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润湿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8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变形性能、水理性质等,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岩石力学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在岩石试件上施加轴向压力,当试件破坏时,记录破坏时的最大轴向压力,以此确定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
2. 岩石抗拉强度试验(劈裂试验):将岩石试件沿劈裂面进行拉伸,当试件破坏时,记录破坏时的最大拉伸力,以此确定岩石的抗拉强度。
3. 岩石变形试验:通过施加轴向压力,观察岩石的变形情况,分析岩石的变形规律。
4. 岩石水理性质试验:测定岩石的吸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和透水性等水理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岩石力学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岩样制备设备、量筒、天平等。
2. 实验材料:岩石试件、砂、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1)将岩石试件加工成标准尺寸,并对试件表面进行打磨。
(2)将试件放入岩石力学试验机,调整试验机夹具,使试件轴向压力方向与试件轴线一致。
(3)启动试验机,以一定的加载速度对试件施加轴向压力,当试件破坏时,记录破坏时的最大轴向压力。
2. 岩石抗拉强度试验(劈裂试验):(1)将岩石试件加工成标准尺寸,并对试件表面进行打磨。
(2)将试件放入万能试验机,调整试验机夹具,使试件劈裂面与试验机轴线一致。
(3)启动试验机,以一定的拉伸速度对试件施加拉伸力,当试件破坏时,记录破坏时的最大拉伸力。
3. 岩石变形试验:(1)将岩石试件加工成标准尺寸,并对试件表面进行打磨。
(2)将试件放入岩石力学试验机,调整试验机夹具,使试件轴向压力方向与试件轴线一致。
(3)启动试验机,以一定的加载速度对试件施加轴向压力,记录试件的变形情况。
4. 岩石水理性质试验:(1)测定岩石的吸水性:将岩石试件放入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记录试件吸水后的质量。
(2)测定岩石的软化性:将岩石试件浸入水中,记录试件饱和后的抗压强度。
3.2 聚表剂改变岩石润湿性能力评价储层岩石润湿性是一种综合特性,决定着油藏流体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原始分布状态,润湿性的变化将影响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
在注水的情况下,岩石孔隙内有油水两相共存,究竟是水附着到岩石表面把油驱出,还是水只能把孔隙中部的油挤出,这主要是由岩石的润湿性决定的。
3.2.1 润湿性的基本概念润湿性的定义为:一种流体在其它非混相流体存在条件下,在固体表面展开或粘附的趋势。
在岩石-油-水体系中,其中一种流体在其分子力的作用下,沿固体表面驱走另一种流体的现象,它反映了固体表面对液体的亲合或憎离特性。
将一滴液体滴在物体表面上,如果液体能在表面迅速铺开,说明液体润湿固体表面,如果液滴不散开,则说明液体不能润湿固体表面。
在讨论润湿现象时,通常总是指三相体系:一相为固体,另一相为液体,第三相为气体或另一种液体。
说某种液体润湿固体与否,总是相对于另一相气体(或液体)而言的。
如果某一相液体能润湿固相,则另一相就不润湿固相。
润湿具有选择性和相对性[76]。
3.2.1.1 润湿程度的表征润湿性是岩石的基本特性之一,对油气水在孔隙中的分布、驱油效率、最终采收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需要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岩石润湿程度,一般用润湿角或附着功来表示。
(1)润湿角通过液-液-固或气-液-固三相交点作液-液或液气界面的切线,切线与固-液界面之间的夹角成为润湿接触角,用θ表示,并规定θ从极性大的液体一面算起,它的大小表征岩石表面为液体选择润湿的程度。
按照润湿角的不同将岩石润湿性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当θ<90°时,水可以润湿岩石,岩石亲水性好或称水湿;②当θ=90°时,油、水润湿岩石的能力相当,岩石既不亲水也不亲油,为中性润湿;③当θ>90°时,油可以润湿岩石,岩石亲油性好或称油湿。
(2)附着功27附着功是指将单位面积的固-液界面在非湿相流体中拉开所作的功。
实验八矿物润湿性的测定—接触角法一、实验目的本实验包括矿物润湿接触角和溶液表面张力测定两部分内容。
通过测定与计算,了解和掌握:(1)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天然可浮性;(2)矿物表面的润湿性是可以调节的;(3)从实验认识矿物表面润湿性与可浮性的关系,并通过调节来改变各种矿物表面的润湿性;(4)测定接触角和溶液表面张力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1.润湿角测定原理本实验测定方法是:分别在洁净的矿物磨光片表面和经过选矿剂处理的矿物磨光片表面上滴上一个水滴,在固—液—气三相介面上,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接触角。
