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改
- 格式:docx
- 大小:142.59 KB
- 文档页数:25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采样细则一、环境空气采样细则:1.大气颗粒物采样大气颗粒物采样主要针对PM2.5和PM10两个粒径范围的颗粒物进行采集和监测。
采样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场所,避免人为干扰。
主要的采样设备包括高体积空气采样器、文丘里沉积器等。
2.大气气态污染物采样气态污染物包括硫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采样设备包括吸附管、气体采样袋等。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依据不同的污染物进行确定,例如硫化物可以连续采样,而氮氧化物则需要按小时间隔采样。
3.大气有毒气体采样有毒气体主要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采样设备主要有皮肤吸附器、吸附管、气体采样袋等。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不同的有毒气体进行确定,有机溶剂通常要求连续采样。
4.大气气溶胶采样气溶胶是由于污染源的排放或大气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悬浮微小固体颗粒。
采样设备主要包括颗粒采样器、滤膜、采样头等。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确定,例如大气气溶胶成分的季节变化可以进行间隔为一个季度的采样。
二、废气采样细则:1.废气中大气颗粒物采样废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燃煤、机动车排放等引起的,其粒径分布较宽。
采样设备主要包括颗粒物采样器、采样头、滤膜等。
采样点应选择污染源附近的环境,避免失去代表性。
采样时间和频率可以根据不同的废气排放规律进行确定。
2.废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采样设备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器、气体采样袋、拉曼光谱仪等。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物进行确定,例如硫化物可以连续采样,氮氧化物则需要按小时间隔采样。
3.废气中有毒气体采样废气中的有毒气体包括苯、甲醛、二甲苯等有机化合物。
采样设备主要有皮肤吸附器、吸附管、气体采样袋等。
采样时间和频率应根据不同的有毒气体进行确定,有机溶剂通常要求连续采样。
4.废气中气溶胶采样废气中的气溶胶主要是由于废气中的颗粒物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比如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形成。
监测数据质控结果评价细则1目的明确监测质控结果的评价要求。
2职责2.1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判定依据全面评价各类监测质控结果,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纠正发现的问题。
2.2各监测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内采取的质控措施结果进行判定。
3管理要求3.1质量管理部门根据监测任务下达质控方案,提出质控具体要求,分析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情况制定本部门内部质控计划并实施。
3.2质量控制的方式包括:标准样品分析、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计算、实验室内/间比对、参加上级质控考核和能力验证等多种方式。
3.3质量管理部门根据相关依据评价质控数据是否合格,具体如下:3.3.1准确度控制(1)质控样:使用有证标准样品作为质控样,测定结果应在保证值范围内;(2)加标回收样:加标量以相当于待测组分浓度的0.5~2倍,如待测组分浓度小于最低检出浓度,按最低检出浓度的3~5倍加标,水和废水样品、海水样品、土壤样品部分项目加标回收率的控制范围分别见表1、表2和表3;环境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控制范围参考土壤样品;表中未涉及有机样品浓度为mg/L级时,加标回收率在70~120%为合格,ug/L级时,加标回收率在50~120%为合格,对成分复杂等特殊类型有机样品,其加标回收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表中未涉及样品加标回收率可根据相应分析方法中规定要求进行评价。
3.3.2精密度控制平行样:水和废水样品、海水样品、土壤样品部分项目平行样控制指标分别见表1、表2和表3;土壤样品其他项目平行双样控制指标见表4;环境空气和废气、固体废物样品平行样控制指标参考土壤样品;附表中未涉及有机样品浓度在mg/L级,或者显著高于方法检出限(5~10倍),相对偏差≤10%;样品浓度在ug/L级,或者接近方法检出限,相对偏差≤20%;对某些色谱行为较差组分,相对偏差≤20%。
表中未涉及项目加精密度可根据相应分析方法中规定要求进行评价。
3.3.3空白控制指标(1)实验空白:实验空白应满足方法要求,水和废水项目实验空白控制指标见附表1;(2)全程序空白:全程序空白测定值应小于方法检出限。
附件 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21 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类标准体系,我部决定修改《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等21 项国家环境监测类标准,修改内容如下:一、《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2—2009)修改单将“8结果表示”中“V s——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 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 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二、《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 483—2009)修改单将“8结果表示”中“V s——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 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 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三、《环境空气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HJ 479—2009)修改单将“9结果表示”中“V0——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四、《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HJ 504—2009)修改单将“7结果表示”中“V0——换算成标准状态下(101.325kPa,273K)的采样体积,L”修改为“V s——换算成参考状态下(298K,101.325kPa)的采样体积,L”。
五、《环境空气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HJ 590—2010)修改单将“8 结果计算”修改为“臭氧分析仪能够测量吸收池内样品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根据测得的数据,按式(4)计算参考状态下臭氧的质量浓度:ρ=ρ⨯101.325 ⨯t + 273.15 (4)s p 298式中:——参考状态下臭氧的质量浓度,mg/m3;——仪器读数,采样温度、压力条件下臭氧的质量浓度,mg/m3;p ——光度计吸收池压力,kPa;t ——光度计吸收池温度,℃。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 资料. ..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室空气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
. 资料. ..
