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6
《电路分析AI》总复习第一章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1、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基本概念2、R欧姆定理3、电压源、电流源特性4、KCL、KVL方程,广义KCL、广义KVL、路径法▲5、▲观察法第二章电路的等效分析1、等效电阻(串联、并联、混联、平衡电桥、对称星三角转换、等电位分析法)2、▲实际的压流源等效互换3、输入电阻求法,▲含受控源的伏安法4、运放计算第三章电路分析的规范方法1、支路电流法,万能方法2、▲网孔电流法,含电流源支路的网孔法,含受控源3、▲回路电流法,含电流源越多越适用(一个方程求解的例题),含受控源4、▲节点电压法,含理想电压源的节点电压法,含受控源第四章电路分析的重要定理1、▲叠加定理,含受控源的叠加定理(求R0时,伏安法,开短路法)2、替代定理3、▲戴维南定理,含受控源的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注意直流和第七章正弦电路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区别)5、▲互易定理第六章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1、瞬时值、有效值、最大值、频率、初相等基本概念2、相量的表示法,代数式和极坐标式相互转换(计算器)3、KCL、KVL的相量形式4、R、L、C元件的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第七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阻抗Z,导纳Y概念2、▲正弦电路解析法3、▲正弦电路相量图法4、▲正弦电路功率P、Q、S,功率因素λ,功率因素的提高5、▲正弦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共轭匹配,模匹配)第八章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1、耦合电感,同名端,V AR2、去耦等效1)受控源模式2)串联、一点相连、并联3、空芯变压器计算4、▲理想变压器计算,理想变压器阻抗变换作用及最大功率传输问题5、▲全耦合变压器计算。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一、单项选择题(四选一)1、一个理想独立电压源的基本特性是: 答( A)A .其两端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无关;流过的电流可为任意值,由外电路即可确定B .其两端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有关;流过的电流不为任何值,由电压源即可确定C. 其两端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无关;电流必定由电压源正极流出,可为任意值D. 其两端电压与流过的电流有关;电流未必由电压源正极流出,可为任意值2、电路所示, 支路电流I AB与支路电压U AB分别应为: 答(C)A. 05. A与15. VB. 0 A与1 VC. 0 A与-1 VD. 1 A与0 V(第2题)(第3题)3、图示电路中,a点对地的电压U a应为: 答( D)A. -49 VB. -47 VC. -54VD. -51 V4、图示二端电路中与理想电压源并联的电阻RA. 对端口电压有影响B. 对端口电流有影响C. 对U S支路的电流有影响D. 对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均有影响答( C)6、电路如图所示, 若电压源的电压U S>0, 则电路的功率情况为: 答( C )A. 仅电阻吸收功率,电压源供出功率B. 仅电阻吸收功率,电流源供出功率C. 电阻与电流源均吸收功率, 电压源供出功率D. 电阻与电压源均吸收功率, 电流源供出功率16S(第6题) (第7题)7、图示电路的等效电导G 为: 答( B )A.16 S B. 6 S C. 27 S D. 127S 8、图示电路中,负载电阻L R 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 答( B)Ω=6.A R ∞=R .B Ω=2.C R Ω=3.D R5Ω=2L R Ω3U(第8题) (第9题)9、 图示电路中,开关在t =0时闭合,已知闭合前电容电压U C =2 V ,则在t =+0时,电压u 及其导数d utd 之值分别为: 答( B )A. 2 V ,0B. 2 V ,-4V sC. 0,14V s D. 0,-12Vs10、今有10μF 的电容元件,充电到100 V 后从电路中断开,经10 s 后电压下降 到36.8 V ,则该电容元件的绝缘电阻为: 答( B ) A. 100k Ω B. 1M Ω C. 10M Ω D. 20M Ω 11、图示电感元件的()i 0=0, ()()u t t =-12cos V, 则在t =πs 时电感贮能()W t 等于A. π24 JB. π22 JC. π2JD.2π2 J答( A ) 12、图示电路的节点方程为: 答( C ) A. ()G G G U G U I 12311++=+S S B. ()G G G U G U G U U I 123132132++-==⎧⎨⎩SS GC. ()G G G U G U G U U G U I 12313213132++-=-+=⎧⎨⎩S S G D. ()G G G U G U G U U G U I 12313213132++-=-=⎧⎨⎩SS Gi+-uG G I S(第11题) (第12题)13、电路如图所示, 若电压源的电压U S >0, 则电路的功率情况为: ( C ) A. 仅电阻吸收功率,电压源供出功率 B. 仅电阻吸收功率,电流源供出功率C. 电阻与电流源均吸收功率, 电压源供出功率D. 