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美术比较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结构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基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摘要:中国和西方古代人物画的风格形成有着差异巨大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
古代中国人物画对外形要求不苛刻,讲究表现人物精神,注重“以形写神”。
而西方的人物绘画受民族宗教影响很大,在科学探索的精神基础上求真求实,西方画家注重对人物的进行再现和描绘,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理性求实精神与悲壮热烈气质的追求。
中西方在绘画材质方面,绘画的功能性和写实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但是中西古代人物画也不完全是两个毫无关系的个体,在探索中,它们还是有融合渗透的艺术共同点,相互影响和发展。
关键词:中西古代人物画比较民族意识审美人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的花园中绽放奇葩。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人物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这里,我们对中西古代人物绘画进行分析,看看古代中国和西方在人物画上有怎样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对中西的艺术比较,宗白华先生说:“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番礴,任意挥洒。
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
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
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
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
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
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1】。
”它非常透彻地表现了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在古代人物画中,这种差异更是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格的发展和形成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
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
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高一美术组】第3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
2、情感目标:加强对中西经典艺术的了解和热爱。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和”特点的理解。
2、难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的“传神”与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三、复习旧知1、鉴赏美术作品的三个方面是什么?2、()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个直观、有效地方法,此法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二是()。
五、课前知识准备1、中国人物画知识: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
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
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
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
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
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在中国画各科中最富于认识价值与教育意义。
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1)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画;(2)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画;(3)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画称风俗画;(4)以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称为仕女画;(5)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绘画称肖像画(写真、传神)。
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1)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2)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3)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画;2、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见,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与不似,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尤其是绘画作品,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者的欺骗。
中西方人物画艺术特点的特点和区别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物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两者在关于人物画的一些基本创作观念方面有某些共同性。
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形神兼备”,善于选择具有情节性的题材,注重题材的认识与教育意义等等。
但在对人物画的认识与表现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或不同的侧重点。
在对人物画的造型认识方面,中国称之为“传神”或“写真”,西方称之为“肖像”。
中国画以事物为载体,来表现画者的思想与情趣,追求事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西画却重在写实,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去表现事物。
这反映出东方对人物美的认识与西方的差异,即,中国人物画一般不留意人体的形象美,不强调严格的形似,而侧重“神识风采”之美。
它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
着重于通过强调展示人物内在气质的一定外形,或强调从作者的主观理解出发的通过绘画画面笔法来体现的神采,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审美判断。
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目标和追求是“美”与“恶”的分辨,“气韵生动”是绘画所要达到的最终标准,并且形成传统,彰示后世,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以“传神”作为塑造艺术形象最根本的要求,以达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意境,中国人物画的这种追求使得它和西画表现真实准确的美在造型要求上突显区别。
西方的肖像画常常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并赋予高尚的品格传神。
另一方面,西方美术则重视人体形象美,探索比例、解剖等形体美的规范,在高度重视肖似的基础上强调。
西方绘画努力发明着种种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尤其在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表现突出。
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及兴趣自古希腊起由来已久。
古希腊人钟情于人体的表现,他们对于人体结构的精通、体积空间的塑造,完全在于解剖学、光学、色彩学等各门科学意识的渗透。
在健康美丽的人体艺术表现中,饱含着人类的生命力,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第三课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文山中学姜暖暖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知道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似”方面所体现的不同特点。
2:能力目标:用比较的方法辩证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造型手法的不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重点;对中国人物画崇尚以“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同。
教法和学法: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实施创设性情境教学,激发兴趣,教师进行点播导思。
