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位计算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24.97 KB
- 文档页数:1
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地面下沉计算公式地面下沉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ΔG=ΔH×γ
其中,ΔG表示地面下沉量,ΔH表示地下水位上升量,γ表示土体
压缩系数。
地下水位上升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ΔH=Σ(Δh)
其中,ΔH表示地下水位上升量,Δh表示每个降水期间的地下水位
上升量。
每个降水期间的地下水位上升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Δh=A×(1-S_s)/(S_w×(1+e))
其中,Δh表示每个降水期间的地下水位上升量,A表示降水量,S_s
表示地下水位下方土层的饱和度,在无降水条件下,该土层的饱和度为1;S_w表示吸力饱和饱和度,表示地下水位上方土层的饱和度,在无降水条
件下为0;e表示地下水位下的土层的孔隙比。
土体压缩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γ=e/(1+e)
其中,γ表示土体压缩系数,e表示地下水位下的土层的孔隙比。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基坑开挖降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是根据土体力学和水文地质方面的理论推
导得出的,实际应用时还需要进行现场监测和实测数据的验证,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岩土勘察地下水位计算公式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的高度,通常是指在地下水饱和带中的水位高度。
地下水位的测定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地下水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岩土勘察地下水位的计算是通过一定的公式来进行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岩土勘察地下水位计算公式。
地下水位的计算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地下水流动的速度和方向、地下水的渗透性等。
在岩土勘察中,一般采用以下的公式来计算地下水位:H = Z + (L + S T)/n。
其中,H为地下水位的高度,单位为米;Z为地表高程,单位为米;L为地下水的补给量,单位为立方米/天;S为地下水的排泄量,单位为立方米/天;T为地下水的渗漏量,单位为立方米/天;n为地下水的渗透系数,单位为米/天。
在实际的岩土勘察中,我们需要通过现场的观测和实验来获取上述参数的数值,然后代入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地下水位的高度。
在岩土勘察中,地下水位的计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地下水位的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和流动方向,为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岩土勘察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和技术来计算地下水位,比如地下水位的测量和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的模拟计算技术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地下水位数据,从而更好地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之,岩土勘察地下水位的计算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它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地质学、水文学、地下水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勘察和监测数据,来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分析。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来进行地下水位的计算,才能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1、 突水系数《煤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勘察评价标准》(MT/T1091-2008)附录E(1)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层富水性较弱、补给条件差的矿区Ts 突水系数MPa/mP 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Cp 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 M 底板隔水层厚度,m(2)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含水层富水性较强、补给条件较好的矿区。
含义同上。
2、 地下径流模数=集水面积平均流量 单位:2km s /L ⋅3、矿井涌水量:一、水文地质比拟法预算矿井涌水量 原理和应用条件:水文地质比拟法就是利用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相似、开采方法基本相同的开采矿区或生产矿井的排水资料,来预计勘探矿区或新建矿井的涌水量。
应用前提是勘探矿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开采矿区或生产矿井基本相似,老矿井要有较长期的水量观测资料,以保证涌水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数学关系表达式的可靠性。
一般而言,水文地质比拟法主要适用于条件比较简单,充水岩层的透水性比较均一的孔隙或裂隙充水矿床,特别是用于已有多年生产历史的矿井。
根据上水平的实际排水资料预测延伸水平的涌水量或根据生产采区的排水资料预测延伸水平的涌水量,效果更好。
计算方法:(1)富水系数比拟法:根据0p P Q K =K p 为富水系数,Q 0为一定时期内从矿井排出的总水量,m 3; P 0为同时期内的矿石开采量,t ; 得出:Q=K p ·P原来的生产矿井的K p 值乘以同时期新矿井的设计开采量P ,即得新矿井的涌水量(2)单位涌水量比拟法:根据地下水符合层流或紊流状态,选择下述公式:层流000S F Q q =紊流0000S F Q q =F 0、S 0、Q 0分别为老矿井的开采面积、水位降深和排水量。
