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公开课教案1新版济南版21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掌握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理解亲代的遗传物质是伴随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2.掌握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及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及表示方法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件、学案、教材相结合。
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新课: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我们首先来了解人类染色体是如何传递的?新课讲授:探究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1、观察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讨论并回答。
父亲(__对染色体)×母亲(__对染色体)↓↓精子(__条染色体)卵细胞(__条染色体)子女(__对染色体)2.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的______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又恢复到____对。
3.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每一对都是一条来自____,一条来自_____,后代体细胞中具有_______的染色体.,也就是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4.亲代细胞核内遗传物质随着________传给了后代,人类的遗传就是通过_________在亲代和后代之间实现传递的。
探究二:人类染色体的种类及表示方法1、体细胞中染色体:①数目:。
②种类::和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有(数目):能决定个体性状的染色体,有(数目)。
a女性性染色体:两条性染色体形态,用表示。
b男性性染色体:两条性染色体形态,用表示。
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人的性染色体存在于 ( )A. 体细胞B. 生殖细胞C. 受精卵D. 以上所有细胞2.人的体细胞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组成是()A.22对常染色体+XX B.22对常染色体+XY C.22对常染色体+XX或22对常染色体+XY D.23对常染色体3.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正常来源是()A. 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 都来自父方C. 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D. 都来自母方教学反思:。
一、【设计依据与构思】济南版八年级“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三、【方法阐释】通过让学生辨别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异同,明确男、女染色体的差异;通过“棋子”游戏,模拟生男生女几率相等;通过性别决定填图,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及浓郁的趣味性;通过对男女比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染色体以及人类性别决定的有关资料,准备模拟实验的材料。
)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图显示的是女性的染色体?你是根据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回忆】人的生殖过程,推测染色体从亲代9、【巩固训练】请你填写人类的男生女的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解上不难看出,男性有______种精子,女性有______种卵细胞。
因此可以肯定:从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角度来看,决定生男)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染色体符号:七、教学反思:1、模拟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实验,准备起来虽然麻烦些,但是通过学生做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4人一组,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在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合作能力。
2、教师注意强调在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并暗示模拟游戏的原理蕴涵着人的性别决定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人类性别的奥秘。
3、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课型新授课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3、通过探究活动,认同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4、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合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能够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1、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两种精子,女性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少一半的意义。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教学引入:从社会上热点问题引入课题。
2019国际皇后小姐(变性人)选美大赛决赛,2019年11月7日晚在泰国旅游名城芭堤雅举行,来自18个国家的22 名选手参加了当晚的决赛。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的知识,分析作变性手术,改变了第一性征,在遗传学上是否真的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那么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这里只做简单处理,引入课题。
这样可以直接抓住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好奇心【一】教学引入:图片展示国际皇后小姐(变性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人的染色体图谱,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可以看出男女相同染色体有 对,男女不同染色体叫做什么?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成如何书写?2、人类的性别决定 (一)观察图4.4-13性别决定图图,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书写卵细胞和精子中染色的组成?2、在图中写出受精卵性染色体的成情况。
3.人类性别在什么时候决定?有些人认为:生男生女的责任全在女性。
你认为这种想法科学吗为什么?4、根据图尝试描述生男生女的机均等。
(二)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小组活动:给每组同学装有等量围棋的2个塑料袋。
黑色棋子代表X 染色体,白色棋子代表Y的遗传图解,同时讲解。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下要点: 1、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相同,实现了子代与亲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人类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人类的遗传信息通过染色体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一、【设计依据与构思】济南版八年级“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还可以让学生科学地理解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三、【方法阐释】通过让学生辨别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异同,明确男、女染色体的差异;通过“棋子”游戏,模拟生男生女几率相等;通过性别决定填图,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及浓郁的趣味性;通过对男女比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染色体以及人类性别决定的有关资料,准备模拟实验的材料。
五、【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1、【展示】韩国变性人河莉秀、南非女运动员塞曼亚的图片。
他们是男性还是女性呢?2、【过渡】他们并不同学们认为的河莉秀是女性,塞维亚是男性。
这种事情在世界运动史上并不罕见。
例如:1932年波兰运动员斯坦分辨河莉秀和塞曼亚的性别。
学生对事情的真相感觉不可思议,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知道人们常用第二性征、第一性征来判断男、女并不是十分准确的。
用1993年在我国上海举行的首届东亚运动妮斯洛娃瓦拉谢维奇创造了世界纪录,获得了女子一百米冠军,后来在美国遭遇了一起汽车抢劫案,被无辜枪杀。
在医生尸检的时候,发现这位被波兰人民称为女英雄的运动员,原来是一位男性。
为了维护竞赛的公平。
1993年在我国上海举行的首届东亚运动会上,组委会采用了只需1根带毛囊的头发即可鉴别性别的新技术,准确率达100%。
这种鉴别方法的依据就是男女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形态差异。
听讲,进入思维状态。
会上的实例。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材分析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一个单元:物种的延续。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界中的人、动物和植物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着种族的延续。
