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阿房宫赋》:思想与文采齐飞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阿房宫赋》课文赏析《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赋文。
这篇文章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修辞手法、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阿房宫赋》进行赏析。
1.结构分析《阿房宫赋》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头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主题,接着从阿房宫的建筑、人物、事件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在描述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并列、对比、递进等多种结构手法,使得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2.修辞手法《阿房宫赋》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夸张和排比。
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将阿房宫的壮丽与豪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宏伟气势。
同时,作者还运用排比手法,通过并列的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语言风格《阿房宫赋》的语言风格独特,文采斐然。
作者运用华丽的辞藻,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了阿房宫的壮丽与豪华。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音韵和谐,极具美感。
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展现出了杜牧卓越的文学才华。
4.主题思想《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深刻而鲜明,作者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壮丽与豪华,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腐败,批判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阿房宫的毁灭警示后人,强调了勤俭节约、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思想深邃,意义深远,让人深思。
综上所述,《阿房宫赋》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原文】阿房宫赋杜牧〔唐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阿房宫赋的写作思路
《阿房宫赋》是李白创作的一篇古文化诗,旨在描绘秦始皇的宫殿——阿房宫的辉煌壮丽。
此篇文章写作之初,李白借鉴了《离骚》和《天问》等诗文,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加以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全文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首先,李白在多次提及“阿房宫”的同时,通过烘托氛围、描写景色等手法,为读者展示出了这座宫殿的瑰丽景色。
其次,他通过精彩的比喻手法,将阿房宫比作天上神仙、飞禽走兽。
接下来,他通过描写那些奇特、宏伟的宫殿和配件,及宫廷生活的细节,为读者呈现了整个宫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
其四,他以“废墟残垣”为背景,将阿房宫变成了一个风景名胜,将其寓意性地展现出来。
最后,他以“幸余寇陷见遗基”作为结尾,表达出将作品对富贵的热爱和对辽阔宇宙的追求结合在一起的美好心态。
在构思上,《阿房宫赋》展现了李白强烈的文学创意和灵感。
他用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将这座宫殿描绘得瑰丽壮丽,创作出了一篇高度文学性的诗歌作品。
《阿房宫赋》:思想与文采齐飞与历史记载中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一样,《阿房宫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篇色彩绚丽的美文。
而且,如同阿房宫已经被载入史册,成为封建帝王骄奢淫逸、荒淫无度、横征暴敛,以至于最后走向灭亡的见证,《阿房宫赋》作为千古美文,也把这一切以文学的手法记录下来,并以其笔力千钧的文学和思想的丰富内涵,留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
杜牧是个有着很强的家国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读过《唐诗三百首》的读者都会熟悉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绝《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南朝的陈朝灭亡了两百多年之后,他在南朝陈朝的旧都白下(即现在的南京)听到卖唱的歌女在秦淮河边吟唱着陈朝的末代君主陈叔宝所作的歌词《玉树后庭花》,尚且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油然而生对那个发出亡国之音的亡国之君陈后主的哀叹,表达了对生活糜烂的君主的谴责与激愤。
而他写作《阿房宫赋》的时候不过二十三岁,当时,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他一登基就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沉溺声色,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此,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 (《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他写《阿房宫赋》确实是希望以此达到讽时刺世的目的,借秦国灭亡的教训,规谏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来读这篇《阿房宫赋》,就不能把它仅仅当做一篇文采华丽的美文,而应该看到它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警示价值。
作为一种文体,赋有着它特定的写作规范。
诗词歌赋并称,历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几种主要的体裁。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袬文,体物写志也。
”也就是说,赋需要细致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特征,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以达到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目的。
而刘勰还对赋的写作特点做这样的总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结构,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人生智慧。
文章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壮丽与奢华,展现了秦朝的强盛与繁荣。
然而,在表面的辉煌之下,隐藏着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和对于权力的无度追求。
这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内心的平和。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光鲜亮丽,更要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道德修养。
《阿房宫赋》其中有许多经典语句,下面进行解读。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句话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建造阿房宫的场景。
这句话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和阿房宫的宏伟气势。
同时,也预示了秦朝的盛极而衰。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阿房宫的规模和气势,展现了秦朝的强盛与繁荣。
然而,这种表面的辉煌背后,隐藏着秦朝的暴政和百姓的不满。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这句话描绘了秦朝灭亡的场景。
通过楚人的起义和火炬,生动地表现了秦朝的覆灭和人民的反抗力量。
这句话也预示了秦朝的短命和人民的胜利。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句话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六国自身的弱点和腐败导致了秦国的崛起和统一,而秦朝自身的暴政和骄奢淫逸也导致了它的灭亡。
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自身的内因有关,而非外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这句话表达了人民的力量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如果六国能够团结起来,爱惜人民,就能够抵挡秦国的侵略。
同样地,如果秦朝能够爱惜人民,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这句话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盛离不开民心的支持和人民的幸福感。