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艺术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展现出不同的风采,今天我们就从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入手,观看视频,发现其中的差异。
一、欣赏篇(1)欣赏并思考:观看视频音乐剧《猫》和京剧《贵妃醉酒》创设情境,问题导引:①两个视频中的舞台背景布置有什么特点?②两个视频中的演员的动作、表情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猫》场景模仿的很像,动作和服装打扮也像猫;《贵妃醉酒》虚拟的背景,但表演的很像真实的。
学生回答:《猫》的习性模仿的很到位,猫的爬行状态和慵懒的样子都是真实的表现的;《贵妃醉酒》没有花、鱼,但表演的很传神,让人也仿佛看见了这些景物。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我们发现在舞台剧的表演中,中国的京剧在场景的布置上虽然是虚拟的,但是人物很注意对物象神情的表现,可以说是“传神”;西方的舞台剧则把场景真实再现,把模仿对象真实再现,体现出了真实性。
那么这种处理方法在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中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今天的内容-------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比较(板书)二、探究篇:中西方传统美术人物不同的绘画造型手段1、中西方传统美术人物不同的绘画造型手段:绘画造型手段: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和手段中国画:线条、笔墨西方画:明暗、色彩、光影、空间、透视等2、学生观察《蒙娜丽莎》这幅作品中,你能找到哪些造型手段?学生回答:色彩、光影、透视、明暗、空间3、展示安格尔《勃罗日里公爵夫人像》和克拉姆斯柯依《无名女郎》两幅作品。
中西方传统美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的共性和不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163 姓名:林颖学号:201610710082内容提要:中西方文化发展历程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使得作为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中西传统美术在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亦存在着共性和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美术审美特点表现形式共性和不同传神和谐表现语言苏东坡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于美术而言,此理亦通。
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家以自己置身抑或是想象中的世界作为的描绘对象,赋以其各自独特的风格,将大千世界的美通过他们的妙手得以表现、定格、留存。
而西方美术之“浓”、中国美术之“淡”以及两者的浓淡相交却又是一个复杂包容的概念。
下面我仅从两者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浅谈一下它们的共性和不同。
一、中西方传统美术之审美特点(一) 共性今日,无论是中国人参观西方的美术馆,还是西方游客阅赏中国的古代画作、雕塑等,双方都深为对方美术的精妙所折服。
这点在现代美术的中西借鉴融合上也可见一斑。
为中西方各自审美观所影响的人们能由衷发出一声赞叹,由此可以想见在交流尚少的古代,中国同西方的美术在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上也应具有“心有灵犀”般的共通点。
1.中西方美术对传神的推崇有些人认为中国美术的写意重在写神,而西方美术的写实在于摹形。
但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对美术的传神,即表现所绘对象的内在精神与风采神韵极为注重。
在描绘客观对象,尤其是人物、动物这类活物时,中国历来讲求“气韵生动”。
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六法”其一便是“气韵生动是也。
”元代美术史论家杨维桢亦在《图绘宝鉴序》中写道:“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写人者即能传其精神。
”举其画例便如马远之《秋江渔隐图》,绘一老翁怀桨酣睡之态。
画家在老渔翁的眼窝、鼻唇处巧以墨色晕染,更借清淡两弧墨线勾勒其睡梦中的瞑目,加之嘴角的一抹微勾,似有笑意。
将一以隐逸为乐,怡然安睡的老者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美版美术鉴赏《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鲁美版美术鉴赏课程的《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说课稿。
本课将通过对中西方美术的比较分析,介绍人物造型的特点和风格差异,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本课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美术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将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中西方美术对人物造型的不同表现方式;2.掌握人物造型特点的辨析和欣赏方法;3.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中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2.辨析人物造型中的文化差异和艺术风格;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呈现一幅中西方人物造型对比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西美术的兴趣。
接着,提问学生对中西方美术是否有所了解,以及是否知道其中的差异。
2. 介绍中西方美术背景(10分钟)在介绍中西方美术背景时,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美术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在人物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3. 比较中西方人物造型的特点(20分钟)通过对比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老师详细介绍了中西方人物造型的特点和风格差异。
例如,在人物比例上,西方人物通常更加注重逼真和正规的比例,而中国人物则常常更加注重传统美学中的平衡和谐;在线条和表现形式上,西方人物通常更加注重轮廓线和阴影的处理,中国人物则更多地运用装饰性线条和点彩的表现手法。
4. 分析人物造型中的文化差异(20分钟)在这一部分,老师详细解读中西方人物造型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学生将了解到影响中西方人物造型风格的因素,例如文化背景、艺术理念和社会价值观。
老师强调学生需要用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些差异,不同的审美观可能导致不同的人物造型风格。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是指在中西方艺术中,对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独特特点和风格。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发展历程的不同,导致了其人物造型的差异。
以下将分别从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中国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1.抽象性:中国美术强调用简约、象征的方式表现形象,重视人物形象的意境与内涵,注重从多角度捕捉人物形象的精神气质。
中国绘画在创作中尽量提取出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表现其性格特点和内心思想。
2.线条感:中国画的人物造型注重勾勒与线条运用,通过简练的勾勒和描摹能够表达人物形象的动态和力量感。
线条有时流畅轻巧,有时淋漓尽致,达到形神并茂的艺术效果。
3.姿态和动态:中国美术注重表现人物的姿态和动态造型,通过造型的手法和角度捕捉人物的姿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4.符号性:中国人物造型常常使用符号来代替真实的物质形态。
例如,在戏曲脸谱中,不同颜色、纹样和形状的脸谱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和性格特征。
5.华美的服饰:中国人物造型中,服饰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服饰的丰富与多样化,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
二、西方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1.逼真性:西方美术注重对人物外貌和细节的真实性表现,尽量还原人物的面貌、肌肉、线条和光影效果,以达到视觉的真实感。
2.透视和比例:西方美术在人物造型上注重透视和比例的运用,通过准确的透视和合理的比例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
3.重视个性:西方美术强调对个体的独特性表达,通过对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眼神等细节的描绘,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
4.区分背景:西方美术中,人物形象经常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背景、服饰和道具等元素来表达人物背后的故事或文化背景。
5.色彩的运用:西方美术在人物造型中非常重视色彩的运用,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渲染,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总结起来,中西美术在人物造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美术注重形神并茂,强调意境和内涵;西方美术注重逼真性和个性细节的表现。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形的“以形写神”特点; 西方传统人物画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
