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作者:————————————————————————————————日期: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作者:刘英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最近的一次文化转型是从胡适身处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爆发出来的,而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巨大影响。
梳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胡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K2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09-02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失去自我,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杂糅。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文化观,提出了坚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
一、文化自信的源起与发展(一)在文化变革中开创中国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由于器物等各方面的原因惨败于英国。
为求自强,便有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武器装备有所提高,但北洋水师还是全军覆没。
随后在对西方的深入了解中,制度的问题被挖掘出来,清朝不仅在器物方面自强,对于西方的制度也要进行学习,一些有志之士就发动了戊戌变法,然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这一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学习器物和制度的阶段,国人不禁思考弊病的根源在哪?人们开始认识到思想文化观念过于守旧僵化,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所要开展的变革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这一深刻认知,中华儿女希望转变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实现早日复兴,恢复之前的盛世。
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在中国的土地上飘扬,新文化运动的强劲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切。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1909年考取第二批庚款留学生,1910年远赴美国留学。
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大教授。
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集中了一批从日本、欧美留学回来的新派学人,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胡适便是先驱者之一。
下面分析胡适新思想形成的过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奉献和后世对其的评价。
一、新思想形成过程〔一〕和母亲住一起时期〔1895—1904〕胡适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①]《胡适自传》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6年11月第一版17页胡适童年都与母亲度过,可见母亲对胡适性格的影响很深。
家里和叔父家都贴着“僧道无缘〞的条子,表达了家庭的理学思想。
在私塾时母亲让老师给胡适讲解儒家经典的具体含义,让胡适对史学经学了解得更深入。
为以后的史学经学研究打下了根底。
他把文言文翻译出来讲给别人听,也表达了一种把文言文白话化的思想。
看了《资治通鉴》,里面范缜的话吸引感悟了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子刀。
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从此激发了胡适的无神论思想。
一次偶然的时机,他看了残破的《水浒传》,从此痴迷于看小说,这是是与通俗文化的接触,由此了解了不少民俗文学。
〔二〕闯荡上海滩时期〔1904-1910〕在上海求学从梅溪学堂转到澄衷学堂,都没有拿到毕业证。
最后考取了庚款留美官费生。
在此期间,胡适看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书刊,包括《革命军》,《天演论》等。
革命思想和进化论思想在此期间形成,根深蒂固,以至于影响到给自己取名字。
胡适的“适〞字就取“适者生存〞的含义。
还有梁启超的《论进步》、《新民说》,对胡适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胡适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因为分不出四十种苹果,受到打击,感觉学农学无用转到文学院。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王伟迪13124157 理科基础班)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博学多才,在众多领域均有涉猎,获得了三十二个博士学位。
同时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在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本文首先介绍胡适的人生经历,然后说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后探讨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意义。
一:胡适简介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所以,对于胡适而言,父亲这一角色,是缺失的。
但是在胡适的记忆中,他仍然记得父亲教他写字。
他的父亲也是一个文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决定赴京报国,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梦想,死在厦门。
他的母亲一直含辛茹苦的养育他。
胡适五岁开始在私塾里上学,学了九年的古文,为他后来的人生辉煌奠定了基础。
早年在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的思想影响。
1904 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
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后来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学习。
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
1917 年胡适回归祖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二:胡适的学术成就(1)儒学成就: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 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
(2)哲学成就: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
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
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经过一学期的近代史学习,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巨大,自然不必多说。
那么,胡适对新文化运动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着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在十八大召开后这样一个新的大背景下,追根溯源,回顾历史,我们小组查阅了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胡适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以求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胡适和新文化运动,以及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调查内容(一)胡适其人胡适,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1917从美国学成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XX“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二)胡适的思想胡适一生受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践主义的影响,竭力追求自由、民主,主张独立思考,是中国鲜有的划时代具有独立思想的先哲。
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摘要:胡适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本文对胡适在在新文学运动中的积极贡献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键关词:胡适新文学运动首举义旗倡导白话文艺贡献胡适在“五四”前后,就文学革命和文艺理论方面,写了许多文章、通信和札记,做了多次讲演。
胡适为了贯彻自己的文学主张,促使新文学运动开花结果,还从事创作实践,用白话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和第一个独幕话剧《终身大事》。
胡适对新文学运动、特别是这一运动的前期所作出的贡献,不管你承认它与否,它是客观存在。
一、“首举义旗之急先锋”文学革命作为一个运动兴起,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但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封建的经济结构及其大部分上层建筑,尚未受到触动。
随着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在思想上有一个解放运动,来揭露当时还占统治地位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的科学和民主思想。
