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华犯罪心理浅析
- 格式:docx
- 大小:52.65 KB
- 文档页数:10
媒体称周克华案五谜团未解曾邀女友观摩抢劫周克华抢劫张贵英新民周刊第33期封面3D解读周克华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周克华列为“嗜血屠夫”。
一个穷凶极恶的劫财者,专挑弱势平民下手,猛、准、狠,一枪爆头,扬长而去——见过冷血的,没见过这等冷血;见过凶残的,没见过这等凶残;见过人性灭绝的,没见过这等人性灭绝!盗亦有道。
贼亦有诫。
即使退一万步,退到盗贼的角度审视,周克华乃盗贼所不屑。
不杀降;不杀孕;不杀孺;不杀重病;不杀耄耋——无论加勒比,抑或西西里的盗贼,据说都有“职业底线”,是谓“恻隐之心”,但是周克华没有。
作为一种罕见的嗜血嗜腥生物,他已超出公众的认知能力之外。
为嗜血而嗜血,一轮一轮的劫财,只是刺激他一轮一轮地嗜血;为杀人而杀人,为分享杀人炫技,居然邀请女友现场观战……究竟是什么土壤,培养了如此腥膻的杀手?究竟是什么环境,催生了一颗如此阴鸷的心?近代家族史找不出周克华的嗜杀基因。
中小学教育也没有周克华的受虐记载。
家庭、邻居、同学、工友——并没有明显刺激他成魔成妖的动因。
是的,他曾因枪案而有牢狱记录,但就连他本人都不认为是冤案,难不成他觉得他是应该天然地非法拥有枪支?是一种变态?还是人格障碍?周克华成魔的未解之谜太多。
然而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定性量化的。
为深度解读周克华的嗜血成因,为尽可能破译周克华的心魔密码,《新民周刊》记者多方寻访社会心理学家、犯罪心理学家、刑侦技术专家、犯罪与刑事政策研究专家,奋力进入周克华的3D 内心——为社会、为未来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主笔胡展奋)五大未解之谜“走错了。
”——这是悍匪周克华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他的遗留物包括一副墨镜、两张电影票、两把手枪、三个弹夹、62发子弹、1万多元现金,还有五大谜团。
首席记者|杨江清晨的枪声不代表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终结。
8月14日6点50分,悍匪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莴笋沟一个巷道内被警方击毙,他的遗留物包括一副墨镜、两张电影票、两把手枪、三个弹夹、62发子弹、1万多元现金,还有围绕他的一堆待解之谜。
十恶不赦的平头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播到腾讯播到腾讯南京1·6案后警方发布的通缉令。
播到腾讯播到腾讯播到腾讯播到腾讯重庆警方发布嫌犯周克华的通缉令。
从2004年至今,平头男周克华先后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作案8起,8人死于其枪下。
其中仅在长沙就作案4起,夺去3条人命。
目前,公安机关已经将重庆8·10枪击案与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并案处理,且已查明嫌疑人周克华的真实身份。
昨日,湖南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湖南警方正与重庆警方一起合作侦办此案,湖南警方早已在重庆部署警力,因为这里是嫌疑人最开始作案的地方。
本报记者张祥实习生王亮曾琪长沙报道重庆2004年4月22日12:00江北区——枪杀取款女职员重庆市某酒店两位女职员到位于江北区红旗河沟的工商银行五黄路分理处取款后,被持枪歹徒抢劫,歹徒开枪打死1人、打伤1人后逃逸,抢走现金7万元。
(警方判断:歹徒使用自制手枪,从枪击情况来看,犯罪嫌疑人十分凶残,从背后尾随受害者,直接向头部开枪。
)2005年5月16日9:30沙坪坝区——枪杀取款夫妻沙坪坝区汉渝路一牛肉面馆前,一对刚从银行出来的夫妇遭到枪支射击并被抢走皮包,内有17万元现金。
枪声惊动一过路男子,歹徒顺势向该男子射击,最终造成两死一伤。
(警方公布嫌疑人形象特征:男,36岁左右,身高1.72米左右,体态粗壮,平头,方圆脸。
)2012年8月10日9:34沙坪坝区——枪杀公司女出纳沙坪坝区中国银行一储蓄所门前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周克华持仿五四式手枪杀死1人、杀伤2人,抢走死者浅黄色女式单肩大挎包,逃离现场后,搭乘摩的逃逸。
据悉死者为某公司女出纳。
[延伸阅读]周克华或涉另一惊天重案据《新快报》2009年3月19日19时42分,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的某驻渝部队营房,一名歹徒蒙面持枪袭击致1名哨兵身亡,随后抢走步枪1支。
昨日,有接近重庆警方的人士称,周克华已被确定为此案疑犯。
2009年3月19日,一蒙面歹徒出现在该部队大门前,他拿枪向身背步枪的值班哨兵连开两枪,哨兵胸部中弹,倒在地上。
周克华犯罪心理浅析医学影像学2015级8班李择适目录一、案情简介 (2)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分析 (6)三、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分析 (8)四、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变 (9)1一、案情简介1、周克华简介周克华,男,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公安部A级通缉犯。
自“1·6南京枪击抢劫案”后,公安部明确:“1·6”南京枪击劫案,与此前湖南长沙、重庆发生的6起持枪抢劫杀人案,均系同一犯罪嫌疑人所为。
2012年8月10日,上午9点34分,此案犯在重庆沙坪坝区凤鸣山康居苑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前实施枪击抢2劫,当时造成一死两伤。
