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普通染色和格兰染色
- 格式:doc
- 大小:398.00 KB
- 文档页数:6
实验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方法。
2.掌握细菌简单染色和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别细菌的革兰染色结果。
3.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1、染色原理:细菌生长于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时常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美蓝、甲紫、碱性复红或孔雀绿等)使其着色。
当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时,细菌所带正电荷增加易被带负电的酸性染料(如伊红、酸性复红或刚果红)着色。
2、革兰染色法原理:革兰染色法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另外,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
如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与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1、仪器及用具:显微镜、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镜油、无菌牙签2、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牙垢、未知菌S1和S33、试剂:结晶紫染液、革氏碘液、洗脱液(95%乙醇溶液)、番红染液四、实验步骤(1)简单染色1、载玻片的处理:用纱布将取出的载玻片擦干,把要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冷却待用。
2、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待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2mm的均匀薄膜。
3、干燥:涂片后待其自然干燥。
4、固定:将以干燥好的涂片标本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要求载玻片温度不能超过60度,以手背触载片不烫为宜。
5、染色:滴加一滴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二、实验原理:细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基本技术。
为什么要对细菌染色?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用于生物染色的染料主要有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中性染料三大类。
简单染色法可用以观察微生物的形状、大小及细胞排列状态,是微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操作简便的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厚,交联而成的肽聚糖网状结构致密,经乙醇处理发生脱水作用,使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与碘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壁内使细胞呈蓝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薄,网状结构交联少,且类脂含量较高,经乙醇处理后,类脂被溶解,细胞壁孔径变大,通透性增加,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被溶出细胞壁,再经番红复染后细胞呈红色。
三、实验器材1、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24h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菌种,牛肉膏琼脂斜面28℃培养16h的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斜面菌种;2、仪器显微镜;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染色缸等。
4、染料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细菌的简单染色步骤: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步骤: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水洗,碘液媒染,水洗,乙醇脱色,水洗,番红复染,水洗,干燥,镜检.五、实验关键步骤和注意点:1、玻片要洁净无油,否则菌液涂不开。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篇一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可用于鉴定细菌的类型和形态。
以下是一份革兰氏染色法的实验报告范例,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2.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 3.观察细菌在革兰氏染色中的反应,并进行鉴定。
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的特性而设计的一种染色方法。
细菌细胞在染色过程中会根据细胞壁的结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如染色时用的紫檀碱),因此在染色后会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不含有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染色时使用的碘酒(革兰氏碘化酒)能使它产生复合革兰氏染色阳性物质(碘靛紫),再用酒精脱色,再用洋红着色,使其产生颜色变化,最终呈现红色。
实验步骤: 1.准备好菌液:选取需检测的菌株,用无菌盘收集少量菌落,用少量生理盐水悬浮,制备菌液。
2.片玻璃片:在清洁无菌玻璃片上滴上一滴菌液。
3.烘干:将玻璃片架起,自然风干。
4.固定:将玻璃片的细菌涂片在火焰上迅速烘烤,使其牢固地附着在玻璃片上。
5.染色:将烘烤后的玻璃片放入紫檀液中,染色1分钟。
6.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7.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8.再染:将片浸入碘靛紫溶液中,染色1-2分钟。
9.脱色:用酒精脱色10-30秒。
10.洗净:用自来水清洗片上的超染色剂。
