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TB02-2011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68
第四篇桥梁、涵洞1、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1.1技术标准本项目起点齐贤枢纽至绍诸高速(龙虎山枢纽)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绍诸高速(龙虎山枢纽)至终点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⑴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⑵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1/300;大、中、小桥、涵洞、路基1/100。
⑶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
⑷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桥梁宽度每侧比路基缩减25厘米,整体式路基段单幅桥梁宽12.5米、分离式路基桥梁宽度12.5米。
⑸被交叉道路净高要求(净宽可根据原路情况调整)。
高速、一级、二级公路净高:5.00m三级、四级公路净高:4.50m城镇道路按规划要求汽通净高:3.50m,净宽不小于6.0m机通净高:2.70m,净宽不小于4.5m人通净高:2.20m,净宽不小于4.0m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通道净宽净高宜尽量留有余地。
对现有道路宽度大于标准尺寸的采用现有道路宽度,桥下净高地方有特殊要求的,可能的前提下原则上满足地方要求,但桥型布置图立面中通道净高设置应按照规范要求标准标注。
其余技术指标均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执行。
设计深度应满足《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要求。
图表格式应满足交通部《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的要求和本项目指导书要求。
图纸右下方文字部分统一称“注”。
1.2采用规范⑴国家及行业规范《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⑵省交通运输厅相关文件及规定⑴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文件(浙交〔2009〕100 号)《关于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设计质量的若干意见》⑵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文件(浙交〔2011〕236 号)《关于发布…浙江省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技术指南‟通知》⑶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文件(浙交办〔2011〕311 号)《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设计原则按国家、部颁、地方规范并结合本项目特点,确定以下设计原则:⑴安全性、耐久性原则。
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2018年3月版)一、基础1.《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JTJ A02-2013)2.《公路工程标准编写导则》(JTJ A04-2013)3.《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4.《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6.《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9.《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10.《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11.《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1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13.《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 B06-01-2007)14.《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 B06-02-2007)15.《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 B06-03-2007)16.《公路工程施工定额》(交通部定额站2009版)17.《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1-2006)18.《国家高速公路网相关标志更换工作实施技术指南》(交通部2007年第30号)19.《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交通部2007年第35号)20.《收费公路联网收费多义性路径识别技术要求》(交通运输部2015年第40号)21.《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运营和服务规范》(JTG B10-01-2014)22.《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交通运输部2011年)二、勘测1.《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2.《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4.《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5.《公路工程卫星图像测绘技术规程》(JTG/T C21-02-2014)6.《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 C22-2009)7.《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15)三、公路设计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2.《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4.《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JTG/T D31-2008)5.《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6.《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7.《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4-2012)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9.《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四、桥隧设计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2.《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 D60-01-2004)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6.《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 D64-2015)7.《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JTG D64-01-2015)8.《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1-2007)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10.《公路悬索桥设计规范》(JTG/T D65-05-2015)11.《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JTG/T D65-06-2015)1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13.《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1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第二册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JTG D70/2-2014)15.《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 D70/2-01-2014)16.《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 D70/2-02-2014)五、交通工程设计1.《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17)4.《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六、综合设计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交公路发[2007]358号)3.《公路工程特殊结构桥梁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15]69号)七、检测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2.《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3.《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4.《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7.《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9.《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自动化检测规程》(JTG/T E61-2014)八、公路施工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JTG/T F31-2014)5.《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6.《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F41-2008)九、桥隧施工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2.