“物种的延续”是一级主题,下设四个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在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综合成绩为重点,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描述人类人色体的组成;2、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解释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2、能解释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2、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教学难点】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用具;(2)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有对老夫妻老想生个儿子,在生第一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招弟”。
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
第三年生的仍是个女儿,仍不死心,取名“又招”。
第四年还是生个女儿.丈夫彻底绝望了说:我妻子就会生女孩,看来是没有给我传宗接代的了,这个就叫“绝招”吧!师:同学们,这看似一个笑话,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想方设法生儿子;没生出儿子就怨妻子。
”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有责任,去消除这些错误的观念。
基本信息:教学设计:一、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主要讲述了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过程、人的性别差异由染色体决定的,并要求学生知道生男生女的原因,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这部分教材内容实质上是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的入门知识。
2.学情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生男生女的奥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因此,八年级的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以前学习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知识,这对学习本课内容会有帮助,但学生没有学减数分裂等知识,所以有些内容不宜讲得过深。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农村地区年龄较大的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部分学生有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影响,也有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及传递规律;2. 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难点: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先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可能均等的结论。
然后通过基因图解的理论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
整体思路是: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设置疑问----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时量教学流程教学策略设计意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2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出示资料——奥运趣闻设问:男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组成的?它们与性别哟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导入课题【10分钟】【新课教学】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教材P103-104人类染色体传递这部分内容,思考3个问题引导提问:人类的染色体是怎样传递给后代的呢?安排学生完成P103-104自主学习,思考三个问题。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描述人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
2.难点: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乒乓球若干,纸箱12个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中国著名舞蹈家金星变性前后照片,让学生判断男女。
2.有些男性运动员为提高成绩冒充女运动员参加比赛,为了维护竞赛的公平。
2008年在我国北京奥运会上,组委会采用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鉴定性别,依据就是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差异。
(二)预习互查,交流展示。
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____存在的,人的体细胞中有____对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的____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____。
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
2.人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一条来自____。
子代体细胞中就有了来自____的染色体。
亲代细胞的遗传信息也就随着____传递给子代。
人类的遗传信息就是通过____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传递的。
3.女性性染色体表示方法____。
男性性染色体表示方法____。
4.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22条+____。
精子的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____和____。
理论上两种精子的数量是____,这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也是____。
5.如果含有____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如果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____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就发育成____。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1.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分哪几大类?2.男性和女性染色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如何用字母表示?4.尝试写出男性和女性染色体表示方法?二:大胆猜想:自学课本78页第一段:推测染色体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到受精卵是如何传递的?大屏幕出示染色体传递过程,并明确其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出示思考: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要减少一半,有何意义?出示小故事:产房门口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局部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21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思考:感冒时鼻塞,我们常常会用口呼吸,干,“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教师引导:〔1〕温暖空气: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局部。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我们称作呼吸道。
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2.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指导:出示肺泡模型①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②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③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根底。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案教材分析《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八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四章第三节的知识。
本节内容建立“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本节主要包括人体染色体的传递和性别的决定两部分。
