慨)叹(炽)热关(键)激(励)nǎo jiàn guàn chá苦(恼)(健)壮(贯)注(察)觉3. 解准词:症结:中医指腹腔内结块的病。
五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一、文学常识:家经典。
二、文章主旨: 第一、二、四、六、七则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三、文言知识:一)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不知道的东西)二)古今异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义;金属;今义;黄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义;把 ........... 当作;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孔子,名 ,字 时期人。
2、《论语》是孔子的再传弟子辑录的语录, 3、孟子,名 时 期 人 。
《 孟 子 》: 是4、荀子:名时期人。
《荀子》是 所著。
1.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惘)3.学而时习之(代词,所学的知识)思则得之(代词,待思考得到的收获)锲而舍之(代词,带雕刻的器物)故善学着假人之长(助词,的)学而时习之(承接连词,就)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以补其短(用来)以修身自强(表目的,相当于汉语“以便”)可以为师矣(凭借)(四)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知识)(五)练习整理: 1、注音不亦说乎不愠日之其所亡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金石可镂则配尧2.文学常识。
(1)孔子,名时期人。
《论语》2)孟子, 名孟子》 3)荀子,名荀子》 3、课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句: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句: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译句: 子夏曰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 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句: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译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顺畅朗读课文,掌握诵读的节奏、语气,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2.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等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4.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
借助注释、工具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想象,教给学生形象思维方法。
课本中所选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意境,游刃驰骋,品味奥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探索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4.巧设疑点,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多角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古代作品的现实意义。
3.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1、文章作者情况及写作的相关背景知识。
2、文言词汇的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
3、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的观点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教材分析:全册书共分三部分:即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运用。
阅读部分有28篇课文,一个专题研究。
其中,1——20课为记叙文,21——24课为诗歌,25——28课为文言文。
编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衔接小学的记叙文教学学习,引导学生从亲情、师生情到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来感悟;由中国的作品到外国作品;再由记叙文到诗歌;由现代作品到古代文言文的学习。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文精讲〖主干知识〗1、下列字在文中分别怎么读?论()说()愠()罔()殆()亡()锲()镂()尧()禹()2、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学而时习之时:有朋自远方来自:朽木不折折:金石可镂镂:人不知而不愠知:愠:温故而知新故:新:锲而不舍锲:舍: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4、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书,孟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荀子是___国时期赵国人。
5、本课的八则语录主要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那些方面的问题?〖点击思维〗1、《论语》的“论”读“lún”。
论是议论之意,语是答述。
此书是记孔子平日与门下弟子讲学、论治相问答的言语,所以叫“lún”语。
“说”“亡”在文中是通假字,不要误读为“shu ō”“wáng”。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学习文言文基本要求。
解释时切勿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混为一谈。
如“知”“旧”“新”等词和现在的意思是不同的。
3、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首先注意句中关键词的意思,如第一句注意“愠”的意思;第三句要注意“假”的含义。
4、你知道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5、在初读文章,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理清结构〗第一则:不断学习、相互学习。
第二、四、六则:学习方法和态度。
第三、五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七则: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八则:学习与品德修养。
〖语言特色〗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关于《论语》和孔子
《论语(lún)》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其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一、字
1. 给加红字注音
论语不愠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人之长尧禹
2. 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说通“悦”yuè:高兴,愉快。
罔通“惘”wǎng: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亡通“无”wú:指不知道的东西。
二、词
解释下列词语
子:孔子
习:实习
朋:朋友
乐:快乐
知:了解
愠:恼怒
君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官:器官
锲:雕刻
镂:雕刻
假:借助
固:本来
三、课文分析
(一)朗读、理解、背诵
1.孔子说:“学过了,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
3.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
4.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己所能,可以说是好学了吧。
”
5.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
6.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
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成花纹。
7.事物都有长有短,人也是这样。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8.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齐名。
(二)思考:
1.诵读八条语录。
注意下列字、词在本课的读音
说yuè乐lè亡wú锲qiè镂lòu
2.解释下列词语
愠:恼怒
罔:迷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官:器官
锲:雕刻
镂:雕刻
假:借助
固:本来
简单说说八条语录都说明了有关学习的哪些方面,对你的学习有何启发。
第一则论述不断学习,相互学习;第二、四、六则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第七则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
深入探求:
什么叫文言文?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小学时没有学过这样的文章。
什么叫文言文?先请同学们看一则用文言文写的一则故事:
“蚌方出曝,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huì),鹬曰:‘今天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选自《战国策·燕策》
这就是有名的《鹬蚌相争》的故事,通过这则文言故事,我们来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第一,文言文有与现在意义相同的字,例如:“蚌方出曝”的“出”意思是从水里到岸上来;“蚌合”的“合”,是说把两扇壳合拢来。
第二,文言文里有些字的意思跟现代词有细微差别,如“今日不雨”的“雨”,指的是下雨。
第三,有些概念古今用的字不相同,例如:“曝”就是现代语中的“晒太阳”,“喙”是“鸟嘴”
第四,有些字的写法不一样,例如“禽”,这是通“擒”
小结: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
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
大家《鹬蚌相争》的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思想财富。
学习文言文,我们就能直接从他们的文章中得到知识和启示。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中考解析
雄壮起青春的大厦
曾经多么迫切地盼望长大。
不知不觉,你的肌体强壮了,你的思维敏捷了,你开始忙活着自己的事情。
这时,你会感到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
可是,请别忘记:青春短暂。
青春的时光如一块块砖石,垒起人的四堵墙——
你的健康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
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
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做,开创你钟爱的事业。
这世界很大,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处,然后执著地踏上跋涉的征程。
你的勇气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激情,是你生存在这世间宝贵的动力。
世界对你而言是一片空白。
你可以用自己行动的画笔,重重地去描绘——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你有能力直面困难并战胜困难,同时要会总结经验,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你的年龄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优势,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资本。
只有在此刻,你才能够做出人生事业的多项选择。
尤其是,此刻你有能力承受失败和挫折,你有机会脱颖而出,你有时间从头再来。
你的单纯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个性,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品质。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你都应品尝一下。
你不需要所谓的成熟,你没有必要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你。
因为单纯,青春才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珍惜单纯的心境,会使你的人生充满睿智的思考。
四堵墙,支撑住青春的大厦。
如果有那么一天,你羡慕他人的成就超出自己,你感悟到自己原本可以做得更出色,那么,你就浪费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
青春岁月里,金钱我们可以不要,享受我们可以舍弃,惟有宝贵的时光不可丢弃。
我们脚下原本是遍地荆棘,没有我们辛勤地开垦,就绝不会花团锦簇。
当每一个日子忙忙碌碌又不露痕迹地逝去,你要想,我们青春的每一个刻度都弥足宝贵,自己生命中的这块砖是否坚实地砌在了青春的大厦上。
为了无愧于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青春这沉甸甸的日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充实更辉煌。
简析:
文章以“年轻真好;青春时光真好”领起全文,并进而阐述因为青春拥有健康、勇气、年轻(年龄的优势)、单纯“四堵墙”从而告诫我们,要珍惜青春时光,让生命更充实,更辉煌。
课外拓展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简析:
从这则文言的寓言故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狐假虎威。
这则短文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威,招摇撞骗的人,也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