《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十、交通施工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2.《公路隧道交通工程与附属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 F72-2011)十一、质检安全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JTG F80/2-2004)3.《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JTG G10-2006)4.《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十二、养护管理1.《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3.《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4.《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5.《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6.《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7.《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8.《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9.《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导则》(JTG H40-2002)十三、加固设计与施工1.《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1-2011)2.《公路桥梁荷载试验规程》(JTG/T J21-01-2015)3.《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4.《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 J23-2008)十四、改扩建设计1.《高速公路改扩建设计细则》(JTG/T L11-2014)2.《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细则》(JTG/T L80-2014)十五、造价1.《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JTG M20-2011)2.《公路工程估算指标》(JTG/T M21-2011)十六、技术指南1.《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6]02号)2.《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厅公路字[2006]418号)3.《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交公便字[2009]145号)。
《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解读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JTG/T 2231-02—2021,以下简称《细则》),作为公路工程推荐性标准,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为便于理解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细则》解读如下:一、编制背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些公路桥梁建设年代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依据的抗震设计方法或规范有所差异,未充分考虑抗震设防;有些桥梁虽然考虑了抗震,但依据201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需要对桥梁的抗震性能重新评价。
为确保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要求,指导我国既有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价工作,并为以后加固提供依据,启动了《细则》的编制工作。
二、《细则》的定位《细则》主要适用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大于0.4g地区(对应地震烈度Ⅸ度区)的跨径不超过150m的既有公路混凝土梁式桥的抗震性能评价,对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特殊复杂桥梁以及位于靠近断层附近等桥梁,除可按本细则的原则进行评价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
《细则》在广泛吸收、消化国内外桥梁抗震评价技术基础上,借鉴国外公路桥梁抗震相关技术及2008年汶川地震《公路工程抗震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的衔接,将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要求和规定作为其抗震性能评价的依据,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三、特点及主要修订内容《细则》考虑与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规范》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目标和设计方法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参考国内外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拟定了既有公路桥梁的抗震性能评价的基本步骤、内容和方法。
具体来讲,《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在基本规定方面,为了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细则》沿用了相关标准中桥梁的重要性分类和抗震设防目标,规定了编制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既有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基本流程,分为桥梁抗震性能的定性评价和详细评价。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篇一: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11-13)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4-11-13)1 / 52 / 53 / 54 / 55 / 5篇二:公路规范2014止★基础类JTG A01-2002 公路工程标准体系JTJ 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3-86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15.1.1施行)JTG B02-2013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T 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3-2006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T B05-2004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01-2013《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6-2007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交通部公告[2011]83号《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局部修订 JTG/T B07-1-2006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 M20-2011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勘察类JTG C10-2007 公路勘测规范 2007.07.01JTG/T 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 2007.07.01JTG C20-201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T C21-01-2005 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规范JTG C30-2002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设计类GB 50153-2008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 D20-200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5 2006.10.01JTG/T D21-2014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0 2005.01.01JTG/T D32-2012 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3-201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1 2003.06.01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0 2007.01.01JTG D6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7 2004.10.01JTG/T D60-01-2004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 0 2004.12.31JTG D61-2005 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8 2005.11.01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10 2004.10.01 JTG D63-2007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8 2007.12.01JTG/T D65-01-2007 公路斜拉桥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J 025-86 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 8 1987.01.01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12 2004.12.01JTJ 