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杏花村访酒》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90 KB
- 文档页数:3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沙井半日邱振刚深圳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色彩的国际大都市,但是,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就在深圳市区内的沙井一带,竟然还有这样连绵成片,仿佛被时光遗忘了一般的古建筑群。
其中最醒目的,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道石桥,桥的四周,错落环绕着高高低低,样式不一的古代楼舍。
此桥名为永兴桥,始建于康煕年间,是目前深圳唯一一座古桥梁。
我走到桥边,只见桥的样式并不复杂,无非就是条石铺成的三拱石桥,各种雕饰也零散稀少,比起各处更有名的桥,如赵州桥、卢沟桥,显得朴素得多。
但是,和很多已经仅供欣赏的名桥不同,永兴桥仍不停有行人步行或者骑车穿过。
当地文献上说,永兴桥建好后,周边的几个村落,村人要办理大小事项,如采买物品,探亲访友,无不要从这桥上经过,再加上茅洲河的水运功能,物资客商在此处往来穿梭,时间久了,旁边的村子都因桥而得名,如新桥村,桥东村等。
甚至,桥边在清中期就培育起一个颇有些名气的集市——清平古墟,也就是我们下车时看到的桥头古建筑群。
这些一户连一户的古建筑,构造互不相同,说明当年各有各的功用。
向导说,这个清平古墟,当年有杂货铺、粮仓、打铁铺子、糕饼店等各色店面,如今还因为保存得好,还时常有学美术的学生来写生。
谈及沙井,蚝不可不说,因此当地的蚝文化博物馆便成了必经之地。
沙井蚝早就名扬海外,沙井人养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本地渔民利用瓦片、石头,摸索出最早的养蚝技艺,并逐步将之成熟完善,一直到了今天。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说,“生食曰蠔白,腌之曰蛎黄,味皆美。
”这寥寥短句,竟讲出了两种蚝的食用方法。
问及当地盛产此物的原因,向导说沙井地处珠江口入海处,咸淡水交汇,特殊的水质给了蚝特殊的生长环境,也造就了它们清甜肥美的口感。
向导想必也是嗜蚝之人,一番关于沙井蚝的演讲,越说越热闹,篇幅颇不短,最后以一句“沙井蚝要等到每年冬至才上市,可惜你们早来了一个月”宣告结束。
梧州市高三语文第一次统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1. (13分) (2019高三上·化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自然、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责任的内涵与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和波动。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事关自身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
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路,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
(摘编自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2日)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郑成宏实习记者黄亚楠)5月9日,《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调查报告(2018)》)在天津正式发布。
《调查报告(2018)》指出,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及以下为低水平,60分(不含)—80分为一般水平,80分(不含)—90分为较高水平,90分以上为高水平,下同)。
6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65.59%。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为82.50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得分为83.27分,大学生社会责任行动得分仅为79.94分。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选精练--梁衡专练杏花村访酒梁衡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
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
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
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
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
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有“汾酒”和“竹叶青”。
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
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
竹叶青呢?则呈现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
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
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
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
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
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
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
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
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
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
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
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
酒泉接着汇入“酒海”。
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
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
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
嘉兴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5高二上·芒市期中) 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
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
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1)一位同学幽默地说:________(2)一位同学含蓄地说: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9高二上·襄汾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所谓996,是指工作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根据上述规定,若公司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度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对于违反法律规定强制要求的加班,劳动者有权拒绝。