11.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菌的形态和染色情况。
12.记录: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现红色。
结论: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染色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类型。
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对细菌进行了染色和鉴定,观察到了不同细菌的染色结果,并且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实验二细菌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一目的要求1.了解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细菌的涂片与革兰氏染色技术。
2.初步学习细菌细胞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并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3.观察细菌的菌落平板,学会识别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学会初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原理1.简单染色法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观察个体形态与细菌排列。
由于细菌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环境中带负电荷,所以通常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如美蓝、碱性复红、结晶紫对细菌进行染色。
美蓝是美蓝的盐酸盐,可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菌体着色。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简单染色过程: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涂片→ 固定→ 干燥→ 水洗、吸干→镜检→染色 1mim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是由丹麦医生 Hans Christian Gram于 1884 年创立。
它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 )和革兰氏阴性菌(G -)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脱色(95% 酒精,30s)→番红复染(30 秒)→干燥→镜检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革兰氏染色要点:(1)初染:用结晶紫,染色 1 分钟,水洗。
(2)媒染:加碘液覆盖 1 分钟后水洗。
(3)脱色:连续滴加 95%乙醇,约 30 秒,直到滴下的乙醇无色为止,水洗。
(4)复染:加番红染色 1 分钟,水洗。
(5)干燥。
(6)镜检:先低倍镜,后油镜观察。
注意:涂片要薄而均匀,脱色程度要控制得当。
学生做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革兰氏染色。
观察细菌个体形态与排列,绘图。
3.芽孢染色原理细菌的芽孢壁比营养细胞壁厚,致密,透性差,着色和脱色都比营养细胞困难,故一般采用一种碱性染料并在微火上加热,或延长染色时间,使菌体和芽孢都染上颜色以后水洗或稀酸冲去菌体的染料,芽孢仍保留颜色,再用另一种对比鲜明的染料使菌体着色,如此可明显区分芽孢和营养体结构。
实验二细菌的普通染色和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1、涂片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
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细菌是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其中包括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使其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一种叫做甲基蓝的染料。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
将一根无菌的钢丝棒蘸取一小滴细菌悬液,然后将其均匀地涂抹在玻璃片上。
待涂片干燥后,将其固定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柱上,以使细菌附着在玻璃片上。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甲基蓝染料,浸泡片刻。
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最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涂片上的水分,将其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不同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例如球状、杆状、螺旋状等。
通过简单染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的特征。
二、革兰氏染色实验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这种染色方法主要使用了紫晶染料和碘酒。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制备好细菌的涂片,方法与简单染色相同。
然后,将涂片放入染色盒中,加入适量的紫晶染料,浸泡片刻。
接着,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直至水洗液不再有颜色流出。
接下来,将碘酒滴在涂片上,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随后,滴入乙醇或酒精醛溶液,使其浸润全片,然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涂片。
最后,滴入蓝色染料,浸泡片刻后用蒸馏水冲洗涂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的染色效果。
革兰氏阳性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或粉色。
这是因为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可以吸附紫晶染料和碘酒,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则较薄,无法吸附这些染料。