. 资料. ..。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空气污染,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设计和监测点位设置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处理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确定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防治空气污染所进行的常规例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组织和管理,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对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进行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第四条设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应能客观反映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并以本地区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人口分布情况、地形和气象条件等因素为依据,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代表性,按照监测目的确定监测网的布点。
监测网的设计,首先应考虑所设监测点位的代表性。
常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可分为4类:污染监控点、空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
第五条国家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为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活动,设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全国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水平;(二)确定全国环境空气质量背景水平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三)判定全国及各地方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四)为制定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第六条各地方应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按本规范规定的原则,设置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市(地)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以下称“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其监测目的为:(一)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空气污染物可能出现的高浓度值;(二)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各环境质量功能区空气污染物的代表浓度,判定其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要求;(三)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重要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四)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背景水平;(五)确定监测网覆盖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六)为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对策提供依据。
为提高我公司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水平,规范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可追溯性和可比性。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江苏省日常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样采集、分析控制要求》、《江苏省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及各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等对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要求,制定本细则。
第一部分通则1.人员要求凡承担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现场检测、编制报告等环境检测工作人员,必须参加持证上岗考核,并取得合格证;没有上岗证的人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指定指导人员,在持证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其检测质量由指导人员负责。
检测分析人员在扩展持证领域或者项目时,应先熟悉标准方法,按照要求完成五日AQC 试验及标样考核,并在指导人员监督下从事相关项目检测工作,该项工作原则上在三个月内完成。
2.仪器设备所有从事检测活动仪器设备应按相关国家计量法规规定,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在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在鉴定有效期内。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应按照相关仪器操作维护规程和量值溯源要求,定期做好仪器维护保养和期间核查,并做好仪器使用登记记录和期间核查记录。
3.样品采集现场采样按采样方案实施,确保采样点位、检测项目和频次正确。
现场采样至少两人参加,为保证采样时对现场状况了解的连续性,每次采样时应尽可能有熟悉点位情况的人参加。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应符合国家检测技术规范或有关监测方法规定的要求;现场采样记录要及时填写完整;采样结束后核对样品,做好样品唯一性标识、保存和运输,及时完成样品交接。
4.样品分析按照现行有效的标准方法在样品有效期内完成样品分析,及时填写原始记录,不允许誊抄、涂改。
更改记录按规定划改签字(或盖章)确认。
5.检测数据检测数据保留位数要求,若标准方法中有明确规定检测数据保留要求的以标准方法要求为准,其他检测数据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不足三位的不得多于方法的检出限所能达到的位数;低于检出限的结果,统一标识“ND”,同时报出方法检出限。
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一、引言二、监测项目和方法1.环境空气监测项目:-悬浮颗粒物(PM10和PM2.5)的监测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滤膜法、激光散射法等。
-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常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
