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 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76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比如: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孩子中班(4-5岁)的孩子大班(5~6岁)的孩子之间就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1、年龄越大,心理越成熟,对吗?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分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
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儿童大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也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心理学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二、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
具体探讨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在情绪、情感、同伴关系等方面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使学生掌握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联系;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教学重点: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幼儿情绪、情感、同伴关系的调控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幼儿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幼儿心理学第二章的内容,包括:(1)幼儿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2)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同伴关系等方面。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想象思维2.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同伴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2)分析一个具体的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幼儿心理学第二章的内容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二章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2.1幼儿心理发展概述2.1.1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心理特征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2.个体差异性: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都有其独特性,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发展方向性: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
4.发展速度:幼儿心理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平衡性。
2.1.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通过与成人的互动和沟通,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幼儿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强调幼儿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冲突和任务。
2.2幼儿认知发展2.2.1幼儿感知觉发展1.感觉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能力逐渐发展,为认知活动提供基础。
2.知觉发展:幼儿的知觉能力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2.2.2幼儿思维发展1.直觉动作思维:幼儿主要通过动作和直觉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具体性、直观性和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和表象进行思维,但仍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3.抽象逻辑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学会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但仍然需要借助具体事物。
2.2.3幼儿语言发展1.语言理解能力: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能够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和语法结构。
2.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用词语、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和需求。
3.语音发展:幼儿的语音发展包括音素、音节、声调等方面的进步。
2.3幼儿情感发展2.3.1幼儿情感特点1.情感丰富:幼儿的情感丰富多样,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卷本试题共五大题,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A.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D.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属于()A.幼儿中期B. 幼儿前期C.幼儿初期D. 幼儿晚期3.儿童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A.2~3岁B. 3~4岁C.4~5岁D. 5~6岁4.下列关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动作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5.开始使用工具的年龄是()A.0~1岁B. 1~3岁C.3~4岁D.4~5岁6.()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最基本的语音阶段。
A.1岁左右B.2岁左右C.3岁左右D.4岁左右7.幼儿在看卡通片、玩游戏时主要运用的是()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选择性注意8.()是人的言语萌芽期,婴儿从理解别人说话和牙牙学语中为掌握语言做准备。
A.婴儿阶段B.幼儿前期C.幼儿初期D. 幼儿中期9.()是幼儿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重要时期。
A. 0~1岁B. 1~3岁C. 3~4岁D. 4~5岁10.(),婴儿开始产生对他最接近的人的依恋。
A. 半岁左右B. 一岁左右C. 两岁左右D. 三岁左右11.()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A. 游戏B. 教育C. 活动D. 观察12.()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A. 想象B. 记忆C. 表象D. 联想13.妈妈把孩子抱成喂奶的姿势,他就做出吸吮反应,这属于()A. 非条件反射B. 条件反射C. 交往D. 行为规范14.()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一、发展与发育(一)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一)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1)新生儿(0-1个月):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
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
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
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
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的认知发展》一、引言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幼儿如何感知、理解和思考周围的世界。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幼儿认知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通过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 幼儿的视觉发展是其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的视力逐渐提高,能够看清周围的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觉辨别能力也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二)听觉的发展 幼儿的听觉发展也非常重要。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听到声音,并对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触觉的发展 幼儿的触觉发展对于其认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触摸物体,幼儿能够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等特征。
触觉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的发展。
(四)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幼儿的味觉和嗅觉发展也比较早。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味道和气味。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味觉和嗅觉辨别能力不断提高。
三、注意力的发展(一)无意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比较早,他们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
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注意,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注意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在幼儿期,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四、记忆力的发展(一)无意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记忆发展比较早,他们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和经历。
在无意记忆的基础上,幼儿逐渐发展出有意记忆,能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重要的信息。
(二)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准确性和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