然后用聚光灯通过显微镜在屏幕上放大成像,用量角器直接量得接触角的大小。
2.溶液表面张力测定原理—最大气泡压力法设毛细管的半径为r且毛细管刚好浸入液面,则气泡由毛细管中逸出时的最大附加压力为:(8-1)(8-2)式中Dh为U形压力计所显示的液柱高差;r为U形压力计内的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对于直径一定的毛细管有:(8-3)该式是最大泡压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基本关系式。
式中K称为仪器常效。
其值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如水)标定出。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1、润湿角测定仪(见图8-1);2、最大气泡压力法表面张力测定装置(见图8-2);3、样品:方铅矿(黄铜矿)和萤石矿磨光片;4、药剂:丁黄药、油酸钠、NaOH等;5、工具:各种玻璃器皿。
图8-1润湿角测定仪结构图1-测微鼓轮,2-调焦手轮,3-测量显微镜,4-升降手轮,5-固定手轮,6-底座,7-调平手轮,8-横向移动手轮,9-样品盒,10-照明光源,12-电源图8-2最大气泡压力法测量表面张力装置图1-毛细管;2-有支管的玻璃试管;内装溶液2a ;支管2b与压力计及控压系统相连;3-恒定2a 温度的水槽;4-双管压务计;5-滴水减压系统;6-体系压力调整夹子;7-烧杯四、实验步骤1.润湿角测定步骤(1)清洗矿样:将萤石、方铅矿(黄铜矿)的磨光片在2000号金相砂纸上擦干净(抛光、去氧化膜)放入2-5%的NaOH溶液中煮沸2~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置入存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待用;(2)配药:取丁黄药和油酸钠分别配成浓度为3克/升水溶液备用;(3)矿物在纯水中接触角的测定:将净化后的光片用滤纸吸干其表面水份,放在样品盒子上,接通电探11,调焦距2,找出矿物表面成像图。
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维持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油气储量的持续利用,是维持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油气藏开发中,油藏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是实现有效抽取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油藏油气储量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控制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已成为提高油藏储量利用率的研究重点。
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主要包括对自然条件影响因素进行控制,采用技术手段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并利用化学药剂对岩石表面润湿性进行处理。
首先,应掌握油藏岩石表面的自然条件。
油藏区的温度、压力、化学环境等因素,可以影响油藏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其次,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例如,针对湿性油藏,采用喷气钻井工艺,利用高压气体将水洗和海绵岩中的水去除,以减少岩石表面润湿性;针对干性油藏,可应用气雾剂等表面活性剂来增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采用岩石剥蚀抑制剂对深层活性岩石表面进行润湿性控制等。
最后,可采用化学药剂处理,利用溶剂或渗透剂等,对油藏岩石表面进行润湿性控制,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进而提高油藏储量利用率。
研究表明,正确控制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可以节省投入,提高油藏抽油率。
因此,应在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测量和控制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分析其影响因素,实现油藏开发效果的提高。
针对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技术手段有很多,但不同的技术手段适用的油藏类型、操作条件和投入量都是不同的。
为此,可以考虑利用数学方法,建立油藏类型、技术手段、投入量与表面润湿性之间的评价模型,以辅助决策。
另外,还要考虑建立相关的技术规范,明确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方法的要求,以保证油藏开发效果。
对于应用经济高效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油藏储量利用率,应进一步加强研究。
