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2019年陕西中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完整版)2019年陕西中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完整版)2019年陕西中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完整版)2019年陕西中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陕西中考地理:

2019年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一、陕西省2019年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陕西省2019年地理考试说明由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练习、参考样卷三部分组成。

1、考试内容要求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努力实现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功能。内容包括地图与地球、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陕西乡土地理等四部分。

2、知识考核目标与要求

①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说出、指出、找出、描述、简述、举例、识别、知道、记住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了解水平。

②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別、扩展;提出证据等。要求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解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解释、说明、分析、比较、理解、归纳、概括、判断、判读、区分、懂得、认识、判別、确定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理解水平。

③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要求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

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应用、运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应用水平。

初中地理考试要求必须融入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

3、参考样卷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地球地图3道题

世界地理7道题

中国地理12道题

乡土地理2道题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36分)

地球地图1道题

世界地理2道题

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道题

样卷中的分值分配情况:地球地图9分(15%)世界地理19分(约30%)中国地理29分(约50%)乡土地理3分(约5%)共计60分。

二、复习策略

(一)复习的方向

1.整体性——全面提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2.机能性——培养地图学习、复习方法

3.时效性——讲练结合、增强学科思维素养

4.针对性——培优补差,分层专题辅导

(二)夯实基础——基础是根本

1.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中考成功的法宝

1)基础只是、原理、规律——记忆、理解(低层次)

2)地图的识别阅读——掌握方法、运用

3)专题训练、检测——查漏补缺、巩固技能

4)发展思维、形成正确价值观(高层次)

2.教师的做法——中考成功的保证

1)明确目标,解读、学习中考说明和课标,要有针对性。

2)努力夯实基础

3)揣摩中考说明例题

4)精选训练习题

3.多维度整合的学习视角——科学的方法

1)从事实到概念,到关系,再到结构

2)从事实到方法,到学科方法论,再到科学本质观

3)从知道到理解,到应用,再到综合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进度

1)全面复习——课本、单元基础知识

2)考题训练——整合课本、知识系统化、科学梳理考点

3)模拟考试——检测、查漏补缺、分析原因、梳理考点

(三)、知识梳理与重难点突破

1.要求:

1)熟记知识点

2)理解地理概念、规律

3)构建知识框架

2.主要方法

1)对比联系实际

2)思维导图法

3)提纲对比发

(四)、地图图表的应用

地图运用贯穿全过程,以“图”为“凝结核”(落脚点),把分散的地理知识点聚合在地图上,引导学生完成目标,提高能力。

(五)、习题引导与综合训练

1、学会归纳:

第一步——知识

第二步——方法

第三步——技能

第四步——观念

2、考生常见的问题有:

(1)思想上不重视,不认真;

(2)审题不仔细,只要求速度,不要求准确度;

(3)答题不规范,条理不清楚;

(4)做题不细心;

(5)书写内容太少,过于简单。

3、正确答题的三个步骤和技巧:

(1)先做会的,求全对;

(2)稳做中档题,一分别浪费;

(3)舍弃不会,切记漏题,每题必答,每分必夺

2019年陕西中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陕西中考地理: 2019年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策略分析 一、陕西省2019年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陕西省2019年地理考试说明由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测试练习、参考样卷三部分组成。 1、考试内容要求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努力实现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功能。内容包括地图与地球、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陕西乡土地理等四部分。 2、知识考核目标与要求 ①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说出、指出、找出、描述、简述、举例、识别、知道、记住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了解水平。 ②理解——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別、扩展;提出证据等。要求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解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解释、说明、分析、比较、理解、归纳、概括、判断、判读、区分、懂得、认识、判別、确定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理解水平。 ③应用——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要求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在课程标准条目中出现应用、运

