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4.18 MB
- 文档页数:34
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方案贵州迪辰安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目录 (2)第一章建设背景 (4)第二章北斗GPS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7)2.1、什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7)2.2、北斗卫星定位原理 (8)2.3、北斗卫星工作原理图 (8)2.3、北斗GPS卫星导航技术指标 (9)第二章系统设计原则 (10)第三章系统总体设计 (11)3.1系统架构 (11)3.2 技术架构 (12)3.3 平台运行环境配置 (13)3.4 服务端程序平台 (13)3.5 GPS数据接入公安内网 (14)3.6 北斗GPS监控客户端功能设计 (14)3.7系统安全 (19)第四章项目实施 (21)4.1实施进度 (21)4.2实施和验收方法 (21)4.2.1项目的实施 (21)4.2.2项目的验收 (21)4.3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 (22)4.3.1项目责任制 (22)4.3.2项目质量控制 (22)第五章运行维护体系 (23)5.1系统的维护 (23)第六章经费预算 (24)6.1 硬件配置及费用预算 (24)6.2 软件系统费用预算 (24)第一章建设背景1. 概述随着我市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车辆日益增多,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和合理调度,警用车辆的指挥和安全管理已成为公安、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过去,用于交通管理系统的设备主要是无线电通信设备,由调度中心向车辆驾驶员发出调度命令,驾驶员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说出车辆所在的大概位置,而在生疏地带或在夜间则无法确认自己的方位甚至迷路。
因此,从调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其应用受到限制。
北斗GPS定位技术的出现给车辆、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导航定位提供了具体的实时的定位能力。
通过车载GPS接收机使驾驶员能够随时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
通过车载电台将GPS定位信息发送给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便可及时掌握各车辆的具体位置,并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
目前,用于公安、交通系统的主要是车辆GPS定位与无线通信系统相结合的指挥管理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
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
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
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颗是备用卫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
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
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其工作原理如下:‚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
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
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地区,上大下小,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信号的全球定位系统,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它的定位原理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和时间测量原理。
在北斗系统中,至少四颗北斗卫星以不同的轨道分布在地球上空,每颗卫星都会发射信号,包括其自身的位置和时间信息。
接收器接收到来自至少四颗卫星的信号后,会计算每颗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差,并通过三角测量原理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三角测量原理是利用三个已知位置的卫星信号和接收器的距离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类似于实际生活中使用三角形测量距离的原理。
此外,北斗系统还利用了时间测量原理来提高定位的精度。
北斗系统中的卫星都会同步发射时间信号,接收器通过接收到的卫星时间信号来计算卫星信号传播的时间差,进而确定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利用多颗卫星的传播时间差,接收器可以计算出自身与各颗卫星的距离,从而实现更为精确的定位。
在实际使用中,北斗系统通过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差异,根据卫星的位置和时间信息,通过复杂的算法计算得出接收器的三维位置坐标,包括经度、纬度和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北斗系统在进行定位时,还会考虑到误差修正和多路径效应等因素,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是基于卫星信号的三角测量和时间测量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北斗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增强系统和用户终端组成。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全球覆盖、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渔业、气象、地震、电力、水利、测绘、公安等领域。
二、北斗解决方案的优势1. 全球覆盖: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覆盖全球,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空中,都能实现精准定位和导航服务。
2. 高精度:北斗系统采用多普勒频移测量技术,能够实现米级甚至亚米级的高精度定位。
3. 高可靠性:北斗系统采用多星多频多时刻的组网方式,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错能力,保证了系统的高可靠性。
4. 高安全性:北斗系统采用加密技术和认证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5. 多样化应用:北斗系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如车载导航、船舶定位、航空导航、农业精准施药等,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三、北斗解决方案的应用案例1. 车载导航:北斗系统与车载终端结合,提供车辆定位、导航、车况监测等功能,为驾驶员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2. 船舶定位:北斗系统与船舶终端结合,实现船舶定位、航线规划、船舶监控等功能,提高海上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3. 农业精准施药:北斗系统结合无人机技术,实现农田的精准施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航空导航:北斗系统与航空终端结合,提供飞行导航、空中交通管制等功能,确保航空安全。
5. 气象监测:北斗系统结合气象传感器,实现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为气象预报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四、北斗解决方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1. 技术支持:我们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提供北斗系统的技术咨询、方案设计、系统集成等服务,确保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售后服务:我们提供全面的售后服务,包括设备维修、软件升级、数据分析等,保障客户的正常使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3. 培训支持:我们提供北斗系统的培训支持,包括用户培训、技术培训等,匡助客户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方法。
北斗导航升级方案引言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和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对北斗导航系统的升级和改进也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北斗导航升级方案的背景、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背景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全球覆盖能力,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然而,随着无人驾驶、智能交通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导航系统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对北斗导航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以适应新的需求势在必行。
