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 第一章第一节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22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目录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目标]知识:(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能力:(1)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2)体验从生活实例中去探求知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归纳、总结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讨”—有关SARS病毒问题,认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或参看教材图)SARS病毒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教师简介:SARS病毒为单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主要经过紧密接触传播,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
2003年曾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引起“非典”流行。
图1 SARS病毒模式图图2SARS病毒颗粒电镜照片(2)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问题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问题2.根据你掌握的资料,说说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的。
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3)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二、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利用“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分析和讨论有关实例,说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1)利用下表归纳“资料分析”中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2)根据上述实例,进行如下讨论:讨论一. 除实例1图上表示的以外,草履虫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还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提示: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教案第一节细胞的发现与研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掌握细胞的发现历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
3. 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4. 能够描述细胞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细胞的发现历程和细胞学说的发展。
难点: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细胞的分类及其特点。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光学显微镜和玻片。
3. 细胞学说的发展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电子扫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特征(15分钟)1. 介绍细胞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2. 解释细胞的基本特征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
三、讲解细胞的发现与研究(20分钟)1. 简要介绍细胞的发现历程,包括胡克的发现和他提出的细胞学说。
2. 介绍细胞学说的发展,包括核质说、细胞液说和细胞膜说。
四、实验操作:观察细胞的光学显微镜(20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细胞。
2. 引导学生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五、讲解细胞的分类及其特点(15分钟)1. 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2. 讲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及特点。
六、作业布置及评价(5分钟)布置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
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对细胞的概念、发现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教案一、教学目标关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一观点,是为深入学习细胞的知识作铺垫,属了解水平。
教材通过事例从几个方面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因此,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出”。
在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只有种群和群落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这些结构层次都属于基本概念,因此需要理解学习。
不仅理解生命系统的这些结构层次的含义,还应理解这些结构层次是层层相依,紧密相联的,同时,还应初步理解生命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教学目标定为“举例说明”。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十万个为什么:1、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2、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展示图片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做铺垫。
四、总结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1)单细胞生物的举例: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单细胞藻类(如:衣藻)、细菌等。
(2)生命活动的完成: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草履虫依靠单个细胞完成运动、分裂、摄食、生长等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1)多细胞生物的举例:大多数动物和植物(2)生命活动的完成: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生命活动的基础:①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基础:细胞代谢②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基础:细胞增殖、分化。
③生命活动:遗传与变异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思考】试问可否直接用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病毒?试分析原因。
【答案】不能。
病毒不能单独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用活细胞来培养。
4.扩展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病毒:①结构:细胞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组成。
②生活方式:只能营寄生活,只有寄生在寄主的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优秀5篇生物由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组成,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节课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
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
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
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
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
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
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1.1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细胞的不同部分及其功能;
3. 能够解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概念;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细胞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材料:显微镜、玫瑰花叶片、盐水、显微镜玻片、生理盐水等;
3. 教学实验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简单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
2. 展示一些细胞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PPT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质体、细胞核、细胞质等;
2. 重点介绍不同类型细胞的特点,如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进行显微镜观察玫瑰花叶片的细胞结构;
2.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 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际情况。
四、梳理知识(10分钟)
1. 复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提醒学生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学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总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强调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细胞生物学的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加深学生对细胞的理解。
同学们好,今天将由我来带领同学们走进高中的生物学习之旅.现在,请同学们对生物这个词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Put upyourhands)其实,简单地说,生物也就是有生命的个体.要了解一个个体,首先要从细胞开始.今天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的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同学们请看,在教材第二页的左上角有一幅图,是SARS患者肺部X光片阴影图,和SARS病毒模式图。
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这个问题探讨,仔细思考讨论题,待会儿会请两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第一问,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请坐.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第二问,谁来说说?。
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了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由此可见,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是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因为,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尽管现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
生命和细胞是难解难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四个关于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实例分析这是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人的生殖和发育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艾滋病病毒入侵免疫系统。
看完这几幅图后,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第四页上面的无道题,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三分钟后请同学来回答第一题,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草履虫除了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它得先摄能才能运动吧,它还能呼吸和生长,还有应激性.好,第二题,某某在你和你爸妈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它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再进一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胚胎发育跟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细胞分裂和分化第三题,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课时)教学
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必修一首要内容,旨在通过本课为学生说明细胞的重要地位和为什么我们将在高中阶段首要学习细胞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需要孩子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阅读,提取信息,总结。
并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
但能力要求不高,也旨在通过这节课对学生相关能力进行评估和诊断。
三、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其对生物学发展的意义
2.能从课本中提取出证据并运用归纳法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
3.说出具体动、植物实例的生命层次,并解释为什么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附件:任务型阅读(预习作业)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请你根据已有的生物基础尝试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2.请你阅读P3~4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谁首先观察到了细胞并命名?
(2)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施莱登和施旺是通过怎样的科学方法提出细胞学说的?
(3)通过阅读整个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认为科学发展有哪些特点,对此你有哪些启示?
3.通过阅读,你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细胞学说它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教材会把它放置在首要内容进行呈现?