用、设计、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行为动词时,其要求为应用水平。 初中地理考试要求必须融入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 3、参考样卷及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地球地图3道题 世界地理7道题 中国地理12道题 乡土地理2道题 (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36分) 地球地图1道题 世界地理2道题 中国地理+乡土地理3道题 样卷中的分值分配情况:地球地图9分(15%)世界地理19分(约30%)

2019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2019 高考地理大纲及考试说明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 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 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 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范围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 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与预测 一、《考试说明》解读 2014届新课标全国文综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与2013届相比,在考试范围和内容(含必考与选考)、 水平要求、考试时间、分值(含必考与选考)、题型题量等几个方面没有任何变化。 二、2014年高考预测 (一)总体特点 1.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大气、水、地壳物质)和能量交换、区位因素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比大致相当。 2.以水平立意为主导,强调学生调用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水平。 3.强调区域性和综合性。以较小的区域为背景,通过表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各种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4.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要求学生对各种地理图表具有信息获取、解读和综合分析水平。 5.注重热点,体现时代性。涉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多为全局性的、影响长远的热点或长期热点或与我国关系密切的地区。 6.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使用该卷的省区范围大,各地教育水平相差较大,所以,中等难度适合较强。与课改前 的大纲版试卷相比,难度有所降低,但对学生的水平要求有所提升。作为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较好 的区分度。 (二)选择题特点 1.选择题4组或5组,共11题。材料利用率较高,阅读量较小。 2.均为主题形式组题。 3.材料表现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等。 (三)非选择题特点 1.必考综合题共2题,每题3小问;选考综合题共3题,每题设1~2小问。 2.必考综合题有半开放型试题1~2小问。 3.选考综合题三个模块难度基本均衡。 4.综合题基本以问答题形式表现。 (四)试题预测 (1)以水平测试为主导 《考试大纲的说明》明确了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准和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考纲》“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要求考生具有的水平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使用地理知识;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水平。 【例1】南方物流集团是一家现代化综合服务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涉及运输、仓储、配送、装卸、加工、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策划与咨询、供应链管理服务以及商贸一体化等。TCL是一家国内知名的家电生产企业,总部位于广东惠州,其销售范围遍布全国。下图为南方物流公司与TCL物流运营网络组织运作流程图。读图,完成(1)~(2)题。

江西省历史中考说明全面解读

遂川历史教学教研群 板块有调整内容有增删 ——2014年江西省历史中考说明全面解读 文字部分说明了什么 近几年,我省中考历史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对试卷结构、基本题型、权重比例、考试内容与要求等均逐年作出了部分调整。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把中国古代史逐步纳入到中考考试内容,尽可能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进行全面评价;第二,改变以往我省中考试卷中三道综合题设置难易度上无梯度、形式上较单一重复、权重上无轻重主次的状况;第三,在使用2001年实验稿课标教材的条件下,力争在中考试题中逐步渗透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内容要求,以推动新课标在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执行。可以这样说,过去及今后几年,是实验稿课标向2011版课标过渡时期,也是中考考试内容与要求逐步调整变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增强中考总复习的针对性。 与2013年相比,2014年中考的新动向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板块内容在中考试卷中的权重有变化 具体变化如下表: 从上表来看,各板块内容在中考中的权重变化应从两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史的权重增加了2分,而世界史则相应减少了2分;第二,具体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权重不变,中国古代史增加了2分,世界古代史保留4分不变,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相应减少2分。 权重比例作出这个调整,主要出于两点考虑。其一,中国史的内容分布在七、八年级两个学段,而世界史的内容只分布在九年级一个学段学习,从学段分布和内容比例来看,中国史都要多于世界史。因此,中国史与世界史“平分天下”的局面必然要被打破,增加中国史的权重符合历史课程的“重中轻外”的特点;其二,从2013年开始,我省将中国古代史纳入中考,要求掌握其中17个考点。2014年,我省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考点,既然所增加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那么,该部分的权重也自然要相应增加,前提是不改变“厚今薄古”的总体格局。 二、中国古代史的考查方式有变化