电阻与电压源均吸收功率, 电流源供出功率5Va(第13题) (第14题)14、电路如图所示, 当两个电位器的滑动端均处在中间位置时, 电压U ab 应为: ( C ) A. 5 V B. -5 V C. 0 V D. -2.5 V16、电路如图所示, 应用KCL 或KVL 可得方程式: ( B ) A I I I I A +++=B C D 0 B . -+-+=I I I I A C D B 0C -++-=-R I R I R I R I U U 112233412S S SD R I R I R I R I U U 112233412--+=-S S Sb1Ω(第16题) (第17题)17、图示电路中,a 、b 两点间的电压U ab 应为: ( A ) A. 2.5 V B. 5 V C. 1.5 V D. 3.5 V18、电路如图所示,其中d 点对地的电压U d 应为 : ( A )A. 10 VB. 30 VC. 20 V D . -20 V3Ω2Ωd6Ω3Ω(第18题) (第19题)19、图示电路中, 电流I 为 : ( A )A. 3 AB. 0 AC. 6 AD. 12 A20、图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是: ( B )abA.B.C. D.ab5 abV 5abV 9abV 5(第20题)21、图示电路I S 为独立电流源, 若外电路不变, 仅电阻R 变化时, 将会引起: ( D )A 、 端电压U 的变化B 、 输出电流I 的变化C 、 电阻R 支路电流的变化D 、 上述三者同时变化22、一段含源支路及其u i -特性如图所示, 图中三条直线对应于电阻R的三个不同数值R 1、R 2、R 3,则可看出: ( A )A 、 R 10=, 且R R R 123>>B 、 R 10≠, 且R R R 123>>C 、 R 10=, 且R R R 123<<D 、 R 10≠, 且R R R 123<<23、图示电路中节点a 的电压为: ( A )A 、 -100 VB 、 100 VC 、 300 VD 、 -300 V24、用叠加定理可求得电路图中电压u 为: ( B )A 、 ()1+cos t VB 、 ()5-cos t VC 、 ()53-cos t VD 、 513-⎛⎝ ⎫⎭⎪cos t V25、电路图示,其端口可以等效为: ( D )A 、7V 的理想电压源;B 、1V 的理想电压源;C 、4V 和3Ω并联的实际电压源;D 、6A 的理想电流源。
一、填空题1、不论是电能的传输和转换,还是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其中电源或信号源的电压或电流,被称为激励,而激励在电路各部分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称为响应。
2、KCL是电流连续性原理的体现,KVL则是电位单值性原理的反映。
3、对一个实际电源来说,当没有电流流过,内部没有电能消耗时,其电动势和端电压必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对于线性电阻元件,若它的电阻为无穷大,则当电压是有限值时,其电流总是零,这时就把它称为“开路”;若它的电导为无限大,则当电流是有限值时,其端电压总是零,这时就把它称为“短路”。
5、各种电器设备或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及功率都规定一个限额,这个限额就称为电器设备的额定值,包括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额定功率。
6、电气设备可能有三种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小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欠载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大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过载运行状态;当电气设备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实际值等于额定值时,称电气设备为满载运行状态。
7、电路中,若某元件开路,则流过它的电流必为零。
8、电感元件也是一种储能元件,某一时刻t的储能只取决于电感L及这一时刻电感的电流值,并与其中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电感元件具有“阻交流、通直流”或“阻高频、通低频”的特性。
9、在线性电路叠加定理分析中,不作用的独立电压源应将其短路。
10、实际电压源的电路模型是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组合。
1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振幅,频率,初相位。
12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电感电压的相位前电流相位90 。
13、星形连接的三相电源,每一相相电压为220V,则线电压为380V 。
14、工程上凡是谈到周期电压和电流或电动势时,若无特殊说明,都是指有效值。
在交流测量仪表上指示的电压或电流都是有效值,在分析各种电子器件的击穿电压或电气设备绝缘耐压时,要按最大值考虑。
15、电路根据其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来实现电能的传递和转换。
课程内容半导体器件的基本知识以半导体器件为核心组成的各种分立元件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基本分析方法及由分立元件构成基本任务: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第1章 绪论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以电第二阶段,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布拉丁等第三阶段,1958年,世界上利用单晶硅材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从小规定义:电子系统指有若干相互连接、相互1.3.2.1什么是信号1.3.2.2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1.3.2.3信号源及其等效电路1.3.2.4信号的频谱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及其导电机理PN结的原理和特性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二极管的应用电路2.1.1半导体及其特性2.1.2本征半导体具有晶体结构的纯净2.1.3杂质半导体为了提高半导1.N型半导体2.P型半导体2.1.4PN结 2.1.4.1PN结的形成2.4.1.2PN结的单向导2.2.1二极管的及结构、类型及符号2.2.