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桂林市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近年来,桂林市在农业领域也逐渐崛起,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了该市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就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桂林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浪费和不合理的现象。
在一些示范区建设中,一些地块难以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率低,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违规占地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示范区的整体规划和效益。
需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度,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示范区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示范区以某一种农产品为主导,缺乏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发展。
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者自然灾害,就会给示范区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需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多元化农业发展,打造多种农产品的示范区,提高示范区的抗风险能力。
示范区在农业技术创新上存在着滞后和不足的问题。
桂林市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需要借助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然而目前很多示范区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这导致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对此,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示范区的竞争力。
示范区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上存在着不足的问题。
虽然桂林市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文化底蕴,但是在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许多示范区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品牌宣传力度不足,这使得示范区的农产品无法打开市场,也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
需要加强对示范区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的引导与支持,促进示范区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存在着疏漏和不足的问题。
广西出台措施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广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乡村振兴对广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广西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广西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
广西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广西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广西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其次,广西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广西加大对农村交通的投入,完善农村公路的网格化覆盖,提高农村交通的便利性。
广西还加强了乡村供电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广西还加大了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确保农民用水的安全和便利。
第三,广西推进了农村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广西注重将农村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广西致力于打造一批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区,通过特色景区的建设,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广西注重农民的创业培训,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第四,广西加强了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广西注重培养农村人才,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
广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农村人才。
同时,广西积极引进城市人才到农村从事产业发展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最后,广西加强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
广西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生态品质。
广西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广西还加大对农田水利和农田防汛设施的投入,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广西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助推乡村振兴。
果农之友2023.5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发展特色农业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能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结合全州县农村产业实际,因地制宜,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通过新技术应用、品种改良、职业农民培训、农产品深加工等,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1],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
1全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全州县积极引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和示范工作,使农业产业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劳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州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1.1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近几年来,大力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积极推进标准化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首先,着重抓优质稻谷等种植,确保粮食产量平稳增长,加快建设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超级稻生产基地和“稻-灯-鱼-菇”高效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好国家商品粮基地。
其次,做强优质果蔬种植产业。
加强果蔬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优化优质果蔬品种,加快发展辣椒、大蒜、生姜等“三辣”产品;协调发展柑橘、梨、李、葡萄、猕猴桃以及槟榔芋、食用菌等品种,建立优质水果基地,改善果蔬品种和品质,推广种植高产、高档、优质、特色和精细果蔬良种,推广循环型种植模式。
2022年,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约112.87万亩,总产量约39.20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约49.3万亩,产量约85.10万吨;水果面积约49.70万亩,产量约99.33万吨;生猪出栏约81.72万头。
1.2特色农业产业异军突起几年来,依托全州资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初步形成金槐、禾花鱼、东山猪、文桥鸭、石塘生姜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
同时,涌现出安和槟榔芋、龙水禾花鱼、绍水柳甲砂糖橘、才湾毛竹山葡萄(图1)等一批“一乡一品”、“一村一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发展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的振兴才是完全的振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目前,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我们思考着如何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经过调查与分析,扶贫产品如何“走出去”仍是目前扶贫工作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目的在于探索营销路径,拓宽推广渠道,寻找具有特色性的扶贫产品品牌建设和提升的方法,帮助乡味十足的农产品走出农村、面向广大消费者,实现“产家商家增销量、买家顾客吃安心”的双赢局面。
因此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扶贫产品的品牌建设于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品牌建设;扶贫产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备受关注。
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可见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重视,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进行指导。
乡村振兴推进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城乡融合及可持续发展,振兴农业迫在眉睫。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各地狠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扶贫产业体系,为扶贫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一、区域性扶贫产品的发展现状(一)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背景广西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是一个山地广、平原小的省区。
广西四周和中部多大山,山地丘陵总面积超过三分之二,其次是平原和河湖塘库水面。
广西作为中国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拥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稳定,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很弱,第三产业停滞不前。
广西缺少的是第二产业,这是一种先天的弱点。
尽管农业基础比较好,但附加值不高。
尽管在发展粮食作物的同时,特色农产品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与其他省份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广西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广西是我国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具备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如充足的阳光和水源、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作物为主,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然而,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