本节内容的安排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从知识层面、生活经验层面和思维发展层面具备以下有利因素:(1)在第三章和前两节的学习中具备了对生殖细胞的认识,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了解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2)在生活中,一知半解地知道了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另外,初二学生具有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尤其对于自身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更浓。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描述人类人色体的组成;(2)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能力目标(1) 能解释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2)能解释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1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2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教学难点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教师:有对老夫妻老想生个儿子,在生第一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招弟”。
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
第三年生的仍是个女儿,仍不死心,取名“又招”。
第四年还是生个女儿.丈夫彻底绝望了说:我妻子就会生女孩,看来是没有给我传宗接代的了,这个就叫“绝招”吧同学们,这看似一个笑话,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想方设法生儿子;没生出儿子就怨妻子。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发育”和“人类的生殖发育”的基础上来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
”生物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相对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这就使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第二节“性状的遗传”基础上,运用前两节知识,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从而解释了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遗传的问题,可以说是性状的遗传的拓展。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心目中总有一种神秘感,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同时,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另外,性别决定过程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及其他类似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类的染色体组成和传递规律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二)能力目标:通过模拟人类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和性别决定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比例合理的重要性,感悟人体和谐之美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人体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
2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原理。
3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人类的性别决定和生男生女的比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认同男女性别比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解释人类性别决定原因。
难点:利用染色体的传递规律,解释人类性别决定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展示的知识点和内容并不多,但由于涉及到的知识比较抽象,需靠大量补充的图、事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为此在教学中通过以生活中的问题引出课题,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中,构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和推理能力;通过观察、比较男女染色体图谱,分析人体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的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引导学生观察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推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得出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一些,引导学生写出遗传图解,得出生男生女机会相等的规律,认同男女性别比例。
《第三节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教案
教材分析
《人类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是济南版八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物种的延续》第四章第三节的知识。
本节内容建立“遗传的物质基础”上,从染色体层次上描述了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别决定的机理。
本节主要包括人体染色体的传递和性别的决定两部分。
本节内容的安排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从知识层面、生活经验层面和思维发展层面具备以下有利因素:(1)在第三章和前两节的学习中具备了对生殖细胞的认识,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了解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2)在生活中,一知半解地知道了性别是由染色体决定的。
(3)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思维和推理能力,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另外,初二学生具有探索新问题的兴趣,尤其对于自身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更浓。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人色体的组成;
(2)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能力目标
(1) 能解释人类染色体的传递规律;
(2)能解释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情感目标
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人类染色体的组成和传递规律;
2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教学难点
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有对老夫妻老想生个儿子,在生第一个女儿时,便把她取名“招弟”。
第二年又生下一个女儿,便取名“再招”。
第三年生的仍是个女儿,仍不死心,取名“又招”。
第四年还是生个女儿.丈夫彻底绝望了说:我妻子就会生女孩,看来是没有给我传宗接代的了,这个就叫“绝招”吧
同学们,这看似一个笑话,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人,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想方设法生儿子;没生出儿子就怨妻子。
”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有责任,去消除这些错误的观念。
我们怎么去说服这些人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传宗接代和生男生女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一、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师:你们知道正常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多少?
生:23对。
师:他们的子女体细胞的染色体是多少呢?
生:也是23对。
课件展示人类染色体传递过程示意图
师: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
进入青春期后,人的睾丸和卵巢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内各含23条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23对,实现了子代与亲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这就是人类染色体的传递
教师:那到底人类的性别是怎么决定的呢?下面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
教师:人体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中,有一对与决定性别有关,这对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其余的22对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在女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是相同的,用XX表示;在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是不相同的,用XY表示。
所以人类的性别是有性染色体决定的。
可见展示性别遗传图,帮指导学生理解。
教师:那么生男生女的比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可见展示探究活动:生男生女的比例):
(1)每小组两个布袋,分别注明“母亲”和“父亲”。
(2)“母亲”布袋内装有10个相同颜色的材料,“父亲”布袋内装有不同颜色的材料各5个。
(3)分别从“母亲”袋和“父亲”袋中各取一个材料,如果两个材料为同一颜色,则表示所生“孩子”为女孩;如果两个材料为不同颜色,则表示所生孩子为“男孩”。
(4)重复取10次,记录你所得到的后代性别。
切记:
1、同时分别从两个袋内随机摸取,不可挑选。
2、每完成一次组合后,将摸出的材料再放回袋内。
结论:
生男生女是随机的,机会均等,比例基本相同,男性精子中是Y染色体决定了后代的性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竞争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竞争的生物课堂中,愉快的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