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的性能参数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基础(1)稳定电压:是二极管正常(2)稳定电流:实际中稳压管(3)最大稳定电流(4)最大允许耗散功率(5)动态电阻(6)电压温度系数:<6为负,2.3.2.1半导体能带结构2.3.2.2发光二极管及其工作原1.整流电路2.开关电路3.限幅电路4.继电器驱动管保护电路5.自动电平控制电路2.5.2双极型晶体管的工作原理1.放大交流信2.内部载流子运动过3.电流分配关系1.输入特性曲线2.输出特性曲线1.电流放大倍数2.极间反向电流3.极限参数2.6.1N沟道结构场效应管的结构2.6.1.1N沟道2.6.2.2N沟道结构场2.6.2.1N沟道增强型2.6.2.2N沟道耗尽型2.7.1FET的主要参数1.直流参数2.7.2FET的特点 2.交流参数3.极限参数2.7.3场效应管的简单测试方法2.7.4MOS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第3章 晶体管放大电路基础 3.1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3.1.1放大器的基本概念3.1.2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2放大电路及其基本分析方法3.2.1晶体管放大电路的3钟组态3.2.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3.2.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分析3.3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3.3.1温度对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3.3.2分压偏置式共发射极放大电路3.4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3.4.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3.4.2共基极放大电路3.5多级放大电路 3.5.1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1.多级放大电3.5.2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和计算3.6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6.1频率响应基本概念3.6.2BJT的高频小信号混合π型4..1.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和要求4.1功率放大器的特殊问题4.1.2提高功率放大电路效率的主要途径4.2.1无输出电容的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第四章 功率放大器 4.2一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4.2.2功率参数分析 1.输出功率P02.管耗Pt1,Pt23.直流电源提供的功率PE4.效率η5.功率管的选择4.2.3无输出变压器的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4.3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3.1乙类功放的交越失真4.3.2消除交越失真的措施4.3.3具有推动级的单电源甲乙类互补对称4.3.4采用复合管的单电源甲乙类准互补对4.4集成功率放大器件及其应用4.4.1TA2006集成功率放大器简介4.4.2TDA2006集成功放的典型应用2.单电源应3.BTL应用1)电路结构与元器件参数具有对称性2)用有源器件代替无源器件5.1集成电路的特点3)采用复合结构的电路4)外界分立元件少5)极间采用直接耦合的方式,并利用二极管进行温5.2电流源电路 5.2.1镜像电流源5.2.2比例电流源5.2.3微电流源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5.2.4改进型电流源5.3差分放大电路 5.3.1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问题5.3.2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原理5.3.2.1电路5.3.2.2零点漂移的抑5.3.2.3改进型差分放5.3.3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5.3.4差分放大电路动态分析 5.3.4.1差模输入5.3.4.2共模输入5.3.4.3比较输入5.3.4.4单端输入的差5.3.5带恒流源的差分放大电路5.3.6差分放大电路的应用举例——感应式测5.4集成运放的组成原理和主要技术参数 5.4.1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5.4.2集成运放的主要技5.4.3理想运放的特点及答疑伍舜德楼302方法及由分立元件构成的简单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平时成绩:30%(作业10%,设计作品10%,实验考勤10%)术,在20世纪得以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
《电路分析基础》总复习第一章基本知识及基本定律1.电压、电流定义;真实方向,参考方向;关联与非关联参考;吸收功率计算=p ui吸(关联),=-p ui吸(非关联);吸收功率正负的含义。
2. 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特性。
KCL及KVL及其应用。
单口网络端口V AR列写。
3. 受控源特性。
受控源与独立源的区别。
3. 两类约束关系为拓扑结构约束(KVL,KCL)和元件特性约束。