未来广西农业将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向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转型。
1.1 加强特色农业发展广西具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西瓜、荔枝、葡萄、柚子、黄桃等。
未来,广西将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给消费者。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广西具备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
未来,广西将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将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推动广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
1.3 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阳朔风光、北海海滨等。
未来,广西将加大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力度,开展农业观光、田园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和品尝农家美食。
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旅游的繁荣。
二、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广西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1 推进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广西将加大对高效农业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和生产能力。
比如,推广精细耕作、精准施肥、高效灌溉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2.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广西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监测系统,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增强消费者对广西农产品的信任。
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田保护、农民收入等方面来探讨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农业生产问题1.1 农产品质量问题随着市场的需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问题成为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些农产品存在质量不过关、加工不规范等问题,降低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1.2 种植结构单一由于长期以来重点发展单一作物,导致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化,容易造成农作物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应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多种经营,引导农民合理选择作物,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农田保护问题2.1 土地资源浪费当前,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土地的浪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农田被工矿企业非法占地,农田的基本农田划定不清等问题亟待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占地行为,完善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机制。
2.2 水源污染问题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对水源造成的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期以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给土壤和水体造成了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强化对化肥农药的监管,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三、农民收入问题3.1 农业收入低由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这也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我们需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
3.2 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
为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广西富硒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抗癌、抗年轻、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平安、牢靠的有机硒食品,进展富硒农业是现代农业进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通过阐述开发富硒农业的重要意义,分析广西进展富硒农业的有利条件,针对广西富硒农业经济进展现状提出对策和建议。
硒(Se)作为人体的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因具有抗癌、抗年轻、提高免疫力等重要作用,被人们称为“生命的奇妙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
富硒农产品是健康、平安、牢靠的有机硒食品,因此进展富硒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广西发觉大面积富硒土壤,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能否利用这些资源优势进展富硒农业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转变我区农业增长方式,为农业增效、农夫增收开拓一条新途径,值得我们探讨。
1 进展富硒农业的意义1.1 进展富硒农业是增加国民身体素养的需要硒是一种非金属矿物质,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养分元素,尽管它在土壤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据相关讨论表明,硒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具有抗癌、抗年轻、抗氧化等功能,由此被国内外科学家称为“生命的奇妙元素”、“抗癌之王”、“长寿元素”、“心脏守护神”。
中国农业科学院陆肇海讨论员是我国讨论富硒农业的首席权威专家,他从事这方面讨论长达40多年,他曾指出人体的多种疾病的发病与硒的摄入量不足有直接关系,硒与癌的发生、进展亲密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缺硒,在缺硒地区应常常适量进行补硒。
中国养分学会把硒列为每日必需的微量养分元素,并呼吁人应当像摄入蛋白质一样,每天对硒的摄入量必需为50~250μg。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要求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富硒农产品是特别健康、平安、牢靠的有机硒食品,食用富硒农产品是一种平安、有效、科学的补硒方法。
因此,开发富硒农业,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对满意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提升我国和广西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具有丰富时代和思想内涵的重大决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尤为关键。
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崭新契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攸关整个国家全面现代化实现进程[1]。
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也是真正激发农村内在活力的前提和基础,乡村产业兴旺归根结底就是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2]。
对于现代农业内涵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出发,对其内涵的本质认知基本观点一致,即认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持续投入的现代要素,不断完善和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环境条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高度融合发展的一二三产业等[3]。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它区别于传统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之上,广泛地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是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相对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
广西是我国西部山区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把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有利于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促进民族地区、偏远山区的农业优质高效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广西基本概况广西处于我国西部边陲,背靠西南腹地,面向东南亚,首府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唯一举办地,具有沿边沿江沿海的开放优势,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与粤港澳大湾区毗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广西位于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充足,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21.2℃,平均降雨量1653mm ,无霜期长,气候资源利于农业发展。
[摘要]广西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文章从阐述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出发,总结了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做法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思考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要。
特色农业的关键就在于“特”,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
它是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有的特效性、一定的规模性和良好的综合效益性。
广西是农业大省,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
充分利用广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西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广西作为西部12个省区之一,本世纪以来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来抓,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糖料蔗、木薯、桑蚕、速生林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松香、栲胶、桂油、茴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预计201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59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
