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演变的重要方面,各个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均有相应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集权不断加强阶段、封建体制逐渐瓦解阶段等。
在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中国的政治组织主要围绕诸侯国展开,政权分散,权力分散,政权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封建君主体制为主,政治机构庞杂,权力分散,相关部门主要利用分封制度来维护集权。
随着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集中化,政治组织也逐渐开始向相关部门集中。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统一政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政治机构得以集中,国家实现真正的统一。
秦始皇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两统一,建立起了严密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政治机构更加完善,权力更加集中。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达到鼎盛的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主要表现为集权得以巩固,相关部门实力增强。
宋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规范化,政治机构更加完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宋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contents•引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目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结论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论述主题引入目的意义论述目的和意义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央集权体制进行综合性研究。
论述范围和方法方法范围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的全国推行官僚制度与选拔机制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变革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僵化,官僚体系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侵略,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中央集权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与变革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长期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条件01地理环境因素02文化传统影响03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以人民为中心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治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强调法治,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有重要启示,即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精简高效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机构庞大,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统一思想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注重社会稳定,对当代的启示是,国家治理应时刻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稳定压倒一切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 2 3防范权力滥用避免僵化保守预防官僚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问题与风险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与挑战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背景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深化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创新治理策略THANKS 感谢观看。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变化不止涉及国家政治制度,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时期,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员和皇帝统治,省、县、乡、村等级制度是基础。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弊端。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干部选拔制度和任用标准,提高了官员素质,但依然无法根治腐败和官员权力滥用。
清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较为显著。
清朝分设六部和十三衙门,设立内廷和外廷两个行政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和监察机构分离,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同时,清朝重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公正公开,为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近代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清朝末年以来,先后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极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行政管理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充分借鉴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大锅饭”等集体化措施,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里,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管理改革大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时代进步。
国家相对于社会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府职能逐步转移,公正效率大幅提高。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量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
从宋代“三省制”到明初“历制”,再到清朝时期的“六部衙门制”和“内廷外廷制”,历经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近代时期逐步顺应社会变革推陈出新。
它们共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公正和民主。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过程篇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
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
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加强君主权力。
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
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
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
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古代行政管理机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著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P16)“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P16),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P16)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4](P273)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摘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政治智慧,也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过去,由于革命需要,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因此对于古代政治制度也主要是强调专制主义这一个方面。
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则多有忽略。
关键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政事决策机制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不论在哪个时期,各个政府部门的只能都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周边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设立新的官员和部门去解决这些问题。
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体制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这是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基本原因。
皇帝和在想的矛盾,官僚制件的矛盾,对政治制度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只能是对变化起加速和延缓作用,往往构成变化的动因,不是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先秦,主要是夏商周是一个大阶段,其特点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其中又以西周最为典型。
春秋战国是一个过度。
秦汉以后又是一个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中央建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在地方则设立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进行统治。
这是从政治体制上来说。
而从本质上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是统治人民的,人民要想政府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要服从官服的管辖。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基本的特点。