二者相互独立:拓扑结构约束与元件特性无关,元件特性约束与拓扑结构无关。
第二章等效变换分析法1. 单口网络等效条件:端口伏安关系相同。
等效指对外电路等效,对内部一般不等效。
2. 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功率概念;电阻串、并联等效、分压分流公式、电阻功率计算,纯电阻网络等效电阻求取。
3. 含源单口网络等效化简法。
包括:○1实际电源两种模型(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2与理想电压源直接并联的二端网络(元件)对外视为不起作用;○3与理想电流源直接串联的二端网络(元件)对外视为不起作用。
4、单口网络等效电阻求取方法。
(1)外加激励法求等效电阻i i iU R I =。
(内部独立源先置零:电压源视为短路,电流源视为开路,受控源不置零)(2)开路短路法:oc o scU R I = 5. *电源转移法、 T~π变换(此部分了解)第三章 线性网络一般分析法及网络定理1. 独立节点数和独立回路数:n 个节点b 条支路的连通电路,可以建立的独立的KCL 方程数目为n -1个,独立回路的KVL 方程数目为b-(n -1)个。
2. 节点电位分析法(1)基本情况: n s s=G U I (2)含受控源时:先当独立源看待按常规法列方程,再补充控制量与节点电位关系。
(3)含无伴理想电压源时:法一:引入无伴电压源支路电流x I ;补充该支路两节点电位约束关系法二:以无伴电压源一端为参考节点,另一端电位直接可得。
3. 回路(网孔)电流分析法(1)基本情况: l ss =RI U(2)含受控源时:先当独立源看待按常规法列方程,再补充控制量与回路电流关系。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任务1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及功率1.3电路的基本定律1.4电阻元件1.5独立电源思考与练习1:填空题、选择题任务2 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2.1 电路的等效变换2.3 实际电源的等效变化2.4 支路分析法2.5 网孔分析法及回路分析法2.6 节点分析法2.7 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叠加定理2.8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2.9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思考与练习2填空题:1、2、15判断题:1-17计算题:10、13、15、16任务3 动态元件及分析3.1 电容元件3.2 电感元件思考与练习3 填空题、判断题任务5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5.1 正弦交流电压与电流5.2 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5.3 电路基本定律的向量形式思考与练习5填空题:1-9判断题:1-10计算题:1复习题:1、用节点电压法求图3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
10V2ΩΩU图3解:具有两个独立节点的节点电压方程的一般形式为1111221121122222s s G U G U I G U G U I +=⎧⎨+=⎩ 其中自电导11111222G S =++=,22111 1.544G S =++=互电导12211G G S ==-111052s I A ==,221234s I A == 带入方程解得,U 1=5.25V ,U 2=5.5V所以支路电流11102.3752U I A -==- 12 2.6252UI A ==1230.251U U I A -==-24 1.3754UI A ==2512 1.6254U I A -==-2、 已知图4电路中,U S1=19V ,U S2=12V ,U S3=6V ,R 1=3Ω,R 2=2Ω,R 3=3Ω,R 4=6Ω,R 5=2Ω,R 6=1Ω,求各支路电流。
U S1U S2I 1I 2图4解:三个网孔电路的网孔方程的一般形式为111122133112112222332231132233333m m m s m m m s m m m s R I R I R I U R I R I R I U R I R I R I U++=⎧⎪++=⎨⎪++=⎩ 其中自电阻1114636110R R R R =++=++=Ω,222562215R R R R =++=++=Ω,3334536211R R R R =++=++=Ω互电阻122161R R R ==-=-Ω,133146R R R ==-=-Ω,233252R R R ==-=-Ω U S11=19V ,U S22=-12V ,U S3=6V带入方程解得,I m1=3A, I m2=-1A, I m3=2A 所以支路电流113m I I A ==,221m I I A =-=,332m I I A ==,413321m m I I I A =-=-=, 523123m m I I I A =-=--=-,612314m m I I I A =-=+=。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习资料继续教育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复习大纲一、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各层次含义如下: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等。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分析方法,并能表达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计算涉及一两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的电路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二、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时间120分钟三、考试题型(例如)●选择题:15%●填空题:15%●分析计算题:70%四、参考教材1、电路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编:吴青萍 ISBN 978-7-5640-1127—7五、复习样题一.