目标北斗导航升级方案的目标是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2.加强系统的鲁棒性,提高对干扰和故障的容忍度;3.提供更多的导航服务和功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4.优化系统的能耗,延长终端设备的续航时间;5.提高用户体验,简化系统操作和使用流程。
实施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北斗导航升级方案将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措施:1. 引入新的导航卫星当前的北斗导航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轨道卫星。
为了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需要引入更多的导航卫星。
在升级方案中,将考虑增加倾斜轨道卫星和地球固定卫星,以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导航定位的可靠性。
2. 改进信号处理算法为了提高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升级方案将改进信号处理算法。
具体来说,将引入新的多普勒补偿算法、时频同步算法和自适应滤波算法,以提高系统对信号干扰的抵抗能力和定位精度。
3. 扩展导航服务和功能升级方案将增加新的导航服务和功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例如,将增加道路导航、行人导航和室内导航等功能,同时提供更多的导航数据和信息,如实时交通信息、天气信息和电子地图等。
4. 优化系统能耗为了延长终端设备的续航时间,升级方案将优化系统的能耗。
具体措施包括减小导航卫星的功耗、优化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的能耗,并引入新的节能技术和算法。
全国北斗导航方案引言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中国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之一。
全国北斗导航方案是针对我国全境的北斗导航服务需求制定的一项完整计划,旨在提供高精度、全球覆盖的导航定位服务,为国家和人民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导航服务。
方案概述全国北斗导航方案由北斗导航系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构成,包括北斗导航卫星、测控段设施、用户终端设备和数据中心等。
北斗导航卫星全国北斗导航方案依托北斗导航卫星提供导航信号覆盖。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部署了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7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以实现全球覆盖和高精度导航定位能力。
测控段设施全国北斗导航方案建设了一系列测控段设施,包括测控站、测控网和数据链路等。
测控站用于对北斗导航卫星进行测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导航卫星的正常运行。
测控网是由多个测控站组成的网络,用于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数据链路用于将导航卫星发送的导航信号传输到用户终端设备。
用户终端设备全国北斗导航方案提供多种用户终端设备,包括车载导航设备、手机导航软件、手持导航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接收导航信号,并进行导航定位、路径规划、导航引导等功能。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终端设备。
数据中心全国北斗导航方案建设了多个数据中心,用于存储、处理和分析导航定位数据。
这些数据中心具备大规模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可以提供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和数据分析服务。
方案特点全国北斗导航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全球覆盖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导航信号覆盖。
无论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用户都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高精度定位北斗导航系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差分定位、精密星历、导航星座优化等,提高了导航定位的精度。
在城市峡谷、森林密林等复杂环境下,北斗导航系统仍能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
多样化用户终端全国北斗导航方案提供多种用户终端设备,满足不同领域、不同用户的导航需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由一组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终端组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卫星发射信号,接收用户终端的信号,计算出用户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导航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分为两种,一种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另一种是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为35786公里,每天绕地球一周,可以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高度为35800公里,倾斜角度为55度,每天绕地球两次,可以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面控制系统由控制中心、测量站和数据处理中心组成。
控制中心负责卫星的轨道控制和状态监测,测量站负责接收卫星信号和用户终端信号,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计算。
用户终端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者,包括车载终端、手持终端、船载终端等。
用户终端接收卫星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得到自己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时间信息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是通过卫星发射信号,接收用户终端的信号,计算出用户的位置信息。
卫星发射的信号包括导航信号和辅助信号。
导航信号是用来计算用户位置的信号,辅助信号是用来辅助
计算用户位置的信号。
用户终端接收到卫星信号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得到自己的位置信息、速度信息、时间信息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基于卫星发射信号,接收用户终端信号,计算出用户位置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地质勘探、灾害救援等领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北斗导航系统是如何定位的
一、卫星定位
1.接收卫星信号: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到来自多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
2.测量接收时间:用户设备记录每颗卫星信号的接收时间。
3.计算距离:用户设备根据接收卫星信号的时间延迟,通过测距算法
计算出与不同卫星的距离。
4.多边定位:根据与多颗卫星的距离,结合卫星的位置信息,使用三
角定位或多边定位算法,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坐标。
5.精度提高: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可以使用多频率接收信号,通过接
收多频信号之间的相位差,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确度。
卫星定位的优点是全球覆盖、实时性好、定位精度较高,但在一些特
殊环境下,如山谷、高层建筑群等对卫星信号接收有一定的阻碍,会影响
定位精度。
二、差分定位
差分定位的基本原理如下:
1.基准站观测:在已知位置的基准站上,设置接收设备进行卫星信号
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数据传输:将基准站观测数据传输到参考站。
3.参考站处理:在参考站上,利用基准站的观测数据和卫星星历数据
进行数据处理并计算误差修正量。
4.差分定位:用户设备通过接收参考站传输的误差修正量,对卫星信号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
差分定位通过基准站对卫星信号进行误差修正,可以有效降低终端设备的定位误差,并提高位置的精确度。
综上所述,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卫星定位和差分定位。
