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学》教学大纲v3.0
- 格式:docx
- 大小:30.56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生产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高级工班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其主要内容是:生产管理的原理、产生与发展,计划、生产现场管理和作业排序、项目管理、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改变等。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原理、产生与发展,计划、生产现场管理和作业排序、项目管理、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发展与模式改变等内容。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教学中注意引进企业现场管理的案例。
2.注重培养管理意识。
3.结合学生实际注意理论内容与深度。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现代生产管理概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与生产管理第二节生产管理的内容第三节生产过程第四节生产类型第五节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生产与生产管理内容、过程、类型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生产管理的内容教学难点:现代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教学建议:结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讲述本章内容,采用搜集管理资料、案例分析的形式。
第二章生产系统的规划与组织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第二节车间布置第三节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第四节流水生产组织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车间布置、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流水生产组织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教学难点:生产系统组织体系教学建议:用分析用生产系统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产系统的总体布置。
第三章生产计划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综合计划第二节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第三节生产计划的安排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生产综合计划、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计划的安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生产计划的原则教学难点: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分析教学建议:建议倡导学生当企业主人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生产计划制定,检查学习效果。
第四章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分类与编制依据第二节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第三节生产作业控制的概念和内容第四节生产调度工作第五节生产作业统计及再制品管理教学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生产作业计划的任务、分类与编制依据、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生产作业控制的概念和内容、生产调度工作、生产作业统计及在制品管理的有关知识。
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产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探讨企业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对生产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生产管理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1.掌握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2.熟悉各种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能够灵活运用于生产管理实践中;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生产管理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4.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论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1. 生产管理概述•生产管理的定义•生产管理的目标和职能•生产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2. 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技术•生产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生产控制中的预测和调度技术3. 生产作业管理•生产布局和工作流程规划•生产作业方式和工艺选择•生产资源管理和优化•生产作业效率评估与改进4.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六西格玛和质量改进技术5. 物料管理•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供应商选择•库存管理和配送优化•废品和废料管理6. 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安排•生产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安排•工资与绩效管理•工时管理和排班计划•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四、教学方法•理论授课:讲授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桌面演练:模拟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的实际操作。
五、考核方式•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个人项目(30%):针对某一生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与解决;•期末考试(50%):综合考察对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适用对象适用于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现代企业管理》(EnterPriSeManagement)是一门系统研究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反映国内外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最新发展、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现代企业管理》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的基本知识及其活动基本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包括企业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目的《现代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与企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网络教育、成人教育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了解基本方法,增强企业管理意识,培养作为具有专业技术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四、教材及学时安排教材:《现代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学时安排:五、教学要求第一章现代企业管理概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与企业管理第二节企业管理理论及其发展第三节企业管理体制及其演变第四节企业文化(专题1)第五节企业形象设计2、基本要求(1)了解企业的目标与责任;掌握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掌握企业管理基本原理;管理二重性。
(2)了解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现代企业制度的环境保证;掌握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专题1现代企业文化管理1、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文化的内涵第二节企业文化的结构第三节企业文化的功能2、基本要求(1)了解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现代生产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生产管理学
课程类别I:专业类
课程类别II:管理类
总学时:16 + 1
一、教学目的
理解生产现场的主要业务过程及现场管理优化方法;从生产制造执行层面,了解和掌握生产计划下达到车间后的运行与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理解和熟悉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车间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生产过程控制等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信息技术时代生产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入全面了解离散制造行业的生产业务知识。
二、先导和后续课程
先导课程:《物料管理入门》
后续课程:《U9生产制造》
三、学生用教材
《现代生产管理学》第三版
潘家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四、课时分配(每讲4学时)。
现代生产管理学第一章现代生产管理概论1- 1 工业企业的基本任务;生产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1- 2 用户、产品和生产系统的关系;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
1- 3 生产工业专业化和产品对象专业化;生产过程先进性、合理性的主要标志;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
1- 4 按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程度分类;不同生产类型组织管理特征。
1-5 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
第二章现代生产管理中的战略决策2- 1 生产战略的概念;生产战略的决策过程;产品竞争战略;2-2 高级制造技术。
第三章企业的科学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与开发3- 1 现代工业企业中的研究与发展。
3-2 企业研究与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
3-3 新产品的概念;新产品开发策略;新产品开发方式和程序。
第四章生产工艺管理4- 1 生产工艺管理的内容;工艺装备的规格化工作。
4-2 工艺方案的内容;工艺方案经济性分析的指标体系;工艺规程的形式及内容。
第五章生产系统的合理布置5- 1 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5-2 影响企业生产单位构成的因素。
5-3 厂区平面布置的程序。
5-4 工作地布置的三种基本形式;工作地布置的原则。
第六章大量流水生产6- 1 流水生产的基本特征。
6-2 组织流水生产的必要条件;单一对象流水线组织设计的一般程序;多对象可变流水线的主要特征;可变流水线节拍的计算。
6-3 期量标准;确定车间生产任务的方法;现场管理的内容。
第七章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7- 3 年度生产计划的指标体系。
7-4 产品进度计划;零部件进度计划(计算方法);作业计划期量标准(包括生产提前期的计算方法)。
7-5 生产作业监控的内容;生产作业统计的内容。
第八章单件小批订货生产8-1 单件小批订货生产类型的特征。
8-3 订货生产型产品生产进度计划的特点;分阶段编制的产品进度计划。
8-4 OPT系统遵守的九条规则;关键件生产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步骤)。
8-5 关键件生产进度计划的监控工作。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教案讲义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企业管理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
握现代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该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即生产管理概述、生