《阿房宫赋》中的经典语句不仅展现了杜牧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深刻的思考能力,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
《阿房宫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下面是本文库带来的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
【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
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
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1.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
《文心凋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
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一)第1段: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阿房宫赋》全文及赏析《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以下仅供参考!全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见者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赏析: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4单元《阿房宫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阿房宫赋》【知识目标】一、感受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三、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能力目标】一、学习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方法,能运用类比联想与比喻联想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当今便民利民政策及执行情况的认识【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虑与委婉劝谏的忠诚。
二、背诵课文,体味文本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重点、难点】一、感受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
学习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方法,能运用类比联想与比喻联想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1、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
后世因称他“杜樊川”。
杜牧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历任许多官职。
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
杜牧《阿房宫赋》读后感读后感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是一首以陕西阿房宫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读完《阿房宫赋》,我被其中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情感所打动,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观,呈现了宫殿的雄伟辉煌以及帝王的威严气势。
作者以
瑰丽的文字描绘了宫殿的壮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帝王的权势和繁华的
背后所隐藏的脆弱和无常。
在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作者透露着对帝王权力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荣辱、兴衰的思考。
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
作者在描绘阿房宫的过程中,借用了丰富的修
辞手法,使文辞华丽,意境深远。
他以一种虚实相背的手法,把阿房宫的荣辱兴衰与
个人的思念之情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阿房宫是传说中的宫殿,存在的真
实性存疑,但杜牧通过诗中情感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读完《阿房宫赋》,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
帝王将相,权谋纷争,一切的荣华富贵如风中残烛,犹如云烟散尽。
在这繁华的背后,人们的欢笑与苦楚、
玩乐与衰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缤纷而神秘的历史画卷。
《阿房宫赋》读后,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瑰丽与悲凉,以及历史的绵长与变幻。
诗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思考与对兴衰的关注,让我不禁思考人类欲望的脆弱与无常。
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势与荣华富贵的虚妄,敢于追寻真实与内心
的宁静。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杜牧的思想与才情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也让我更加
珍惜今天的幸福与安宁。
《阿房宫赋》:思想与文采齐飞魏家骏与历史记载中富丽堂皇的阿房宫一样,《阿房宫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篇色彩绚丽的美文。
而且,如同阿房宫已经被载入史册,成为封建帝王骄奢淫逸、荒淫无度、横征暴敛,以至于最后走向灭亡的见证,《阿房宫赋》作为千古美文,也把这一切以文学的手法记录下来,并以其笔力千钧的文学和思想的丰富内涵,留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
杜牧是个有着很强的家国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读过《唐诗三百首》的读者都会熟悉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绝《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在南朝的陈朝灭亡了两百多年之后,他在南朝陈朝的旧都白下(即现在的南京)听到卖唱的歌女在秦淮河边吟唱着陈朝的末代君主陈叔宝所作的歌词《玉树后庭花》,尚且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油然而生对那个发出亡国之音的亡国之君陈后主的哀叹,表达了对生活糜烂的君主的谴责与激愤。
而他写作《阿房宫赋》的时候不过二十三岁,当时,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他一登基就大兴土木,营造宫室,沉溺声色,游宴无度,不理朝政,杜牧有感于此,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他写《阿房宫赋》确实是希望以此达到讽时刺世的目的,借秦国灭亡的教训,规谏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来读这篇《阿房宫赋》,就不能把它仅仅当做一篇文采华丽的美文,而应该看到它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警示价值。
作为一种文体,赋有着它特定的写作规范。
诗词歌赋并称,历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几种主要的体裁。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袬文,体物写志也。
”也就是说,赋需要细致地描绘客观事物的特征,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以达到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目的。
而刘勰还对赋的写作特点做这样的总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
”也就是说,赋的写作,必须根据写作的对象,激发起作家的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具有正确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尺度,以保证能够给读者带来健康的引导;另一方面,由于作家所取的健康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对事物的观察与描绘也同时能够运用绚丽多彩的语言来加以表现。
由于“丽词”和“雅义”相互依存,也就能做到思想与文采比翼齐飞,使文章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铺陈夸张是赋体文写作的一大特点,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采取的是一种文赋的写法,他没有像六朝时的“骈赋”和唐代开始的在科举考试中所推行的“律赋”那样的写法,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杜牧有意识地排除了赋体文的雕琢与纤巧,因此,在《阿房宫赋》中很少有其他赋体文中的“骈四俪六”的工整对偶,而是更多地采用了铺张扬厉的排比与展开,使文章极具气势。
从赋体文的写作特征来看,所谓“赋”,本来就具有“铺”的特点,即所谓“赋者,铺也。
