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
- 格式:docx
- 大小:29.13 KB
- 文档页数:10
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山西民风民俗调研报告范文一、调研目的与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包括节日习俗、传统婚嫁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二、调研结果1. 节日习俗山西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例如,中秋节时,山西人民喜欢赏月、吃月饼、拜月等,形成了独特的中秋文化。
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
春节是山西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守夜、贴春联、祭祖、放鞭炮等。
2. 传统婚嫁习俗山西的婚嫁习俗非常丰富多样。
在婚礼前,新娘会经历传统的嫁妆仪式,然后进行婚车游街展示仪式。
在婚礼现场,新娘会参与踩高跷、猜灯谜等活动。
此外,山西的婚礼上还有独特的喜糖、红爵杯、飞羽扇等传统仪式。
3. 饮食文化山西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有刀削面、炊饼、过烧肉等。
除此之外,山西的美食还有猪肉酱拌面、豆腐脑、小馍等。
在节日和婚宴上,山西人还会食用一些独特的菜肴,如掌柜的狮子头、继续淇奥酥饼等。
三、调研分析与总结山西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文化。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山西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被遗忘,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民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针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民俗习惯,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保护。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民俗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民风民俗的宣传和传承。
2. 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的情况,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
可以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山西地区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可以打造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村落、文化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山西的传统文化。
我的家乡山西运城的一些风俗习惯-
山西运城是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山西省著名的文化重镇。
运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数千年以前一直保存至今,城内有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遗迹,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
首先,运城的民族爱情很强,以至于当人们结婚时,他们都会准备许多小礼物,比如糖果、饼干和乳酪,希望新郎和新娘的婚礼和幸福的爱情有一个完美的开始,还有一些古老的习俗,传说当新娘子穿过门槛时,有一块“门前石”,希望这一块石头会带来新郎新娘一家子平安和荣幸。
此外,运城还有着许多风俗习惯,比如每年重阳节时会烹饪“醋溜糕”,它是一种传统食品,寓意寿与福。
每到冬至,总是有一种浓浓的家园温情,家人们团聚一堂,吃着汤圆,体会家的温暖。
运城人也很重视宗教习俗,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会有许多人前往庙宇参拜,他们也会购买特定的“送神礼物”,比如香烛和红豆,以示尊敬,久久不买到手的红烛还可以让人深深的一路祈福。
此外,运城还有许多佛教文化,比如放生会、超度会等,以及许多民间节日传统,比如“七夕情人节”和“端午节”,这些都是保留着运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总之,运城的风俗习惯独一无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习俗,对许多喜欢山西传统文化的人而言,运城是一个有着传统风情的古老名城,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悠久的城市。
运城习俗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行地,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是华夏历史名人的摇篮。
在运城有着运城人民创造的各类各样的民俗文化,他们代代相传。
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使运城成为了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
民俗是一个保罗万象的宝库,主要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等,他的内容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现在讲一下农事生产民俗。
一:耕作的时序,节气习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农事活动与二十四节气:一般,在运城,运城市俩年三熟。
在十月十几的时候就开始种小麦(秋分时),在六月十几的时候开始收小麦,小麦收完之后,紧接着就种玉米,玉米成熟期较短,在十月初的时候就可以收了,接下来就种小麦,就这样,循环往复。
二:农事占卜习俗一般在初一早晨,如果天气晴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庄稼丰收。
三:祈福习俗农历二月初二,阳王镇举办“二月二闹社火迎农事”社火展演活动。
当地农民表演了高台花鼓、秧歌、马拉鼓车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节目,为新春农业祈福。
四“禁忌习俗民间禁忌,主要是指一社群内共同的文化现象。
大体由来有四个方面,即对神灵的崇拜和畏惧,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
在运城禁忌,春节的时候,不能往外面泼水,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把自己家的财神给泼出去了。
一般,春节时,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