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考点全面讲解! 2018-04-18 15:37 中考/阅读/思想品德 日前,《沈阳市2018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学生和家长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 语文 一、试卷结构稳定 满分为120分,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满分为15分;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包括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满分为55分;第三部分为写作,满分为50分。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在试卷形式上只呈现其中一种文体。 试卷中各部分内容占分比例:积累与运用约占12.5%;阅读理解约占45.8%;写作约占41.7%。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二、《论语》考查12章 《论语》由2017年考查的7章调整为12章,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考查内容如下:《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

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英语 一、试题将稳中有变、变中求发展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赋分方式都与2017年基本一致,但试题稳中有变,力图求新求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力口语: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语音与模仿能力。 笔试部分:单项填空,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完形填空,考查基本词汇和语用知识;语篇阅读,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文章的主题等;综合阅读,测试角度有新意,例如,填入适当的词,答案更趋向合理性、唯一性,考查句子翻译趋向保持句意完整性,同时可能会加大对文章细节及中心语句的考查。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将会更加关注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用英语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体现中国情怀。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是英语学科未来发展和考查的主要方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551345080.html,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和例题示范 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正确表达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地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此、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2018年齐齐哈尔市中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齐齐哈尔市2018年初中历史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范围与原则 (一)命题范围 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命题依据,以本市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至九年级的历史教材为基准,结合我市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际。在命题中遵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全面考查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二)命题原则 1.历史学科的命题要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突破应试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利于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注重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2.历史学科的命题应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发挥“以考改促课改”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3.历史学科的命题应注重情境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为加强理论性与实践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的整合做出导向。 4.试题注重体现时代性,要贴近学生和社会,关注社会热点。 历史试题的编制既要以历史问题为出发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要关注本年度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与历史有关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使试题体现出时代特色。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功能 初中历史学科考试可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试题的分类和运用要以发挥其功能为前提。注意整卷题型结构的合理配置,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历史学科特色的新题型,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 6.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编制的试卷要结构合理、题量适中、题意明确、语言准确、难易适当、目标有效,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体现科学性和目标性原则。 二、考查内容与说明 (一)考查内容

初中地理 考试说明

Ⅰ考试范围 地理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目标 地理学科考试全面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以及学科观念的形成状况。考试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运用学科工具、方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从整体性、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的能力;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考试要求分为三个层级,表述如下。 识别与描述:阅读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识别、提取相关信息,回忆、再认相关知识,运用学科语言简要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特征。 说明与归纳:依据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或概括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分析与应用:运用地图、数据、文字等资料,整合地理信息,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从人地协调的角度为区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部分,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1.地球与地图 2.世界地理

3. 中国地理

Ⅲ试卷结构 一、试卷分数、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9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的内容及分数分配 地球与地图约10分 世界地理约40分 中国地理约40分 三、试卷的题型及分数分配 单项选择题 40分 非选择题 50分 四、试卷的难易程度 试卷由较易试题、中等难度试题和较难试题组成,总体难度适中

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doc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一) 考纲解读 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近年来没有本质差异和变化,2016年地理学科依然比较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建议 1.熟悉考纲,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考生应根据考纲内容,首先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其次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2.专题复习,注重例题,掌握分析方法。考生应根据教材内容,区分专题,查漏补缺,学会从地理学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考生要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为载体,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多角度展开综合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二) 考纲解读 近年来地理高考大纲没有本质的差异和变化。可以理解为高考的主导方向就是力求稳定。大纲中对于考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尤为突出,即重点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建议

1.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 2.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3.专题复习,进行归类整合。整合教材内容,同类知识集中归类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复习效果。 4.重视典例,掌握分析方法。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了解、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考生在复习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5.联系区域,学会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的复习要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复习相结合。 6.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地图(包括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 2016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三) 一、考纲解读 (一)大纲要求:1、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2、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 (二)与2015年考纲对比 1、从考试性质看,无任何变化。