4.请你在书中找到并勾画出证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的证据。
5.请你说明为什么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
6.如何理解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通用5篇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人教版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教案篇1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2)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3)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2) 通过学习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数学计算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他们渴望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但思维的系统全面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落实方案:(1)引导学生复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为学习本课作好准备。
(2)运用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向,进而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
(3)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以验证和巩固其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突破策略:(1)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讨论,并对具体实例作详细分析。
(2)通过“能量金字塔”模型图形象说明能量流动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引入激趣设疑,引入新课由“神奇的生态球”短片引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教材分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为高中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应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后的第一堂高中生物的知识性学习课,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且导入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关于细胞的相关知识,因此应该将本节课内容上得生动活泼,但是由于这是第一节课,涉及内容又太多,对于很多知识大家都还没有进行系统学习,所以只需要点到为止,对于书本上比较前沿的实例,正是本节课的一个突破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大家对初中知识的学习与义务教育相衔接,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既然是引导学生兴趣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让大家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学习内容中来,也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具体我们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究”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在教学时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同时探讨教材中的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本节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的理解这几个层次,在理解这几个层次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各个层次的名词解释,以利于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步步紧扣的理解生命系统的严密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高一)的同学。
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得生物学基础。
在本节课前已经让同学们下去复习初中相应章节知识,并预习本节内容。
但是由于时间比较长,可能部分同学对相应知识有所忘记,因此必须要给以提示,虽然病毒、生殖、反射等内容都已学习,但都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所以必须给以完全的讲解。
学生对于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认识,有些是合理的,但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观点。
(例如:有些同学认为病毒不是生物,认为它具有细胞结构,生命能离开细胞等等一系列不科学的观点。
)因此,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教师应该设置情境,暴露学生可能的前科学概念,帮助学生转变前科学概念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2.过程与方法:体验从生活实例中去探求知识的过程。
人教版必修一生物教案篇一:高一生物必修一人教版全套教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2节细胞的分化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第4节细胞的癌变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一、教学目标:【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
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
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
高一生物第一周课时A
第一章走进细胞
一.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一)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1.物质基础
各种元素和各种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
其中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结构基础
任何生物体都有严整的结构。
病毒也如此,除病毒外,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讨论:如何理解生命的高度有序性?
参考要点: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成分在体内不是随机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整有序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无论多么复杂,还不是生命,只有当大分子物质组成一定的结构,或形成细胞这样一个有序的系统,才能表现出生命。
失去了有序性和整体性,如将细胞打成匀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一.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注意:病毒独立存在时,没有新陈代谢的现象,但因为它可以繁殖,仍可被认为是生物。
2.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
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不断地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经过一系列的过程转变成自身的组成成分,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不断地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物质,释放能量,并把产生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新陈代谢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维持其生命的有序性的?
参考要点: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物体有序性的维持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生物体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以维持其有序性。
第1节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病毒的生命活动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运动、分裂、摄食、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1)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2)生命活动的基础 ①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细胞代谢。
②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增殖、分化。
③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础:细胞内基因的传递与变化。
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考点01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典型例题】细胞学说与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以下与细胞学说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是由罗伯特·胡克、施莱登、施旺等科学家建立的B .细胞学说的提出主要运用了观察、完全归纳法和推论等科学方法C .“细胞的结构基础是各种分子”也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D .细胞学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答案】D【解析】ABC 、施莱登和施旺主要运用观察法分别对植物、动物的细胞进行独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基础是各种分子”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ABC 错误; 知识清单考点突破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相互关系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D、从细胞学说的内容可知,细胞学说可以说明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构成,阐明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易错分析】解答与细胞学说有关的试题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发现细胞≠创立细胞学说。
(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一切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细胞学说并未揭示细胞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教学案《1.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教学目标1.从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归纳出植物和动物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形成“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观念,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阐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通过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说出科学发现的基本特点,举例说出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1 )细胞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
(2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2.教学难点细胞学说的意义。
三、素养要求1.生命观念:通过细胞学说的学习,认识到细胞的统一性、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科学思维: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认同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生命层次上的差异,培养归纳与比较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情境教学,思维探究,多媒体PPT五、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答:答案多样,教师做最终的归纳。
教师:动物与植物是两种形态迥异的生物,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问题导学新细胞是如何产生的?生物的生长与发育等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统一性和差异性?二细胞学说的建立1、19世纪,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的内容1.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内容要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3、细胞学说的建立历程人物结论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虎克用显微镜发现细胞并命名细胞施莱登施旺科学探究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遗传的描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 掌握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理解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科书《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简要介绍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规律对物种进化的重要性。
2. 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 解释基因的传递方式,包括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
- 介绍基因型和表型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遗传的表现方式。
-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基因的基因分离和连锁。
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环境对个体特征的影响。
- 分析一些实例,说明遗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讨论家庭中的遗传特征,激发学生对基因和遗传的兴趣。
2.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通过展示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讲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
3. 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基因的传递和表现方式。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5.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讨论和分析实例,说明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6.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知识点的复和巩固。
7.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环境对基因表现的影响。
8. 课堂展示和讲评: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讲评和讨论。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问题的提出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质量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基因和遗传的相关领域,如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
生物高中必修一教案第一章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组成和代谢过程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结构
2. 细胞的功能
3. 细胞的代谢过程
教学难点:
1. 掌握细胞的细胞器及其功能
2. 理解细胞的物质运输过程
3. 熟悉细胞的代谢过程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演示视频
3. 实验器材和材料
4. 细胞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的结构图,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样的物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细胞的结构(15分钟)
1. 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主要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2. 细胞器的分类和功能,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三、演示实验(20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细胞的物质运输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内的复杂活动。
四、讲解细胞的功能(10分钟)
1. 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2. 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展示(5分钟)
选取几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制作的细胞模型,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整理一份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并写一篇练习性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