今后,可重点研究岩石表面的自然条件变化规律,全面掌握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新科技技术手段,结合测量和模拟技术,发展新型有效技术,改进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方法;研究不同操作条件下,化学药剂选择和使用方法,发展理论和实践技术,提高油藏储量利用率;加强技术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并采取有效的现场控制措施,以保证技术及时有效地应用于油藏开发中。
中国石油大学 渗流物理 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同组者: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3.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界面张力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D htg22=θ式中, θ—润湿角,°;h —液滴高度,mm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图1 投影法润湿角示意图 2.悬滴法测定液滴界面张力悬滴法适用于密度差较大的测定液-液或气-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测量范围为10-1~10-2 mN/m 。
液体自管口滴落时,当液滴接近最大直径时,用光学设备记录下液滴图像。
测量液滴的相关参数,利用下式计算界面张力:, 21ρρρ-=Δ, esn n d d S =式中,σ—界面张力,mN/m ;2egd Hρσ∆=21ρρ、—待测两相流体的密度,g/cm3;ρ∆—两相待测试样的密度差,g/cm3;e d —实际液滴的最大水平直径,cm ;sn d —从液滴底部算起,高度为e d n10高度处液滴的直径,cm ;n S —液滴e d n10高度处的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H —液滴形态的修正值,由n S 查表得到。
a )烧杯中气泡或液滴形状 (b ) 气泡或液滴放大图图2 悬滴法测界面张力示意图三.实验仪器图3 HARKE-SPCA 接触角测定仪器四.实验步骤1.将直流电源的插头一端插入接线板内另一端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内。
2.将通讯线连接主机与计算机COM2通讯口。
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一、试验目的通过测定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了解岩石的水理性质,并可计算得到饱水系数,判断岩石中大、小开孔隙的相对比例关系。
二、试验原理1.天然含水率是指天然条件下岩石自身所含有的水的质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2.岩石吸水率是指烘干试样在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岩石吸水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3.岩石饱和吸水率试验是指试样在强制状态下,岩石吸水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三、试验方法岩石天然含水率试验采用烘干法,岩石吸水率采用自由浸水法测定,岩石饱和吸水率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测定。
对于天然含水率的试件应采取保水措施,在采取运输储存和制备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不应超过1%,每个试件的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的10倍,每个试件的质量不得小于40g,每组试验试件的数量不宜少于5个。
对于吸水率试验每组试验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
四、仪器设备1.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砂轮机等;2.烘箱和干燥器;3.天平,精度0.01g;4.真空抽气设备等。
五、操作步骤1. 岩石天然含水率试验(1)在天然状态下制备试样,并对试验进行描述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
(2)天然试样称重后,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24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3)重复(2)程序,直到将试样烘干至恒量为止,即相邻24小时两次称量之差不超过后一次称量的0.1%。
2. 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1)将烘干称重后的试样逐步浸水,首先淹没试样高度的1/4,然后每隔两小时升高水面至试样的1/2和3/4处,六小时后全部浸没试样。
(2)试样在水下自由吸水48小时,取出后擦去表面水分,称重。
(3)用沸煮法或真空抽气法对试样进行强制饱和。
(4)当采用煮沸法饱和试件时,煮沸容器内的水面应始终高于试件,煮沸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