卫星定位通过卫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测量来确定用户的位置,而差分定位通过对卫星信号进行误差修正,提高定位精度。
两种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如车辆定位、船舶导航、灾害救援等。
北斗导航方案第1篇北斗导航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为充分发挥北斗导航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北斗导航在各领域的应用水平,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在我国各行各业的普及率,提升我国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的竞争力。
2. 推动北斗导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 提升北斗导航系统在民生领域的应用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导航服务。
4. 确保北斗导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方案内容1. 技术研发与创新(1)持续优化北斗导航系统星座布局,提高卫星发射和运行效率。
(2)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北斗导航芯片、模块、终端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3)推动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拓展北斗导航应用场景。
2. 产业政策支持(1)制定北斗导航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加大对北斗导航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
(3)加强北斗导航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合作。
3. 市场推广与应用(1)深化北斗导航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气象预报等传统领域的应用,提高行业运行效率。
(2)拓展北斗导航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助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3)加大北斗导航在民生领域的推广力度,如手机定位、老人儿童监护、户外运动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4. 安全保障与监管(1)建立健全北斗导航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系统抗干扰、抗摧毁能力。
(2)加强对北斗导航产业链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3)建立完善的北斗导航系统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实施步骤1. 开展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系统性能。
2. 制定北斗导航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
北斗解决方案引言概述: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已经成为解决各种导航和定位问题的首选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斗解决方案的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定位服务、北斗应用领域和北斗技术发展。
一、北斗导航系统1.1 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发射了一系列的北斗导航卫星,形成了全球覆盖的导航卫星网络。
这些卫星通过精密的轨道控制和时钟同步,提供高精度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1.2 北斗地面控制系统北斗地面控制系统负责卫星的轨道控制、时钟同步和数据传输等任务。
通过与北斗导航卫星的通信,地面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卫星的状态,确保北斗系统的正常运行。
1.3 北斗用户终端设备北斗用户终端设备是用户接收和处理北斗导航信号的设备,包括北斗导航接收机和相关的软件。
这些设备能够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并通过算法处理,实现高精度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二、北斗定位服务2.1 单点定位北斗系统可以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实现单点定位功能。
通过测量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时间差和相位差,可以计算出用户的位置坐标。
2.2 差分定位差分定位是一种提高定位精度的方法,通过接收基准站和用户终端设备的信号,计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将差异信息传输给用户终端设备,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2.3 动态定位北斗系统还支持动态定位,可以实时跟踪用户的运动轨迹,并提供导航辅助功能。
这对于车辆导航、航空航海等领域非常重要。
三、北斗应用领域3.1 交通运输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车辆导航、车辆监控和交通管理等。
通过北斗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位置和状态,提供导航服务和交通信息,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3.2 海洋渔业北斗系统在海洋渔业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可以实时跟踪渔船的位置和航线,提供导航和定位服务,帮助渔民更好地进行渔业活动。
3.3 精准农业北斗系统在精准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提供精准的农业管理和决策支持。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原理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导航系统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应运而生。
它可以实现任意位置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不仅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防御、航空航天等领域,还能够服务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原理、技术特点以及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影响和意义。
一、原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原理基于卫星定位系统。
它由地面控制站、卫星、用户终端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地面控制站负责发射卫星、接受卫星信号、计算位置信息等工作;卫星则负责传输导航信号、接收地面信号、遥测数据传输等功能;用户终端则可理解为我们手中的导航仪,用来接收和解析卫星信号、计算定位信息等。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原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三步走”。
首先,用户终端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进行解析,得到相关的导航数据;其次,用户终端将接收到的导航数据发送给地面控制站,控制站进行精密计算,得出用户的位置信息;最后,计算好的位置信息通过卫星传输给用户终端,以便用户正常使用。
二、技术特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很多技术特点。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高精度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提供的定位精度在几米到十米之间,该精度足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智能手机定位功能依赖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通过该系统我们可以实现手机的实时定位。
2. 全球覆盖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好的使用覆盖。
它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导航、定位服务,且最多可以支持几十万用户同时使用。
3. 抗干扰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人为因素、信号传播等多种原因的干扰,卫星信号很容易发生改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了多个卫星组成一组网络,实现精准导航、位置服务的高精度功能。
三、应用场景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场景也愈加广泛。