所以新矿井的涌水量Q 比拟计算式为F 、S 分别为新矿井的设计开采面积和水位降深。
既非层流又非稳流,改进公式:m 和n为待定系数,根据经验通过计算或曲线拟合确定,或用最小二乘法求得。
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R r r =-+-136620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H S Sb r =--136622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 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H S S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含水层水压力计算公式含水层水压力是指地下水对含水层的压力作用。
在地质学和水文学中,研究含水层水压力是探究地下水运动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
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是描述地下水压力与深度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一、含水层水压力计算公式含水层水压力计算公式是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推导得出的。
根据帕斯卡定律,地下水的压力与水的密度、深度和地下水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某一深度处,地下水压力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出:P = γ * h其中,P是地下水压力,γ是水的密度,h是深度。
这个公式表明,地下水压力与水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
当深度增加时,地下水压力也会增加;当水的密度增加时,地下水压力也会增加。
二、含水层水压力的应用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运动研究和工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对于满足人类的生活用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计算含水层水压力,可以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地下水运动研究: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运动的研究对于了解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污染的传播和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于模拟地下水运动过程,预测地下水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3. 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于评估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例如,在隧道工程中,地下水的压力可能会对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通过计算含水层水压力,可以评估地下水对隧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
总结:本文介绍了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含水层水压力的计算公式是描述地下水压力与深度和地下水位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计算含水层水压力,可以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研究地下水运动过程,评估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工程地质地下水位计算公式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的高低位置,是地下水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参数。
在工程地质领域中,地下水位的计算对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正确地计算地下水位对于工程地质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位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地下水位的计算公式主要依赖于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过程。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降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渗漏,以及地下水系统间的水平补给。
而地下水的排泄则主要通过地下水径流、蒸发和植被蒸腾等方式进行。
在工程地质中,我们通常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地下水位:G = R E P。
其中,G代表地下水位,R代表地下水的补给量,E代表地下水的排泄量,P 代表地下水的抽取量。
这个公式是一个简化的地下水位计算公式,它假设地下水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即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达到了平衡。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地下水系统的非稳定性,以及地下水位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等因素。
在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降雨量、地表水位等因素。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地下水位:G = (R E P) / K。
其中,K代表地下水的补给系数,它反映了地下水系统的渗流能力。
