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文化(张家界市慈利县)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湖南慈利方言语音和词汇特点
湖南省慈利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邻近江西省,是湖南省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县,其方言是一种古老的语言,有着丰富的韵律和语音特征。
慈利方言的语音特征主要体现在发音上,许多发音和普通话有很大出入。
比如在拼音方面,发音“h”、“x”、“zh”、“ch”、“sh”等音节,慈利方言中一般都会通读为“f”、“s”、“y”、“dz”(或者“ts”)、“zs”(或者“z”),而不是普通话中的“h”、“x”、“zh”、“ch”、“sh”。
此外,慈利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比如“湖”、“虎”发音时,可以读做“hu”也可以读作“xu”,而普通话只能读作“hu”,而且发音“z”也会发作“ts”。
另外,慈利方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特点。
在慈利方言中,比较常见的一些词语,如“豆腐”、“香菇”等,其发音在慈利方言中可以是“toufu”、“shanggu”,而在普通话中却是“doufu”、“xianggu”。
此外,慈利方言还有着许多独特的习惯用语,比如“哎呀”、“啊哈”等,在普通话中没有。
总之,湖南慈利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特点都很明显,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出入,是一种有着较长历史的古老方言。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量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值得研究。
慈利方言是湖南本土特有的方言,也是湖南省历史上一段漫长而传奇的历史,它充满了古老传统,有着丰富的韵律和语音特点,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也表现出人文关系的交融。
如今,湖南慈利方言
虽已经不再作为官方语言使用,但其文化本身还是当地民众珍视的文化财富,仍然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慈利阳和旅游景点
慈利阳是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的一个小镇,被誉为“湘西小景点之王”。
该地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资源,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慈利阳的主要旅游景点包括:
1. 温塘古镇:这是慈利阳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水乡景观。
这里有传统的古建筑、石板街道和运河,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2. 慈利阳村:慈利阳村坐落在山间,被群山环绕,景色十分壮丽。
村内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可以领略到湘西地区特有的乡村风貌。
3. 苦竹洞景区:位于慈利阳西北部的苦竹洞景区是一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这里有众多景点,如苦竹洞、龙宫、神棚岩等,以及一座巨型佛像,吸引了众多游客。
4. 细鳞河景区:细鳞河是慈利阳的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两岸景色秀美。
河流上还有数座古老的石拱桥,桥身上有着独特的雕花和题刻,是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5. 慈利阳县城:慈利阳县城是一个具有鲜明湘西水乡特色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古建筑、民居和湘西特色的小吃街,给人一种古朴而独特的感觉。
慈利阳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这里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旅游目的地。
张家界慈利县旅游景点
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是张家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奇峰异石、峡谷溶洞和原始森林而闻名,尤其以被誉为“世界
首观”的天门山玻璃栈道而吸引游客。
2. 龙门溪漂流:位于慈利县北部的龙门溪,是张家界最具特色的漂流项目之一。
在清澈的溪水中漂流,欣赏美丽的山水风景,体验刺激与快乐。
3. 黄龙洞:位于慈利县城西8公里处,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洞穴景观。
洞内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奇特的地下景观,以及清澈的地下河流。
4. 大峡谷:位于慈利县南部,是张家界最长、最深的峡谷之一。
有着险峻的峭壁、清澈的山泉和茂密的森林,是徒步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胜地。
5. 忘忧谷:位于慈利县西南部,是一个集高山、森林、峡谷、溪流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
这里还有水上漂流、攀岩等丰富的户外活动。
以上是张家界慈利县的一些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独特的魅力,适合各类游客前往观光与体验。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张家界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6.02
•【字号】张政函[2008]129号
•【施行日期】2008.06.0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的通知
(张政函〔2008〕12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张各单位:
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21项)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六月二日张家界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共21项)。
家乡习俗作文400字(通用54篇)家乡习俗作文400字(通用54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习俗作文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习俗作文400字篇1大年三十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忙碌着,我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爸爸妈妈就忙得不可开交。
只见妈妈利索地把全家上下都被妈妈擦洗地闪闪发光。
爸爸用透明胶小心翼翼地把“福”字倒着贴在大门上,我便问爸爸:“为什么要倒着贴呀?”爸爸告诉我:“福倒、福到,意思就是福气快点来到。