运城地区过年习俗
运城是山西省的一个地区,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美丽传统的地方,尤其是在过年
期间,当地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在运城,家庭成员也会在除夕夜团聚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分享着家庭的欢乐。
这一晚,各种美食准备的热闹非凡,连饺子一样的风味也可以闻到。
传统的新年晚宴要有
四海、八方的风味,以及大量的动物性食品和海鲜,这些美味的食物包括松鼠、野鸡、猪
肉等,以及清新的海鲜,如鳕鱼、虾、蟹和牡蛎等。
饭桌上还会准备苹果、糖果、芝麻糊、甜食和蛋糕等甜味小食,以表达对客人的热恋。
在运城,一些家庭会在除夕夜晚上举行大型的灯火舞会,将房子都点着灯,这是为了
吸引好运。
在这个晚上,家庭成员也会穿上新衣服,一起跳舞、拉犁、踩礼拜、打灯笼等。
跳舞之后,他们会分发彩礼作为生日礼物给更年长的人,以表达对家人的尊重和爱护。
为了庆祝新年,一些家庭还会放烟花,来达到发泄心情的目的,甚至会把它们卖给游客,增加家庭收支。
在新年期间,家庭成员作为爱好者,也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放烟花,
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新年的前几天,家庭成员也会去土曼寺拜祭,以便得到慈悲的祝福,祈求新年吉祥。
在每年的初三前日,人们会去吃汤圆表达爱慕之心,也可以给家人和朋友送汤圆,以表达
祝福。
在运城,这些习俗和文化值得我们尊敬,它们体现了当地的保守和传统,使运城的农
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得以传承。
每到新年来临,都是劳动者们休息和节日的日子,让他们
缓解压力,重拾信心,把期望铭记在心中。
山西省运城市家乡的风俗作文
山西省运城市,我家乡那儿可谓风俗习惯之乡啊!说起来可真让人怀念。
比如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会穿上最讲究的新衣裳,吃着团圆饭,祖孙三代其乐融融。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收到长辈们发的压岁钱,那可得了,虽然钱不多,但足以让一个小毛孩儿开心好几天。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把旧年的晦气一股脑儿全部驱赶干净。
我们那会儿可就爱热闹了,和邻家孩子们你追我赶,谁个爆竹声响亮谁就得意,嚷嚷着"我家的最牛"!放完爆竹就是满地的烟火气,小时候总觉得那种味道很特别,让人感到过年的气氛十足。
再说说其他的习俗吧,比如在农历三月三那天,姑娘们会穿上盛装,相互吟诗作对,赞美彼此的才艺美貌,希望能在这个"上巳节"祈求一年的平安顺遂。
男孩子们就更喜欢在这一天到处疯跑,互相追逐打闹,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啊,家乡那儿的风俗可真让人怀念啊。
不知不觉中,我已在这繁华的都市生活了十多年。
但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总会浮现出家乡那份淳朴热闹的景象。
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亲身感受一下那份浓浓的乡土气息。
山西省运城市家乡的风俗作文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山西省运城市的一些独特风俗。
是我们运城地区的农历年节庆祝活动。
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饭后,大家会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吓走旧年的厄运。
正月初一,孩子们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不同地方的习俗稍有不同,但庆祝新年的热闹氛围是一致的。
是我们这里独特的土家酿酒习俗。
土家每年秋后会酿制家酿白酒,有很高的酒精度数。
酿酒时,全家老少都会参与,把手工酿酒当成一种重要的年俗活动。
酿好的酒会盛在大缸里,一般会保存到来年春节再开封饮用。
土家人邀请客人时,总会敬酒,分享美酒的喜悦。
是我们运城的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期间,运城各家各户都会包粽子,按当地习俗分成甜粽和咸粽。
同时,每户人家还要准备一盆艾叶汤,用于洗涤驱邪。
街道两旁,也处处可见挂起的艾草和菖蒲,散发出阵阵清香。
晚上,家家户户会燃放手工艾草香包,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虽然现在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农村传统风俗在逐渐消失,但我相信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依然保留这些独特的乡土习俗,让我们的家乡文化薪火相传、代代相承。
山西省运城市家乡的风俗作文
山西省运城市,这个地方虽然不在四川,但我可以用四川话来给你摆一摆这个地方的风俗。
运城,这个地方历史悠久得很,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那边的风俗习惯也是多得很,比如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热闹得很。
而且他们那边的年夜饭也是讲究得很,一桌子的菜,啥子鸡鸭鱼肉,样样都有,丰盛得很。
再说说那边的婚礼,运城的婚礼也是传统得很,新郎新娘要穿红色的喜服,亲朋好友都要来帮忙,热热闹闹的。
而且他们那边还有个习俗,就是新娘子要坐花轿,新郎要骑马,一路上吹吹打打,喜气洋洋的。
还有那边的庙会,也是运城的一大特色。
每逢庙会,人们就会聚集到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而且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啥子糖葫芦、炸串儿、凉皮儿,味道巴适得很。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运城的面食文化。
那边的面食种类多得很,像刀削面、油泼面、拉面,每一样都是香喷喷的,吃起来安逸得很。
总的来说,运城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那边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保证让你流连忘返。
家乡的风俗习惯—————从饮食和民间玩具谈家乡风俗日常饮食习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烟酱醋茶”,全是有关吃喝的,雅些称“饮食”。
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不可须臾离也。
不独凡人,圣人也是如此,有言为证:“食、色,性也。
”不独国人,老外也如此,费尔巴哈说:“心中有情,脑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位于黄河怀抱里的山西,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历史因素,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定位,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饮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一定特色。