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的渗流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K值也会有所变化。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水文地质勘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K值的估算,从而计算出地下水位。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我们在工程地质中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地下水位的变化受到季节、降雨、地表水位、地下水抽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长期的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来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
在工程实践中,正确地计算地下水位对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需要采取防渗措施来保护工程的安全;在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需要通过地下水补给措施来满足工程的用水需求。
地下室外墙计算书(纯手算)地下室外墙计算书(纯手算)一:设计要求1.1 墙体高度:5米1.2 墙体长度:20米1.3 墙体厚度:0.5米1.4 墙体材料:砖混结构二:风载荷计算2.1 风压标准值:0.8kN/m²2.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0.852.3 风荷载计算公式:F = 0.5 × C × P × A其中,F为风荷载,C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P为风压标准值,A为墙体面积三:水压力计算3.1 地下水位高度:2.5米3.2 地下水压力计算公式:P = γ × H × A其中,P为水压力,γ为水的密度,H为水位高度,A为墙体面积四:自重计算4.1 砖的单位体积重量:20kN/m³4.2 混凝土的单位体积重量:25kN/m³4.3 墙体自重计算公式:G = A × [(t1 × γ1) + (t2 × γ2)]其中,G为墙体自重,A为墙体面积,t1、t2分别为砖和混凝土的厚度,γ1、γ2分别为砖和混凝土的单位体积重量附录:计算表格、技术图纸法律名词及注释:1. 风载荷:指风力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力量2. 风压标准值:根据地区气象条件和建筑物高度确定的一定值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考虑建筑物风压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系数4. 水压力:指地下水对建筑物墙体施加的力量5. 砖混结构:指由砖和混凝土组成的建筑结构体系6. 自重:指建筑物结构本身所产生的重力地下室外墙计算书(纯手算)一:设计要求1.1 墙体高度:4米1.2 墙体长度:15米1.3 墙体厚度:0.4米1.4 墙体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二:风载荷计算2.1 风压标准值:1.2kN/m²2.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0.92.3 风荷载计算公式:F = 0.5 × C × P × A其中,F为风荷载,C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P为风压标准值,A为墙体面积三:水压力计算3.1 地下水位高度:3.5米3.2 地下水压力计算公式:P = γ × H × A其中,P为水压力,γ为水的密度,H为水位高度,A为墙体面积四:自重计算4.1 钢筋混凝土的单位体积重量:24kN/m³4.2 墙体自重计算公式:G = A × t × γ其中,G为墙体自重,A为墙体面积,t为墙体厚度,γ为钢筋混凝土的单位体积重量附录:计算表格、技术图纸法律名词及注释:1. 风载荷:指风力作用在建筑物表面的力量2. 风压标准值:根据地区气象条件和建筑物高度确定的一定值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考虑建筑物风压分布随高度变化的系数4. 水压力:指地下水对建筑物墙体施加的力量5. 钢筋混凝土结构:指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的建筑结构体系6. 自重:指建筑物结构本身所产生的重力。
地下水涌水量的经验公式法一、涌水量与水位降深关系曲线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条件,是预测地区与试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似,同时,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稳定降深和阶梯流量抽水试验资料。
根据实践,应用上部水平排水或坑道放水试验资料预测深部水平涌水量,能取得很好效果。
同时也司用于水文地质条件相似的邻近矿区的矿坑涌水量计算。
这种方法与竖井涌水最计算经验公式法类似,也需将抽(放)水试验的Q=f(s)图形由曲线关系转换成直线关系,然后推算矿坑总涌水量。
为了易于确定变换后的直线关系,可将抽水试验的Q、S资料按表1的要求进行整理。
二、水文地质比拟法这种方法是用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矿山地下水涌水量的实际资料,来推求设计矿山的涌水量。
多用于扩建或改建矿山。
对于新建矿山,若相邻地区有类似条件的矿山,亦可应用。
新设计的矿山与所比拟的矿山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似,是使用本方法预计目坑涌水量的基础。
因此,对相似水文地质条件的生产矿山,应作如下主要方面的调查:矿山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坑道充水岩层的特征,坑道涌水量、水位降深与开采面积的关系等等。
一般常用的比拟法计算式见表2。
三、相关分析法(一)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分析是一种处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数理统计方法。
变量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确定的关系,即函数关系;另一种类型是变量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又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变量的数值精确地求出另一个特定变量的值,这类变量之间的关系称相关关系。
(二)顶计矿坑水童的步骤相关分析法是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它根据一系列的实测资料,研究影响矿坑涌水量因素之间的规律性的,所以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观测资料。
计算的步骤是在掌握矿坑涌水量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相关线型。
如系曲线型,则需根据不同类型曲线用不同变数代换,化为直线,(具体作法见表3-5),求出回归方程式和相关系数。
当确定涌水量对某影响因素的回归方程后,只要将预计情况下的影响因素值代入回归方程,便可计算出预计的矿坑涌水量。