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方法来区分微生物的细胞壁类型,
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结构与分类。
首先,通过培养革兰氏阳性菌和
革兰氏阴性菌,获得纯净的微生物样本。
然后,按照革兰氏染色的
步骤进行染色,观察并比较两种类型的细菌在显微镜下的颜色和形
态特征。
实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菌显示出紫色到紫蓝色,而革
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到粉色。
实验表明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简单有
效的方法,可用于初步鉴定微生物的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特征,对微
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通过
研究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它们的结构、生长特性以及与人类或环境
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革兰氏染色则是微生物分类与鉴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革兰氏染色是以丹宁紫和碘为染料,通过染色剂与细菌细胞壁的反应来区分细菌的细胞壁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多层厚的胞外网状结构组成,可以保留紫色的染料,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不能保留紫色的染料,在洗净后体现为红色。
实验方法:
1. 准备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培养物。
2. 从培养物中取一小片菌落,加入一滴蒸馏水,用炉架加热一段时间,接种于两片玻璃片上。
3. 将两片玻璃片依次在蒸馏水、丹高威液、碘酒、乙醇和伊红中浸泡。
4. 用水洗净,倒置晾干。
5.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颜色和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
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观察不同菌落的染色效果,进一步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分类。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菌株:选择了两种细菌,分别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培养基:使用了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3. 革兰氏染色试剂:包括结晶紫、碘酒和乙醇。
4. 实验器材:无菌培养皿、移液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在无菌培养皿上分别接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并在恰当的温度下培养。
2. 将培养皿中的菌落取出,用无菌移液管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悬浮菌落。
3. 取一滴悬浮的菌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火焰消毒玻片。
4. 将滴有菌液的玻片放在炉子中,用火焰烘烤至完全干燥。
5. 滴加结晶紫染色液,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7. 滴加碘酒,静置片面染色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9. 滴加乙醇,静置片面脱色30秒。
10. 用自来水冲洗玻片,直至水洗净。
11.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玻片上的水分。
12. 将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菌落的染色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这是因为在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可以渗透进细菌细胞的胞质,使细菌呈紫色。
而碘酒可以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使细菌细胞内的染色物质更稳定,不易被乙醇脱色。
乙醇的作用是脱去细菌细胞外的结晶紫,但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结晶紫不易脱色,因此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结晶紫易被脱色,因此呈红色。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区分细菌的类型。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细胞结构上有所不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较多的胞质,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质较少。
这种区别导致了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效果不同。
细菌普通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生命科学学院生02孙禹2010012376实验日期:2012-3-12同组姓名:张宇成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步骤和关键点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革兰氏染色方法。
这一方法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 于1884年创立,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这也是鉴别菌种的重要方法。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是由于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所致: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肽聚糖较厚,媒染剂可以和结晶紫形成复合物保存在细胞内,且经乙醇处理细胞壁孔径减小,难被番红再次染色,因而呈现紫色。
革兰氏阴性菌(G-):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