产管理工具和技术以及项目管理。
本课程将教授现代的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CASE工具,以先进的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现代生产管理中的
实践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理解,并加强个体在生产
管理实践中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2、了解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管理工具与技术。
3、深入分析现代生产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掌握项目管理的
基本流程。
4、能够从实际出发,根据生产现状,设计并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熟
悉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并掌握质量保证的基本工具,从而提高个体的生
产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生产管理概述
(1)生产管理的概念、定义及其基本要素。
(2)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发展趋势。
2、生产管理工具和技术
(1)技术创新技术、进度计划、生产线布局、缓冲管理技术等。
(2)管理工具:现代生产管理模式(TPS/TQC/TPM)、有关因素分析与控制等。
3、项目管理。
现代生产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产组织过程管理的能力,掌握生产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生产过程、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2.生产系统设计:介绍生产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流程,包括设施布局、工作流程设计、作业计划制定等,使学生能够掌握生产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生产过程控制:讲解生产过程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生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
4.生产计划与调度:介绍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生产调度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设备维护与保养:讲解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预防性维护、定期保养、故障维修等,使学生能够了解设备维护与保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6.生产现场管理:介绍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5S管理、目视管理、定置管理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7.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介绍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进行生产系统设计和生产过程控制,能够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调度方案,能够进行设备维护与保养和现场管理,能够应用现代生产管理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实验、模拟、企业实习等方式进行。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生产管理学复习大纲季香君第一篇绪论一、要点⒈生产与生产管理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生产管理提出的要求。
⒉生产过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组成;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加工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方式;生产过程的运作分析。
⒊生产系统生产系统的概念;生产系统的管理职能;生产系统的绩效评价。
⒋生产类型生产类型的分类准则及其基本类别;各基本生产类型的特征及其管理特点。
⒌生产管理中的决策问题生产管理中的主要决策问题;生产管理决策的主要方法。
二、基本要求⒈理解生产管理在生产经营型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⒉深刻理解生产过程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⒊理解生产系统的概念及其绩效评价。
⒋深刻理解生产类型。
⒌了解生产管理中的决策问题。
三、重点内容分析⒈生产过程⑴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是指从事生产过程的各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
按分工协作关系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工艺专业化和对象专业化。
工艺专业化是按生产工艺的特点划分生产单位。
这种单位集中同类设备和同工种工人进行同一工艺方法的加工。
故只能完成产品生产过程中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
对象专业化则是按产品为对象划分生产单位。
在一个生产单位内拥有制造生产对象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
故能完成该种产品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这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与适用场合如表1-1所示。
表1-1 两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⑵生产过程中的移动方式生产过程进行得是否有效可检查它的连续性和平行性,这些性能体现在工件的移动方式上,可用工件加工周期的长短来衡量。
有三种移动方式: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
顺序移动方式的特点是整批工件完成一道工序的加工后,才移送到下道工序的工作地。
这种方式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但工件在每工作地的平均等待时间长。
1.MMMM平行移动方式是每加工完一件工件就移送到下个工作地进行下道工序的加工。
这种方式使各工序平行进行,因而大大减少了工件的等待时间,缩短了工件的加工周期。
现代生产管理课程设计1. 简介现代生产管理是一门涵盖生产、质量、供应链、销售等方面的学科,旨在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掌握企业管理所需的重要技能和方法。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掌握企业管理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3.学会如何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4.掌握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了解现代企业销售管理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态。
3. 课程内容3.1 现代生产管理概述1.现代生产管理的理论源流和代表人物;2.现代生产管理的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
3.2 企业管理所需的技能和方法1.决策管理和执行力管理;2.团队合作和领导力;3.沟通和谈判;4.项目管理和时间管理。
3.3 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工作1.生产流程管理和物流管理;2.生产计划和资源调配;3.生产进度控制和质量管控;4.进销存管理和成本控制。
3.4 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1.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工具;2.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管理;3.库存管理和仓储管理。
3.5 现代企业销售管理1.销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销售渠道和市场营销;3.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
4. 课程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以讲授为主,让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案例分析法:老师通过真实案例和模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分组讨论法:老师会将同学分为小组,在小组讨论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实践教学法: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立足实践,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5.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占6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40%。
6. 参考书目1.朱义夫, 胡磊.现代生产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2.邱远红, 陈文荣.现代生产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3.陈志浩.现代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杨燕, 侯云平.现代质量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7. 总结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掌握企业管理所需的重要技能和方法。
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产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生产与运作活动为核心,研究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学科。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1. 掌握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2. 熟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核心流程和关键要素;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产管理学概述•生产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生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生产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2. 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布局与配置3. 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和原则•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与挑战4.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与技术•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实践案例5.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案例与应用6. 生产管理的新发展•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2.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团队合作项目:分组进行生产管理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生产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运作的情况,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现代生产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生产管理学
课程类别I:专业类
课程类别II:管理类
总学时:16 + 1
一、教学目的
理解生产现场的主要业务过程及现场管理优化方法;从生产制造执行层面,了解和掌握生产计划下达到车间后的运行与管理控制策略及方法;理解和熟悉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车间级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生产过程控制等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了解信息技术时代生产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深入全面了解离散制造行业的生产业务知识。
二、先导和后续课程
先导课程:《物料管理入门》
后续课程:《U9生产制造》
三、学生用教材
《现代生产管理学》第三版
潘家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四、课时分配(每讲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