经煮沸的试件,应放置在原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取出,并沾去表面水分称量。
岩石体积密度、吸水率测试实验报告-回复1. 测定样品的岩石体积密度;2. 测定样品的吸水率。
实验原理:1. 岩石体积密度:将已知质量的岩石样品称重,然后根据样品的几何形状计算其体积,最后计算岩石的体积密度。
2. 吸水率:将干燥的岩石样品放入水中浸泡,并定时记录吸水过程中样品的质量变化,最后根据质量变化计算吸水率。
实验步骤:1. 测量样品的质量,并记录为m(g)。
2. 测量样品的几何形状(如长、宽、高),并计算出样品的体积V(cm³)。
3. 计算样品的岩石体积密度ρ(g/cm³),公式为ρ= m / V。
4. 用干燥的样品重量m1(g)并记录。
5. 将样品放入水中浸泡,计时开始。
6. 每隔一段时间(如10分钟)记录一次样品的质量,并持续浸泡一段时间(如1小时)。
7. 计算各个时间点的样品吸水量Δm(g),公式为Δm = m - m1。
8. 计算各个时间点的样品吸水率R(%),公式为R = Δm / m1 ×100%。
实验数据记录:样品质量m = 50g样品体积V = 30cm³第10分钟的吸水量Δm1 = 5g第20分钟的吸水量Δm2 = 7g第30分钟的吸水量Δm3 = 9g第40分钟的吸水量Δm4 = 10g第50分钟的吸水量Δm5 = 11g第60分钟的吸水量Δm6 = 12g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 岩石体积密度的计算:岩石体积密度ρ= m / V = 50g / 30cm³= 1.67 g/cm³2. 吸水率的计算:第10分钟的吸水率R1 = Δm1 / m1 ×100% = 5g / 50g ×100% = 10% 第20分钟的吸水率R2 = Δm2 / m1 ×100% = 7g / 50g ×100% = 14% 第30分钟的吸水率R3 = Δm3 / m1 ×100% = 9g / 50g ×100% = 18% 第40分钟的吸水率R4 = Δm4 / m1 ×100% = 10g / 50g ×100% = 20% 第50分钟的吸水率R5 = Δm5 / m1 ×100% = 11g / 50g ×100% = 22% 第60分钟的吸水率R6 = Δm6 / m1 ×100% = 12g / 50g ×100% = 24%实验结论:1. 样品的岩石体积密度为1.67 g/cm³。
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方法研究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方法研究1、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测试目的和意义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指的是油藏开发阶段岩石中原油与水分及酸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岩石表面润湿性对原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对岩石表面润湿性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应用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在油藏开发中的变化情况;二是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与原油流动特征之间的关系;三是油藏开发阶段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污染机理;四是可能引起岩石表面润湿性变化的相关因素。
2、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测试装置水槽和试油管2.1试油管由内径为160mm的硬聚氯乙烯塑料管( 1.6米)和支架构成。
通过向试油管中注入适量水(称之为试油管液),记录其内外表面所形成的水膜面积(单位m2)和破坏时间(称之为试油管损),通过公式:试油管损=(实际接触面积( m2)-实际破坏面积( m2))×100/(实际接触面积( m2)-1),即可得出试油管表面润湿性,并根据这一数值估算出地层水沿试油管的润湿运移能力。
2.2水槽它主要有底座、上口盖、两端、侧壁等部分组成。
将不同质量分数的(一般为30%)的水倒入水槽后,静止沉降4~6小时后取出观察其上表面水膜的厚度。
实验结果表明,水越清,粘滞性越强,则所形成的水膜越薄,且运移时间越短,说明岩石表面润湿性越好。
3、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技术3.1利用岩心样品来评价岩石表面润湿性3.1.1方法一首先需要选取一些较为典型的砂岩或者是页岩作为试件,将岩心切成薄片,然后再放入相应的润湿剂中浸泡,使其完全浸入润湿剂中,以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
2.2水槽它主要有底座、上口盖、两端、侧壁等部分组成。
将不同质量分数的(一般为30%)的水倒入水槽后,静止沉降4~6小时后取出观察其上表面水膜的厚度。
试验结果表明,水越清,粘滞性越强,则所形成的水膜越薄,且运移时间越短,说明岩石表面润湿性越好。
用亚甲基蓝吸附法测量油层岩石的润湿性用亚甲基蓝吸附法测量油层岩石的润湿性摘要:储层岩石润湿性影响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对原油开采过程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测量储层岩石润湿性的标准方法(Amott and USBM法)属于经验方法,包括在润湿相和非润湿相共存时让油、水两相相互驱替。