乙醇能够使细胞壁更加疏松,且通透性增加。
因而结晶紫颜色容易被脱去,经番红染色后呈现红色。
另外,酵母菌也可被染色,且呈现革兰氏阳性结果。
图一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差异示意图三、实验仪器、材料和用具1、实验仪器和用具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吸水纸、镊子、打火机、相机(自带,Canon Power Shot A580)2、实验药品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乙醇脱色液、番红染液3、实验样品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四、实验步骤本次实验可分为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通过简单染色学习基本的无菌操作技术,并练习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操作规范、涂片、固定等。
革兰氏染色主要学习染色的基本操作步骤,并以此鉴定菌种呈现革兰氏阳性或阴性结果。
1、简单染色①载玻片处理:用镊子取在75%酒精中浸泡的载玻片,用吸水纸吸取酒精,在火焰上烘烤准备涂菌部位,除去油脂,冷却待用。
②涂片:对于液体涂片,左手持菌液试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带接种环冷却后在火焰旁从试管中取一环菌液,在载玻片上涂一直径约0.5-1cm的均匀薄膜。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共4篇)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 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基本原理1. 简单染色法: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
此法操作简单,适用于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是细菌着色。
带正电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
通常的碱性染料除了美蓝外,还有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等。
细菌体积较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染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易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2. 革兰氏染色法:将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将细菌分为G+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酸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染色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透,结果细菌被脱色,在经复红染色后就成了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颜色。
革兰氏染色需要四种不同的溶液,碱性染料初染液,煤染剂,脱色剂和复染液。
碱性染料初染液的作用像在细菌的单染色法基本原理中所述的那样,而用于革兰氏染色的初染液一般是结晶紫。
媒染剂的作用是增加染料和细胞之间的亲和性或付着力,即已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是不易脱落,碘是常用的媒染剂。
脱色剂是被染色的细胞进行脱色,不同类型的细胞脱色反应不同,有的能被脱色,有的则不能,脱色剂常用95%的酒精。
复染液也是一种碱性染料,其颜色不同于初染剂,复染的目的是使被脱落的细胞染上不同于初染液的颜色,从而将细胞区分成G+和G-两大类群,常用的染色液是复红。
实验六微生物的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细胞形态、结构、大小和排列进行观察前,首先要将微生物样品置于载玻片上、染色,为观察到真实、完整的生物形态结构,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制片及染色方法。
微生物细胞个体微小且较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将其与背景区分开而看清。
所以,在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前,需要利用染料对微生物进行染色,使着色细胞或结构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细胞形态及结构特征。
微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种类繁多,不同微生物细胞结构各异,对各类细胞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研究者必须根据所要观察的微生物特点及观察目标,选用适宜的染色技术。
(一)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制片和简单染色一、目的要求1.学习并掌握微生物制片及简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2.初步了解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特征和相互区别。
3.巩固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基本原理对个体较小的细菌进行制片时采取涂片法,通过涂抹细胞个体在载玻片上均匀分布,避免菌体堆积而无法观察个体形态,通过加热固定使细胞质凝固,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这种加热处理还可以杀死大多数细菌而且不破坏细胞形态。
利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的方法称为简单染色。
用于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发色基团赋予染料颜色特征,而助色基团使染料能够形成盐。
不含有助色基团而仅具有发色基团的苯化合物(色原)即使具有颜色也不能用作染料,因为它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性成盐,难以与微生物细胞结合使其着色。
常用的微生物细胞颜料都是盐,分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前者包括美蓝(亚甲蓝)、结晶紫、碱性复红、沙黄(番红)及孔雀绿等,后者包括碱性复红、伊红及刚果红等。
通常采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原因在于微生物细胞在碱性、中性及弱酸性溶液中常带负电荷,而染料电力红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当细胞处于弱酸条件下(如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所带正电荷增加时,可采用酸性染料染色。