后警方查证明确:案犯系周克华,男,1970年2月6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二塘村人,身高1.67米,曾因贩卖枪支服刑。
2012年8月14日凌晨6时50分,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一带被警方击毙。
2、案情简介•重庆:2004年4月22日中午12时左右,重庆市某酒店的出纳和会计两名女职工,到江北区五黄路分理处取款后,被持枪歹徒抢劫,歹徒开枪打死1人、打伤1人后逃逸,抢走现金7万元。
•重庆:2005年5月16日上午9点35分左右,重庆沙坪坝区汉渝路一牛肉馆前发生一起持枪杀人抢劫案件。
犯罪嫌疑人尾随2名取款人员(系一对夫妇),开枪打死2名取款人员,在抢走2名取款人员的17万元现金后逃逸。
枪声惊动一过路男子,犯罪嫌疑人顺势向该男子射击将其打伤。
•重庆:2009年3月19日2009年3月19日晚上7时42分许,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的成都军区驻渝部队十七团营房门口,站岗的十八岁哨兵韩军良(音),被凶徒开枪杀死,他手中的自动步枪被抢3走,另一赶来查看的哨兵遇袭重伤。
行凶者事后在逃,警方把案件列作恐怖袭击,特种部队日以继夜,全城地毯式搜查缉凶。
•长沙:2009年10月14日长沙市天心区南郊公园山坡上发生一起枪击案,遇害人李成寿身中6枪,身上20元钱未被抢。
[6]•长沙:2009年12月4日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新姚路口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持枪杀害从银行取款出来的郭某,抢走现金4.5万元。
连环杀手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18期文/阿碧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名以上连环杀手在逃,仅在美国就有30名之多。
2012年8月14日,在逃多年的连环杀人凶手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一带被警方击毙。
周克华是近年来我国境内最可怕的一个连环杀手。
从2004年至今,周克华涉嫌先后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作案,11人死于其枪下。
令人们感到恐惧的是,周克华作案大多是枪击受害者头部要害部位,令受害者没有生还的机会。
司法专家表示,大多数连环杀手像周克华一样,都有一颗冷酷的心。
这些连环杀手为何心理冷酷到变态的地步?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识别并抓获隐匿的连环杀手?要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则需要借助现代犯罪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连环杀手有心理障碍面对自己的同类蜕变成残忍冷血的连环杀手,人们除了识别、躲避、追捕、消灭,其实可以有更加积极的应对方法,那就是研究其犯罪心理。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人员近期对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该实验室主任菲吉-奥斯特罗斯基介绍说,研究人员对阿尔莫罗亚德华雷斯重刑犯监狱的犯人进行行为测试,建立其行为与大脑的联系,然后比较他们与普通杀人犯及正常人在处理问题上的不同。
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他们成为连环杀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过性或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脑机能出现紊乱;二是较高比例的连环杀手脑部受过创伤;三是先天妄想型人格。
研究还发现,该监狱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喜欢寻求刺激,并且这种性格倾向可追溯到童年时期。
有的犯人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过吸食毒品的记录,有的犯人很小就表现出暴力倾向,例如把猫放进微波炉等。
很少有连环杀手的杀人动机是在长大后才突然出现的,他们从少儿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犯罪的诱因。
比如,记者追溯周克华的成长经历发现,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长期不和,居住地离村子较远而缺少友谊,从小就比较孤僻。
公共政策论文论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以周克华事件、虐童事件为例一、社会安全感(一)概述。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认识的整体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对社会稳定性、秩序性的一种感性认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秩序的永恒追求。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安全感的缺失是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
早在1943年,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二)幸福丹麦,源于安全感。
最近,联合国携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发布《20xx年至20xx年连续十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每年一度的社会公众安全感满意度问卷调查活动。