026.1-1999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8 1999.12.31JTG/T D71-2004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2004.12.31JTG D80-2006 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 0 2006.12.01JTG 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5 2006.09.01JTG/T 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0 2006.09.01JTG D82-2009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2009.10.01★施工类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0 2007.01.01JTJ 034-200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9 2000.10.01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0 2005.01.01 JTG F41-2008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7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5 2006.09.01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 0 2005.01.01 JTG F80/2-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机电工程) 2005.01.01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0 2004.11.01JTGF9—2015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G G10-200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养护、加固类JTG H10-2009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1-2004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2004.10.01JTG H12-2003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5-94 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G H20-2007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2008.02.01JTG H30-2004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40-2002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导则 2002.9JTG/T J21-2011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JTG/T J22-2008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3-2008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浙江省标准DB 33/T 904—2013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DB 33/T 836—2011 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_施工技术规范 DB 33/T 896-2013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DB 33/T 573-2005 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DB 33/T 657-2007 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DB 33/T 715-2008 公路泡沫沥青冷再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DB 33/T 868-20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DB 33/T 628.1-2007 交通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第1部分:公路工程 DB 33/T 751-2009 交通养护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浙交〔2013〕122号公路工程泡沫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OA发布版)公路挡土墙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URL]。
一、项目概况澜沧~勐阿二级公路推荐方案正线全长100.236km,路线总体走向由东向西展布,起点始于澜沧县,连接澜惠二级公路,终点止于孟连县西南部勐阿口岸。
大部分地段路线位于老S309三级公路上,途经勐滨坝、阿永、东岗、下新寨、朗勒村、朗勒下寨、勐白、那勒、孟连县城、勐马、勐阿等地,为二级公路标准。
普洱市澜沧至孟连段,路线全长60.287km。
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前5.7km为0.40g (抗震设防烈度为Ⅸ度),之后全线均为0.30g(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由于本项目地震烈度较高,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桥梁抗震计算及抗震构造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本次设计计算仅计算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区的桥梁,对于Ⅷ度区的桥梁按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_2008 5.1.3条9度以上的B 类桥梁,应根据专门的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确定地震作用,《澜沧至孟连至勐阿公路重点桥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中6个场地均处于峰值加速度0.30g的区域,未涉及0.4g的区域,本次计算以多振型反应谱法为主,采用1940,EI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抗震构造措施设防等级采用9度(按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_2008 进行相关强度、变形验算)。
二、结构型式初步拟定(1)、桥跨布置型式本次计算重点考察了以下因素对桥梁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构形式、联长布置、墩高、顺桥向墩高差、横桥向柱高差、场地类别、支座设置、桥台约束、基础刚度。
跨径20米、30米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转连续T梁桥,柱式台、双柱式桥墩,现选取几种典型结构及墩高组合计算抗震,为本项目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详细选取类型见下表:注:墩高组合中“15+12+8”表示1号墩高15米,2号墩高12米,3号墩高8米,以下类推。
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一般情况下,公路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线桥可分别考虑顺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作用。
绩溪县黄基坦中桥工程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拟建桥梁位于县道X091镇蜀路K30+417的兰石河上,桥位附近现有一座老桥,老桥自建成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运营,承担了运送人员、物资的繁重任务。
经有关部门检查后发现:老桥主体部件出现严重的功能性病害,且有继续扩张现象,关键部位的部分材料强度达到极限,出现部分块石压碎,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响应不能达到平时交通安全通行的要求。
故此桥被判定为危桥,须拆除重建。
对老桥外观做了尽可能的详细调查之后,将老桥的现状罗列如下:1、上部结构:老桥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全长31.2m,三孔石拱桥,重力式浆砌块石墩台,宽5.4m。
主要病害:拱圈出现裂缝,最宽处达1.2cm,部分主拱砌缝不饱满且有空洞,渗水及碳酸钙渗出情况严重。
无护栏,桥面变形,桥台填土不实,且损坏开裂,桥头与道路接线线形差。
2、下部构造概况:浆砌块石墩、台,扩大基础。
病害:桥台及1、2号桥墩基础埋置深度不足,砌体局部砂浆不饱满,冲刷悬空严重,下游八字墙损坏严重。
受绩溪县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黄基坦中桥的设计工作。
根据交通局提供的基础资料,结合现场踏勘的情况,对桥梁的跨径组合、结构形式、施工难易程度、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和业主进行充分的沟通后,确定了最终的施工图方案。
本桥全长32.14m,全宽7.6m;上部结构为1-20米钢筋混凝土T梁;桥台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
2009年11月19日宣城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在合肥组织召开了X091黄基坦桥等四座危桥改造施工图设计审查会,与会专家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次施工图设计对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如下:建议1: 鉴于道路线形限制,建议拆除老桥后在原桥位处新建桥梁。
执行情况:原桥位在老桥位的下游,现已优化接线,桥位调整为老桥位。
建议2:桥台设计需依据查明的地质资料,建议桥台身和基础利用老桥拆除石料。
执行情况:已调整。
建议3: 进一步优化完善桥梁铺装,建议采用12cm等厚防水混凝土面层。