微生物的染色实验报告
微生物染色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染色实验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
微生物提供基础资料。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试剂、显微镜等。
方法:
1. 取一定量的大肠杆菌悬液滴在玻片上,使其干燥。
2. 用革兰氏染色试剂对玻片上的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处理。
3.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大肠杆菌样本,记录下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
经过革兰氏染色处理后,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出紫色的颜色,表明其为革兰氏
阳性菌。
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肠杆菌呈现出长圆柱形,且具有明显的细胞
壁和胞质等结构。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染色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大肠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进一步
研究微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同时,本次实验也验证了革兰氏染色的可
靠性和有效性,为今后的微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总结:
微生物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处理可以更
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为人类
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郑小煜201100140069生命科学学院生科3班同组者:赵莉、高瑞、刘梦迪2012年10月10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单染色。
2、学习3、初步认识细菌的显微形态特征。
4、学习并掌握细菌革兰氏染色,了解革兰氏染色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细菌的细胞小而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他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更能清楚的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2、油镜:油镜的放大倍数可达100倍,焦距很短,直径很小,但所需的光照度却很大。
为了不使通过的光线有所损失,在使用油镜时须在油镜与玻片之间加入与玻璃折射率相仿的镜油(通常用香柏油)。
且油镜分辨率很高,可达0.2微米左右。
3、通常采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原因在于微生物细胞在碱性、中性及酸性溶液中通常带负电荷,而染料电离后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很容易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当细胞处于碱性条件下所带正电荷增加时,可采用碱性染料染色。
4、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两种类型,这是由这两种细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差异所决定的。
首先利用草酸铵结晶紫初染,所有细菌都会着上结晶紫的蓝紫色。
然后利用卢戈氏碘液作为媒染剂处理,由于碘与结晶紫形成碘-结晶紫复合物,增强了染料在菌体中的滞留能力。
之后用95%乙醇作为脱色剂进行处理时,两种细菌的脱色效果不同。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高,壁厚且脂质含量低,肽聚糖本身并不结合染料,但其所具有的网孔结构可以滞留碘-结晶紫复合物,现在一般认为乙醇处理可以使肽聚糖网孔收缩而使碘-结晶紫复合物滞留在细胞壁,菌体保持原有的蓝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低,交联度低,壁薄且脂质含量高,乙醇处理时脂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原先滞留在细胞壁中的碘-结晶紫复合物容易被洗脱下来,菌体变为无色,用复染剂染色后又变为复染剂颜色。
实验二细菌的普通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方法和普通染色的步骤;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和关键点;
3.识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4.学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一般认为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层较厚,经乙醇处理后使之发生脱水作用而使孔径缩小,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脱色;而革兰阴性细菌的肽聚糖层很薄,脂肪含量高,经乙醇处理后部份细胞壁可能被溶解并改变其组织状态,细胞壁孔径大,不能阻止溶剂透入,因而将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洗去而被脱色。
虽然如此,革兰染色的差异并不能完全认为是化学的差别,也有物理结构不同的结果,因为酵母菌细胞壁的成份完全和细菌不同,但具有革兰染色阳性反应。
三、实验器材
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擦镜纸、镜油、擦镜液;
结晶紫、革氏碘染液、95%酒精、番红染液;
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未知菌的18小时的液体培养液,酵母菌平板,大肠杆菌平板,牙垢。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左手持菌液EP管,右手持接种环,在火上对接种环灭菌后,从EP管中取一环培养液,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事先在背面做好标记圆圈),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若是从平板上取材,则事先在载玻片上滴一小滴水,在火焰附近把平板打开一小口,用接种环调取菌落边缘的物质涂于水滴上。