测量结果可能与流体的饱和度和实验过程有关,而产生某些不确定性。
本文提出根据亚甲基蓝在储层岩石表面的吸附面积分数,测量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该法具有一定的理依据,测量结果不受流体的饱和度和实验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储层岩石润湿性亚甲基蓝吸附一、前言储层润湿性表示油、水两相流体对固体表面粘附或铺展趋势的相对大小,如果油在储层岩石表面粘附或铺展趋势比水大,则为亲油;反之则为亲水。
储层润湿性决定了油、水在储层中的分布,对毛管压力和油、水的相渗透率具有重要影响,在储层评价、动态分析和制定开发方案中是一重要的物性参数[1,2]。
研究储层润湿性主要有接触角法 [3]、润湿指数法[1]和油滴粘附法[4]。
还有选择性吸附等方法[5-74] ,似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接触角法适合于平滑的单晶的矿物表面,有可靠的热力学依据,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受润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润湿指数法根据油、水在储层岩石中相互驱替能力的差异,归纳出的各种润湿性指数来量度储层的润湿性,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对比性而广为应用,但属于经验方法,难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油滴粘附法和接触角法类似,仅适合于平滑的矿物表面和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受润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比接触角法简便易行,可用著名的DLVO理论加以说明[8,9]。
在选择性吸附法方面,Torske Lisa和 Skauge Arne[5]基于正庚醇仅吸附于亲油性固体粉末表面,亚甲基蓝仅吸附于亲水性固体粉末表面,而且均服从Langmuir单分子吸附规律,提出根据它们各自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面积测量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Trbelsi [6]将其简化为测量固体表面与原油接触后正庚醇吸附面积的变化,测量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Dhtg22=θ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三.实验仪器四.实验步骤1.将直流电源的插头一端插入接线板内另一端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内。
2.将通讯线连接主机与计算机COM2通讯口。
3.打开接线板的电源开关。
4.旋转仪器后面的光源旋钮,顺时针旋转,看到光源亮度逐渐增强。
5.打开接触角软件图标。
6.开启视频。
7.调整滴液针头。
初次使用接触角测定仪对焦比较繁琐,首先向下移动滴液针头,停在变倍显微镜水平线以下的位置,然后旋转固定在上下移动器上的水平移动旋钮,左右调整针头,当软件图像显示窗口出现针头虚影时停止。
8.调整调焦手轮,直到图像清晰。
9.将显微镜放大倍数调整到1.5倍。
10.将吸液管吸满液体安装在固定夹上。
旋转测微头,液体将缓缓流出,形成液滴。
11.用脱脂巾擦干针头上的液体,再在工作台上放置被测的固体试样。
最好是长条的20×60mm左右。
12.点击配置栏,在试验设置对话框,在相关栏添入相关数值。
13.上升移动工作台至界面上红色水平线的下方(1mm左右)(见图3)。
14.旋转测微头,当针头流出大约3-5ul左右的液体时停止。
15.旋转工作台升降手轮,使试样表面接触液滴,然后下降一点。
液滴显示在视窗内(见图4)。
16.点击开始试验绿色三角形图标,试验将按照设置的时间间隔自动拍摄图像,直至完毕。
实验八、岩石吸水性测定一、实验目的煤和岩石吸水率分为强制吸水率和自然吸水率,煤和岩石自然吸水率是指煤和岩石在标准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固体质量的比值,煤和岩石强制吸水率是指煤和岩石在强制状态下最大吸入水的质量与试件固体质量的比值。
通过本实验,要了解煤(岩石)自然吸水率测试程序及测试仪器设备,掌握煤(岩石)自然吸水率测试过程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工具1、干燥器2、天平3、水盆三、实验原理实验的自然吸水率应按照下式计算:−1)×100%ωz=(M1M式中ωz—煤或岩石的自然吸水率;M—试件烘干后的质量,g;M1—试件自然饱和吸水后的质量,g。
四、实验步骤自然吸水率的测定(1)将试件放在105~110°C的烘箱中干燥24h,取出试件,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得M。
(2)在盛水容器中放置几根直径相同的玻璃棒,每根玻璃棒间距1~2cm,将岩块架在玻璃棒上,每个试件间距1~2cm。
(3)向容器中注水至试件的四分之一高度,以后每隔2h注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使容器液面升高数值等于试件高度的四分之一,直至最后液面高出试件1~2cm为止。
(4)24h后将试件取出,用湿毛巾擦去表面水分,第一次称重。