选择题1.电路如图所示,开关S 从断开状态合上以后,电路中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是( )A .I 增加B .U 下降C .I 1减少D .I 不变2.直流电路如图所示,电流I 应等于( )A .1AB .3AC .4AD .7A3.设60W 和100W 的电灯在220V 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分别为R 1和R 2,则R 1和R 2的关系为( )A .R 1>R 2B .R 1=R 2C .R 1<R 2D .不能确定4.一个由线性电阻构成的电器,从220V 的电源上吸取1000W 的功率,若将此电器接到110V 的电源上,则吸取的功率为( )A .250WB .500WC .1000WD .2000W5.图示电路中,Ω=5R ,A ,B 两点间的电压AB U 值为( )A .-15VB .-5VC .10VD .15V6.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为( )A .0AB .1AC .2AD .4A7.图示电路中电压U 为( )A .-22VB .-2VC .2VD .22V8.下列电路中,符合方程E IR U +-=的电路是( )A .B .C .D .9.电阻并联时,各个电阻上的电流与其电阻值成( )A .正比B .反比C .无关D .平方10.电阻串联时,各个电阻上的电压与其电阻值成( )A .正比B .反比C .无关D .平方11.图示电路中,调节增大电阻2R ,流过电压源的电流将(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为零12.图示电路中,如果增大电阻1R ,则电流表○A 的读数( )A .减小B .不变C .增大D .不定13.图示电路中已知电阻Ω==Ω=10,5321R R R ,则AB 两端的等效电阻为() A .Ω5 B .Ω10 C .Ω15 D .Ω2014.当电压源两端开路时,该电压源内部( )A .有电流,有功率损耗B .有电流,无功率损耗C .无电流,有功率损耗D .无电流,无功率损耗15.当电流源两端开路时,该电流源内部( )A .有电流,有功率损耗B .有电流,无功率损耗C .无电流,有功率损耗D .无电流,无功率损耗16.电路中V 3=U ,当滑动端A 上下滑动时,A 点电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A .1V ,0VB .1.5V ,1VC .2V ,1VD .3V ,2V17.图示电路中,电流I 的值为( )A .-4AB .-2AC .2AD .4A18.图示电路中,电流3I 的值为( )A .-3AB .1AC .2AD .3A19.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为( )A .-3AB .1AC .2AD .3A20.图示电路中,当开关S 闭合时,A 点的电位为( )A .-12VB .-6VC .0VD .6V21.图示电路中,A 点电位为( )A .10VB .14VC .18VD .20V22.图示电路中,A 点的电位为( )A .V 6-B .V 5.1C .V 3D .V 5.1-23.图示电路中,A 点的电位A V 应是( )A .-30VB .-20VC .-10VD .10V24.电路中某点的电位是指该点到电路中参考点之间的( )A .电流B .功率C .电压D .电阻25.理想电流源的外接电阻逐渐增大,则它的端电压( )A .逐渐升高B .逐渐降低C .先升高后降低D .恒定不变26.图示电路,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等效为( )A .理想电压源E 与电阻R 串联B .理想电压源EC .理想电流源S I 与电阻R 并联D .理想电流源S I27.已知白炽灯A 和B 的额定电压相等,但A 的电阻值大于B 的电阻值。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大纲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一)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1)掌握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关联和非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2)掌握电阻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欧姆定律,功率的计算及实际功率的判别方法;(3)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常考点:关联非关联参考方向,功率计算;基尔霍夫定律(二)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1)理解并掌握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Y-Δ之间的等效变换;(2)理解并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3)掌握输入电阻的概念及计算。
常考点: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及等效电路的化简、分压、分流公式;实际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互换。
输入电阻(含受控源)的计算。
(三)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1)结点、网孔、回路、支路概念;(2)树枝、连枝概念。
(3)支路电流法;(4)回路(网孔)电流法;(5)结点电压法。
常考点:结点、支路、网孔数量,树枝、连枝数量。
支路电流法计算回路(网孔)电流法计算结点电压法计算。