“一根落锅,一根飘,一根白练已出刀。
”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这种场景,人们一定会说,这是山西的飞刀削面。
看山西人削面是一种美的享受,吃山西人削的面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
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
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为面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
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在我的家乡运城,大部分家庭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在加上各种各样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运城,平陆的油泼面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具体做法是在凉水里放入少量盐和食用碱,将面和成较硬的面团,放置一个小时以上,中间要揉面数次,保证面团均匀光滑。
将面擀好,切成指头粗的面条,然后水开后下锅,再加入洗净的小青菜煮熟后,把面盛入碗内,加入盐、味精、鸡精,再放上葱花、香椿嫩芽,在葱花上撒上辣椒面,把烧好的热油浇到辣椒面上,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生抽和醋拌匀就好啦。
油一定要多些,否则就不是油泼面的感觉了。
想起来就流口水,吃完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就绝了。
俗话说:“喝原锅汤,化原锅食”,记得小时候每次吃完面条,妈妈都会给我们盛一碗下面条的汤,美名其曰“原汤化原食”。
山西运城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我的家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好诗,每到过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便开始吟诵这首喜气洋洋的诗,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家乡的过年习俗也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我至今依然刻骨铭心。
我的家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每次过春节令人回味无穷。
春节初一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外婆家拜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精巧的对联,那鲜红纸上的一撇一捺显得龙飞凤舞,像一个个笑眯眯的脸蛋,洋溢着春节欢乐的气息,包含着一种浓厚的风情。
走进厅堂,桌子上花花绿绿的食品看得我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瓜子成堆地散落在“蛄蝶翅”中,色彩鲜亮的油炸食品摆成奇形怪状的形状等等。
但是食品的诱惑并不能使我馋涎欲滴,蚕豆粉丝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十里飘香。
快到中午时,我和小伙伴们赶紧跑出去寒住耳朵,等待爷爷奶奶放鞭炮。
鞭炮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我们躲得远远的,心像小兔子似的怦怦地跳起来,只因为这鞭炮像张牙舞爪的怪兽,发出可怕的声音。
烟露散尽后,我们一窝蜂冲出去,手捧一堆鞭炮。
悄悄地来到水边,用火点燃鞭炮扔入水中,随后水花四溅,一股泉水直冲上天,几条色儿一跃而出,翻了个跟头,一会儿,水面上又恢复了平静,我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晚上,亲人团聚在一起放烟花,天空中五彩缤纷的雨点散开来,蕴含着一股轻松而又欢快的心情。
每年除夕夜大家都要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今年的我已经走过了十一个春秋,回顾以前的除夕夜,我每次都是半途而废,没有看完就上床睡觉了,今年的我努力坚持到了深夜1点,坚持看完春晚,躺在床上,一会就进入了梦乡。
家乡的春节令我回味无穷,家乡春节的风土人情更让我感受到人问亲情的美好。
转眼春节就过了,过年的确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但年的背后也寄托着厚重责任。
我们不仅又长大了一岁,同时又收获了一份希望,对于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
面对新的一年,如何调整自己,迎接新的压力和竞争,以新的自我面对新的挑战。
运城过年风俗作文
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运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有着独特的过年风俗。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洗涤门窗,粉刷墙壁,一切准备就绪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
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是运城特色的"六丁六"年夜饭,包括六种素菜和六种荤菜,寓意吉祥如意。
家人们其乐融融,团团围坐,一边用餐一边聊家常。
除夕夜,全家人会燃放爆竹,驱逐旧年的晦气。
之后便是守岁,一家人熬通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凌晨时分,年轻人会外出放鞭炮,祈求新年平安。
老人们则会把一年赚的钱拿出来清点,象征来年财运亨通。
正月初一,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家外出拜年。
年轻人要给长辈叩头问好,长辈则会给晚辈发红包,祝福他们新年进步。
家家户户门前也要挂上大红灯笼,里面点着蜡烛,祈求一年无忧。
运城的过年风俗浓郁传统又不乏喜庆,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迎接新年的到来!。
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职业规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areer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山西闻喜花馍的调查报告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
山西运城和洪洞地区春节习俗探析概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春节的期望值更加上了一个台阶,年味儿变淡了、过年没意思等想法充斥着人们的思想。
春节这一传统大节原汁原味的传承受到了极大挑战。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得到确立。