称重后仍放回盛水容器中,以后每隔24h称重一次,直至前后两次质量差不超过0.01g为止。
最后一次的称重即为试件吸水后的质量M1。
五、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六、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带入上述公式得:−1)×100%ωz=(M1M=1.56%即所测试件的自然饱和吸水率为1.56%。
七、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会了如何测定煤和岩石的含水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且了解到自然吸水率与强制吸水率的不同之处。
煤岩物理性质的研究对于井下环境的判断有重大影响,做好基础研究是矿山安全的重要保障。
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一、试验目的通过测定岩石天然含水率、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了解岩石的水理性质,并可计算得到饱水系数,判断岩石中大、小开孔隙的相对比例关系。
二、试验原理1.天然含水率是指天然条件下岩石自身所含有的水的质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2.岩石吸水率是指烘干试样在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岩石吸水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3.岩石饱和吸水率试验是指试样在强制状态下,岩石吸水量与试样固体质量比的百分数。
三、试验方法岩石天然含水率试验采用烘干法,岩石吸水率采用自由浸水法测定,岩石饱和吸水率采用煮沸法或真空抽气法测定。
对于天然含水率的试件应采取保水措施,在采取运输储存和制备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不应超过1%,每个试件的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颗粒的10倍,每个试件的质量不得小于40g,每组试验试件的数量不宜少于5个。
对于吸水率试验每组试验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3个。
四、仪器设备1.钻石机、切石机、磨石机、砂轮机等;2.烘箱和干燥器;3.天平,精度0.01g;4.真空抽气设备等。
五、操作步骤1. 岩石天然含水率试验(1)在天然状态下制备试样,并对试验进行描述包括:岩石名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风化程度、胶结物性质等。
(2)天然试样称重后,置于烘箱内,在105-110℃的恒温下烘24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3)重复(2)程序,直到将试样烘干至恒量为止,即相邻24小时两次称量之差不超过后一次称量的0.1%。
2. 吸水率及饱和吸水率试验(1)将烘干称重后的试样逐步浸水,首先淹没试样高度的1/4,然后每隔两小时升高水面至试样的1/2和3/4处,六小时后全部浸没试样。
(2)试样在水下自由吸水48小时,取出后擦去表面水分,称重。
(3)用沸煮法或真空抽气法对试样进行强制饱和。
(4)当采用煮沸法饱和试件时,煮沸容器内的水面应始终高于试件,煮沸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
经煮沸的试件,应放置在原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取出,并沾去表面水分称量。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4.10.10 成绩:班级:石工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3.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界面张力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2tan=2hD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图1 投影法测润湿角示意图2.悬滴法测定液滴界面张力悬滴法适用于密度差较大的测定液-液或气-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测量范围为10-1~10-2mN/m 。
液体自管口滴落时,当液滴接近最大直径时,用光学设备记录下液滴图像。
测量液滴的相关参数,利用下式计算界面张力:2=e gdHρσ∆ 12=ρρρ∆- S =snn ed d 式中 σ—界面张力,mN/m ;1ρ、2ρ—待测两相流体的密度,g/cm 3;ρ∆—两相待测试样的密度差,g/cm 3;e d —实际液滴的最大水平直径,cm ;sn d —从液滴底部算起,高度为10e nd 高度处液滴的直径,cm ;n S —液滴10e nd 高度处的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H —液滴形态的修正值,由n S 查表得到。
(a )烧杯中气泡或液滴形状 (b )气泡或液滴放大图图2 悬滴法测界面张力示意图三、实验流程图3 接触角测定仪四、实验操作步骤1.打开接线板的电源开关。
2.顺时针旋转仪器后面的光源旋钮,光源亮度逐渐增强。
3.打开接触角软件图标,开启视频。