地下水给水度计算公式地下水给水度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开采强度我们需要了解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特定区域内地下水的总储量。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井资料和地下水水质资料等数据来估算地下水资源量。
其中,地下水位观测可以通过水位计等仪器设备进行,地下水井资料可以通过地下水勘探和地下水井调查获得,地下水水质资料可以通过水质监测和水质分析获得。
综合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公式来估算地下水资源量。
我们需要了解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开采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开采的地下水量。
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可以通过监测地下水井的用水量来进行。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地下水井的水表记录或用水记录来获取地下水的开采强度。
然后,利用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地下水的开采强度。
了解了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利用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来计算地下水的给水度。
地下水给水度是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的比值,反映了地下水开采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地下水数据和地下水开采情况,利用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来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通过计算地下水给水度,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采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公式为地下水给水度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开采强度。
通过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强度,我们可以得到地下水的给水度,从而评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地下水给水度的计算方法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水文地质常用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范围1.水位演变计算公式1.1.叠加法公式叠加法公式是根据地下水位的影响因素线性叠加的原理,用于预测地下水位的演变。
其公式为:h = h0 + ∑(Wi * ∆hi)其中,h为未来其中一时刻地下水位,h0为当前地下水位,Wi为第i 个影响因素的权重,∆hi为第i个影响因素的变化量。
1.2.贝克公式贝克公式是采用水平二维地下水流模型分析地下水位演变的方法,用于计算远离煤矿开采区的地下水位。
其公式为:h=h0+(Q/K)*(1/π)*[(W*Ln(r1/r0)+S*(r1-r0))/(W+2*S)]其中,h为未来其中一时刻地下水位,h0为当前地下水位,Q为煤矿开采的总排水量,K为地下水流动的渗透系数,W为水井屏蔽距离的水力学属性,S为水井屏蔽距离的屏蔽系数,r1为地下水汇入水井的距离,r0为地下水通过煤矿开采区域的最短距离。
应用范围:叠加法公式适用于简化的地下水位演变预测,可以预测多个因素对地下水位的综合影响;贝克公式适用于具体的区域状况,可用于计算煤矿远离开采区的地下水位演变情况。
2.水量计算公式2.1.煤层透水量计算公式煤层透水量计算公式是用于计算煤层水文地质参数之一,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煤层水量。
其公式为:Q=K*i*A其中,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K为渗透系数,i为水头斜率,A为煤层的投影面积。
2.2.煤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煤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是用于计算煤层的渗透性能,即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水通过单位水头的渗透量。
其公式为:K=Q/(i*A)其中,K为渗透系数,Q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i为水头斜率,A为煤层的投影面积。
应用范围:煤层透水量计算公式和煤层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可以用于评估煤层的水资源开采潜力和水力特性,为矿井水管理提供依据。
3.渗流计算公式3.1.边界渗流计算公式边界渗流计算公式是根据地下水位和矿井排水情况,计算边界位置处的渗流量。
土力学计算公式1.土壤颗粒级配不均匀程度可以用CU指数来表示,其中d60为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占总土质量的60%时的粒径,d10为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占总土质量的10%时的粒径,CU小于5时表示颗粒级配不良,大于10时表示颗粒级配良好。
2.土壤的密度ρ和重力密度γ可以表示土壤的湿密度和天然重度。
一般ρ为1.6-2.2(t/m3),γ为16-22(KN/m3)。
其中,ρ可以用土壤质量m和体积v表示,γ可以用ρ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
3.土壤的含水量ω可以表示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可以用质量m和干体积v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ω=ms/mv×100%。
4.土壤的孔隙比e可以表示土壤中孔隙的比例,可以用孔隙体积vs和总体积v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e=vs/v。
5.土壤的孔隙率n可以表示土壤中孔隙的比例,可以用孔隙体积vs和总体积v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n=vs/v×100%。
6.土壤的饱和度Sr可以表示土壤中孔隙被水填满的程度,可以用水分质量ms和孔隙体积vs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Sr=ms/mv×100%或Sr=vs/v。