此项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
调查方式一是专业机构调查,委托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天津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以电话访问、入户走访、偶遇访谈等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二是函询调查,以委托调查机构送达函询问卷的方式,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进行评价。
三是特定人员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级公安机关特邀监督员、社区工作者、机动车驾驶员等对公安工作进行评价。
四是网络调查,在北方网开设“津城百姓评公安”专栏,请广大网民对本市社会治安状况和公安民警的工作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也逐年提升。
开展安全感满意度问卷调查是公安机关主动听取社会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更是检验民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社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向平安社会的目标发展。
后周克华时代:我们应该思考什么?作者:陈红来源:《社会与公益》2012年第10期8年间,他辗转多地一次次在光天化日的闹市,公然举起杀戮之枪。
10条无辜的生命葬送在他的枪口,更多的生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一枪爆头,没有怜悯,毫无顾忌。
在他眼里,只有钱,已经没有了人——这是多么深不见底的人性幽暗!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沉默寡言的底层青年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嗜血屠夫”?在第一次举起枪之前,究竟有没有人注意到他发生嬗变的迹象,直至一步步滑向灵魂的深渊?当他终于暴毙街头,当他没有灵魂的生命最终被枪夺走的时候,故事却没有落幕,井喷的质疑伴随着围观的娱乐,留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时代命题?事件回放2004年—2012年,周克华在江苏、湖南、重庆等地多次作案,8年间,涉案9起,杀死10人,杀伤多人,抢劫巨额现金,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被列为公安部A级通缉犯。
2012年8月14日凌晨6 时50分,犯下累累罪行的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被公安民警成功击毙。
周克华被击毙后,公众对周克华死讯的质疑一直未见平息,反而从最初的“被击毙还是自杀”,升级到“死的到底是不是周克华本人”?随后,关于案件侦破的各种质疑也不绝于耳。
其家人与女友也都相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更离奇的是,周克华被击毙的地方也成为“风景名胜”,有专门的讲解员,而周躺在地上的姿势,也成为许多人竞相模仿的目标。
周克华涉案目录重庆:2004年4月22日枪杀取款的出纳和会计两名女职员,抢走现金7万元重庆:2005年5月16日枪杀取款夫妇,抢走现金17万元重庆:2009年3月19日枪杀一名哨兵,抢走自动步枪一支长沙:2009年10月14日枪杀一名进城农民,农民身上20元钱未被抢长沙:2009年12月4日枪杀一名取款男子,抢走现金4.5万元长沙:2010年10月25日枪杀一名公司经理,抢走手提电脑一台长沙:2011年6月28日枪击一名车主,致其头部、腰部负伤南京:2012年1月6日枪击一名公司取款人,抢走19.99万元重庆:2012年8月10日枪杀一名公司女出纳、一名铁警,抢走现金25万元被枪改变的人生“悍匪”周克华跌宕起伏的人生,缘于枪,也终结于枪。
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与探讨【摘要】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周克华犯罪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首先对周克华的犯罪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犯罪行为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经历。
接着对周克华的犯罪心理进行解剖,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特征。
随后探讨了周克华犯罪行为的动机,分析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潜在原因。
在对周克华的犯罪行为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针对周克华这类犯罪行为的心理学预防策略,旨在预防类似犯罪再次发生。
文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探讨了周克华犯罪案例在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启示和反思,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探讨、背景、心理解剖、行为动机、预防策略、理论反思、总结1. 引言1.1 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与探讨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深入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动机以及犯罪行为的原因,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犯罪现象。