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无论历代制度发生什么变化,秦汉政治体制都范定了其最基本的特征、倾向,以及变迁的范围和幅度。
而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西周春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并且是一种分权体制。
无论在王廷之上还是列国之中,世卿世禄的贵族都拥有巨大的传统权力,周王远没有力量把其意志充分贯彻到列国、各个采邑,遑论各地井田村社中的农民了。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进行了多次的演变和变革。
作为中国这个庞大国家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中心,中央行政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王朝,它的中央行政机构称为“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为“司徒、司空、司马、光祿勳、大鴻臚、少府、主爵、士燮、太宰”。
这个机构体系主要由贵族和官僚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更加集中的行政体制,中央行政机构改为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大司马、少府等”五个职位,并设立了尚书省管理吏部、度支、礼仪、工、农、兵等六部,同时还设置了中央掌管政治机关和地方行政的“郡县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这使得中央行政职能得以更加强化和机构化。
汉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采用了更加完善的体制。
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和百官等机构,其中“内朝”是汉朝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还设立了少府、御史台、度支尚书等机构,从此中央行政机构贯彻了以尚书为主的“三省制”体制,并将天文、历法、书法、绘画等学术类机构纳入到中央行政的体系中。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体制得到了更加精细的设计,经过两次改革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唐朝行政机构体系的核心。
唐朝还在省(道)县制和府县制上做了很多尝试,设立了道、州、县、军制等行政机构,稳定了中央行政机构,对中国的中央行政管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到了宋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再次经过改革,采用的是以中书省为中心的“三司六部制”,行政管理更加细致、严密。
元朝时期,成立了中书省、尚书省、都察院、三法司、政事堂、大理寺、宗室府等机构,完善了中央行政机构体系,有序地组织了各个地域的行政管理。
总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在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中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职权范围,越来越完善。
这种中央化的政治体制,也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大一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变化的认识与论述一、引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代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到中世纪的封建王朝,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变化的全面评估和论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认识。
二、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
在这个时期,天子(尧、舜、禹)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负责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拥有最高指挥权。
尧舜禹时期的行政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忠诚和服从的。
尧舜禹时期的行政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石,对后来的行政制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秦始皇的统一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各个封建诸侯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之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行政的中央化。
在秦汉时期,行政机构逐步完善,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中央行政机构的权力,并推动了国家行政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唐宋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出现了官僚制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官僚制度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规定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制度。
唐代的官僚制度为宋代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官僚制度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明清时期的封建王朝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封建王朝制度的全盛时期。
明朝和清朝都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封建王朝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
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沿革可以从先秦时期开始追溯,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时期的演变。
先秦时期,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国君封候,下设诸侯国。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始建省县制,设缺吏,形成统一的官吏选拔体制和官员考核评价制度。
魏晋时期,由于战乱和统治机构的瓦解,分封制逐渐崩溃,官员职位逐渐由中央政府任命,告别了封建分封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南朝采用王侯制和地方建官制,北朝则建立行省制,并开展九品中正制,官员晋升靠考试。
隋唐时期,继承了前代的政治制度,开创出了科举制,形成了集中的封建中央政权。
宋元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备,政治机构也更加完整。
明清时期,政治制度与前代基本相同,并逐步走向官僚主义。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演变不仅是随着时间延伸而变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因应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治理方式。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设置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制度的历史就是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所无与匹俦的”?。
政治制度通常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的政治制度则包括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设置。
封建国家的中央行政体制是指在皇权支配之下的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
以下择要就秦汉至明清封建国家中央政府机构的沿革缕分如次:秦汉两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组成了集行政呢、司法、军事、财政和监察于一体的庞大的中央政府。
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西汉成、哀间(前32~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九卿指奉常(后改太常)、郎中令(后改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几度改为大理)、典客(后改大行令、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后改大农令、大司农)、少府。
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执金吾)、将作少府(后改将作大匠)、大长秋、太子少傅等。
这些官员与九卿和在一起称为“列卿”或“诸卿”。
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职与实际责任有很大的区别。
汉代的中央行政体制至汉武帝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外朝官开始区分,中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组织一起形成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
至东汉,尚书台正式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行政演变为“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管理体制。
东汉后期的政治家仲长统评论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其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从总体上看是沿袭了东汉的制度,但有较大改变。
出现了一些新的部门,权力构成和职权分配形式也有一定的变化逐步形成二相(相国、丞相)、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省(尚书省、门下<侍中>省、中书省<监>)、诸监(秘书监<省>、殿中监)、诸台(御史台、符节台、谒者台、都水台)、诸卿、诸卫等顺序排列的中央行政组织。
历代中央机构一、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中央与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
在中央治安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司寇是最主要的治安管理机构,掌管着刑狱和揪捕盗贼。
此外,掌管兵政与军贼的司马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治安管理的职能。
春秋时期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设置上,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体制,最明显的是齐国的“三国五鄙”,郑国的“都鄙有章”以及县制管理的萌芽。
2,战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机构的治安管理。