(一)做法和成效1.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些地方编制了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如桂林市先后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桂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桂江流域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提升规划》《资江葡萄产业发展规划》等。
2.创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耕作种植模式,包括耕地轮作“稻一稻一菜”、“菜一稻一菜”模式和农作物薯菜间套、果蔗间套种、西瓜间套种、马铃薯间套种、稻藕间套种模式。
(2)“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广西温氏模式、兴安莱茵公司模式为代表。
(3)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如田阳县那满镇内江村香蕉协会、来宾市永兴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等。
(4)糖业模式(公司+农户+价格联动)或是“订单农业+价格联动”。
(5)恭城生态模式(养殖一沼气―种植)。
(6)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带动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给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或经营大户,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实现土地集中,如广西的富川县白牛村模式和隆安县的金穗模式。
(7)循环农业现代化模式,以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如北海市合浦东园家酒厂、宜州市“桑枝一菌―肥”模式。
(8)山区特色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以“特”、“优”、“名”、“精”、“新”为基本特点,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如永福县的罗汉果产业、昭平县的茶叶产业、天峨县的六画山鸡和乐业县的有机农业等模式。
3.确立了一批特色农业新产业。
“十一五”期间,广西在抓好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以及生猪、家禽、草食动物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培植食用菌、中药材、葡萄、马铃薯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已成为广西新的主导产业和新兴的特色优势产业。
最具梧州特色的六堡茶和砂糖桔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特色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广西农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了糖料蔗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木薯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等特色农业重大专项研究。
一些项目的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多学科技术集成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效果显著。
5.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防城港市防城区近年来主攻以“红金系列”为主的特色农业,即重点培育红莲雾、红八角、红薯、红衣花生、火龙果和金花茶、金蜜桔、金香糯、金玉桂、金菠萝等10个特色农产品,建立了5个“红系列”和5个“金系列”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初步形成“红金系列”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2010年1―10月,该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农业总面积的75010;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亿元,农民从特色农业中人均收入5100多元。
(二)存在问题总体上看,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抗灾台色力不强;土地对特色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突出;特色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加工原料基地不足;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科技创新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尚存在市场发育不够、营销体系滞后、缺乏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
一、广西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措施当下广西发展特色农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
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广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有利于把具有互补优势的广西特色农业,如柑橘、葡萄、马铃薯做大做强。
四是广西特有的机遇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特色农业基地。
为此,要围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目标,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为导向,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中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培育一批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和产业,依靠科技、培育品牌,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大用先进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管理农业的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
重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到2015年,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广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能力一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强化强农政策的机遇,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路渠、涵管、排灌等田间设施建设,改善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加强标准化农田建设。
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整治、测土配方施肥力度,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大力推广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大马力拖拉机、水产、畜牧、节水灌溉等农业机械,加快开发和推广甘蔗收割机。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用现代工程手段装备农业,加快蔬菜、水果、花卉大棚、喷滴灌等设施栽培、种子种苗设施繁育和农作物水肥一体化基地创建,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实现特色农业的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二)围绕打造千百亿产业目标,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围绕农业千百亿元产业目标,广西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
种植业方面,重点培育粮食、蔗糖、水果、蔬菜、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作物、桑蚕产业;养殖业方面,着力培育10亿元品种、千百亿元产业,包括发展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牛奶和禽蛋产业;林业方面,抓好木材深加工、林产化工、木本油料、油茶、珍优树种、林下经济、花卉、森林旅游优势林产业。
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同时,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与“万元增收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等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一批“一村一品”等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f三)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蔗糖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产业链,在主产区大力发展“蔗一牛一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做强做大甘蔗一制糖一蔗渣一制浆造纸―废液回收―再利用、甘蔗一制糖一糖蜜一酵母、味精一废液一复合肥、甘蔗一制糖一蔗髓一发电一蔗渣灰一肥料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木薯产业方面,将传统的发展模式“原料一产品一废弃物”改变为“原料一产品―废弃物一废物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在淀粉、酒精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一套木薯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
畜牧业要推进畜牧养殖―粪便―厌氧发酵一沼渣、沼液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
加快延伸剑麻产业链,促进剑麻叶片一纤维一剑麻制品,麻渣和废水一有机肥回田,叶汁一提取叶蛋白或叶绿素,淘汰麻头提取纤维用于生产鞋垫等。
2.大力推广一批特色农业模式。
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耕作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价格联动”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农民和企业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
3.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采用产业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带动、市场推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聚集。
横向就是促进配套发展,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配套能力;纵向就是按产业结构的上、中、下游产品扩展,重视加工、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整合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4.加强市场流通网络建设。
建设一批区域性国际交易中心,包括广西食糖国际交易中心、广西国际蚕丝交易中心、广西国际林产品交易中心等。
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培育和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
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业的融合,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种畜)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广西特点的优良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