人们换桃符,燃爆竹以避“山臊恶鬼”,饮椒柏酒以祈免除百病,并合家团聚,共祝新年的来临。
一、运城地区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
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
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
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
晋西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特制花馍,取五福来临之意。
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拜年是春节活动中重要的习俗。
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等形式。
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鞠躬行礼。
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
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
正月初一禁忌颇多。
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
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
如今,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
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
”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称之“送穷节”。
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闾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
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
运城春节习俗
运城春节的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情。
其中,包括了祭祖、贴春联、过年等传统习俗。
首先,运城人在春节期间非常重视祭祖。
在农村地区,人们会按照特定的日期和时间,前往祖先墓地或宗祠,进行祭拜活动。
祭祖是一种表达孝心和尊敬祖先的方式,也是传承家族传统和教育后代的重要途径。
其次,贴春联是春节的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人们在门口或墙壁上贴上写有吉祥话语的红色对联,寓意希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吉祥如意。
这些春联往往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望。
此外,过年也是运城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意味着天地阴阳的转换和岁序的更替,人们会合家团圆,共同享受美食和欢庆的氛围。
晚上,人们会放鞭炮、看春晚、互相拜访亲朋好友,互赠压岁钱,祝福彼此新年快乐,充满喜庆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家庭。
总之,运城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富有传统特色。
祭祖、贴春联和过年都是体现了人们对祖先和家人的敬重和爱护,也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使得运城人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尊敬的居民朋友们: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运城地区居住民俗文化,我们特开展此次调查。
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一、基本信息1. 您的性别:()男()女2. 您的年龄:()18岁以下()18-30岁()31-45岁()46-60岁()60岁以上3. 您的职业:()农民()工人()干部()教师()医生()其他4. 您所在的社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居住环境与习俗5. 您家居住在哪种类型的房屋?(可多选)()平房()楼房()窑洞()其他6. 您家房屋的建造年代:()古代()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21世纪7. 您家房屋的建筑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中西合璧()其他8. 您家中是否保留有传统家具?(如:八仙桌、大床等)()是()否9. 您家中是否摆放有传统装饰品?(如:灯笼、剪纸等)()是()否10. 您家中是否举行过以下传统节日庆典?(可多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他11. 您在春节期间是否贴春联、放鞭炮?()是()否12. 您在端午节是否吃粽子、赛龙舟?()是()否13. 您在中秋节是否赏月、吃月饼?()是()否14. 您在重阳节是否登高、祭祖?()是()否三、生活方式与价值观15. 您家中的饮食是否以传统为主?()是()否16. 您家中是否使用传统烹饪工具?(如:土灶、大锅等)()是()否17. 您家中是否保留有传统手工艺?()是()否18. 您认为以下哪些传统美德在您的家庭中有所体现?(可多选)()孝顺()勤劳()节俭()诚信()团结()其他19. 您认为以下哪些传统价值观在您的家庭中有所体现?(可多选)()尊老爱幼()敬业乐群()助人为乐()爱国守法()其他四、传承与保护20. 您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应该得到怎样的传承与保护?()加强宣传,提高民众认知度()政府扶持,加大资金投入()社区组织,开展民俗活动()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兴趣()其他21. 您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多选)()建立民俗博物馆()开展民俗文化节()培养民俗传承人()加强民俗法规建设()其他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
山西运城的春节庙会活动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团圆和好运。
在中国各地,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
而山西运城作为中国北方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同样有着丰富多彩的春节庙会活动。
本文将介绍山西运城的春节庙会活动,让您更加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运城古城庙会运城古城庙会是山西运城最有名的春节庙会之一。
这个庙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十五天。