第二课 抗震设防标准与抗震 设计流程一、抗震设防标准1、几个概念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地震动背景,为保证工程结构在寿命期内的地震损失 (经济及人员伤亡)不超过规定的水平或社会可接受的水 平,规定工程结构必须具备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依据合理安全度原则:在经济与安全之间进行合理平衡工程抗震措施 增加的造价减轻的地震 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状况地震危险性结构重要性总要求 总目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设防原则 地震区划图 设防环境 设防等级 设防目标烈度?重要性系数? 重现期调整 ?具体目标设防参数地震动参数 ? 必须明确设防水准与 设防目标之间的关系设防水准决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的诸因素现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抗震设防原则:“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预 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公路桥梁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的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网的功能及 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抗震设防目标:根据公路桥梁的重要性和修复(抢修)的难易程度,将桥 梁抗震设防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分 别对应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各设防类别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桥梁抗震 设防类别 A类 B类 设防目标 E1地震作用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复可 继续使用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复可 继续使用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复可 继续使用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复可 继续使用 E2地震作用 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 或简单修复可继续使用 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 损伤,经临时加固后可供维持应 急交通使用 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 损伤,经临时加固后可供维持应 急交通使用C类D类A类: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特大桥; B类: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上的桥梁,单跨 跨径不超过150m的二级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 C类:二级公路上的中桥、小桥,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三、四级 公路上的特大桥、大桥; D类:三、四级公路上的中桥、小桥。
(防汛)道路工程(杨三太〜万秀)路段顺接,顺接桩号K17+360,终点至柯秩南村南侧太友路,项目全长约5.99Km。
;道路起点里程桩号为K17+360、坐标为X=3333320.458、Y=559077.463;道路终点里程桩号为K23+350、坐标为X=3330797.284∖Y=560838.5230.其中设有上官湾中桥,桥梁起始桩号K18+941.98,桥梁终点桩号K18+968.02,桥梁全长26.04m,前接万秀,后接柯秩南。
四、桥址概况(1)水文桥址区地表水系欠发育,均属梁子湖小水系,区内河流流量变化直接受大气降水影响,洪水期一般在降水量最大的7、8、9月份出现,枯水期出现于冬季,周边主耍水体为梁子湖湖。
根据调查资料,梁子湖湖水受季节性降水影响较明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常年平均水深2.5m;梁子湖特征水位:梁子湖多年平均水位为17.81m,汛前控制水位17.00m,设防水位19.00m,警戒水位20.50m,保证水位21.36m(吴淞高程)。
北有45公里长港与长江相通,梁子湖水经长港注入长江,雨季时也易形成雨涝。
(2)地形地貌桥址区地貌单元属湖积滨湖洼地(丘间冲沟路线范围内地面标高基本在16.0~22m之间,最大相对高差6.Om左右。
地表多为冲积物覆盖;植被较发育,多为种植林地或早地。
(3)地址拟建线路区主要由人工填土及第四系黏性土构成,区内无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稳定性良好。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依据各岩土层的成因类型、地质时代、风化程度及强度差异可分为四层,各层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①层耕植(素填土、杂填土、种植土)土:大多结构松散、土质不均一、未经专门压实处理,压缩性高,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②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流塑状态、土质较均一,强度低,压缩性高,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
桥梁设计说明一、遵循的规范、规程及规定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3.《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5.《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6.《碳素结构钢》(GB/700—2006)7.《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8.《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JT/T4-2004)10.《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规格系列》(JT/T663-2006)1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12.《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O2-O1-2OO8)二、主要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双向两车道四级公路,行车速度20knVh;(2)设计荷载:公路II级;(3)环境类别: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基本要求按1类环境设计:(4)结构设计安全等级:本工程桥梁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5)设计基准期:本项F1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6)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按6度设防:三、工程概况本次施工图设计路段位T鄂州市梁子湖区涂家地镇。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解读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以下简称《规范》),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
原《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以下简称原《细则》)同时废止。
为便于理解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切实做好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修订情况解读如下:一、修订背景原《细则》自2008年实施以来,在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发展迅速,桥梁抗震设计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原《细则》已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水平,为适应公路桥梁建设技术和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部组织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
二、《规范》的定位《规范》适用于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圬工或混凝土拱桥、下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的梁桥的抗震设计。
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超过150m的梁桥和拱桥的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要求外,还应进行专项研究。
《规范》既考虑了当前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的技术需求及国内外桥梁抗震设计技术的新进展,也重点考虑了与《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抗震规范》《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标准的衔接。
《规范》的体系更为完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三、特点及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保持两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抗震设防标准(地震作用重现期)和性能目标与原《细则》一致。
根据现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将计算地震作用常数调整为2.5,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1地震作用下,采用弹性抗震设计,要求墩、梁、基础等桥梁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状态,主要验算结构和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E2地震作用下,对采用延性抗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变形(位移)和能力保护构件的强度以及支座的抗震能力,对采用减隔震设计的桥梁,主要验算结构强度以及减隔震装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