”我恍然大悟,哦!原来贴春联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哪!我们一家人忙完楼上就急匆匆地回爷爷奶奶家了。
我和爸爸回到老家之后,就开始忙着贴春联,爷爷奶奶和妈妈就忙着做饭,我们一家人分工明确,就又开始忙碌起来了。
我和爸爸已经是贴春联的“老搭档”了,配合地简直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所以说,不大一会儿,我们就贴完所有门上的春联了。
即使贴完春联,脚步也闲不下来,一会儿东走走,一会儿西跑跑,根本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到了下午,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欢聚一堂,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
到春节联欢晚会了,我们兴致勃勃地看起了晚会。
“咚”天上露出了笑脸,我赶紧催促爸爸快点放烟花。
首先,放了一挂大地红,他像一条巨龙,舞动着身上的金鳞片;接着,又放了好几种烟花,它们像一朵朵金菊、一颗颗流星、一串串珍珠……天空中绽放出一个个笑脸,把夜空装点得无比美丽。
声响过后,各色烟花在空中飘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斓,真是漂亮啊!春节的气氛热闹非凡,春节的人们兴高采烈,春节的孩子更是欢天喜地,我爱过春节!家乡习俗作文400字篇2我的家乡在新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新疆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也有特别的风俗习惯:新疆的服饰非常优美,富有特色,只是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少数民族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乐器,尤其是服饰制作的十分精湛。
芦笛岩景区探秘古老的石窟文明欢迎大家来到芦笛岩景区,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秘古老的石窟文明。
芦笛岩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境内,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石窟文化遗址。
它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千百年来的人文积淀而闻名于世。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领略芦笛岩的神奇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芦笛岩的形成。
芦笛岩地质属性主要是岩溶地貌,形成于约1.8亿年至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时期。
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这里的山体逐渐溶蚀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而石窟则是地层中高硬度的石灰岩在长时间的风化、雨水侵蚀和人工开凿下形成的。
我们首先来到第一个石窟——“开端窟”。
这是芦笛岩石窟群中最早发现的一座石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进入石窟,我们可以看到壁画和石刻,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对于生活、信仰的表达。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石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到“观音洞”。
这是芦笛岩最大的一个石窟,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
进入洞内,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观音像,高达30多米。
据专家考证,这尊观音像的建造是在中国唐宋时期,当时的艺术家们运用了精湛的雕刻技艺。
观音洞还有许多其他的洞窟,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讲述和意义,用不同的手法表达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在芦笛岩的旁边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桥梁——“勾魂桥”。
相传,勾魂桥是古代人们通往神秘世界的桥梁,而这里的石窟则是连接人间和神仙世界的通道。
桥的两侧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其中包括神仙、妖怪和动物等形象,这些雕刻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秘世界的想象和表达。
最后,我们来到“碧玉洞”。
这是芦笛岩中最幽静的一个石窟,也是最具艺术性的一个。
进入洞内,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壁画、石刻和雕塑,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石窟文明的灵魂和智慧。
在芦笛岩的探秘之旅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别样的地质构造,更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智慧的瑰宝和艺术的魅力。
慈利博物馆讲解内容
慈利博物馆是一家位于中国湖南省慈利县的博物馆,建于2008年,是一个以展示湖南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
在慈利博物馆的讲解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慈利县的历史和地理:讲解员会介绍慈利县的历史沿革和地
理环境,包括慈利县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等。
2. 慈利文化遗产:讲解员将向游客介绍慈利县的文化遗产,包
括传统的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慈利县所特有的建筑风格、手工
艺品等。
3. 博物馆的陈列品:讲解员会引导游客参观博物馆的展览,介
绍陈列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等。
陈列品可能包括历史
文物、传统乐器、工艺品、服饰等等。
4. 古代历史故事:讲解员会讲述一些慈利县的古代历史故事,
例如关于古代文化人物、历史事件等,为游客展示慈利县的历史娓娓
道来。
5. 慈利县的现代发展:除了介绍慈利县的历史文化,讲解员还
会介绍慈利县的现代发展,包括经济、旅游业、当地的特色产业等。
总体来说,慈利博物馆的讲解内容旨在向游客展示慈利县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地方。
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精选27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 1我们家乡的民俗风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捞”、“烧大炮”等等。
在我的亲眼所见中,“烧大炮”是一件最让我难忘、最可喜可贺的事。
