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文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9
初三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1.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请列举出鲁迅的三部代表作品。
答案:《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
2. 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指的是哪四部作品?答案:《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3.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
请列举出杜甫的两首著名诗作。
答案:《春望》、《登高》。
4.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列举出莎士比亚的两部著名戏剧作品。
答案:《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多少篇诗歌?答案:305篇。
6. 请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
答案: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表兄妹关系,两人青梅竹马,互生情愫,但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
7.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答案:西天大雷音寺。
8.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首领是谁?答案:宋江。
9. 请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答案:曹操——智勇双全,权谋深沉;刘备——仁德宽厚,善于用人;孙权——英明果断,善于守成。
10. 请简述《边城》中翠翠的形象特点。
答案:翠翠是《边城》中的女主角,她天真烂漫、纯洁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是沈从文笔下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11.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答案:祥子。
12. 请列举出《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著名台词。
答案:“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3.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卡西莫多。
14. 请简述《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老人是《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他坚韧不拔、勇敢顽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永不言败,是海明威笔下最令人敬佩的硬汉形象之一。
1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布恩迪亚家族的几代人。
老人与海一、重点字词鲸(jīng)鲨脊鳍(qí)攮(nǎng)刺海鳐(yáo)黏(nián)液蹂躏(lìn)攥(zuàn)住榫(sǔn)头舵(duò)把堤(dī)顶残骸(hái)嗜(shì)杀二、名句名段“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三、文学常识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 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 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厄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女人的男人》,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也升起了》《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渡河入林》,特写《西班牙的土地》等。
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开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195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则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
桑地亚哥只是一个命运乖戾的渔夫,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象征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而“大海”“鲨鱼”象征着神秘的命运与不可知的世界。
写鲨鱼之凶猛和残暴主要为了烘托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四、写作素材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初三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初三)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骆驼祥子》D. 《呐喊》答案:C2. 以下哪位作家不是法国人?A. 雨果B. 莫泊桑C. 狄更斯D. 巴尔扎克答案:C3.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C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5. 下列哪部作品是老舍的代表作?A. 《茶馆》B. 《边城》C. 《家》D. 《骆驼祥子》答案:D6.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哪首诗?A. 《春夜喜雨》B. 《春日》C. 《春晓》D. 《春望》答案:C7.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哪部作品?A. 《史记》B. 《左传》C. 《战国策》D. 《诗经》答案:A8. 《哈姆雷特》是哪位作家的作品?A. 莎士比亚B. 狄更斯C. 雨果D. 歌德答案:A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哪位诗人的诗?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是巴金的代表作?A. 《家》B. 《春》C. 《秋》D. 《寒夜》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共有_________位。
答案:10812.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取得的经书是_________。
答案:真经13.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字是_________。
答案:孟德1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吴敬梓15.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雨果16.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小人国被称为_________。
答案:巨人17. 《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夏洛蒂·勃朗特18.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_________。
《老人与海》文学常识中篇小说,也就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作品就是对文就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这由于她精湛的小说艺术,同时还由于她对当代文体的影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语: 《老人与海》就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海明威的父亲就是医生,又就是热心、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她有时带儿子一起出诊,有时候一起钓鱼与打猎。
海明威的母亲就是个教徒,她让海明威练习拉大提琴。
海明威有时候也去游泳、踢足球、射击,还偷偷地到当地体育馆去学拳击,还参加过辩论团,还在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与诗。
她毕业前两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
海明威左眼有毛病(当初训练拳击的时候意外伤到了左眼,视力下降,从那以后她左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过),不适宜去打仗,于就是她选择工作。
1917年,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
六个月之中,她采访医院与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
但战争的吸引力对海明威越来越大,于就是她于1918年5月开始投身这场战争。
头两个月,她志愿在意大利当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前线呆了一个星期。
在这个星期最后一天的下半夜,海明威在意大利东北部的福萨尔达村为意大利士兵分发巧克力的时候,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
她旁边的一个士兵打死了,就在她前面的另一个士兵受了重伤。
她拖着伤兵到后面去的时候,又被机关枪打中膝部;她们到达掩护所的时候,伤兵已经死去。
海明威腿上、身上中了两百多片碎弹片,左膝盖被机枪打碎,手术后换了一个白金膝盖。
她在米兰的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大多数弹片都取了出来,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她的身上。
以后她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最后用猎枪自杀。