张耀律师表示,若是单位安排员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单位应当根据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或予以调休;但若员工出于自愿加班的,不属于法律意义的加班,单位也无需支付加班费。
如果企业利用鼓励的模式变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比如公司因员工拒绝加班而对员工降职、降薪、处罚、辞退的,员工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构建起法治维权的法律体系,重点治理各种形式的“隐性强迫”加班现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4月16日)材料二: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依靠员工的汗水,更要激发员工的灵感;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
2022年高考语文中“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的类型分析附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夜哭吴佳俊我在夏夜里听到过各样的哭声。
那哭声,有时大,有时小;有时缠绵,有时悱恻;有时孤绝,有时冷寂;有时如流星划过天幕,有时如蚊虫嗡鸣耳畔;有时似夜风摇撼大树,有时似月光照临池面;有时像乡村基督徒唱诵的赞美诗,有时像吃斋信佛者念诵的经文……这些哭声,曾让我彻夜难眠。
我躺在床上,被各种哭声深深地包裹着,酷似黑夜包裹着村子。
苦痛和忧伤如同明灭闪烁的繁星,布满了我大脑的天空。
我睁开眼,望着漆黑的屋瓦,耳边不自然地响起艾青在他的《诗人论》里发出的诘问:“如果你听见深夜里还有哭声……你的嘴还能缄默吗?”然而,我的确只能缄默,在这个沉闷的夏季的夜晚。
我不缄默,又能如何呢?在回乡居住的这些日子里,我还从来没有如此这般地被众多的密集的哭声所恼过,但现在不一样了,这不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是一个有着哭声的惶然的“子夜”。
我一定要出那些哭声的来处,我要知道到底是谁在深夜里哭泣,以便使我的内心获得安妥和宁静。
我的锐敏的听觉的雷达,顺着那声音的频率,在黑夜里四处探查,像一束微弱而幽冷的光,穿梭于夜的深渊里。
遗憾的是,我探查了整整一个夏季,还是未能彻底搞清楚那些哭声的来源。
只有极少数的几种哭声,我是确凿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为此,我愿意将它们简略记述在这里。
我希望我的文字不再缄默,尤其在听见深夜里的哭声的时候。
树肯定哭过。
因为哭过的树的叶片都是纷乱的,有的甚至变得焦黄。
我居住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树——有感情的树,会欢笑也会流泪的树。
我经常在散步的时候看到过它们那或悲伤或祥和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是我家菜园旁土坎上的那棵洋槐树。
每年春天,树上都会缀满繁密的白花。
那是蜜蜂最欢欣的季节,却是洋槐树最忧愁的季节,现在,洋槐树早已枯萎了,再也开不出洁白的花朵,然而蜜蜂仍会年年飞来围着枯树转,有时,蜜蜂还会带来鸟雀、蝴蝶、蜻蜓随着它们一起转。
昌平区2019-2020学年初二第一学期期末语文 2020.1一、基础·运用(共13分)学校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完成(1)-(3)题。
(5分)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10月1日上午,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场盛况空前的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喜悦的豪情在广场上倾.情绽放。
响彻云①的轰鸣声中,29架直升飞机,以雷霆万钧之势率先从天安门广场上空飞过。
当飞机的轰鸣声还在耳畔回响,当人们的目光还在不停翘.首眺望,仪仗方队沿着先辈的足迹,踏着胜利的节拍,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
穿过战争与和平的峥嵘岁月,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任务,陆军方队、海军方队、空军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相继走来,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紧随其后的是32个装备方队,他们以崭新的阵容接受检阅。
一辆辆坦克披坚执锐,一枚枚导弹昂首向天,展示着这个由580台(套)地面装备组成的钢铁巨阵所向披靡的气②。
古老沧桑的中华民族,久经风雨的伟大祖国,在这场举世关注的阅兵盛典中焕发出胜利与自豪的荣光。
(1)依次给这几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倾.情(qīng)翘.首(qiáo)B.倾.情(qīng)翘.首(qiào)C. 倾.情(qǐng)翘.首(qiáo)D.倾.情(qǐng)翘.首(qiào)(2)在这几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霄②慨B.①霄②概C. ①宵②概D.①宵②慨(3)请为这篇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15字以内)(1分)2.几位同学观看了国庆阅兵之后,颇有感触。
下面是他们在观后感中写下的句子,其中修辞方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官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排山倒海般地走过天安门广场。
B.“首长好!”这口号像惊心动魄的响雷,长久地在天空回荡。
C.透过电视,我们看到整齐划一的解放军队伍和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此时的心情真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题分类汇编(附答案)50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2021学年宁夏某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
2020年高三语文高考第二次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
因此,必然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来保护为一时一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之封闭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
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
当地民众往往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以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
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更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巨大损失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
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自身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
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
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