2.废气监测项目:-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监测可采用化学分析法。
-悬浮颗粒物(PM10和PM2.5)的监测可采用重量法。
1.采样地点选择:-环境空气监测应选择在城市工业区、交通干道、生活污染源附近等代表性地点进行采样。
-废气监测应选择在企业的烟囱或废气排放点附近进行采样。
2.采样设备和方法:-环境空气监测中,可采用高空采样装置进行悬浮颗粒物的采样,采样口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降水。
-废气监测中,可采用烟气混合器或小型分析仪器进行采样,采样管道应尽量避免冷凝和反应。
3.采样时间和频率:-环境空气监测中,可根据不同监测项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监测时间和频率,如每小时或每天监测一次。
-废气监测中,一般要求连续监测一段时间,如24小时或48小时。
4.采样量和容器:-环境空气监测中,根据不同监测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采样量和采样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等。
-废气监测中,采样量要足够,一般不少于200毫升,采样容器一般选择玻璃瓶。
5.采样前准备和现场质控:-采样前需对采样设备进行清洗和校准,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采样现场需进行现场质控,如记录环境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备后续分析参考。
四、采样记录和数据处理1.采样记录:-在每次采样时,需记录采样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等相关信息,并编号标识采样容器。
-采样结束后,及时将采样记录整理和归档,以备后续数据分析和研究使用。
2.数据处理:-采样后的样品需送实验室进行分析,获得监测项目的浓度数据。
-对于环境空气监测,可采用数据平均、趋势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呈现。
-对于废气监测,可根据监测项目的标准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判定。
五、结论环境空气和废气中各项目的监测采样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环境空气与废气中各项目监测采样细则项目性质流量/采样时间样品富集方式备注二氧化硫污染源浓度<1000mg/m3时,0.5L/min的流量采气20~30min;浓度<1000mg/m3时,0.5L/min的流量采气13~15m串联两个各装5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尽快分析,样品放置时间不超过1h。
环境0.5L/min的流量采气60min一个内装10.0ml甲醛缓冲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采样时吸收液温度应保持在23-29℃;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避光。
当气温高于30℃时,采样后如不能当天测定,可将样品放于冰箱内。
氮氧化物污染源/ 定电位电解法采集好的样品置于冰箱内3-5℃,并于24h内分析完毕。
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避光。
气温超过24℃,长时间(8h以上)应采取降温措施。
环境0.4L/min流量采气10-60min一个内装1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需加氧化管氯化氢污染源0.5L/min流量采气5-30min串联两个各装50.0ml0.05mol/l氢氧化钠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若排气中含有氯化物颗粒性物质,应在吸收瓶之前接装滤膜夹。
环境 1.0 L/min流量采气30-60min 串联两个各装5.0ml0.05mol/l氢应装0.3um滤膜夹于吸收瓶前,如果样品不能当氧化钠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天分析,置于冰箱2-5℃保存,保存期不超过48h。
氯气污染源0.5 L/min流量采气10-20min串联两个内装10.0ml甲基橙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当甲基橙吸收使用液颜色有明显减褪时,即可停止采样。
该样品显色完成后溶液颜色稳定,常温下可放置暗处至少可保存15D。
环境0.6 L/min流量采气,如不褪色,采样时间>50min,一个内装10.0ml甲基橙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硫化氢污染源0.5 L/min流量采气20-40min浓度高时,可串联两支内装10ml吸收液的气泡吸收管避光采样,8h内测定。
1、目的:规采样及样品管理工作,对采样环节进展控制,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采样信息的完整性,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有效性。
2、适用围:适用于本公司水和废水、土壤、固体废物、空气和废气、室空气、微生物、农产品的样品管理。
3、责任人:采样员4、正文:4.1现场采样前准备采样员在实施采样工作之前将本次采样实施方案的关键容〔包括当批次采样工作的量,样品交接时间及检测工程等〕提前一天通知质量部和实验室,质量部根据采样实施方案及采样标准要求填写质控通知单,采样员根据质控要施采样。
采样员根据采样方案,按照采样流程单的要求准备物料〔包括采样工具、器材、文具、平安防护用品、采样用车辆等〕、组织相关人员、车辆以及相关记录和表单。
“采样准备工作流程单-空气、废气〞,编号JL-03-10-01-3/1;“采样准备工作流程单-水、废水〞,编号JL-03-10-02-3/1;“采样准备工作流程单-土壤、固废〞,编号JL-03-10-03-3/1;“采样准备工作流程单-噪声〞,编号JL-03-10-04-3/1;“现场样品采样附图〞,编号JL-03-10-05-3/1。
4.2样品编号4.2.1现场采样样品编号现场采样编号采用采样点具体位置、样品特性、文字、数字序号等便于标识识别的因素或多个因素相结合的形式,如使用“总排口01〞、“原水〞、“稀释水〞等标识,采样员在采样之时即对所采集的样品进展现场采样编号,采样完毕之后,将带有现场采样编号的样品送至实验室,再实施实验室样品编号。
4.2.2实验室样品编号例如“141111-G-001〃,“141111〃表示采样日期年月曰,“G〃表示样品状态代码,不同样品简称代码可查阅4.3.3中的规定,“001〞表示样品号。
4.3.1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样品标签现场采样在样品标签中“□采样〃处进展标记,正确填写现场采样样品编号、采样日期和分析工程等栏目容。
样品交接至实验室时,接样人员在样品标签中“□接样〃处进展标记,正确填写实验室样品编号,分析工程,检测状态,接样日期等栏目容。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
734-2014
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 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 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 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20-50ml/min,采气至少300ml,C6 以上
挥发性有机物,采样2L
10-200ml/min,采气2L
Ten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Ten axGR GDX5
GDX201 GDX-
特制吸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