在天堂墟这一带地方烧大炮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三。
这一天,各村庄及墟镇街道可热闹了。
这一风俗盛事在莲塘村和朱所村尤为特别隆重。
我们小孩子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烧大炮活动开始啦!有人把灯笼挂起来了,那火点在灯笼中闪烁着,仿佛在跟现场的人们说:烧大炮正式开始。
人们把现场围成一个大圈。
村长把炮竹在禾地的中间,手执着火种,点燃了炮竹。
顿时,四、五个小炮从炮筒里射出来,并飞快地升到了高空,又慢慢地从天而降……“轰隆!”一声炮响,别紧张,现在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
围在现场的人立即争先恐后跟着花炮,只要捡到了花炮,就会有利是领的哟。
当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在后边争着要上场呢。
烧完大炮后,会有舞狮来助兴,还有八音为人们演奏,还有趣味浓郁的曲艺表演来献给人们欣赏……总之,节目繁多,热闹非凡,令人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家乡的.烧大炮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人们已经是喜悦满怀,精神抖擞。
这项民间风俗同时会带给大家美好的祝福,人们祈祷村子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顺利。
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400字 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和风俗。
那大家想不想听听我们是怎样过打鬼节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三月三、鬼下山。
”每年的三月三日,就是打鬼节。
在打鬼节这天,人们全都要吃打鬼粑,这一天晚上,所有人都不出门,不管是强大的大人,还是淘气的.小孩。
传说在古时候,人们每天都要去山上砍柴,有一天,一个人因为其他是很晚才去砍柴,突然在远方看到一团蓝色的光飘浮在空中。
慈利方言“高客”一词探析摘要:慈利县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繁衍的县城,其方言种类众多。
再加上其北邻湖北的独特地理优势,全县境内通行的语言有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等。
本文主要对方言词“高客”的目前分布使用情况、最原始的意义及感情色彩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明晰“高客”一词的发展演化情况。
关键词:慈利;高客;同源词;感情色彩慈利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接壤,隶属于张家界市。
全县境内的民族以汉族和土家族为主,通行的语言为西南方言,以县城话为代表。
在全县范围内,又有江垭、三官司等小方言区。
其共同点是:音素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但语音与普通话的调差和音差相差较大。
虽然慈利语音与普通话比较接近,但是慈利语音在声、韵、调三方面与普通话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本文旨在对“高客”一词的使用情况及词义发展史展开论述,以在明了“高客”一词演化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洞悉慈利方言的发展演化史。
一、“高客”一词分布使用情况“高客”一词主要分布于慈利县周围的方言区,如北边相邻的湖北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交界的过渡区、东南边的湘方言。
当然向北延伸的还有中原官话。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高客”一词在各方言区的使用意思大致相近。
当然,不排除在同一方言区中意义多元化的可能性,如中原官话中的“高客”可分别译为“老鼠”和“女婿”两种意思。
为此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特列下表:此表并没有全尽“高客”一词的具体分布情况,它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方言区以作查询、参考。
例如“湖南慈利”就有关于“高客”为“老鼠”这一含义的使用,但这并未列举。
二、“高客”的同源词探析据《古汉语字典》记载,“高”读gāo,平声,为古劳切,豪韵,见母字,属宵部。
此外,笔者发现“高”、“乔”、“峤(尖而高的山)”、“蹻(qiāo)”(举起脚)、“骄”,此五字都有高的意思,又同为宵部,高、骄为见母,蹻为溪母,乔,峤为群母,见溪群旁纽。
《说文》释:“高,崇也。
”《诗·小雅伐木》:“迁于乔木。
张家界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张家界是中国湖南省的一个文化旅游胜地,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
这里的山水美景、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深度了解张家界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
地方文化张家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张家界最早是武陵州,这里的人们历来有勤劳、勇敢、坦诚、热情的特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家界历史上曾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
其中,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是张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家界地处山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如土家族祭祀文化、布依族民间艺术文化、苗族舞蹈和音乐文化等。
张家界的地方文化还体现在建筑、音乐、美食等方面。
传统的土家族建筑是张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土家族的歌舞、戏曲、乐器等也是重要的表演形式。
此外,张家界特色美食则以地方特产山泉鱼、风干腊肉、毛笋等为主要原料,口味独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民俗特征张家界的民俗特征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当地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土家族的“三月三”敬祖节。
这是土家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其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丧嫁娶活动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俗中有许多有趣的仪式,如饯行礼、关门礼、安席礼、喜酒等环节。
而苗族的“龙船节”、布依族的“糯米节”等也是令人难忘的重要民俗节日。
另外,张家界的民间传说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反映。
如关于张家界武陵源的“魔女嫁亲”传说、与大氧园冷水江的“山泉十二坊”传说等,都是许多游客想要了解的传统故事。