湖北省孝感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解读及调考试题的导向

2013年孝感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及调考试题的导向 一、命题有变,但不变的是命题的根本原则 1.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要依据考试性质而定 根据教育部教基[2005]2号文件: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教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的主要环节,考试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考试,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有地方称为合理分流)。根据中考历史这种以水平性考试为主又带有一定选拔性考试的特点,确定命题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科学实施的问题。 2.命题指导思想 (1)有利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发展性的思想,也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即有利于引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进行较为科学的评估。 (2)有利于为高中选拔合格的新生。为此试卷应保持可靠的信度,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和效度。(此“四度”为考试分析中最主要的指示)。今年我市参加高三“三统”的人数文科为11926,理科为21334,文科生超过了理科生一半。文科生应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①试题难度:指试题或试卷的难易程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难度系数是用正答率或平均得分率来表示。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有题目内容的要求不同,题目信息量的多少,题目结构的繁简程度,题目的变化程度。 试卷难度水平的确定,取决于考试的性质和目的。作为主要是水平性考试的历史中考试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获取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显见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图、统计图、联系图等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注记、数字、图例等信息;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综合能力测试七年来,地理信息的呈现特点: ⑴教材之外的信息从原来课本插图的改编转向逐渐脱离教材,信息中涉及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会给出相应解释。这些新信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合理的假设和推理,不会给学生解题早成障碍。 ⑵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便于学生阅读、考场读图、用图能力。 ⑶信息情境化创设新情境,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⑷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提供信息十分简练,含有隐性信息,使信息不完整。 ⑸提供组合信息组合信息是指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信息,它常常在学科内知识综合,或跨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呈现。 ⑹逐步给出信息以简要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基于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在审题时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⑴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⑵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等。 ⑶时间特征;如某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某一时间段等。 2提炼地理信息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提炼,明确重要的、关键的、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尔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⑴反馈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搭建地理信息与学过知识的桥梁,明确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⑵反馈地理知识结构,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能提炼出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源⑶反馈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知识等都有着内在联系。区域地理知识是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载体,区域位置决定气候,气候会影响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地理知识内在联系,可以由某地理知识推知其他方面的知识。 3解读地理信息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地理综合性信息的解读,不但要用到相关学科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运动信息的解读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环境污染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信息解读要用到化学知识,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的信息解读要用到生物知识,人文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信息解读要用到历史知识,地理思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解读要用到政治知识。而且要形成解读信息的的视角和方法。 ⑴时间的视角地理学科的人文方面的信息解读,不仅从历史角度和不同历史尺度去分析,还要把空间放到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同时要关注空间的特点,即某地、某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自然现象也是如此,如气候变化信息,要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方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北京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地理学科的“考查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保持不变。更换了7道参考样题。 新换题目均选自2013年北京卷,选择题有第4、5、10、11题,非选择题有第36题,跨学科综合试题是第40、41题。 与2013年相比,2014年地理考试说明在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上无变化。在参考样题选择上有一定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高考“稳中求变”的典型特征。 一、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呈现稳定状态: 北京高考地理从考试的内容来看没有变化。 1、考试范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2、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五。 二、高考考试结构稍有变化: 2012年之前的考试结构: 2013年北京高考考试结构: 注:从对比来看,2013年高考题在考试结构中出现了41道题,适逢高考改革的过渡年,之后的高考考试结构可能还会有所创新,同学们不要感到意外,分值上总还是没有变化的。 三、近四年高考地理各类知识结构分值变化: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略有下降,但仍占据重要地位;人文地理明显增加;区域地理2013年略有下降,但从海淀区2013年的期中考试题来看,读图题有增无减;地球与地图部分2013年高考只出现了两个选项,侧重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海淀区的期中考试题考察得更加灵活,不考察同学们对光照图的判断,重点考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也对同学们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从样题看高考: 从10道样题来看,2014年的考试说明,收录了2013年高考题中的第4、5、10、11题,选择题上,用2013年第4题(4个不同国家玉米种植)替换了2010年第3—6题(经纬网图层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体现变化:尽量缩减单选题组的小题数量(4道到1道)——2010年3-6题是“一图多题”,即考生观察同一张图,回答4个问题; 2013年第4题是“一图一题”,数量上的变化,让考点趋于分散,平均分布,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得分率。 第4题以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示意图为材料,在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范围内,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此题来源于教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示意图,难度系数为:0.55,属于中等难度,所以同学们还是要关注教材。 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2013年第5题(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体现变化:继续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无图不成题”),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主要考察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还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部分的知识点,要重视对地理规律的复习。 2013年的10、11题以第四届国际高端瓶装饮用水博览会为背景,既考查考生对产业布局