以思想革命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便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文学革命,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胡适要求“文学革命”,有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据,并且是经过了一个酝酿实践阶段的。
早在美国留学时期,他就已在留学生间论辩文学革命问题,并同国内陈独秀等保持密切联系。
他从文学进化观点出发,认为“新时代的要求”,文学必须革命。
表现新思想、新事物,需要新的文字。
“文以载道”的旧文学是担负不了这时代的任务的。
旧文学只为少数文人所私有,而用文言文表达新思想也不易为“最大多数人所能接受,”只有用白话文表达新思想的新文学,才能为“最大多数人都能欣赏”,才能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直到胡适写《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序》时,仍持此观点。
他说:“文字之功用在于达意,而达意的范围以能达到最大多数为最成功。
胡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促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胡适的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促进。
一、胡适思想对文化解放的推动作用文化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主题,胡适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彻底的求学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奋斗人生的根本,是以理智为基础,以知识为器,以思想为翼”。
这一观点深刻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化解放的精神实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胡适认为,“追求真理,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世界,了解世界,掌握世界的趋势和规律性”。
这个观点鼓励了人们学习知识,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反对盲从和教条主义。
二、胡适思想对语文改革的推动作用胡适对语文改革的思考也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胡适认为,“我们若要教人做文章,必先让他明白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想各异”。
这个观点深刻反映了文学的创造性和文艺的思想性,为新文化运动推崇的个人自由和个性发挥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他反对太过注重形式和程式化的教育模式,主张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提高人们从文学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度和思想启示的质量。
三、胡适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推动作用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胡适认为,教育就是要让人们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
他反对死板的教育模式,主张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这一观点促成了新文化运动中教育思想的创新,为新文化运动推动的文化解放和自由的精神实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胡适思想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胡适具有中西文化融合的思想背景,他认为中西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他注重发扬中西文化间的优点,希望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文化人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这一观点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通过西学东渐的形式,许多学者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倡科学。
胡适认为,科学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基础,他十分重视科学,把科学教育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出发点。
他不断提出,应该把科学教育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带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学术研究。
二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应该继承和发扬。
他倡导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支柱,从而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文明、尊重历史的文化信念。
三是推行民主政治。
胡适主张“民主制度”,他认为民主政治是实现生活公平的基础,应该实行民主制度,使国民能够拥有自我决定权,从而为新文化运动做出巨大贡献,使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道路。
胡适“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者:付玲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胡适开创了用科学精神来整理研究国学的新方法,取得了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为后学树立了严谨、务实的良好学风。
一、“整理国故”的提出1919年8月,针对守旧派以“抱残守缺”的态度来“保存国粹”的观点,胡适写了《论国故学——答毛子水》一文,初步提出自己对“整理国故”的看法:“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1919年11月,胡适在《新青年》7卷1号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正式揭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帜,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进而“看出它们原有的地位,还给它们原有的价值。
”二、胡适“整理国故”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立足点与他心目中的复古派、国粹派区分开来,以批判的眼光、西方的学术观念来对国故进行系统整理,正因此,整理国故运动始终贯穿了胡适崇尚民主、科学、自由与思想解放的精神,贯穿着对旧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强烈的质疑精神与批判眼光。
那么,到底什么是胡适反复强调的科学方法呢?1923年,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胡适强调,我们必须在方法上“虚心采用他们的科学的方法,补救我们没有条理系统的习惯。
”文中提出的“历史的眼光”、“系统的整理”、“比较的研究”,成为当时不少新文化人公认的整理国故的“科学方法”。
1930年11月27日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将他导师杜威的实验主义简约成他所理解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是汇通了古今中西思想精华的科学方法,并以此作为“整理国故”的法宝。
胡适发动“整理国故”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普及了国学知识,他关于中学国文教育的两次演讲,以及为清华大学学生所列的“一个国学最低书目”,得以让国学尽可能广大地普及,让治国学的法门在一般初学者中得以掌握,胡适的用心良苦在此又可见一斑了。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摘要:1917年7月胡适由美国回到中国,8月份来到北京,任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所主任。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当中,对于具有新思想、又抱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胡适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中国的时机。
于是胡适精神抖擞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并在这划时代的时期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学术等思想是如何呢?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又是如何呢?本文章在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一群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具有新思想和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知识分子成为这场运动中的领导者,他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他的思想观点以及所做的贡献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我们不断回望“五四”,并且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这给当代的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在政治上,胡适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些思想观念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胡适一直都以民主和科学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自从由美国留学回来后,胡适就十分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面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他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民主政治。