结语正是这些地方文化与民俗特征,让张家界成为了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
不仅如此,张家界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踏青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
张家界的独特之处,使之呈现出全新的魅力,让每一个游客从中受益良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慈利地名源流考摘要:慈利置县后。
当以“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得名。
其得名与自公城、零阳、零陵,军事政区地名,有历史依源。
史载秦置“慈姑县”可能为白县,治白公城(今慈利县东郊)。
慈姑得名较晚,与秦置“慈姑县”无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白公城;慈姑;零阳;慈利;地名源流。
慈利境域,远在5-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溇澧沿岸就有原始人活动。
新石器时代有较大聚落遗址。
上古属三苗国地。
夏、商、周属“群蛮”濮、越之地。
有屈家岭文化遗存。
春秋属楚国势力范围。
战国属楚巫郡地。
秦属黔中郡慈姑县地。
(1)西汉属武陵郡零阳县地。
后随朝代更替,历有所属。
《隋书·地理志》:“慈利开皇中制,曰零陵,十八年改名焉。
”(1)(2)自此后,慈利之名,列于国史、地志。
明、清以降历代《慈利县志》,皆从此说。
慈利,古称慈姑。
自周至今,作为军事行政区划地名,历有白公城、慈姑、零阳、零陵、慈利之称。
今择其要对其地名源流,作初步考释。
白公城。
白,像样霜雪一样的颜色。
字出甲骨文,字形如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所言:“甲骨文、金文、钵文皆………从日税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
”《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
”后引申为明亮、颜色、空白等义。
古今文中有30余种释义,其本义指象霜雪一样的颜色。
亦指姓。
《通志·氏族略三》:“白氏,芈姓。
楚白公姓之后也。
”白色,可能以日色为图腾,故以为姓。
唐代诗人白居易《太原白氏家状二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
”唐太和五年(831),白居易在河南洛阳龙门立《白公陵碑》,碑中详载了白公家族的裔源。
白公城,何以为名?应与白公胜夺权事件,密切相关。
《左传》《国语》《史记·楚世家》《东周列国志》等典籍及文献载:白胜称公,又称白公胜。
《左传》记载白公胜其人其事近10处,以《左传·哀公十六年》尤详。
从以上史籍记载看,白胜为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之孙。
059[摘 要]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慈利县板板龙灯的传承现状,针对其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分析其在教育实践、创演活动及媒体传播等方面进行活态传承的努力,探讨其非遗活态传承的发展策略。
[关 键 词] 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非遗活态传承视域下慈利县板板龙灯的传承与发展吴家惠 于佳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
板板龙灯不但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
由于原生环境的变化,板板龙灯陷入文化推广难、经济效益差、发展速度慢等多重困境中。
本文在非遗活态传承的视域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传承的新路径、新思路,以期对板板龙灯活态传承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一、板板龙灯的概述板板龙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宋朝,经过历代匠人的创新与传承,它集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体育竞技和湘西民俗于一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其也是湖南湘西民间文化的一枝独秀,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版)名录。
(一)板板龙灯形成的历史条件板板龙灯文化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发源地慈利县龙潭河镇,因地处慈利、桃源两县边境,又是沅水支流龙潭河的腹地,水路交通方便,历代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十分繁华热闹。
作为慈利县三大古镇之一,龙潭河镇更是被连续五年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千年的土家族文化造就了板板龙灯的起源。
《慈利县志》中关于板板龙灯有这样的记载:“编竹作龙,节节蝉联,幕布其外,彩色斑然。
”“又有所谓板凳龙灯者,为四、九都出品。
数十百凳,联为一龙,亦诡异观矣。
”后逐渐演变为在板凳上放置灯笼,将蜡烛放入灯笼中,扎制精美的龙头、龙尾,祈求保佑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形成今天的板板龙灯。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内容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市拥有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截至2012年6月,全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3项,省级保护的12项,市级保护的49项,县级保护名录200多项,建档入册的有10大类732项,如今桑植民歌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成为了全市上下“五化五建”建设文化强市的“金字招牌”。
开展大普查摸清非遗家底2009年以来,结合全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方针,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的原则,深入田间地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对1000多名艺人进行造册登记,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40盘、录音带28盘、照片1120张、挖掘整理了50个区县级重点保护项目;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建立了保护名录。