周克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犯罪案例,他的犯罪背景、心理以及行为动机都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周克华的犯罪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探究其犯罪背景、心理因素以及犯罪动机,同时提出针对周克华案例的犯罪心理学预防策略,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反思,探讨其在犯罪心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通过对周克华案例的犯罪心理学分析与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更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周克华犯罪背景分析周克华是中国某城市的一名普通市民,曾在一家小型企业担任技术员工。
他从小家境贫困,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成长过程中,周克华经历了家庭暴力、生活困苦等各种艰辛,导致他内心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愤怒情绪。
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中遭遇了一系列失败和困难,周克华逐渐感到自己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摆脱贫困和困境。
在这种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周克华逐渐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和仇恨情绪。
[方案]反侦察技巧反侦察技巧反侦察细节一:精心选择作案地点野外生存从不住旅店案件发生以后各地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特点进行了总结。
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认为,周克华性格孤僻,不接触人群,反侦查能力很强,居住的地点往往选择在山上或者荒山野岭,这样的话公安机关进行排查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
专家表示,周克华作案时一般都选在繁华城市的复杂地段,这样一来警察不方便开枪,否则容易伤及老百姓。
作案之前用很长的时间踩点,作案中又换乘交通工具,比如说摩的换汽车,汽车换摩的,再步行,遇到交通拥堵时也方便逃跑,给警方追捕造成困难。
同时,周克华大跨度大区域的作案,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长期习惯野外生存,案发后长期生活在山区,躲避警方抓捕。
周克华作案地点选择地形复杂、人员较多、交通便利的地区,便于作案后迅速逃跑,这给追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根据周克华作案的重庆、长沙和南京三个城市分析,这些城市都有崎岖的河道、复杂的地形,周边还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便于躲藏。
此次追捕周克华的过程中,重庆警方在该市沙坪坝区歌乐山山洞发现了周克华的疑似藏身地。
而今年1月15日,在南京劫案发生后的第9天,武警江苏总队官兵曾找到一个他藏匿的窝棚。
据了解,周克华从来不住旅店,以逃避身份检查,其野外生存能力非常强。
郑洪广分析,这么做,可以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不暴露身份。
反侦察细节二:擅于易装极不容易被辨认在年初南京枪击案中,有媒体披露案发的监控画面,“前后短短的1分钟时间内,前一幅画面中,周克华手提的是一个洋河蓝色经典的纸质袋子……在后一幅画面中,他已经把洋河酒手提袋扔掉了,换成了一个深色的貌似布质的手提袋”。
易装是周克华经常采取的逃跑措施。
多次录像显示,他在逃跑中摘下墨镜变装,有时还会给装钱的袋子换包装。
此外,监控录像表明,周克华很难出现正脸,看到的多是一个宽肩膀的背影。
对此,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师郑洪广分析,周克华的这些举动,让警方无法确定其正面照片,因此给抓捕带来难度,同时,他也上网关注最新的消息,所以警方怕惊动他一度连照片都没公布。
浅析重大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以周克华为例张跃洋于逸凡侍继来摘要:高智商、高伪装能力犯罪是恐怖的,也是社会的一大隐患。
而我们现在所能防备的,仅仅是需要社会司法的公正和道德教育的加强,让人们心中不要滋生出反社会人格。
当然每个人都有情感崩溃和轻微的变态心理,这都是情有可原的,本文将以周克华为例,引导民众从心理上控制自己的本能欲望,不要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悍匪;犯罪;心理;分析一、周克华经历概述出生:1970 年2月6日。
幼时:性格孤僻,喜欢看武侠和侦探小说。
15岁:调戏妇女被治安拘留,初中开始和父亲一起在江边装河沙挣钱。
25岁:因为河沙厂被包了,只好走出山村外出务工。
26岁:和一徐姓女子结婚,开始在距二塘村50公里外的长生镇租房住。
30岁:在武汉被查出非法持有枪支,拒缴并开枪,处劳教两年。
34岁:第一次出手,枪杀一名女性,抢走7万元。
35岁:因在云南贩卖枪支被判3年。
39岁、41岁、42岁多次作案。
死亡:2012年8月14日,于重庆被击毙。