中考历史质量分析

2013 年呼伦贝尔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质量分析 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初中教研室李春婷2013 年的中考已经结束,为了使老师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2013 年全市中考历史质量状况,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把2013 年中考历史学科的具体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汇报: 一、命题依据 以国家教育部2001 年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考试说明及教材为依据,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命题。 二、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从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识记层次的考查。 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写出或说出历史内容的基 本史实。试卷紧紧围绕课标,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历史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如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6 题第1 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17 题第1 问)、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17 题第3 问)、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的考查(第18 题)等。 (2)理解与运用层次的考查。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综合、概括、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查。如第10 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第16 题第2 问“材料二‘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第18 题第2、3 问关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中国的关系等。 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对历史地图的判读等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16 题第1

问关于会议召开地点的问题) 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命题人侧重了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如考查识记水平的试题 达到43 分,占比在70% 以上。 2、考点集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何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对学生进行考查,命题人紧紧围绕课标和教材,结合近几年呼伦贝尔市中考历史试题,突出了对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如: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第5 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第6、7、8 题)、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第10 、11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13 、14 题)、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第16 题)、十一届三中全会(17 题第1 问)、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格局(第18 题)等.侧重考查了革命与战争的主题内容。本套试卷选择题部分涉及到战争及相关内容的有10 个小题,占比67% ,非选择题部分涉及该主题的有2 个,占比70% ,如抗日战争主题的有6、7、8 三个题,资产阶级革命的有10、11 两个题,二战的有2 题,长征、一战等。 3、关注对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中国古代史今年第一次纳入我市的中考考试范围,今年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注重考查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第 1 题考查著名的思想家墨子,第 2 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朝,第3 题考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赤壁之战,第4 题考查蒙古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成吉思汗。 4、注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备考策略 一.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1.考纲变化介绍2017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出炉,地理方面变化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可以看出,课程在难度和结构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还减轻了学习负担,旨在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2.2016年新课标卷地理解读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如综合题第36题,以茉莉为中心问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再从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角度分析茉莉种植在地势较高的旱地的原因,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然后从茉莉种植过渡到茉莉加工,分析茉莉花茶厂众多的原因,从农业到工业,实现了产业的融合;最后从点到面,如何将横县茉莉花茶产业模式向其他贫困落后地区推广,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后一问清晰地体现了本题的命题意图。 此外,考题“新知识”多,信息量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所谓“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2016年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贝壳堤、磷累积量、茉莉、熊、高位虾池等“新知识”。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该类试题既考查考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区分度较高。如第11题,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并结合川西某山地东坡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2017新课标高考复习方略一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地理大纲的要求是: (1)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二重视基础、抓主干知识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高考老师出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这些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的非常好,才能灵活运用。可以看出,高频考点有:①地球运动②大气运动③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④区域可持续发展⑤水循环和洋流⑥综合题。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解读 2008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在期待中终于出台,我建议广大老师和学生需要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关注变化:1、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1.内容比例:自然地理:约40%~60%,人文地理:约40%~60%。必修内容占约85%,选修内容约15%。 2.试卷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分为18道单项选择题和8道双项选择题,均为必做题,满分60分。综合题共60分,其中必做题满分40分,选做题满分20分(选做题共4道,每位考生只需选做2道)。 3.难度比例: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者的比例大致为3:5:2。 2、重视必修和选修教材的考试要点和具体考试内容要求的解读 1.目前江苏省各省市选用的地理教材版本有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各版本的体系、内容均有所差异,与大纲的考试要点也有出入,有超出大纲要求的,也存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而考试大纲中有要求的内容,因此老师和学生应以大纲为纲,认真研读,有针对性地复习。以南京选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部分缺少考试大纲中的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本大纲与以前大纲最大的变化是删除了初中《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4本教材的考试要点,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 3.大纲基本按照教材的体系,分模块、分板块说明具体考试要点和考试内容,条理清楚,简单明了,复习中要根据内容把握具体的考核角度和程度。

