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 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 河北、山西及山东东北部)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 其后又北征乌桓(207),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 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 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 (3)谦虚谨慎,不事张扬。诸葛亮尽管孤高,却绝不侍才放旷,他 故意怠慢刘备,只是为了考验其诚意,足见其谨慎;待与刘备见面 后,从言谈到举止,都极其谦虚;他有旷世奇才,却躬耕而居,可见其 不事张扬。
• 刘备:
• (1)求贤若渴,礼贤下士。①行为上,刘备不顾关、张劝阻, 执意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得知 诸葛亮在午睡,阻止童子的通报,并吩时关、张二人在门首 等着,自己入门徐步而行,并拱立阶下;见到诸葛亮时行“下 拜”之礼,听完诸葛亮的对策后,“顿首拜谢”……这些行 为,充分表现了刘备竭诚求贤的精神。②语言上,刘备对张 飞、关羽说的话,请教诸葛亮时谦恭的言语,都十分诚恳。
1.诸葛亮、刘备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 诸葛亮:
• (1)雄才大略,深谋远虑。“隆中对策”,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 找出一条“非惟天时,抑亦人谋”的基本规律,并由实际出发,从 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给刘备规划了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充 分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
• (2)心系苍生,孤高淡泊。诸葛亮提出对策后仍不愿出山,当刘 备一再以“苍生”为请,“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他终才出山,可 见他心系苍生。他享受躬耕生活,以及决定出山后对弟弟的叮嘱, 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充分体现了其孤高淡泊的品性。
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 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 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 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