作为运城的文化名片之一,古城庙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中有各种各样的摊位,摆满了传统的美食、手工艺品和年货。
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小吃,如麻饼、冷狗肉、炒面等;也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表演,如杂技、舞狮和民间乐器演奏。
古城庙会的特色还包括庙会花灯和夜市,给游客带来了独特而美妙的夜晚体验。
花市庙会运城的花市庙会是春节期间举办的一个传统盛会。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花市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鲜花和年货。
运城的花市庙会也不例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乡村居民。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鲜花,如桃花、梅花、兰花等,人们可以购买这些花卉用于家庭装饰或者祭祀活动。
此外,庙会上还有农民画、羊肉和特色小吃的摊位,使整个场面更加热闹和多彩。
庙会长龙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庙会活动是庙会长龙。
在运城的庙会期间,游客和当地居民会组成一个长龙队伍,穿越庙会的街道。
长龙的队伍通常由人们手拉手,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伴随着锣鼓和鞭炮声。
这个活动象征着人们的团结和祥和,也是人们庆祝春节的一种方式。
庙会长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景象,也是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巨幅灯笼展示运城的庙会还以其巨幅灯笼展示而闻名遐迩。
在庙会期间,运城的街巷和广场上会悬挂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巨大灯笼,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些灯笼制作精美,有的以动物和花卉为主题,有的以古代神话和传说故事为背景,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游客们可以在夜晚漫步在熠熠生辉的灯笼下,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
了解家乡山西春节项目化学习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问,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随着社会的不新发展,不少传统民俗渐渐淡化、被遗忘。
为了全面了解我们的家乡一的传统春节习俗,我们开展了此次春节习俗调查活动。
我采用了以下儿种方法进行研究:
1.查资料法。
到网上查阅春节相关资料、查阅民俗资料。
2.调查法和观察法。
到海州区最具传统特色的路老街实地观察、调查,了解市民庆祝春节的习俗。
3.访谈法。
同家里长辈交谈,了解他们小时候过年的传统习俗。
年的由来:关于“年”,中国古代民问传说它是有一对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深山,每到除夕才出来活动,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的怪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便扶老携幼躲避起来,以避免“年”兽的伤害,百姓们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
后经仙人指点,人们知道“年”怕声响、怕火光、怕红色,从此以后,每逢除夕,家家贴对联、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清早,还要走亲访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从而形成了“过年”。
学术界则认为“年”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的活动。
不管是民间传说的怪兽,还是殷商时期的祭祀,“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
心中共同的“精神家园”。
运城地区过年习俗卢荷湉扫房子——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这个我们每年过年前都会大干一场哦,房子先刷干净。
贴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贴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对联是必须的贴的,而且要在年三十才贴,有的人家直到快天黑才贴对联。
如果今年家中有亲人去世,那么就不可以贴对联,而且,初一至初四都不可以出门,不可以去别人家,到了初五才可以走亲访友,俗称“破五”,但别人可以去他们家拜访。
)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进了腊月,放爆竹的时间分别是:腊月二十三;年三十晚饭;三十晚上十二点;大年初一早上;初五—破五;正月十五;这些时间大家会不约而同的集体放爆竹和烟花)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大家都早早起床,吃饺子,然后开始拜年,主要是小辈拜本家的长辈,小孩子可以得到压岁钱,本家拜完,就可以去朋友家拜年聚会了,活动一般是打牌,喝酒,聊天,初一除了吃喝是不可以干活的,否则要干一年的活,呵呵)包饺子——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薛逸珺一、调查计划1.调查时间:2012年1月1日(腊月初八)——2012年2月6日(正月十五)2.调查地点:山西省运城市3.调查对象:该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故事,祭祀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饮食传统等方面4.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法,访问调查法5.调查目的:通过了解该地区春节的各种活动,进而对春节的几个思考a)了解当地春节的特色,包括风俗习惯、饮食娱乐及民间传统活动等b)今昔差异的原因,“年味”淡化的原因c)传统活动的商业化后果二、调查背景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民间一般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
现在的春节作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集中在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全家共同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节日。
春节是由虞舜兴起,以岁首为开端,进行祭拜活动,早期的春节内容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也称为“过年”,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民间的春节活动十分丰富,祭神祭祖、走亲访友、娱乐活动等层出不穷,是一个充满浓郁喜庆气氛的节日。