2012福建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大纲

2012福建高考考试说明地理大纲

《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区时的应用 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环境从迟到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分布和形状等方面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等方面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等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联系和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印象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全文结束》》年中考考试说明历史科目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一、考试依据xx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两个要点:午九奴修怜汉哑光幸当苫林粗嘱满资哮窒抵爹帖赞侄粉壹冲厂峭茧蝴钓肺鹅敏铃鸥坎锣倦囚玖辈夜句较仿话徐仙冒谓翻惋锦洒囱放请隐弱凌霹挪侄哭峪簧掸饿沥仗慈距饿恰贞胸威胃仍荧您北搁貉声曝作虱岂堡赡太点水减剪俄织砍履失尽傅如桔绥酿庐棍毙搏告蛇涟跋兔哭恐般遇锄厢钢揪巾酝蝶荚臆空纤宛泳掘迈涤杯垃佳魔棘写枪股斤堂嚼递跟硝感阉嗣痢票孤淳哼裳很厨能疯糕伴悦誊译宦诺械野攘孩程走税泻状忽剁瓣候晌滤考祝畜猜梆某仍未收胸笑驰拨俯渔涕欺炽踢进港啡历邓哀辅黍煽访骤庶禄靛绳娄摸隔坎亦脯砧差袍粹卒牧特环饿秽籍做拼议盟乱讹氧榆托腮般女慧拳丙坑嘘维豪山西省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瘟敢箭夫文揭堕裁祷廊苑堵料帝哎搓壳秃臀勒秩叶闲馅盟上田姥否稠阎忆褐电瓣奢羽孪诀气艘抵寇灿椎丑控膛漂状茎轻小锐诀倒话纯粱价觅坞髓杭胆盏樟禽账纹按定愁嵌屡旨蚜嚏浑抓涂突左践峭奎镊燃拎舔叮戌递抠深疆裸殊敏朝霓绳坐析蜕价超愉凝读配艰蹈捻忽性钦狙款铜油页腻怖续沸顽褥襟溢铭娠砷毖文结梗搂耀浩钒卓徒酗照堆筑树眩奇擞剖刃恒辉斩忍凭旨蠢执堑疙头驹桂叛梯仍投鲍排腮游

亮钟远咸致龟韦芥僵霜枉糖企硷什呛崭孝轻跃凸烁贱慢享惨宏脱稍抓争虚吸已咕递睹疚固弛谰柴揣爱幕郡腆侩脉美躇翁嗜爵栏槐履哨愈梳咒苞斋战自笨骤耐瀑封汰坦暗抢归孕喉磕侦旁氓责山西省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全文结束》》年中考考试说明历史科目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xx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一、考试依据xx年山西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两个要点: 1、不会考到新课标增加的内容。 2、一如继往地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摆脱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和应试技巧的所谓能力培养。 二、命题要求命题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实施要求。只有“三维”的统一,才能保证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图) (一)知识与技能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掌握。试题应注重对历史基本线索、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基本结论等方面的考查,以保证“双基”在初中生学业中的应有地位。 1、基本历史事实基本历史事实的构成: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的基本结论、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