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与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主要知识点:1)“神似”与“形似”的涵义。
2)“神似”与“形似”的辨证关系。
3)中西美术经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与“形似”方面体现不同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中国人物画造型崇尚“以形写神”特点的理解;对西方人物画造型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的理解。
难点是如何认识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的“传神”,西方人物画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授课过程一导入中西美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中西美术人物的造型更是各有特色、独具风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美术鉴赏一书中重点单元的第一课——《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二新授1 引入教学目标,分析课题“造型”,造型、造型艺术。
欣赏中西的人物画,将学生对于中西人物画有一个简单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中西人物画的不同和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分布开的)师:欣赏中西人物画视频,思考其在材料、技法上有何不同?学:中国画,笔墨纸砚。
油画,油画笔、刀,油画颜料,画布,松节油。
2 师:将中西方美术加以比较总是很有趣的事情,探索其差异的原因更是意味深长,正如上所述,材料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形似在不同的地域得到了不同的待遇。
但是有一点中西双方是不约而同的。
在中西美术上第一个绘画高潮都是人物的高潮。
A:中国人物画特点介绍中国人物画经过了秦汉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第一个高峰,东晋的顾恺之就是其中代表人物,对于“形”“神”论,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而不否弃形似”(引入形神论:传神而不否其形似;重神韵,不求形似;主张绘画神似与形似并重)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神似为主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观点:传神而不否弃形。
代表作《洛神赋图》。
他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
高中美术教案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授课教师:王伟
枣庄市薛城舜耕中学
2013.12
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于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
教材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美术的造型特点、审美理想等进行比较、分析。
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和赏析中西美术各自的特点以及异与同,这是以往美术教材所没有的,具有创新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方式,以往的教材大多是通过学习美术史的方式,先分中外,后从发源到发展细细密密、美术理论、美术言论、美术年代、美术作品、风格流派等等,精微细致。
这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必要而必须的。
但对于艺术素质教育来说,它面对的是更广泛的受教育人群,对非专业人群而言,显然此种方式不合适,不实际。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
对中西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则侧重不同,它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欣赏、审视不同传统形式的美。
通过对比、参看、交流、勾通的方式,更通俗、更平易的了解和认识世界范围内美的形式、形态。
从而更好的挖掘认识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术。
首先,比较的出现,说明认识的角度和传统发生了变化。
比较是人类在同外部自然交流勾通中较高的一种认识阶段,它可以同时将两个和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参照系统建立联系,从而避免认识上的独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
其次,比较可以见出异同。
对所比较的事物有更明确、更客观的认识。
而使得在对纷繁浩瀚的艺术作品欣赏时,能够更为透彻,更加从容自由。
再次,比较不是以高低优劣为目的。
它通过对大量丰富的美术观念、美术作品的比较,能从中发现中西美术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和保护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更准确、客观的认识我们民族美术的长处与不足。
本单元是教材的重点,本课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中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第一节课。
因此,上好这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师生彼此陌生,如何拉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步入欣赏情景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人物造型的“以形写神”特点,西方传统人物造型的“写实美与理想美结合”特点。
通过学习理解中西人物画造型手法的异同,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经典艺术的了解与热爱,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内在的、深沉的审美品格,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偏于神似,崇尚“以形写神”的人物造型特点与西方偏于形似,追求“写实美与理想美统一”的造型特点之间的异同。
如何认识中国人物造型的“传神”与西方人物造型的“理想美”之间的异与同。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对比教学、体验教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
师生互动,了解学情。
二、导入新课。
1.上课一开始,播放两段视频让学生欣赏。
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贴近主题,我根据视频内容设计两个问题: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是借助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引导学生理解线条、明暗、色彩、空间等造型手段。
)
2.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新课并板书)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1、典型作品启发,整体理解把握。
通过欣赏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和朗诵李白的诗篇以及顾恺之的绘画故事,体会领悟中国古典人物以形写神,“神似”重于“形似”的造型特点。
(重点部分)知识链接:以线描《送子图》和写意《齐白石像》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丰富变化。
2.欣赏东汉《击鼓说唱俑》加深对中国古代人物造型特点的理解。
3.通过欣赏对比绘画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历代帝王图》、《倒牛奶的女仆》、《捣练图》,《蒙娜丽莎》、《簪花仕女图》和雕塑作品《大卫》体会西方人物造型中写实美与理想美的统一的审美特点。
(重点部分)
4.游戏环节
欣赏郭北平教授对《查布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作品的解读,体验西方美术作品在注重人物形象写实的基础上是如何刻画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高潮部分)
四、知识回顾
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中西美术的人物造型特点。
五、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分析林风眠的作品《仕女》和马蒂斯的作品《蓝衣少女》,体会中西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中西绘画各有渊源,自成体系,差异甚巨。
剖析中西绘画差异不是为了争优劣竞高低,而是认识彼此因差异所形成的互补性及各自在文化生态中的位置。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立足和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
六、课后作业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除了美术上的表现外,在其他领域还有什么样的表现?谢谢诸位评委的点评!
枣庄八中南校王伟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