(四)电路定理(1)叠加定理;(2)戴维宁定理(3)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常考点:叠加定理计算戴维宁定理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五)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1)运算放大器的特点、应用、两个典型特性;(2)简单比例电路的分析及含有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常考点: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条件含负反馈运算电路的两个典型特性(虚短、虚断)(六)储能元件电容、电感动态储能元件的特性及电压电流关系。
常考点:电容、电感的储能计算电容电感元件,利用电压电流关系式,已知电压(电流)求电流(电压)。
(七)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1)电路的初始条件,换路原理;(2)RC、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3)一阶动态电路全响应,时间常数;三要素法;常考点:全响应构成(零输入、零状态及含义)(暂态+稳态),三要素法(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计算。
(八)相量法1.课程教学内容(1)复数和复变量的表示方法,(2)正弦量的三要素,有效值和相位差的概念;(3)电路定律的相量表示法。
电路基础 复习提纲一、直流电路部分1、 掌握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电位、功率等)及参考方向的概念;掌握线性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伏安特性及其与参考方向的关系,熟悉元件的储能性质(电阻耗能,电容电感储能)。
2、掌握功率的基本表达式及功率性质(提供、吸收)的判断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电路(电路给定的参数、标出的电压电流参考方向)计算出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
3、掌握KCL 、KVL ,能熟练的结合参考方向列KCL 、KVL 方程求解电路的电流和电压。
4、牢记电阻串联分压、并联分流公式;掌握复杂的电阻混联(串并联)电路的化简方法。
5、熟练进行电压源模型和电流源模型之间的等效变换。
6、重点掌握戴维南定理的含义和解题步骤,能应用戴维南定理熟练的分析求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以及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了解诺顿定理)7、能够熟练应用叠加定理求解电路的电压、电流。
8、重点掌握换路定律、初始值、时间常数的计算,了解零输入、零状态、全响应含义,掌握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二、交流电路部分1、 熟悉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周期、频率、初相)之间的关系;相位差;有效值和平均值。
2、 掌握相量的四种表示方式及互相转换,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方法。
3、 掌握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之间的瞬时值、相量、有效值的关系。
功率、储能。
4、 重点掌握RLC 串并联电路(多阻抗串并联电路)复阻抗、各电压、电流等的计算,相量图的画法;正弦交流电路中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5、 掌握三相电源的对称性,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的不同连接方式(星形、三角形联接)以及各自的特点(星形是三相四线制;三角形是三相三线制);负载对称(相等)时各相电流和线电流对称。
电路元件:无源元件:电阻、电容、 电感 有源元件:电压源、电流源 分流公式:I 1=⎪ ⎩ ⎪⎨ ⎧ < > = 吸收(消耗)功率为p ,输出(提供功率为-P ) 吸收(消耗)功率为p0 0 ) ( ) ( ) ( t i t u t p =0 不吸收(消耗)功率R 2R 1+ R 2I I 2= R 1 R 1+R 2 I 负载的最大功率:P Lmax= U 2OC 4R o 电容的功率和储能:t u C u ui p d d ⋅== ①当电容充电, p >0, 电容吸收功率。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
1. 电路基本概念
a. 电路的定义
b. 电路元件的分类
c. 电路的基本参数
2. 电路定律
a.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b.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c. 电阻定律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a. 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b. 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串并联电路的混合计算
4. 电阻网络分析
a. 等效电阻的计算方法
b. 电压分压和电流分流定律
c. 电阻网络的简化方法
5. 电源和负载
a. 电源的类型和特点
c. 电源和负载的匹配问题
6. 电流、电压和功率
a.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b.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c.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7. 电路分析方法
a. 网孔分析法
b. 节点电压分析法
c. 超节点分析法
8. 交流电路分析
a. 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b. 交流电路的复数表示
c. 交流电路的频率响应
9. 电感和电容