从周克华的经历中大致的可以发现周克华的经历是有些波折的,其生活在前半生是比较平稳的,在30岁以后,其不安定的程度开始加深,在作案之后达到一个顶点,但是在35岁时因被抓开始有所降低,但是其出狱之后有回归这个顶点,并保持到其死亡,大致曲线是这样的:这些转折点也应当有其意义。
如15岁的那次拘留,就很可能对其内心产生了一定的阴影,而30岁被抓则是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以一般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现象提供的思路分析(一)认知角度的缺乏从认知角度上,其对法律的规范性了解度的确不够。
其屡次作案,并且明目张胆的在闹市区抢劫杀人之后逃离,他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就算这样猖狂作案,也可以逃离法律的惩罚。
其次就是其在幼年时,家境贫寒,自己和父亲一直都在辛苦工作来维持基本的生活。
贫穷成为了其心理障碍的一部分,当其在长大之后再次遇到这种贫穷的情况时,其对金钱的匮乏感使其意识不到自己病态的对财富的索取,为了金钱不顾他人的死活。
作者: 袁源
作者机构: 西安政治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出版物刊名: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页码: 36-3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侦查工作 反侦查行为 周克华案
摘要:反侦查行为是指作案人在作案前后为了掩盖犯罪行为、逃避法律制裁,针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而实施的一系列对抗行为。
因其主体的智能型、行为的对抗性和手段的多样性,不但使案件变得扑朔迷离,而且使侦查工作常常处于久侦不破的境地。
苏湘渝特大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案犯周克华,正是因其在作案前后精心策划实施了各种反侦查行为才得以逃避侦查,隐匿八年之久。
该文以周克华案为视角,通过分析周克华反侦查行为的表现,揭示反侦查行为对当前侦查工作的几点启示。
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与探讨摘要 2012年南京“1.6”杀人抢劫案告破,此案的告破标志着震惊中外的周克华的系列杀人抢劫案“传奇”的结束。
周克华的犯罪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我们抚平伤口的时候,不得不去探讨周克华究竟是如何实施犯罪过程的,他的犯罪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犯罪动机又是什么,以及对我们以后开展犯罪预防工作有何启示。
鉴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周克华的犯罪案例进行深入的犯罪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和探讨,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周克华犯罪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周克华自2004年“4.22”案开始,至2012年南京“1.6”案终,在长达七年半的时间内,他犯案8起,抢劫现金48.5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致8死3伤。
在中国建国后的犯罪史上都可以说是大案要案,周克华系列杀人抢劫案曾经震惊中国,引得部分城市市民胆战心惊。
可以说周克华是一个悍匪,是一个杀人狂魔。
2012年8月14日早晨6时50分,悍匪周克华终于被击毙!大快人心。
在兴奋之余,专家学者对周克华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作案有何特点,他有何人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他为什么要犯下这滔天罪行。
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观点。
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吧。
社会学家会认为社会不公,家庭管理不严,不良社会环境最终导致了周克华的犯罪,政治学家会认为政府措施不力,警察消极怠工助长了周克华的嚣张气焰。
但在我看来,人的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不管周克华为何杀人抢劫,我们都可以确定的是这与他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希冀通过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周克华案进行分析探讨。
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动机、犯罪人格的形成以及不同类型犯罪人和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的一门或然学科。
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周克华犯罪案例分析与探讨【摘要】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周克华犯罪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在介绍了周克华案件的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分别概述了周克华犯罪案件的概况,犯罪心理学视角的分析,周克华的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动机的探讨以及周克华的行为表现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犯罪心理学对周克华案件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做出了总结。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学在犯罪案件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为预防和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 周克华案件, 分析, 探讨, 心理特征, 犯罪动机, 行为表现, 启示, 研究方向, 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周克华是中国近年来犯罪案件中备受关注的一宗案件,其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研究。