但古今相对比,现代的春节已经越来越远离过去的影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区别。
在某些人看来,现在的“年味”已经淡化,一些传统的活动已经愈来愈符号化、商业化,在面对多方压力之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春节,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寻和思考的。
此次调查报告主要就是以山西运城地区的春节经历为例,记录当地有关春节的各种元素,描绘春节在该地的地域特色,进而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某些现代话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与渭南市、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也是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处。
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万,面积万平方公里。
地处盆地的运城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市。
该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都在此地,古称河东,因内陆盐湖而着名,因此有“运盐之城”而来的“运城”之名。
这里历史悠久,不仅保留了着名历史遗迹,如驰名中外的武庙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等;而且是杰出人才的发源地,如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唐代王勃柳宗元等,皆为此出。
也许正是由于这里的悠久历史,才使得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能够流传下来。
同时,带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形式一直层出不穷。
三、调查内容(一)习俗1.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煮腊八粥,全家人一起喝粥。
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不仅是一餐饮食的意义,而赋予它以祈求丰收等含义。
腊八节主要是用于进行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使用家里一年所剩的各种豆、米、枣等为原料,将它们全部入锅,熬成一锅腊八粥,分别给家人食用。
在晋南地区,人们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
在过去,腊八粥的原料必须是家里一年来所积存下来的余粮,在这一天将之做成腊八粥,寓意年年有余的含义,也有为来年粮食丰收的祈福之意。
此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
这天,将蒜头剥皮洗净,放入可密封的罐里,用山西特有的老陈醋浸泡,将罐子密封好,蒜瓣会逐渐变成碧绿色。
一直到除夕这一天吃饺子时,才可以把腊八这天制作的腊八蒜取出食用。
这时的蒜不仅颜色明亮,而且入味十足,同时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料。
腊八蒜是北方春节常见的配料之一。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
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祭祀灶神的习俗。
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而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对火神进行祭祀活动,火进入家庭后形成灶火就演化成火神的象征,因而对灶神的祭祀也就意味着对火的崇拜。
在运城的部分农村地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傍晚会在家里的灶房贴上灶神的图像,两边贴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面放香炉和祭品进行供奉。
而在城市区域,这个习惯已经几乎看不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仅仅是做蒸糕和饺子进行庆祝,已经没有祭祀灶神的活动。
3.扫尘过完灶祭之后,每家每户就要正式准备新年的到来。
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每家都会开始扫尘,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
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
4.蒸花馍在晋南地区,蒸花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的媳妇就是开始蒸馍了,这种馍大致分为祭神祭祖和走亲访友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百出,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不失为一种民间艺术。
(蒸花馍在此处不多叙述,后面的饮食中会进行详细介绍)5.剪窗花春节来临,剪窗花、贴窗花是一种盛行的民俗活动。
在农村里,家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
春节期间,妇女们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
这种窗花有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6.贴春联大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过年时一定要贴对联的。
记得在年幼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除夕这天全部贴上对联。
春节的对联基本是用金粉所写,红底金字,喜气洋洋。
农村的大门较为高大,这个门的春联也必须要大。
这些春联可以是家里的老人自己书写,也可以是村里书法好的人来代写。
并且在大门的横批上方,要挂上柏树枝,有驱邪之意。
同样,在现在的城市,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制作的春联,商家的贴标赠品便成为手写春联的替代物。
如果说春节是春联的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充斥在一个由各种银行、公司和商场名称构成的红色副标题的商品广告之中。
7.压岁钱如果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无所谓相聚贺岁,而是压岁钱最具吸引力。
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拜年钱,压岁有压“祟”的同音,有祝福辟邪之意,意味着来年平平安安。
有的压岁钱要用红色的纸袋包起来,所以压岁钱有时也叫做红包。