铺采袬文,体物写志也”。
所谓“铺”,就是对事物的内在特征做尽可能详尽的展开,把事物内在特征的方方面面都加以罗列,亦即陆机在《文赋》里所说的“穷形尽相”,让读者对事物的特征有更加全面充分的认识。
所谓“穷形尽相”,按照陆机的说法,就是“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黾俛,当浅深而不让。
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意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惟旷”,也就是说,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面对现实世界的纷繁事物,需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描绘功能,对事物的多姿多彩做形象化的描写,力求把事物的特征全面详尽地显示在读者的眼前。
我们现在从文章的第一段开始,来考察这篇文章的“铺排”的特点。
文章的开始是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句开始叙述的,寥寥十二个字,却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对“阿房宫”的构筑做扼要的概括。
然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的内在结构做详尽的描绘:“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从广度上(“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地势走向上(“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分别写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非凡的气势,此后,便写出宫内楼阁建筑的奢侈与豪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而“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更把宫内建筑的繁富做了一个简洁的概括。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写法并不是要对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做歌颂性的展示,恰恰相反,作者是要借助于这样的描绘,对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做锋利的揭露与批判。
于是,我们在对阿房宫的建筑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作者便以磅礴的气势,开始展开对这一切的愤怒申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从这几句的内在联系看,前面两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采用夸饰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内的桥与廊的宏伟壮观,也表达了对这一切所呈现出的奢侈与骄纵的痛斥;接着的两句“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是对上述一组两句的概括。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则构成了又一组排比,从建筑的奢侈转入了对帝王糜烂生活的揭露,再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来概括,把阿房宫的建筑群与生活在其中的帝王统一在一起,奠定了全文的揭露与申斥的基调。
在对阿房宫的建筑做了详尽而充分的描绘之后,作者便转入了对阿房宫内的生活着的主体——妃嫔媵嫱——的描写,从而达到揭露秦始皇糜烂生活的目的。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是对秦始皇在灭了六国之后,把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全都掳掠到了阿房宫里,作为他的宫人,开始了他的极尽奢侈骄淫的生活。
于是作者就这种糜烂的生活,表达了他的痛快淋漓的鞭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文章的内在批判力和感染力也开始显示出来。
而为了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写出阿房宫内奢侈糜烂的生活,作者分别从视觉(“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嗅觉”(“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和“听觉”(“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几个不同方面,极尽笔墨写出了宫中“妃嫔媵嫱”们的奢侈的梳妆。
而写“妃嫔媵嫱”们的奢侈梳妆和骄奢生活,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暴露出帝王生活的糜烂。
而如此众多的妃嫔媵嫱,作为独裁者的秦始皇哪里能够一一享用,因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那些处于深宫里的寂寞女子,也只能远远地看着帝王,盼着他的宠幸。
有的甚至一生都难得有被宠幸的一天,在寂寞的深宫中苦度数十载。
秦帝王的糜烂生活,给这些女子造成了多少生命的痛苦,给她们带来多少精神的摧残!在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又从阿房宫中的收藏来描写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又是用了铺排的手法,把被秦始皇消灭了的六国罗列在一起,写出了秦王掳掠的广泛;而“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则写出了掳掠的时间之长和数量之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虽为铺排,却也是浓缩: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但作者仅仅用了八个字,就把阿房宫里的极端的奢侈与靡费写得极为简洁。
而“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更把秦王在疯狂掠夺之后的狂妄姿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文章的第四段在铺排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得更为充分。
在这一段的开头,紧接着前面一段写秦王朝的糟蹋珍宝与暴殄天物,以感叹的语言,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的句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表达了作者的激烈的愤慨。
此后,便推出了全文最为精彩的一段,运用铺排手法达到了极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在这一段的铺排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阿房宫里的奢侈豪华的建筑,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做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的享受,另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和艰辛生活,两相对照,把统治阶级的荒淫与骄纵表现得格外令人发指。
而且,我们也需要注意,在一连六个对比中,作者把“穷形尽相”的手法做了尽情的发挥,紧紧围绕阿房宫的豪华建筑和奢侈生活的一些细节来展开: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瓦缝、直栏横槛和管弦,都是着眼于一个“多”字,把普通老百姓的辛苦劳作怎么也跟不上统治阶级丝毫也不加珍惜的糟践做了对比,自然引出了下面的结局:“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王朝连同他们那座极尽奢侈豪华的阿房宫,一齐遭到覆灭的命运,就是物极必反的必然结局了。
结尾的一段是作者为秦王朝的灭亡所做的激情迸发的议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又是一段感情激越、议论风生、文采斐然的议论。
作者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内因上指明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荒淫无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当初六国的“灭”原因在其自身;同样,现在秦王朝被灭族,原因也在其自身。
由“灭”到“族”,在语气上有所加强,也表现出秦王朝的灭亡更加悲惨,更加彻底。
接着作者采用递进的手法,在指出了六国和秦国灭亡的结局之后,又回过头来探讨他们能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呢?从这一段开头的感叹“呜呼”,到这里再次发出了“嗟夫”的感叹,表明了作者在探讨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命运时的沉痛心情,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悲惨结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但六国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连横行一世的秦国也终于灭亡了。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国的灭亡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但后代的统治阶级并没有从秦国灭亡的历史悲剧中汲取深刻的教训,那就只能让他们的后人再来为他们的历史悲剧发出沉痛的哀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