2011年6月,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专家库,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8名相关门类专家,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制定大规划优化保护格局为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程,结合《湖南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张家界市“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工程时间定为10年,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至2007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2008至2011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2012年至2015年,为补充完善、健全机制和开展利用阶段。
每一阶段都确定了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
结合我市实际,主要围绕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特色活动等非遗项目开展保护工作,重点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始场所。
继2009年我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集体后,同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我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为“诗社艺术之乡”、罗水乡为“茅古斯艺术之乡”,慈利县龙潭河镇为“板板龙灯艺术之乡”,桑植县瑞塔铺镇为“花灯艺术之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通用117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家乡是温暖的怀抱,是生命的摇篮,每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的风俗,更是别具一格。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通津埔镇二五台村,那里有巍峨挺拔的高山,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独特有趣的风俗——凌晨吃年饭。
说到年饭,大家都会想起香喷喷的鸡肉,热腾腾的火锅和鲜美的蔬菜,可是“年饭”又称“年夜饭”应该是夜晚吃呀!为什么是凌晨吃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上个世纪时,家乡的人都很贫穷,总是欠外债,可是他们又想过个好年,不受打扰。
为了避免有人在吃年饭时来讨债,就只能早点儿吃年饭,赶在债主来之前吃完饭过个好年。
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欠债,但这个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
二是因为老人们说,除夕吃年饭吃的越早,孩子下学期的成绩就越好,大人这一年就能够升官发财。
为了图个吉利,大家都很早吃年饭,凌晨一两点鞭炮声就不绝于耳,四五点时就响得不用说了,弄得我们都睡不好觉。
不过,在鞭炮声中,我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憧憬着新的一年,期待着新的一天。
无论怎样,家乡都是美好的。
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温馨幸福的,我爱你,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晒笋干就是家乡绍兴春季特有的习俗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挑个天朗气清的日子,爸爸和爷爷总会背着锄头,拿着麻袋,去自家山上挖笋。
挖来的笋种类多样有雷笋、毛笋、淡笋、笔头笋……这些都是可以晒成笋干,而且口味也不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全家人忙得不可开交。
我和爷爷负责剥笋;奶奶把笋里的泥和笋根部红色的根须用菜刀削除干净并清洗;爸爸的力气最大,切笋的任务就是他的,把笋切成四五厘米的笋片或笋条,把它们摞列到竹篮内,装满后拎进厨房。
我家乡的风俗文化
我的家乡慈利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是一个“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慈利县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县,主要民族有土家族、汉族、还有苗族、回族、白族等。
说到风俗文化,首先令人想到的就是节日风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节了,因为过节就有好吃的。
逢年过节,人们会打糯米糍粑、做竹叶耙耙、炒炒米、做团馓;春日做桐叶耙,秋日做苦荞耙等,都令人嘴馋不已。
家族人经常这样评价“嘴巴两块皮,只想好的吃”,凡到慈利的客人,都想尝尝土家的民间食品,因为那些都是融合了人们的智慧及民族特色,又是纯天然自己手工制作,既美味又卫生,让人吃了第一回还想第二回。
当然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它的美味,还有它的制作过程。
制作时,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到其中。
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小时候快过年了,大人们相约一起打糯米粑粑,因为打糯米粑粑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首先是把煮好的糯米饭倒在一个洗净的石槽里,由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人你一棰我一棰来敲打,打到饭粒都看不清,成一大块可以捏成任意形状。
这时候女人就负责捏成一个个小团放在大的木板上,再盖上另一个木板,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小孩的作用了,小孩子们都站到木板上去踩,目的是要将糯米团踩扁,成型的糯米
粑粑就这样做好了,做好的糯米粑粑过不了多久就会变硬,但是没关系,硬了之后可以泡在水中,吃的时候拿出来就行了,人们可以烤着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煮着吃,有时候可以当饭吃。
我们家乡主要盛产稻谷、包谷、高粱、红薯、荞、粟及各种豆类。
慈利人以大米为主兼食包谷、薯类等杂粮;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
家乡的妇女多为酸香辣制作能手,诸如将四季鲜菜、野菜或五禽六畜之肉通过干制、腌制、烘坑等制成干菜系列,腊菜系列,辣菜系列,酸菜系列等,把人生的日子打发得有滋有味。
大部分慈利人的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还有“无辣不出味”之说。
平日里人们会放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等,尤其是辣味必不可少,这可能与我们这的气候有关,因为这儿的气候有时候比较阴冷潮湿,而吃辣椒可以消寒祛湿。
因此关于辣椒,人们都有很多种做法,又酸辣椒,干辣椒,泡椒,剁辣椒等,最出名的要数剁辣椒了。
剁辣椒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有,并且在我们乡还有一个邹胡子剁辣椒厂,制成的辣椒深受辣椒爱好者的追捧。
剁辣椒是采用当地盛产的俗称“七姊妹”的朝天椒,再配以花椒,大蒜等各种天然佐料制作而成。
剁辣椒既开胃又不上火,而且辣味十足,可以放在菜里面当佐料,也可以直接当菜吃,正是人间一大美味啊!