a. 电感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b. 电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c. 电感和电容的串并联组合
10. 非线性元件
b. 可变电阻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c. 可变电容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11. 受控源和受控器件
a. 受控源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b. 受控器件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c. 受控源和受控器件的应用
12. 电路分析工具
a. 电路摹拟软件的使用
b. 实验仪器的使用
c. 电路设计和调试技巧
以上是电路分析基础的复习提纲,可以根据提纲逐个进行复习和总结,加深对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电路分析基础》复习提纲和练习题第一章:重点知识:关联参考方向、吸收提供功率的计算、节点KCL和回路KVL方程的熟练灵活应用(广义节点的KCL、假想闭合回路的KVL)关联参考方向及对应的欧姆定律关联参考方向(U=RI)非关联参考方向(U=-RI)吸收和提供功率的计算P = UI(关联参考方向)P>0 吸收功率P = -UI P<0 提供功率1、求图示电路中所标的未知量U a=10V I b=-1A I c=1AI d=-1A U e=-10V I f=-1A2、求电流ii+ -u uA5)2(3=--=i3、图1-3电路中,已知i 1=4A ,i 2=7A ,i 4=10A ,i 5=-2A ,则i 3=__3A_, i 6=___9A__。
142536A i 1i 4i 3i 2i 5i 6BCA Dda bc 2A图1-3 图1-44、图1-4电路中,已知元件A 提供功率100W ,其它3个元件B 、C 、D 吸收功率分别为20W 、30W 和50W 。
则U ab =__50V__, U bc =__-40V____, U cd =__15V__, U da =___-25V_。
5、定向图和各支路电流如图1-5所示,求 i 1、i 2、i 3、i 4、i 5 。
6A4A2A2Ai 1i 2i 3i 4i 5(-6A 、4A 、2A 、2A 、-2A)图1-56、电路图如图1-6所示,求U cd 、U be (U cd = -9V U be = -11V )图1-67、电路图如图1-7所示,求电压 u(u =-15V ) 图1-75+-V+- ?=u -+V10-+V208、电路图如图1-8所示,已知Us 1=10V 、Us 2=4V 、Us 3=20V 、R 1=2 、R 2=4 、R 3=5 、求开路电压U ab 。
(-12V )图1-89、求图示电流i 和电压u-++-4V 5Vi =?3Ω-++4V 5V1A+-u =?3Ω10、图1-10电路中,电流I =__2A__,受控源吸收的功率为 P 吸收 =___-20W_。
+-+-I5I10V10Ω图1-1011、电路如图1-11所示,已知I 1=2 A ,I 3=-3 A ,U 1=10 V ,U 4=-5 V ,试计算各元件吸收的功率。
U a +-U S 1U S2S3-+R 1R 2R 3b+--+U ab ΩΩΩA3543=⇒=-i i V1275=+=u 图1-1112、电路如图1-12所示,求U x、I x和电压源电流、电流源电压。
图1-1213、求图1-13所示电路的U1,各元件功率。
图1-1314、求图示各电路中的U ab,设端口a、b均为开路。
15、求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和电流i,并求受控源吸收的功率。
第二章:重点掌握:电路分析的两种计算方法(网孔电流法和节点电压法) 要求:1、能够选择合适的变量(网孔电流或节点电压)按照规律正确列写方程组2、只含理想电源支路的处理方法3、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1)网孔电流方程的规律性:(各网孔电流方向设为一致)自阻×本网孔电流-互阻×邻网孔电流=本网孔中电源电位升的代数和 说明:①自电阻总为正。
②当两个网孔电流流过相关支路方向相反时,互电阻取负号;否则为正号。
③当电压源电压升方向与该网孔电流方向一致时,取正号;反之取负号。
含理想电流源支路的处理方法:1)引入电流源电压,增加网孔电流和电流源电流的关系方程。
2)避开理想电流源支路取回路列写KVL 方程。
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对含有受控电源支路的电路,可先把受控源看作独立电源按上述方法列方程,再将控制量用网孔电流表示。
233131)(U i R i R R -=-+3222U U i R -=0)(45354313=-+++i R i R R R i R 134535U U i R i R μ-=+-Si i i =-21124gU i i =-111i R U -=(2)节点电压方程的规律性:(选择合适的参考节点)有效自导×本节点电压-有效互导×邻节点电压=流入本节点电源电流代数和说明:①自电导,总为正;互电导,总为负。
②电流源支路电导为无效电导,不计入自导和互导。
③多电阻支路自导和互导应为该支路等效电导(将多个串联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
④电压源正极性靠近本节点时取正,反之取负;电流源流入本节点取正,反之取负。
含无伴电压源支路的处理方法:1)增设电压源电流,增补节点电压与电压源电压间的关系。
2)选择合适的参考点(一般取无伴电压源的负极端作为参考点)。
含受控源支路的处理方法:对含有受控电源支路的电路,先把受控源看作独立电源列方程,再将控制量用节点电压表示。
例riun=133411242111)111(guiuRuRuRRR nnn+-=--++S15335342415)111(11RuguuRRRuRuRSnnn--=+++--2233Ruiuunn-=-=1、如图所示电路,已知R1= R2= R3= R4 =1Ω ,I S=1A,U S1=U S2=2V,求电流i1、i2的值。
(0.5A、1.5A)2、直流电路如图所示。
已知R1=2Ω , R2=1Ω , U S1=2V,U S2=2V , U S3=1V , 电流控制电流源I C S=2I。
求各独立电源和受控源的功率。
(3W、-2W、-0.5W、-2W)3、电路如图所示。