室温下自然干燥。
2、固定
手持或镊子夹载玻片一端,标本面朝上,在灯的火焰外侧快速来回移动3~4次,共约3~4秒。
要求玻片温度不超过60℃,以玻片背面触及手背皮肤不觉过烫为宜,放置待冷后染色。
3、初染
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分钟,水洗,吸干。
4、媒染
用碘液冲去残留水,再加1滴碘液覆盖涂片1分钟,水洗,吸干。
5、脱色
用吸水纸吸去玻片上的残留水,滴加95%的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玻片,倒掉脱色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吸干。
脱色时间20~30秒。
6、复染
滴加1滴蕃红染液复染1-3分钟以上,水洗。
7、镜检照相
吸干载玻片背面及标本周围水渍,滴上半滴水,盖上盖玻片,油镜镜检;看到合适的结果后拿着标本到4楼实验室显微摄影。
五、实验结果
6张装片的实验结果见表1,照片见图1。
表1 . 各菌种的染色结果及形态特征
菌名形态特征染色结果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个体较大,呈杆状,
多见成对短链状
红色,G-假阴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小,球状,成团
存在
紫色,G+符合理论
大肠杆菌个体小,短棒状,分
散存在
红色,G-符合理论
未知菌个体小,球状,分散
存在
紫色,G+未知菌为G+菌
酵母个体巨大,卵状,成
团存在
紫色,G+符合理论
牙垢个体小,球状,成团
存在,杂质较多紫色,G+牙垢中基本上为G+
菌
(a)枯草芽孢杆菌,10×100倍放大
(b)金黄色葡萄球菌,10×100倍放大(c)大肠杆菌,10×100倍放大
(d)未知菌,10×100倍放大
(e)酵母,10×100倍放大
(f)牙垢,10×100倍放大
图1. 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显微照片
六、讨论
1.涂片时的干燥
在涂片时,如果是直接调菌液,则用接种环一蘸即可,如果是从平板菌落上取样,事先滴水时千万不要滴太大的液滴,总之是为了使涂片尽快干燥。
如果不慎水加多了,不能用吸水纸吸,因为此时还没有固定,会将大部分细菌吸走。
可考虑放到酒精灯上方较远处,微热干燥,以手心能感到温暖为宜。
不能太低,会对细菌造成杀伤。
2.固定
本次实验中较难掌握度的一步。
在火焰上方约10cm处来回过3~4次即可。
固定不充分的话后续清洗时会将细菌洗掉,固定过热的话又将细菌烧焦,不能上色。
需要注意的是,热固定会改变细菌的内部结构和外形,若研究菌体细胞结构时还是要用化
学固定法。
3.脱色时间
最难掌握度的一步!脱色时,最初洗下的酒精都看不出初染的蓝色,也就无法判断脱色是否充分,所以只能通过多次实验,建立洗脱时间梯度来逐步摸索。
我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做了3次才得到勉强理想的染色结果。
个人觉得用不了书上说的30s,洗2次大约15s就足够了。
基础实验,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菌种知识来调节洗脱时间,比如G+就洗短点,G-就洗长点,但是对于以后的未知菌种,这样做是不可以而且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在基础试验中打下扎实的革兰氏染色操作基础,标准化动作,以后才能对未知菌种做出正确鉴定。
4.大肠杆菌的复染
老师事先提醒过大肠杆菌不好染色,复染可延长时间。
我们复染5分钟后镜检,发现染色效果不理想,于是小心地拆下盖玻片不使镜油污染样品,再次滴加蕃红染色5分钟,累计10分钟复染。
第二次镜检的结果就好多了。
说明我们的补救方法是可行的。
另外,我们对面是几位重做实验的同学,助教为他们准备了大肠杆菌平板。
一开始我们误将此板当作酵母,根本没考虑二者菌落外形的巨大差异,制片后一致在困惑酵母怎么这么小而且是阴性的(我们居然分不清菌落特征却还记得分清细菌个体),重复制片结果仍然如此!苦恼中求助助教,才发现取错样品了。
拿到酵母平板后,惊叹于二者菌落外形差异如此巨大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看来上次课观察平板写完报告后就忽略了。
这提醒我们即使是基础教学试验这种材料很固定的实验也要小心,自己要有判断能力,而且千万不能忘了前面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共做了3块大肠杆菌片子(2固1液),染色都很不错,有的同学却染了一下午才得到理想结果。
我们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这同时也说明,平板比液体培养基适于做染色实验。
5.染色结果
这次报告中唯一不理想的染色是枯草芽孢杆菌,是我同组制作的。
但是这张片子我当时看过,的的确确是紫色!这是我们第一张片子,照相前非常谨慎,请教助教鉴定后才决定拍照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数字摄影的成像系统下就失真了。
肉眼观察可是千真万确的阳性结果啊……本想像以前处理实验结果一样PS一下,突然意识到这次是染色实验,看的就是颜色结果,PS就毫无意义了。
所以只好忍了,暂且算作假阴性吧。
这再次说明,摄影技术发达的今天,肉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6.酵母菌能进行染色吗?结果如何?为什么?
能,显革兰氏阳性结果。
酵母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甘露聚糖,还有几丁质等,它们都是多糖的复杂分支聚合物,不溶于乙醇,且酵母细胞壁脂类较少,因此在媒染后,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脱出细胞壁,故呈现革兰氏阳性反应。
七、思考题
1.牙垢里大概能看到几类菌,哪几种较多?
我的样品中几乎全是革兰氏阳性球菌。
通过网上查资料可知:牙垢是在牙齿表面逐渐沉积的生物薄膜,由食物残渣、脱落的口腔上皮细胞、唾液和细菌构成,其中细菌主要是正常口腔内存在的链球菌、厌氧菌等。
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符,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组的样品中含有细胞状物体和固体颗粒,那是口腔上皮细胞和食物残渣。
建议以后做此实验前刷牙或漱口,减少杂质对观察细菌的干扰。
2.酵母菌能进行染色吗?结果如何?为什么?
能,显革兰氏阳性结果。
酵母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主要成分是葡聚糖、甘露聚
糖,还有几丁质等,它们都是多糖的复杂分支聚合物,不溶于乙醇,且酵母细胞壁脂类较少,因此在媒染后,结晶紫-碘复合物不易脱出细胞壁,故呈现革兰氏阳性反应。
八、参考文献
1.陈金春,陈国强,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诸葛健,工业微生物实验与研究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
3.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