战国时期中央治安管理机构基本上沿袭了西周以来的制度,但在名称上有所改变。
这一时期司寇仍是主管刑罚与治安的机构。
其他国家设有相当于司寇的官职,如齐国掌管司法的称为士师。
战国时期地方治安管理机构主要有郡、县、乡、里四级建制。
二、秦汉时期的治安管理1,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
秦汉时期,在中央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主要是以三公以及诸卿的设置。
三公:秦朝时期,习惯上把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
丞相是秦汉时期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是有皇帝的亲信御史发展而来,负责治安职责的是御史中丞和绣衣御史,太尉是皇帝的均是顾问,也有管理社会治安的职能。
诸卿:三公之外设有许多分理各项事物的职能部门,习惯上与三公合称为三公九卿。
2,秦汉时期地方的治安管理。
秦汉时期县以下设有乡、亭、里等基层的政权管理组织,凡是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和治安等事宜,都有乡里官吏们来直接主管。
秦统一后,普遍是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制度。
乡、里、亭都承担这维护地方治安秩序的责任。
在乡、亭之下,设有居民的基层组织里和什伍,以协助乡、亭对居民进行教化和维护社会治安。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治安管理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治安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吏和秦汉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汉时期形成的三公九卿此时位卑权削,而从少府中独立出来的尚书省逐步夺走了九卿的政务权利,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制,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重要机构。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元朝主要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等边疆的联系与控制,巩固了发展夺民族的统一国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时期可是说是明清时期了;明清时期业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弱时期;此时,封建制度仅仅依靠正常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了,从而只能依靠加强皇权的绝对化,控制人民的思想;朱元璋时,立时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六部的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直接领导的秘密特务机构-东厂,西厂的设立更凸显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中央政府采取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皇权具有绝对的权威了;清朝设置的军机处是总揽军国大计的中枢机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进一步体现,里番院的设置业空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的控制管辖;清末的科举制度,也是为了选举官吏服务中央政府,加强皇权;文字狱兴起也对知识分子起了极大的摧残;此时,高强度的君主专制已经对整个社会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当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情况;总的来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主要作用是积极的;能够有力于维护国家统一,有里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但是,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由于君权专制的过于集中,导致了腐败的出现,文化的衰败,并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科技的发展;历史证明,地方割据会大大消弱中央集权,而高度的中央集权又会造成政府财政危机,这是封建统治者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虽然想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权力,可是又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还是需要放任权力给机构官员,而过于放任的权力又使得君王感到了威胁,这也是一个令封建统治者头疼的问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基本矛盾与发展总趋势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是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个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统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标志是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法制建设、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主要含义: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2、三个发展阶段:1西周时期萌芽;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5、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三个发展演变阶段:1西周封国制贵族等级制;2秦汉至宋郡县、州县制;3元以后省府县制;2、具体内容:1周朝的分封制内容、作用;2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内容和作用;3金朝的猛安谋克制;4辽蕃汉分治制度南北双轨制;5元朝的行省制度;6明朝的废行省设三司和僧官制度;7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8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3、重难点剖析:1分封制与郡县制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在周朝以分封制为主,从秦朝统一全国起,以郡县制为主,也有分封制存在;在西汉和西晋两种制度并存,明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但与先秦的分封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他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虽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时,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而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官员按能力选任,打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关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2府兵制与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从南北朝到唐朝后期,我国主要实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则实行募兵制;区别:一是士兵职业性质:府兵制下的士兵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征作战并自备武器、粮食等,军费由农民负担;军事结束,解甲归田;募兵制下的士兵应国家招募当兵,是一种职业兵,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由国家供给衣食,免征赋役;二是兵将关系: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会导致军阀的形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此极有关系;3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猛安谋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创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八旗制度由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创,是清代军事力量的核心;4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这就是土司制度;明朝永乐年间,贵州等宣慰司发动叛乱,明朝派军平叛,取消土司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改土归流;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大规模改土归流;其作用不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2汉朝: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其影响是: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如后来的曹操和袁绍集团;3北宋: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们互相牵制,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提纲各个朝代的建立不可能完全摆脱上一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而重新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朝代,必定要在前朝的基础上,结合本朝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来建立一套适合本朝统治者管理的政权体系,以便于更好地维护其统治管理。
一·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
三·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变。
以前传统的国家统一调配的人才管理体制也逐渐向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
略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关键词】:中央权力机构;辅政制;皇权;相权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目录摘要 (1)目录 (1)正文 (2)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2)(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3)(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4)(三)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 (5)(四) 金、元和明初时期的一省六部制 (5)(五) 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 (6)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 (6)(一) 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 (6)(二) 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 (7)(三) 皇权与相权博弈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7)(四) 体制外的因素介入 (8)参考文献 (8)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其次是“三公”,为秦代国家的中央中枢决策机构,协调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三公”即指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丞相府是秦代中央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其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府为秦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大夫为秦代中央最高监察机构。