已知R1=R2=2Ω , U S1=1V , U S2=2V。
求各独立电源和受控源、-4W、2W)的功率。
(1W4、如图所示电路,已知R 1= R 5=1Ω ,R 2= R 4=2Ω ,R 3=3Ω ,I S =7A ,U S =7V ,求电流i 1、 i 2的值。
(2A 、0.5A )U s5、图示电路,求电压U 1。
6、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1I 和电压ab U 。
7、电路如图所示,用节点电压法求Ω4电阻的功率。
1ΩΩ5b318、用网孔分析法求电路中的i x。
9、电路如图示,求电流源的端电压u。
10、用网孔分析法求图示电路的网孔电流。
11、用节点分析法求图示电路中的u和i。
12、用节点分析法求电路中的u a、u b、u c(图中S代表西门子)。
13、电路如图所示,用网孔分析法求I A,并求受控源提供的功率P k。
14、用节点分析法求解图中的U1及受控源的功率。
第三章:重点掌握:线性电路比例性(齐次性)的应用(倒推法)、叠加定理 (1)、齐次性内容:在只有1个激励源的线性电路中,任何处的电压、电流响应与激励成正比。
线性电路中,所有激励(独立源)都增大(或减小)同样的倍数,则电路中响应(支路电压或电流)也增大(或减小)同样的倍数。
(2)、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可以看成是电路中每一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各激励源单独作用:不作用的独立电源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
说明:①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②一个电源作用,其余电源置零 ③功率不能叠加④u, i 叠加时要注意各分量的参考方向⑤含受控源(线性)电路亦可用叠加,但受控源应始终保留1、已知R L =2Ω 、R 1=R 2=1 Ω、u s =51V 。
用倒推法求电流 i 。
(1.5A )2、用倒推法求电流I 5。
(2A)ΩI 5u3、4、图示线性网络N ,只含电阻。
若I S1=8 A ,I S2=12 A ,U x 为80 V ;若I S 1=-8 A ,I S2=4 A ,U x 为0。
求:I S1=I S2=20 A 时U x 是多少? (150V )5、电路如图3-5所示,用叠加定理求I x 。
6、电路如图3-6所示,用叠加定理求I x 。
图3-5 图3-67、用叠加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的电压U =____4V__。
7Ω2Ω6Ω3Ω2AU+-+-A A V 31,2===R S S u i u 响应时当,4A 2A V ===R S S u i u 响应时当,,3?,===R S S u i u A V 响应时求3,4+U S1RN 0U RS第四章:重点掌握:置换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戴维南等效电阻(端口输入电阻)的求法、一些等效变换规律和公式(电源等效互换)(1)置换定理:对于给定的任意一个电路,若某一支路电压为u k、电流为i k,那么这条支路就可以用一个电压等于u k的独立电压源,或者用一个电流等于i k的独立电流源,或用R=u k/i k的电阻来置换,置换后电路中全部电压和电流均保持原有值。
(2)戴维南定理:任何一个含源线性单口网络N,对外电路来说,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置换;此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外电路断开时端口处的开路电压u oc,而电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为零时端口的输入电阻(或等效电阻R eq)。
(3)戴维南等效电阻的求法:等效电阻为将单口网络内部独立电源全部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后,所得无源单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常用下列方法计算:①当网络内部不含有受控源时独立源全部置零后可采用电阻串并联的方法计算等效电阻。
②外加电源法(加电压求电流或加电流求电压),独立源置零后外施激励源。
③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独立源不能置零)(4)、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的等效互换abRu ocuab+-在做电路的等效变化时,注意图中电压极性和电流流向的关系。
scociuR1、将图题2-4所示各电路简化为一个电压源-电阻串联组合。
2、利用电源等效变换化简各二端网络。
22VV+-8Ω+-4Ωab(a)3、求各电路的入端电阻R i。
4、求各电路的入端电阻R i (提示:设控制量等于1)。
5、求各二端网络的R i。
6、求图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7、在下图电路中,ab 端口处的入端等效电阻 R in =_13 Ω__;R eq =_12 Ω__。
101066ΩΩΩΩ5ΩaR in8、画出图示电路的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
1Aa4Ω4Ω2Ab-a22Vb+a2Ω1A b9、在下图电路中,ab 端口处的入端等效电阻 R ab =_3 Ω_;R eq =_3 Ω__。
ba1Ω3Ω1Ω5Ω+-I eqR Ω4Ω4Ω58I10、求图示二端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 U -I- 2I +2Ω 2Ω 3Ω+ 4V -eqR Ω6Ω7.2Ω30Ω64Ω第六章:重点掌握:换路定理求动态元件储能的初始值(u C (0+)、i L (0+))、三要素法求一阶动态电路响应(1)换路定理:u C (0+) = u C (0-) i L (0+)= i L (0-)由换路前的电路(稳定状态:电容开路、电感短路),求出电容的开路电压u C (0-)和电感的短路电流i L (0-),然后利用换路定理得到u C (0+)、i L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