他曾经起草过《争自由的宣言》。
文章指出“应废除北洋政府的‘警察条例’,废除所谓的‘出版法’和‘报纸条例’。
文章主张: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以及人身自由等这些‘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权’,应得到充分保障。
1在思想上,胡适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宣扬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胡适一直都十分反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对个人思想的束缚,他赞成广大人们争取自己的个性自由。
胡适认为中国的个性发展受到孔教礼仪的严重束缚,他认为要重新创造出新文化思想,就要“打倒孔家店”。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胡适之所以成为白话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和新文化的播种者,可以说是历史必然中的偶然。
”5月9日下午,在省图书馆的二楼报告厅,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陆发春用近两小时的精彩演讲,让到场读者重新认识了“胡适”这一颇受争议的人物。
“千帆过尽皆不是,世上流行白话文”,陆发春借用这一“改造”过的诗词,评价了安徽人胡适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关键年代的“关键人物”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年份可以称得上历史的关键年代,1915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24岁的安徽留美学生胡适在这年的暑假,得出了“文言是半死的文字”这一结论,进而提出要以白话为正宗的“文学革命”主张,吹响了新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序曲。
胡适的白话文学革命主张因新文化大潮的兴起而脱胎换骨,并在成长中为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效用,开辟了中国大众便利使用语言文字的现代语体文时代。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评述道:“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使书面文字现代化,而它在我国学术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没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中国文化的提高,接受外来文化,都是通过白话文的翻译进行的,整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用部分,也用的是白话文。
不论是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接受外来文化,白话文都提供了最便利的工具。
这个作用没有法子用什么东西来衡量。
”白话文传播“一日千里”1915年,留美安徽籍学生胡适,就中国的文字改良问题,在与旅美的中国同学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等相互辩论过程中,得出了“文言是半死的文字”的结论。
1917年1月,胡适把自己的“文学革命八条件”主张,改用《文学改良刍议》为题,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学革命,为以创造新文化为己任的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一批社会革新者,找到了一个新载体。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促成白话报刊进一步流行大众社会。
因为在社会政治运动中,动员社会大众的演说和口号、标语、传单,都不可能用文言文,白话是最好的表达工具。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1891年胡适出生于安徽绩溪上庄,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因受到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影响,故改名为胡适,字适之。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的急先锋”,文学革命成就突出。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家动荡,胡适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寻求救国的新道路。
1910年胡适努力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先学农科,后改学文科,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后任文学院院长,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
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胡适提出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等主张。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八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8年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把“八不主义”归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并且他身体力行,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祖。
《尝试集》属于新诗试验阶段,按照今天的标准是并不成熟,但他的诗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对当时根深蒂固旧文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另外他在学术、治学也颇有建树。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对学术界影响深远。
所有这些,使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成了领袖式的代表人物。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思学说》等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走向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浅议胡适与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任务来。
”“五四”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时代,正如人类学家基尔兹所指出的,当一个社会产生了政治、经济危机,加上文化迷失方向的时候,那时最需要意识形态来拯救;而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则必须发挥文化先驱的主体中介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五四文化先驱者虽是作为“历史的人”的出现而存在,却发挥并创造了超越普通大众的“人的历史”的作用。
胡适曾自信地说:“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至少也得少出现二三十年。
”这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一场震惊中外的新文化运动由一班文化先驱者在短时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陈独秀、胡适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为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他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干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的新国民。
陈独秀担任北大文校长时,发掘了包括胡适、周氏兄弟、钱去同等在内的一批《新青年》作者和北大文科教授,是新文化阵营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
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
人权就是民主,陈独秀提出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信仰民主、社会民主和伦理民主的主张,号召人们拿起民主这个武器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201 至201 学年第学期实践教学报告实践报告题目胡适与新文化运动课程名称近代史纲要指导教师洪飞系别/班级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姓名(学号)胡适与新文化运动一.调查背景经过一学期的近代史学习,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
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巨大,自然不必多说。
那么,胡适对新文化运动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着这样一个问题,并且在十八大召开后这样一个新的大背景下,追根溯源,回顾历史,我们小组查阅了一些关于新文化运动关于胡适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析,以求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胡适和新文化运动,以及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调查内容(一)胡适其人胡适,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1917从美国学成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二)胡适的思想胡适一生受自由主义、科学主义,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践主义的影响,竭力追求自由、民主,主张独立思考,是中国鲜有的划时代具有独立思想的先哲。