我们家乡还有各种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这儿又有民间文学,
如桩巴龙传说,白龙泉传说,顾公寨传说,李自成四十八寨传说;有传统音乐,像澧水号子,打硪号子,哭嫁歌,慈利民歌,打镏子,三棒鼓,薅草鼓;有传统舞蹈,如九子鞭,踩莲船,板板龙灯,舞龙灯,狮灯;有传统戏剧,像慈利汉剧;曲艺有慈利渔鼓,慈利地花灯,傩愿戏,慈利阳戏,土地戏;有传统体育、民间杂技:打飞棒,打陀螺,划龙船,跳房子;有传统美术:慈利木雕技艺,慈利石雕技艺,土家族服饰;有传统手工技艺:抬故事,谢氏纸扎,油榨坊传统油榨技艺,提碱,红薯粉丝制作技艺,炕腊肉,灌香肠,传统木质材料建造技艺,土家熬糖,血粑粑制作技艺,年粑粑制作技艺,蒿子粑粑制作技艺,米酒传统蒸制技艺,炮仗制作技艺,木炭烧制技艺,,杀年猪;有传统医药:斑疮医治,接骨术,治瘤瘫术;还有民俗:赶肉、赶山(狩猎),按腌菜,拍甜酒,土家做娃周,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六月六,过小年,过大年,米花节,抬毛菩萨,化九龙水,烧灯火,安山,告祖,五雷山庙会。
慈利县土家族板板龙灯也很有意思。
在10月30日举行的全省第二届家具博览会开幕式上,来自慈利县景龙桥乡杨家垭村上百名土家人表演的板板龙灯,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慈利县土家族板板龙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首次演出。
土家族板板龙灯由木板、龙头、龙尾、腊烛等构成。
舞龙头顺左方向往内转,再又从中间顺左反转向外,板板龙灯舞成“福禄
寿喜”、“太平年”、“祖国万岁”等造型,参加表演队伍少则要三到四百人,多可达二千余人。
据记载,土家族板板龙灯最早出现在宋朝,发源于慈利县龙潭河镇周围的4个乡镇,是土家族农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舞蹈,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具有古、土、狂、美、稀的特征。
相传宋代赵匡胤三年间,龙潭河有一名叫张大奎的匪首,为了除恶平难,当地有一名被百姓公认的“赶天二公”李盛,在剿匪的过程中,发动群众各家自备木板一块长五尺,上面点烛灯,连成一条长龙,取名“板板龙灯”诱其出山观灯而擒之,因此有了“板板龙灯”一说。
慈利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
“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
清晨得由男子做饭。
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
饭后,全家出门游玩。
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年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
"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
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关于家乡的婚俗。
女儿在婚前1个月不参加生产劳动,在家绣花、做鞋。
新娘离开娘家前7-10天开始哭嫁,以声音嘶哑为吉祥。
《哭嫁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
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
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
接亲时,男方组织“接亲队”到女家接新娘、抬嫁奁,请“土家镏子”奏乐,并放爆竹,热闹非凡。
慈利土家族新娘过门的第一个春节要给婆家长辈及亲友筛茶蛋,夫妇俩背上煮熟的鸡蛋、糖、碗、匙,提着开水去各亲朋好友家筛茶蛋,每人1碗,每碗3个蛋加糖开水用茶盘送上,用茶人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即茶钱放人茶盘作为礼金。
此外,逢年过节,公婆生日,媳妇都要给老人筛茶蛋。
并且,土家人筛茶蛋必须是3个,千万不能是2个,否则会被误认为骂人.
家乡的丧葬风俗。
老人逝世,丧家请来道士主持丧礼,择日安葬。
停尸三、五、七天为“丧礼日”。
安葬前一天为“大葬日”,要宰牛、羊祭亡人。
停尸期间,子女披麻戴孝,跟随道士叩头行丧礼,请人唱孝歌,哀吊亡人。
亲戚朋友前来祭奠,吊唁亡人。
关于我家乡的风俗文化,任何文字都不能道尽,只有亲自去体会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其风俗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