7.土壤的干密度ρ可以表示土壤在干燥状态下的密度,可以用质量m和体积v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ρ=dm/v或ρ=ρg。
8.土壤的饱和密度ρsat可以表示土壤在饱和状态下的密度,可以用质量m和体积v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ρsat=(ms+mv)/v或ρsat=ρg。
9.土壤的有效密度ρ和有效重度γ可以表示土壤中有效颗粒的密度和重力密度。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ρ=(ms-mv)/v或ρ=ρsat-ρwv,γ=ρg或γ=γsat-γw。
10.砂的相对密度Dr可以表示砂颗粒的紧密程度,可以用极限孔隙比emax和实际孔隙比e表示。
常用的换算公式为Dr=(emax-e)/(emax-emin)。
11.塑性指数IP可以表示土壤的可塑性,包括液性指数IL和塑性指数IP。
IL可以用液限ωL和塑限ωP表示,常用的换算公式为IL=ωL-ωP。
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
1.雷诺公式
雷诺公式是通过井筒中液体流动的速度、井筒内径、液体密度等参数来计算井筒涌水量的公式。
根据雷诺公式,井筒涌水量(Q)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Q=A×V
其中,A为井筒横截面积,V为液体的平均速度。
井筒横截面积(A)可以通过井筒内径(d)计算得到:
A=π×(d/2)²
液体的平均速度(V)可以通过液体通过井筒的时间(t)和液体通过井筒的高度(h)计算得到:
V=h/t
将上述公式带入井筒涌水量公式中,可以得到完整的雷诺公式。
2.边坡稳定公式
边坡稳定公式是应用于地下水渗流情况下的井筒涌水量计算的公式。
井筒涌水量(Q)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Q=k×h×L
其中,k为渗透系数,h为渗流厚度,L为渗流长度。
渗透系数(k)可以通过实地勘探和试验得到,渗流厚度(h)是指地下水位与地表的垂直距离,渗流长度(L)是指地下水渗流的路径长度。
边坡稳定公式主要应用于土体和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井筒涌水量来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和加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介绍的是两种常见的井筒涌水量计算公式,但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参数选择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地下水的水位、地下水位变化、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并结合现场观测和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地下水量计算原理二 水均衡法的计算原理对于一个均衡区,在任意时段t ∆内的补给量和消耗的水量之差,恒等于这个含水层中水体积的变化量。
th F Q Q ∆∆±=-μ消补 补Q 的项目有:降雨入渗雨渗Q ,河流入渗河渗Q ,地下水侧向河流流入Q ,越流补给越入Q ,灌溉入渗灌入Q 等。
消Q 的项目有:开采量开Q ,蒸发量蒸发Q ,地下水侧向流出流出Q ,越流流出越出Q ,泉水,溢流量等。
河流排泄量排泄Q开采量:是目前实际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的水量。
开采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
th FQ Q ∆∆+=μ补允许 这是要消耗一部分储存量,消耗储存量是有要求的,如30年内年下降不得超过10m 。
5.0=∆∆th F Q Q μ21+=补允许 保守的允许开采量: 补允许Q Q =三 均衡区,均衡期和均衡要素的确定划分均衡区:研究区域确定均衡期:一般取一个水文年;确定均衡要素:补Q 的项目有: 雨渗Q , 侧入Q消Q 的项目有: 开Q , 蒸发Q , 河渗Q , 侧出Q四 确定各项目均衡区要素值1 降雨入渗补给量⎪⎩⎪⎨⎧---⋅⋅=均衡区面积有效入渗系数降雨量雨渗F x F x Q λλ降雨量:由气象部门获得,本次取年平均降雨量600㎜;有效降雨入渗系数(指渗入到地下水面的水量除以降雨量):与包气带岩性,厚度,含水量,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密切相关;确定的方法:地中渗透仪法、分析潜水位动态法、人工降雨试验。
(本次直接给数据进行计算)由于地表岩性和包气带厚度不同,不同区有效入渗系数不同。
因此,对均衡区计算,本次评价分三区,分别为:河北区:这一区包气带岩性以红色粘土卵砾石为主,渗透性差,1.0=λ; 河谷区:这一区包气带岩性以卵砾石、砂砾石为主,且裸露于地表,渗入条件好,5.0=λ;河南区:这一区包气带岩性多以砂砾石为主,但表层有耕植土,入渗条件中等,20.025.0或=λ。
(1) 面积,从图上量测2 河流排泄量21Q Q Q -=河渗1Q —下游出均衡区断面流量;2Q —上游如均衡区断面流量;由于季节影响,河流流量是变化的,河渗Q 也是变化的。
2. 非稳定流法当隧道涌水时,岩体内地下水的非稳定流方程和求解条件为tHSq z MK z x MK x z x ∂∂=+⎪⎭⎫ ⎝⎛∂∂∂∂+⎪⎭⎫ ⎝⎛∂∂∂∂ (3.3))0(|1>=Γt H H ;)0(>=∂∂Γt Q n HMK nn;)0(>=Γt z H n ;Ω∈==Γz H H 0 式中:H —地下水水位;对于潜水层用代H 替;z x K K ,—轴方向的含水层渗透系数;S —弹性储水系数;q —大气降水入渗量;Ω—渗流区域;M —含水层厚度;n K —法向渗透系数;Q —地下水侧面补给量;nH∂∂—H 的外法线方向导数;0H —地下水初始水位置;ΓH —1Γ边界上固定水位。
(2)边界条件① 地下水位线边界:1=ζ,即0=y :2H H =,则得2H a = ② 隧道洞周边界:αϕ=,即2022)(r h y x =++:1H H =, 由21ln 2H r kQH +=π,容易得出隧道排水量计算公式为:απln )(212H H k Q -=(3.7)(3)公式求解当ρζ=,(22ηερ+=,且1<<ρα,该点水头为:212)(ln ln H H H H +--=αρ(3.8)(4)返回到平面返回到iy x z +=平面,变为:abhyh b y x a abhyh b y x a H H H 2)(2)(ln ln 22222222222122-+++++⨯--α (3.9)其中:21α+=a ;21α-=b ;r r h h 22--=α(5)表示成流量的形式考虑到武都西隧道的“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防排水原则,排水量Q 表示成函数为:y abhyh b y x a abhyh b y x a H H k Q H H --+++++⨯-+=2)(2)(ln ln 242222222222122'απ (3.10)该公式只需确定洞口周水头就可知道隧道洞周渗流场的水压力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