胡适是开一代风气之人。
他奉信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对人权、法治、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他终其一生坚守不渝,宣扬实践。
胡适给中国指出的路,想民主与科学,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其历史贡献无人能出其左右。
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是胡适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历史遗产。
这些思想充分体现着民主、科学、革新、进取得精神,他抨击中国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形态,倡导以人格自由独立、个性价值尊严为精神内核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哲学,并向青年发出“个性解放、独立人格、精神自由”的号召。
这一思想几乎贯穿在胡适一生的言论中。
1、国民性改造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始终坚持从作为文明主体的人(国民)的角度探求昆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根本道路,也即其反复强调的“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国民素质的时代性转换构成了胡适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
胡适从“新民”到“立人”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转换的逻辑,揭示了胡适所试图建构的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文明主体的素质结构及其建构途径和方式。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他异常丰富的学术和文化思想中,国民性改造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胡适始终坚持从作为文明主体的人(国民)的角度探求民族复兴同家崛起的根本道路,也即其反复强调的“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国民素质的代性转换构成了胡适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
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特色在于其异常坚定的资产阶级级性质和方向,始终坚持国民性改造的资本主义目标和方式。
2、新闻伦理思想:作为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政论家,胡适有着比较丰富的新闻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新闻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报刊或报人应该容忍,应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独立精神。
容忍主要指容纳异议,胡适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呼唤体现在他强调报刊或报人应调查和研究社会问题,他认为独立精神需要“独立的政论家”及其“言论事业”来落实。
(三)胡适与陈独秀当胡适还是默默无闻的留学生的时候,在陈独秀的催促鼓动下发表了那篇《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陈独秀自己也发表一篇《文学革命论》与之呼应,大加推崇。
胡适以此而少年成名,陈独秀可以说对他有知遇之恩。
最重要的是,胡适知道,他们二人头脑中仍然保留着容忍异己的共同底线。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惺惺相惜的朋友,然而在政治观点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陈独秀宣扬马克思主义,而胡适更多的是信奉资本主义。
这一思想,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陈独秀成为中国最早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锋之一,而胡适则坚持自己的思想,支持和跟随国民党,即便是国民党内战失败后,他也未放弃自己思想的初衷。
但是不论胡适和陈独秀选择了怎样的道路,在当时的形势下,两人的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其基本内容如下: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
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
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胡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他的一些观点及思想,对新文化运动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思想鲜明代表。
五.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总结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有三:其一,提倡以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掀开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其二,创作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成为在新诗国度里探险的第一人。
其三,提出激进的“全盘西化”主张,提倡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号召人们积极参与政治,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打击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在政治上,胡适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这些思想观念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胡适一直都以民主和科学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自从由美国留学回来后,胡适就十分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面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他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民主政治。
他曾经起草过《争自由的宣言》。
文章指出“应废除北洋政府的‘警察条例’废除所谓的‘出版法’和‘报纸条例’。
文章主张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以及人身自由等这些‘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权’应得到充分保障。
在思想上,胡适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打倒孔家店”宣扬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胡适一直都十分反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对个人思想的束缚他赞成广大人们争取自己的个性自由。
胡适认为中国的个性发展受到孔教礼仪的严重束缚他认为要重新创造出新文化思想就要“打倒孔家店”。
他曾经在《吴虞文录序》说过“何以那种种吃人的礼教制度。
在文学上,胡适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胡适在文学改革当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胡适留美的时候就开始提倡白话文了。
他第一本的白话诗集叫做《尝试集》。
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文的宣言——《文学改良诌义》。
他在文章当中提出八条温和的改革建议: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呻吟。
五、务去烂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在创作实践方面,胡适以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倡导白话文,显示白话文的强大生命力。
在教育上,胡适提出“教育救国”观点。
提倡改革教育,大学招收女生。
胡适早期受到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影响,并且他目睹了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所以他坚定了教育救国的思想。
他的《非留学篇》第一次阐明他的教育救国的根本立场。
胡适很清楚地认识到“留学乃一时缓急之计,二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乃万世久远之图”。
除此胡适提出大学应该招收女生。
他提出三个办法:一、延聘有学问的女教授。
二、先收女子旁听生。
三、女学届的人应该研究现行的女子制。
这个建议后来得到拥护,中国开始出现男女同校的现象。
六.报告总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当中,胡适跟陈独秀、鲁迅、严复等人一样站在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线,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旗帜。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当中在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面对摧折人的个性的旧社会,胡适敢于与社会抗战,唤醒国民。
这一切都源自于胡适心中对祖国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
总而言之,即便胡适在后来的人生中,未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未能跟随中国历史的脚步,但是,他在新文化运动当中永远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