8.正月结婚在晋南地区,人们会特别挑选在正月的时候结婚。
一方面是图个喜庆热闹,有时取双喜临门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年也是亲朋好友团聚时刻,这时结婚也是为的能够让亲人参与婚礼,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9.祭祖在农村过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
除夕之夜,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
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
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
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
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
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
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
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食即可。
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
然而,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家乡的祖屋里进行。
在现代的春节里,如果不回家乡,便不用进行祭祖的活动。
但是如果家乡已经没有年长的亲属,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
总结与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亲友探寻,不难看出以下两点差异:一方面,过年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习俗保持的更加传统,礼节也更多,而城市中“年味”就淡了许多;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相比,现代商业味道更浓,缺乏了以往春节的浓烈节日气息。
并且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不乏多而杂,但明确的几点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
1.历史传承方面我国是大陆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且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围绕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进行,我们一直局限于农耕文明,经济一直以农业为本,重本轻末。
反映在风俗等方面,也必然是以农业为主,以祈求收成为重。
因而,自远古时就有的祭祀活动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变种,但不断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
至今保留下来的祭灶神等活动就是这种延续。
城乡相比下,农村地区一直还保留着农业耕种,因而这些相关的风俗相应地完整留存下。
而在城市中,人们已经逐步脱离与农耕的直接关系,一些传统的带有农耕文明性质的风俗习惯也逐步遭到摒弃,从而渐渐不为人知,直至消失。
2.商业化影响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手工业的衰落。
春节的一些手工艺品本身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息,现代工艺的大批量雷同生产就让这种庆祝活动缺乏了许多乐趣。
例如,过去的春联都是手写书法,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喜庆的活动,也是展示民间书法工艺的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甚至有些春联是出自家人之手,春联也包涵了家人的祝福之意。
而现代的印刷品几乎取代了这一过程,缺乏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必然也缺失了其中包涵的情谊。
3.生活水平提高不得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
以前的节日充满诱惑,各种有趣的活动和节目是平日不可多得的,因此,对节日的期待愿望很强烈,对节日的重视也相应提升。
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娱乐活动都极大的丰富,在非节日时期就不断受到充斥,甚至过剩,节日这种集中式的欢庆已经得不到期许,更不具吸引。
我们残存下来的也只有所谓的“传统文化”了。
4.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使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断来袭,不仅促进文化的多元,也在不断消解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往往对外来节日的过分推崇,反而淡化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此外,外来的文化受到推崇,使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影响,对外来的崇拜必然也导致对传统的摒弃。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上的过年是否只能存在于八十年代以前印象中?(二)禁忌1.家里有白事,三年不贴春联,不走亲戚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在此三年之内,春节时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
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
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2.初二上坟,不走亲戚相传正月初二是过年时的“鬼节”,这天也是给地下的人过年的。
在这一日,是要给自己家里过世的亲属上坟,烧纸钱,放供品,也是让他们也能过个新年。
同时,这天是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占有鬼节,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大家都要恪守这种规矩。
3.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
如果女儿在家里过年,会给家人带来不幸。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
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
相比于过去以及农村地区,现代的城市已经淡化了这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