周克华案件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小城市,但却涉及到了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此案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案例。
通过对周克华犯罪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从而为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周克华案件的背景介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案件的发展过程和相关情况,还可以为我们深入分析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周克华案件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他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和行为表现,同时总结犯罪心理学对周克华案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周克华犯罪案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剖析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动机、个人特征以及行为表现,揭示犯罪者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点。
通过研究周克华案件,我们旨在探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进一步完善犯罪心理学理论体系,促进社会治安和法律秩序的维护。
周克华犯罪心理浅析
医学影像学2015级8班
李择适
目录
一、案情简介 (2)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分析 (6)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分析 (8)
四、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变 (9)
1
一、案情简介
1、周克华简介
周克华,男,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公安部A级通缉犯。
自“1·6南京枪击抢劫案”后,公安部明确:“1·6”南京枪击劫案,与此前湖南长沙、重庆发生的6起持枪抢劫杀人案,均系同一犯罪嫌疑人所为。
2012年8月10日,上午9点34分,此案犯在重庆沙坪坝区凤鸣山康居苑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前实施枪击抢
2
劫,当时造成一死两伤。
后警方查证明确:案犯系周克华,男,1970年2月6日出生,汉族,初中文化,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镇二塘村人,身高1.67米,曾因贩卖枪支服刑。
2012年8月14日凌晨6时50分,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一带被警方击毙。
2、案情简介
•重庆:2004年4月22日
中午12时左右,重庆市某酒店的出纳和会计两名女职工,到江北区五黄路分理处取款后,被持枪歹徒抢劫,歹徒开枪打死1人、打伤1人后逃逸,抢走现金7万元。
•重庆:2005年5月16日
上午9点35分左右,重庆沙坪坝区汉渝路一牛肉馆前发生一起持枪杀人抢劫案件。
犯罪嫌疑人尾随2名取款人员(系一对夫妇),开枪打死2名取款人员,在抢走2名取款人员的17万元现金后逃逸。
枪声惊动一过路男子,犯罪嫌疑人顺势向该男子射击将其打伤。
•重庆:2009年3月19日
2009年3月19日晚上7时42分许,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石桥铺的成都军区驻渝部队十七团营房门口,站岗的十八岁哨兵韩军良(音),被凶徒开枪杀死,他手中的自动步枪被抢
3
走,另一赶来查看的哨兵遇袭重伤。
行凶者事后在逃,警方把案件列作恐怖袭击,特种部队日以继夜,全城地毯式搜查缉凶。
•长沙:2009年10月14日
长沙市天心区南郊公园山坡上发生一起枪击案,遇害人李成寿身中6枪,身上20元钱未被抢。
[6]
•长沙:2009年12月4日
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新姚路口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持枪杀害从银行取款出来的郭某,抢走现金
4.5万元。
•长沙:2010年10月25日,10·25湖南长沙枪击案
在长沙市雨花区东二环一段220门前,嫌犯枪杀湖南环城经贸公司经理肖某,抢走其手提电脑一台。
公安机关根据分析,将该案与2009年长沙市系列枪击抢劫案并案侦查(南郊公园案、"12·04"芙蓉南路银行案)。
•长沙:2011年6月28日,6·28湖南长沙枪击案
天心区桂花坪黑梨路一基建工地附近,一名48岁的长沙市男子张某被一男子开枪击伤,致头部、腰部负伤。
