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共19页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9
文化视野47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完善王 琳 中共大连市旅顺口区党校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从而探寻现有政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政党制度;发展完善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7-0473-01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实践探索阶段1.效仿西方无功而返——民国初年多党政治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怎样建设中国民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华民国曾一度效仿西方,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看似热闹非凡的政党政治,都是徒有其表。
从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刺杀到袁世凯胁迫议员选举他为大总统,这种混乱的政党政治,引致军阀混战。
2.国共合作遭遇挫折——国共两党结革命政党联盟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感以和平民主的政党组织模式争取不到民主共和,革命必须要有一个革命党,于是他组织中华革命党,形成了“以党治国”的革命政党基本思想。
(二)初步形成阶段1.抗日战争共谋大业——多党合作时代选择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民主政权,这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最初的雏形。
2.解放战争确立关系——携手开创美好未来1949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召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大计,规划新中国的制度架构和发展框架。
(三)发展完善阶段1.稳步发展(1949—1956)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
党外人士还分别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地方各级政府中也有相对数量的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
2.艰难曲折(1957-1976)从1957年开始,各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先后被停止活动。
3.恢复发展(1976-198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重新阐述了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任务,恢复了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工作,标志着民主党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78党的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轨迹宗 妍(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江西南昌 330000)摘 要: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中国在政党制度的选择上出现过几次大变化,有昙花一现的民初多党制,有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制,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关键词:多党合作;中国特色;历史轨迹作者简介:宗妍(197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7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政党制度形态经历了几次变化。
在建立民族国家政权和革命的过程中,历史和人民淘汰了竞争型的多党制和垄断型的一党制,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国初年竞争型多党制的兴亡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成立,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设立国务总理,内阁由议会产生,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有权组阁,允许结社组党。
这为资产阶级开展政党活动提供了法律总依据和广阔的舞台。
为了竞选第一届国会议员,无论是革命派,还是立宪派,甚至是开明绅士、封建遗老遗少都积极行动,在中国掀起了一次结党参政的高潮。
在1912年12月初到1913年3月的国会两院选举中,形成了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四个大政党和一些未并入这四大党的党派和小政团竞争的局面,结果国民党共获两院392席,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国民党的成功及领导人宋教仁的一系列活动,严重威胁着袁世凯的统治权力,为袁世凯所不容。
于是,袁世凯迅速做出反映。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一、政党1、政党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政党必须领导国家政权(2)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3)当代世界各国一般由政党能够领导国家政权(4)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3、政党包括执政党和非执政党, 执政党的性质也应由它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决定,即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最高纲领(目标)、基本路线1、性质:用十六大“两个先锋队”的新规定:(1)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2)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2、指导思想:……增加三个代表;3、宗旨:为人民服务;4、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5、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四、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
三者统一不可分注意:千万要把党、国分开,不能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与国家机构履行的国家职能混淆,凡与党的领导有关的只能是涉及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在回答有关国家职能的时候,绝不能画蛇添足——把党加进去就错了。
2、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一、三者分别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和领导核心。
第二、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通过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第三、我国工人阶级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
党的主张和政策通过人大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
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是根本保证?(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线、方针和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