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五章医学与医学模式幻灯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51.50 KB
- 文档页数:141
第一章测试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是对中西医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
()A:错B:对答案:B2.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
A:任务与目标B:形成与发展C:性质特点D:内容与范畴答案:ABCD3.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思路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A:对B:错答案:B4.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是以什么为背景()。
A:所处的时代环境B:已有的研究成果C:所累积的临床经验D:科学技术答案:A5.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的任务()。
A:提高对中西医结合规律性、普遍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的认识B:概括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质和总体发展规律C: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D:引导和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思想的建设答案:BCD第二章测试1.中西医结合的主要形式是中西医兼容、补充、渗透、融合。
()A:对B:错答案:A2.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的主要标志()。
A:具有独立的执业资格和专业职称B:建立了大规模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基地和科研基地C:设置为一级学科,招收中西医研究生D:形成了成熟独立的学术团体答案:ABD3.《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观点是()。
A:重中崇古,取长补短B:但求概率中医C: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D:相济为用答案:A4.1980年,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三支力量“的提出,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学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A:对B:错答案:A5.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学意义包括()。
A: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需要B:中西医结合是一项伟大而持久的科学实践C:中西医结合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D:中西医结合是人民卫生的需要答案:ABCD第三章测试1.在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下,对于疾病的治疗,只依靠祈求神灵的巫术。
()A:错B:对答案:A2.古希腊医学用“四元素(木、水、火、土)论“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组成人体主要成分的液体也分为四种(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当四种液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人处于健康状态,失去平衡则发生疾病。
《中西医结合导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Western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学分:1总学时:24 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其它专业选修课选用教材: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必读书目:[1] 季钟朴.十论中医生理学与中西医结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9;[2] 季钟朴.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学苑出版社,1991;[3] 张文康.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 陈士奎.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陈可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性思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选读书目:[1]甘师俊.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 冯永泽.中西医比较.科学出版社,2001;[4] 陈如泉.中西医结合方法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1997;[5] 于尔辛.中西医结合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1996;[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 朱文峰.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二、课程教学目标本教材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史及各门中西医结合学科研究知识的咀嚼和消化,力图从整体上反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最新成就及其特点和规律,记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及其未来发展的思考,展现我国首创的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面貌等,使学生能从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理解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势及其对人类医学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热爱、向往和责任感。
文档素材文档素材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的西医医治成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去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公平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医治:即依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根底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推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肯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11. 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 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拟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根本病机〞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