“九卿”作为秦代中央的行政执行管理机构,则位于第三层次,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宗正、少府等,分别掌管皇室、警卫、礼仪、农业、司法、民族和外交事务等。
九卿也各有其属吏,上与三公府对口,下与郡县连接,将皇帝及中枢机构的决策,传达到具体的执行部门,并负责指导监督执行。
可见皇帝的私人事务机构与国家行政事务机构互相混杂、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早期国家机构设置的一种特色。
西汉中央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承袭秦制而略有变化,仍以“三公”、“九卿”各府为主体。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较秦代而言,西汉机构组织更为健全,职能更加完善,分工亦更细致。
东汉时期的国家机构,仍大体承制西汉原则,但也作了一些调整。
如东汉初“三公”各府机构名称已演变为:司徒府、太尉府和司空府(即西汉时的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府) 。
其中,太尉府作为东汉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位于“三公”之首,不仅掌管武事,同时也分管诸多行政管理事务,是东汉“三公”机构职权发生变化的标志之一。
东汉时期国家机构设置变化的另一标志是尚书台成为中枢决策机构,架空了“三公”府。
光武帝刘秀信任并重用身边的侍臣———尚书,使原归于少府寺的尚书台机构职权日益隆重。
而尚书台“六曹”机构的设置,行政分曹办公,使行政机构的职能趋向完备,为以后“六部”制机构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三公九卿制的行政体制,对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还不十分适应。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国家政务与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没有明确分开,而且行政执行机构中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所占比例大;一些重要的职能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执行;此外,九卿的官署还未固定,职无常守现象也较普遍。
表明在君主专制政治生态形成之始,行政体制及其运作,还处于初创和探索阶段。
(二)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权机构建设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隋朝建国之初,统治者杂采南北朝时期其他各朝机构设置的体例,正式置设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设置格局。
即中书省:拟制章奏,出纳诏令;门下省:主掌审核、驳诏及谏议,大凡中书省所拟之诏令章策,均要经门下省,发现失误处即行驳回,以减小过失;尚书省:中央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主掌“六部”。
尚书省所辖“六部”,即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民部。
唐朝建立后,唐初的国家机构大体上沿袭了隋代国家行政体制,中央机构以“三省”、“六部”为核心。
到了唐代前中期,为强化君权“, 三省”分权,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互相制衡,彼此牵制,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
互相牵制变成了互相掣肘,造成了办事拖拉,互相扯皮,政令难行的恶果。
鉴此,唐高宗便在太宗时合中书、门下于“政事堂”议事的基础上,又另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的权力。
“三省”长官官职不再轻易授人,中书、门下的职能范围开始缩小。
唐玄宗时,为了解决因中书省事杂、文书冗滞所带来的冗弊和进一步加强皇权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院置建后,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并逐渐侵夺了“中书门下”的部分权力。
翰林学士与“三省”的长官们不同,他们与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
学士们大都是皇帝的心腹,对皇帝是言听计从,所以,皇帝对他们比较放心,也容易控制和驾驭。
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
宦官专权,皇权逐渐被架空,唐朝的统治急速滑向衰败。
总之“, 唐代统治者将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与宫廷事务机构截然分开,职能分工更趋细致、明确,逐渐形成了系统”,反映出唐代统治阶级在治国经验方面的积累和政治上的成熟。
但本质上仍是集权,皇权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三) 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 在政治与行政上采取了周密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在中枢机构建制方面,以二府三司制取代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同为宰相之任。
政事堂,袭唐制,全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中书。
枢密院简称枢府,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其首长为枢密使,多为文官充任,其职能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三司”为五代和宋代的最高财政机关。
唐末,为筹财用,以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主国家财用出纳,三司之名始出。
宋立,因其制,以三司总国计,号计省,设三司使一人,有“计相”之称,其职能是“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籍以分割相权,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形同虚设,位尊而权无”。
为了强化皇权,宋代统治者还通过“分化事权”、“官与职殊”的方法来削弱官员权力,官职分离,名不符实。
官职只是用来标明其品秩、俸禄、章服的依据,而不掌实权,实权掌握在“差遣手中”,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高居不下的局面。
(四) 金、元和明初时期的一省六部制一省六部制是存在于金、元和明初的中央行政体制。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
若实行一省制,将事权集中,则能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达到避免行政失败的目的。
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启发,决定袭金旧制,实行一省制。
即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是皇权延伸的象征。
“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由多轨辅政制转变到单轨辅政制;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权力。
由于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而以六部为其下属机构有利于朝廷分管各种政务,而形成一省六部制。
“六部”为掌管天下官吏选授政令的吏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政令的户部;掌天下礼乐祭祀朝会燕享贡举政令的礼部;掌天下郡邑邮驿屯牧政令的兵部;掌天下刑名法律政令的刑部和掌天下营造百工政令的工部。
总之,这些变化是适应元朝长期统治的不稳固的局面的,也对地方布施政令和高度集权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五) 明清时期的内阁六部制内阁六部制是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明朝统治者鉴于“权臣乱政”和中书省丞相权力过大而危机皇权的教训,改革旧制,废除丞相制度,以内阁制代替沿用了15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
通过提高六部的地位,皇帝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各部的工作,同时,又便于把全部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进一步加强皇权。
总之,内阁只是明朝中央最高的辅政机构,其职能是顾问、参谋、决策等,而六部才是明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分任朝政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其职能是执行、管理、协调各项政务。
清朝前期中央政权的行政机构在形式上承袭了明朝的机构体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是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
清王朝于雍正年间新设置了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处,逐步取代满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使之成为一个徒有虚衔,却又不得干预机务的经办例行公事的机关。
随着许多机密大事、军国要务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宰辅已是名存实亡。
军机处则成为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行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职能,这些改变有利于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强化的需要。
同时“, 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诸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国政治理是优是劣也完全视皇帝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
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规律通过对中国历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发展体现出以下几条规律。
(一) 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皇权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皇帝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掌管天下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