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5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3)划分的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2.区域研究(1)研究重点⎩⎪⎨⎪⎧比较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 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判断1.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 ) 2.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 × )3.区域内部各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而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则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
( √ )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1)三大自然区:图中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2)自然区域一般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来划分,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①主要特征:②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主要特征:②决定该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
(3)青藏高寒区①主要特征:②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状况。
连线三大自然区的突出区域特征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思考 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答案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不利于人类活动的开展;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有利于人类开展生产活动和居住。
探究点一 区域和区域差异读“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据图回答问题。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米左右,地形较为单一。
该区域土地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
华北平原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以草原为主。
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季节性干旱,因此水资源短缺是该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2.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我国三大自然区之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该区域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由于高原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处东亚季风区和印度洋季风区的交汇处,气候复杂多变。
青藏高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富含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文化遗产,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开发等因素,该区域的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我国自然区中面积最小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主要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省份,其地形多样化,沿海地区山区和盆地交错。
该区域受到广东湾和南海气流的影响,气候类型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可以种植一些要求高的经济作物。
华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一些环境问题,比如台风、洪涝灾害等。
同时,由于该区域工业化程度高,过度开发难以避免,导致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共性和交错之处。
因此,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方面,应该识别自然区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笔记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的主题是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讲述了中国地理的区域差异和地域文化。
以下是详细的笔记内容:一、中国的地理差异1. 中国的地理差异: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2.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3. 自然区的特点: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农业发达。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少,草原和荒漠分布广泛。
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4. 中国的人文地理差异:农业:东部季风区以种植业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青藏高寒区以河谷农业为主。
人口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经济发展: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二、地域文化1. 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形成的。
2.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多样性和差异性。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地域文化的表现: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俗风情等方面。
例如,南方的园林建筑和北方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各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的赛龙舟和北方的扭秧歌等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
三、总结通过学习第五章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差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这导致了中国地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和地域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 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 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 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 、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 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 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 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 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 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 ;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 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主题】第三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域的差异 第1 ,2课时 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 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案学 案Ⅱ.特征a.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二课时)
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学习目标
1.理解产生自然区域差异的原因及划分自然区域的依据。
2.识记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位置、范围及特征。
掌握分析自然区差异的基本方法。
复习反馈
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
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
新知导学
自学指导一
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区域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2、划分依据:
A.基础:
B.标志:
自学指导二
3、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界线、名称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等值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
4、三大自然区的自然条件差异
探究一
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探究二
东部季风区内部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海拔和气候对植被、土壤、河流、地貌的影响是什么?
自主建构
地形土壤
决定三大自然区标志
气候植被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环境差异
达标训练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
B.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D.区域划分的指标都是综合性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判断2~3题。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各区域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
A.B区域人口和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
B.A区域自然条件恶劣,只能发展畜牧业
C.B区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
D.C区域气候比较湿润,平原面积最大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据此完成4~5题。
4.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拓展提高
读下面材料、三大自然区图及其面积、人口比例表,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田晓同学在他的作文《我的家乡》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
”
三大自然区图
三大自然区面积、人口比例表
(1)图中A、B、C三地分别与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对应。
(2)图中A、B、C三地区相比,夏季气温最低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A、B两地区相比,降水量较少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B地区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田晓的家乡位于图中________区的________部,主要属________气候。
(5)西北地区与东北平原的纬度相当,但两地积温和无霜期相差很大,西北地区有些地方无霜期低于140天,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