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北斗导航方案引言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旨在提供全球覆盖的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成为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文将对北斗导航方案进行全面介绍,包括系统架构、技术特点、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北斗导航系统架构北斗导航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组成。
1. 空间段空间段由一组运行在离地球地面上轨道的卫星组成,主要负责发送导航信号和广播系统状态信息。
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经部署了一系列的卫星,包括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中圆轨道卫星,以提供全球覆盖的服务。
2. 地面段地面段由一系列的控制站和监测站组成,主要负责卫星的控制和维护。
同时,地面段还负责与用户段的通信,并将用户的请求传递给适当的卫星。
3. 用户段用户段包括一系列的终端设备,如北斗导航芯片、导航仪等,以及与之配对的应用软件。
用户通过这些设备和软件,可以接收卫星发送的导航信号,进行定位导航等操作。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技术特点1. 高精度定位北斗导航系统采用多星定位技术,通过同时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
在城市峡谷等信号衰减环境下,北斗导航系统还采用了多路径抗干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
2. 全天候使用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发送携带有导航、授时等信息的信号,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定位和导航功能。
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白天还是黑夜,用户都可以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准确获取位置信息。
3. 快速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具备快速启动的能力,用户只需在开启设备后,通过搜索卫星信号,就可以在数十秒内获取定位信息。
这种快速启动的特点适用于各种应急场景和紧急情况下的导航需求。
4. 多功能应用北斗导航系统不仅提供基础的定位导航功能,还可以支持多种增值服务。
例如,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用于农业、渔业等农村产业的精准作业,还可以用于车辆管理、航空航天等领域。
中国的GPS:“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
大批轰炸机、战斗机猛扑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用炸弹准确地将一座建筑彻底摧毁,行动代号:“斩首行动”;4月,一架B-1B“枪骑兵”轰炸机临时接到任务,用炸弹摧毁了另一座建筑。
他们的目标都是一个人:萨达姆。
侯赛因,他们所使用的炸弹都是一种:联合攻击炸弹(JDAM),这些炸弹之所以都能够精确的打击目标,是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卫星定位来实现定位,提供这种定位服务的正是由24颗美国卫星组成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2003年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
前两颗“北斗一号”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升空,运行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
这次发射的是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
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前苏联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在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的建立对我国国民国防和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天折。
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
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
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1982年7月由美国三位科学家提出并于12月定名的GEOSTAR系统,就是这种两颗卫星的主动式卫星定位系统。
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有更优越的GPS 卫星导航系统的兴起并且发展相当迅速,使GEOSTAR系统不得不在1991年9月撤走资金,导致正在实施中的GEOSTA及系统宣告失败。
北斗实施方案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社会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北斗系统的应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北斗系统的应用现状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地质勘探、航空航天、电力通信、公共安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各行各业对北斗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系统覆盖不足、精度不够、服务能力有限等。
二、北斗系统的实施目标为了充分发挥北斗系统的作用,提高系统的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目标:1. 提高定位精度:通过不断完善北斗系统的卫星布局、信号传输和接收技术,提高定位精度,满足不同领域的高精度定位需求。
2. 扩大系统覆盖:加强对北斗系统的地面增强系统建设,提高信号覆盖范围,确保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稳定运行。
3. 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北斗系统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4. 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北斗系统相关产业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北斗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推动相关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三、北斗系统的实施策略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策略:1.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北斗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北斗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地面增强系统、用户终端设备等,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3. 推动标准统一:加强与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对接与合作,推动北斗系统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互操作性,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统一标准。
4. 加强应用推广:加大对北斗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和用户积极采用北斗系统,推动系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四、北斗系统的实施保障为了确保北斗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用户积极应用北斗系统,推动系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
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卫星发射。
北斗导航系统由一系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在发射后以确定的轨道高度绕地球旋转。
卫星发射后,它们会向地球发送广播信号。
2.信号接收。
北斗导航系统的接收器位于地球上的移动设备上。
接收器接收卫星发送的信号并解码它们以确定接收器与卫星的距离。
3.位置计算。
接收器通常与几个卫星通信,并测量接收器与每个卫星之间的距离,进而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
为了更精确地计算位置,接收器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接收器位置的不确定性、卫星时钟的误差等。
4.位置展示。
最终,接收器将计算出的位置展示在其屏幕上,用户可以使用这些位置数据来导航等。
总的来说,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测量接收器与卫星之间的距离来计算位置。
这需要接收器和卫星都具有高精度的时钟和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