4.调整滴液针头:先向下移动滴液针头,停在变倍显微镜水平线以上的位置,然后旋转固定在上下移动器上的水平移动旋钮,左右调整针头,当软件图像显示窗口出现针头虚影时停止。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 2013/10/11 成绩:班级: 石工 学号: : 教师: 俨彬同组者: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界面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3.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界面力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Dhtg22=θ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图1 投影法润湿角示意图 2.悬滴法测定液滴界面力悬滴法适用于密度差较大的测定液-液或气-液之间的界面力,测量围为10-1~10-2mN/m 。
液体自管口滴落时,当液滴接近最大直径时,用光学设备记录下液滴图像。
测量液滴的相关参数,利用下式计算界面力:, 21ρρρ-=Δ , esn n d d S =式中,σ—界面力,mN/m ;21ρρ、—待测两相流体的密度,g/cm 3;ρ∆—两相待测试样的密度差,g/cm 3; e d —实际液滴的最大水平直径,cm ;sn d —从液滴底部算起,高度为e d n 10高度处液滴的直径,cm ;n S —液滴e d n 10高度处的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H —液滴形态的修正值,由n S 查表得到。
(a )烧杯中气泡或液滴形状 (b ) 气泡或液滴放大图图2 悬滴法测界面力示意图2e gd Hρσ∆=三.实验仪器图3 HARKE-SPCA接触角测定仪四.实验步骤1.将直流电源的插头一端插入接线板另一端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
2.将通讯线连接主机与计算机COM2通讯口。
中国石油大学 渗流物理 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 学号: 姓名:教师:同组者: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3.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界面张力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D htg22=θ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图1 投影法润湿角示意图 2.悬滴法测定液滴界面张力悬滴法适用于密度差较大的测定液-液或气-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测量范围为10-1~10-2 mN/m 。
液体自管口滴落时,当液滴接近最大直径时,用光学设备记录下液滴图像。
测量液滴的相关参数,利用下式计算界面张力:, 21ρρρ-=Δ, esn n d d S =式中,σ—界面张力,mN/m ;2egd Hρσ∆=21ρρ、—待测两相流体的密度,g/cm3;ρ∆—两相待测试样的密度差,g/cm3; ed —实际液滴的最大水平直径,cm ;sn d —从液滴底部算起,高度为e d n10高度处液滴的直径,cm ;n S —液滴e d n10高度处的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H —液滴形态的修正值,由n S 查表得到。
a )烧杯中气泡或液滴形状 (b ) 气泡或液滴放大图图2 悬滴法测界面张力示意图三.实验仪器图3 HARKE-SPCA 接触角测定仪器四.实验步骤1.将直流电源的插头一端插入接线板内另一端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内。
2.将通讯线连接主机与计算机COM2通讯口。
中国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0.12.17 成绩:
班级: 石工10-15班 学号: 10131504 姓名: 于秀玲 教师: 王玉靖 同组者: 秘荣冉 宋文辉
岩石润湿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
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
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
D
h
tg
22
=
θ
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三.实验仪器
HARKE-SPCA接触角测定仪如图2所示
四.实验步骤
1.将直流电源的插头一端插入接线板内另一端插入仪器后面的电源插座内。
2.将通讯线连接主机与计算机COM2通讯口。
3.打开接线板的电源开关。
4.旋转仪器后面的光源旋钮,顺时针旋转,看到光源亮度逐渐增强。
5.打开接触角软件图标。
6.开启视频。
7.调整滴液针头。
初次使用接触角测定仪对焦比较繁琐,首先向下移动滴液针头,停在变倍显微镜水平线以下的位置,然后旋转固定在上下移动器上的水平移动旋钮,左右调整针头,当软件图像显示窗口出现针头虚影时停止。
8.调整调焦手轮,直到图像清晰。
9.将显微镜放大倍数调整到1.5倍。
10.将吸液管吸满液体安装在固定夹上。
旋转测微头,液体将缓缓流出,形成液滴。