美国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她坚韧,不吝惜人生;她坚韧,不吝惜自己。
……值得我们庆幸的就是,她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她的伟大。
她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
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
她就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
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海明威早期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她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与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她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与《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她消灭,但就就是打不败她”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在艺术上,她那简约有力的文体与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她的影响。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就是:“因为她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她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她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就是当之无愧的。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她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与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西班牙内战:也叫做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
1936~1939年西班牙法西斯军人发动的反对共与政府的军事叛乱。
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举行大选,人民阵线获胜,成立联合政府。
议会选举M、阿萨尼亚·伊·迪亚斯为共与国总统。
人民阵线联合政府成立后,进行一系列改革。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军官F·佛朗哥(受法西斯支持)发动武装叛乱。
10月1日,叛军在布尔戈斯成立政府,开始了西班牙内战。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您们都就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她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与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 1896~1970)与肯明斯(1894~1962)等,她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她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与失望的情绪。
这一流派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与迟疑的20年代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与沃尔夫(1900~1938)等。
特别就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资产阶级精神危机深有感触,通过对她所熟悉的上层社会的描写,表明昔日的梦想成了泡影,“美国梦”其实根本不存在,她的人物历经了觉醒与破灭感中的坎坷与痛苦。
沃尔夫的作品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贯穿始终,体现了在探索人生的过程中的激动与失望,就是一种孤独者的迷惘。
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上各有特点,她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冰山原则: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就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上面,有八分之七在水下;意思就是说人的语言就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对于读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写得太过于直露,因为读者就是能读懂的。
这种创作理论首先就是由美国作家海明威提出的,有较大的影响。
由来:1932年,海明威在她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她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就是因为她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
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
于就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可以说”冰山原则”就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就是她处理艺术与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她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她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她可能省略她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她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就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
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与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就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具体地说,文字与形象就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与思想就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就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就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
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她强调了情感与思想的含蓄性。
《老人与海》(故事梗概)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
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与她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
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与鱼食,送老人出海。
这天天气很好。
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
黎明时,她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老鹰在上空打着旋,老人把钓丝插到1英里深的海里。
突然,瞧见伸在水面上的绿色竿子急遽地坠到水里,她知道,这就是一条马林鱼正吃钓尖与钩把子上的沙丁鱼。
老人灵巧地握着钓丝,感到下面的分量越来越重。
中午时分,大鱼终于上钩了,老人用双手拼命收着钓丝,但依然不能提上一英寸,渔船与人都在慢慢飘流。
太阳落山了,大鱼依然未浮出水面,老人想:我拿它没有办法,它拿我也没有办法。
太阳又升起来了,鱼依然向北游。
老人疲惫不堪,左手在抽筋,她吃些生鱼以增强力量。
鱼终于跳出海面,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哩。
老人放出更多的钓丝,紧紧拽住,手已皮开肉绽,涌出鲜血。
第三天,大鱼开始打转,最后银花花的肚皮终于翻出水面,老人使尽平生的力气把它杀死,并将它绑在船边。
那家伙足有1500磅,或许更重。
死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群,它们围着船打转。
老人用鱼叉扎,用浆、舵柄、刀子等与鲨鱼拼死搏斗。
她深信:“人并不就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最终,鲨鱼吃掉了她千辛万苦得来的大马林鱼的肉,仅仅留下一副大鱼骨架。
子夜时分,老人终于驶进小港,回到她的小茅棚。
天亮后,当人们对着那大鱼的骨架发出惊叹的时候,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与她一起出海。
路边的小茅棚里,老人又睡着了,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在旁守护她。
老人正梦见狮子。
1、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人并不就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曼诺林送来了热咖啡,并告诉老人,以后与她一起出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中的老人就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文意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的开头与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部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就是( )( )A.《老人与海》可以瞧作就是一篇寓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