伤者当时开了一辆雷克萨斯轿车,下车后中枪。
4
•南京:2012年1月6日,1·6南京枪击抢劫案
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和燕路一农业银行发生持枪抢劫案。
一男性犯罪嫌疑人持枪打死某公司提款人,抢走19.99万元
现金后逃窜。
•重庆:2012年8月10日,8·10重庆枪击抢劫案
上午9时34分,重庆沙坪坝区凤鸣山康居苑中国银行储蓄所门前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
嫌犯打死2人(重伤者廖德应于8月16日凌晨被确定为脑死亡,22日中午出现多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打伤1人,抢走死者浅黄色女式单
肩大挎包,逃离现场后,搭乘“摩的”逃逸。
•8.10重庆案发现场及后续工作
逃逸后,其在警方的搜捕过程中,大约就是8月10日中午1点左右,一位铁路警察身中三枪,2小时后才被发现在草丛中的尸体。
后经重庆警方证实这名铁警已经牺牲。
2004年以来,周克华在江苏、湖南、重庆等地多次作案,杀死杀伤多人,抢劫巨额现金。
案发后,公安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采取一切措
5
施,尽快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
与周克华相关的一系列案件震惊全国。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
周克华小的时候体弱多病,中考落榜后,周克华就去打工了。
他曾经想当兵,但是想当兵体检没通过。
为了克服自己体弱多病的体质,周克华开始以常年冷水澡、四季裸睡的方式寻求改变。
这一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
他瘦弱的身体,开始“相当有劲”。
周克华长期用铁锹装沙,手臂肌肉很结实,况且他在沙场劳动时,经常在河边用小石子练射击,最关键的是他对各式各样的枪很有研究。
这也解释了周克华的枪法为什么这么准。
2、社会环境因素
从小被溺爱,家庭贫困
周克华的母亲嫁到周家时已是二婚了。
小时候父母对周克华很溺爱。
即使他犯了错,父母亲也不会教训他。
他们一家人也从来不跟亲戚朋友走动的。
因外来户等原因,周家在村内很低调,与邻里走动极少。
村内红白喜事,周家从不参与。
即便是周父结婚时,他也未邀请村邻,“连一桌酒席都没办”。
婚后,周正喜夫妇常年吵架,吵架主要因生活贫困。
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克华慢慢长大。
6
生活贫困,疲于奔波
18 岁左右,周克华开始和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一样,去嘉陵江河边“上沙”( 采沙 ),获取每天 30 多元的报酬,这一干就是 10 多年。
后来,“上沙”的活被一位老板承包之后,周克华开始跟其二伯父家中的哥哥到重庆火车北站干活,负责装卸货。
在此期间,认识了女朋友并与其结婚生子。
再后来,周克华又干起了中巴车司机,而后,因一次超载事故,周克华被扣了车,丢了饭碗。
不久后,妻子也与他离婚。
直至上世纪 90 年代末,因为“说不清”的原因在武汉被抓。
3、心理因素
性格孤僻
小时候的周克华很老实,从不招惹别人,别人也不会欺负他。
其他的小朋友喜欢钓鱼、抓青蛙,但周克华看起来没什么爱好,总是独来独往,放学后一般就回到家中,自己玩自己的。
“他性格非常内向,” 63 岁的陈启厚老人说,因为他记得,见了面周克华从来不主动打招呼。
喜欢阅读侦探推理小说
据媒体报道,周克华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那些侦探推理类小说,尤其是凶杀案小说。
他常常将自己幻想成小说中的角色。
“那
7
时候一天可赚十几元钱,他有了钱就马上去买这一类小说看,如果手头紧,他就上街租小说,都是侦探破案类的,他从来不看其他的书。
”另一位曾跟周克华一起装沙的工友说。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分析
1985 年中学毕业,周克华未考上高中。
闲了一年后,16 岁的他来到了渝中区牛角沱江家友巴渝建筑公司打工。
也就在这一年的3 月,周克华因调戏妇女,被当时的江北县龙溪镇派出所治安拘留14 天。
大约 2000 年前后,周克华在武汉被查出非法持有枪支,周克华枪支被收缴时,曾经拒缴,并朝天开枪,而后又去警方处索要枪支,结果被判坐牢。
结婚次年夏,周克华远赴云南文山,购买了一支五四式手枪被抓。
最后由妻子缴纳罚款后方被释放。
抢劫、枪杀、蛰伏、再次作案,多起案件之后,周克华已经形成特有的犯罪节奏。
他习惯沿长江作案,喜欢选择地形复杂,交通便利,易于逃脱的城市。
在周克华一案中,他掠杀行为的强化物是金钱,还有作案成功带来的巨大满足感。
而就像成瘾行为一样,初期可能一点喜欢刺激的出现就能满足当事人,而时间长了需要更大更频繁的刺激才能激起当事人相同程度的满足。
对于周克华而言,作案的动机已经从之前的“为了钱而杀人”转变成了“为了杀人而杀人”。
8
四、犯罪心理的恶性转变
周克华是有控制错觉,虽然以前锒铛入狱过,但他本人会觉得那与自己的作案能力无关,并不是因为抢劫失误入狱,以后犯案自己也有能力甩掉警方追捕,因此不断犯案。
而不断加快的犯罪步伐可以看出周克华的心理变化。
一次次犯案的成功,让周克华的自我评价越来越高,对自己的作案能力也越来越自信。
一个人内心越膨胀,就越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也就越敢冒险。
周克华作案准备前奏逐渐缩短,到被捕前夕甚至预谋连续作案,这是由于自大使得周克华控制感增强,从而对风险的估计降低,从而越发“放肆”。
之前周克华防范心理很强,甚是小心谨慎,比如他在不同地方的步态都不同,在南京驼着背,在重庆像个瘸子。
而在被捕前夕,他的照片随处可见,而他竟在没有太多乔装的情况下公然出入商场和电影院,狂妄之心可见一斑。
“南京的案件我们当时没有把他抓到,周克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这让周克华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