11.用脱脂巾擦干针头上的液体,再在工作台上放置被测的固体试样。
最好是长条的20×60mm左右。
12.点击配置栏,在试验设置对话框,在相关栏添入相关数值。
13.上升移动工作台至界面上红色水平线的下方(1mm左右),见图3。
14.旋转测微头,当针头流出大约3-5ul左右的液体时停止。
15.旋转工作台升降手轮,使试样表面接触液滴,然后下降一点。
液滴显示在视窗内,见图4。
16.点击开始试验绿色三角形图标,试验将按照设置的时间间隔自动拍摄图像,直至完毕。
17.关闭视频,点击软件界面下面的电影图片任意一张,图片将显示在大窗口中,见图5。
图3 图4 图5五.接触角分析方法
1. 切线法
将抓拍的图像在测量屏内进行测量。
选择切线法,在液滴的一端左键点击一下松开,拉向另一端点点击一下,沿液体外轮廓做液体的切线,数值自动显示在图像的左上角上。
点击右键将结果可以保存在图片上。
见图6、图7。
图6 图7
2. 高宽法
该法适应于小液滴,忽略重力影响,也叫小液滴法。
点击图标,在液体一端点击一下,然后拉向另一端点击,液滴地平线中点有一个小竖线,鼠标移动到地平线中点点击一下,竖向拉向液体的最高点,接触角值自动显示出来。
点击右键将结果保存在图片上。
见图8。
图8
3. 圆环法
圆环法,该方法较上述方法精度准确。
选取此方法图标,按提示在液滴一端点击一下,再在圆环上选择第二点,最后在液滴的另一端点点击一下。
拖动鼠标返回到第一端点点击鼠标,松开后拉向另一端点,接触角自动显示。
点击右键将结果保存在图片上。
见图9。
图9
4. 基线圆环法
打开保存的接触角图像照片,点击方法图标,显示一条水平线,将其移动到液体的底面。
在液体轮廓上点击两点,包括液体外线,点击一下。
接触角值自动显示。
点击右键保存测量值即可。
见图10。
图10
六.数据记录
表1 润湿角数据记录
图片处理方法润湿角/(°)
切线法51.248
高宽法50.438
圆环法51.000
基线圆环法52.915
表2 高宽法测量润湿角数据记录表
测试方法固体
性质
液滴与固体
接触时间/s
液滴高度
h/mm
弦长
D/mm
润湿角/(°)
计算值切线法值
座滴法亲水性 3 7.3 31 50.438 51.248
图1 切线法测量的结果
图2 高宽法投影结果
图3 圆环法投影结果
图4 基线圆环法投影结果高宽法的计算方法:
量得:
h=7.3mm,D=31mm
471.031
3.7222tan =⨯==D h θ 438.50471.0arctan 2==θ°
所以高宽法测得的θ=50.438°
七.思考题
1、影响储层岩石润湿性的因素?
(1) 矿物的组成
储层岩石主要是砂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储层岩石的主要矿物的表面在洁净的情况 下一般都是亲水的,但亲水程度不同。
(2)流体组成的影响
不同储层的油水的组成有差异,油水之间及油水自身与固体分子间引力不同,界面张力不同,导致不同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不同。
(3)石油中的极性物质 石油中除含有非极性烃类外,还不同程度的含有极性物质。
石油的极性物质对各种矿物表面都有影响,但程度不同。
(4)矿物表面的粗糙程度
矿物表面的尖棱对三相周界的移动阻力很大,因此在接触角的测定过程中,若有矿物表面不平滑就不能反映岩石的真实润湿性。
(5)岩石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会产生混合润湿现象,大小不同的孔道的润湿性不同,小孔隙不含油保持水润湿,大孔隙由于长期和油接触而为油润湿的现象。
(6)活性物质的影响
活性物质可大大降低界面张力,可以改变润湿性,甚至发生润湿反转。
(7)温度的影响
吸附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吸附量降低,对润湿性有影响。
2、岩石润湿性的测量方法及原理是什么? (1)自吸驱替法
原理:岩心自吸水(或自吸油)后,用水(或油)驱至残余油饱和度(或束缚水饱和度),然后根据润湿指数半定量的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2)自吸吸入法
原理:将已饱和油的岩样放入吸水仪中,测出吸入水量;将已饱和水的岩样放入吸油仪中,测出吸入油量。
若吸入水量大于吸入油量,则岩石亲水。
若吸入水量小于吸入油量,则岩石亲油。
(3)自吸离心法
与自吸驱替法相似。
(4)相对渗透率曲线法
当等渗点对应的湿相饱和度大于50%,岩石亲水;当等渗点对应的湿相饱和度小于50%,岩石亲油。
(5)毛管力曲线下包面积法
用A2、A1分别表示水驱油和二次油驱水毛管力曲线的下包面积,若A1>A2,岩石亲水;反之则亲油。
(6)吊板法
通过吊板法测得岩石的润湿角来判断。
(7)润湿指数和润湿角法
将岩心一分为二,一块饱和油后用气驱,另一块用水驱,测定各自的毛管力曲线,分别求出两条毛管力曲线的阈压,按指标判断岩石润湿性。
八.实验总结
通过此次实验,我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的认识。
感觉光学投影法测润湿角比较简单,而且比较准确,用四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比较相近。
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关键是将图像调节清楚,拍照要迅速,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仔细小心。
后期处理较简单。
同时也掌握了其他判断岩石润湿性的方法。
在此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和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