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
- 格式:doc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7
xx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从东汉xx《异物志》和xx时期万震《xx异物志》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xx,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xx的基本特点。
至隋唐两代,“焦xx”、“象石”、“xx”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xx人民在xx 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xx、xx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xx”、“万里xx”属于当时xx路xx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xx版图已现端倪。
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xx版图并置于xxxx州府xx 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xx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
晚清至近代以来,xx政府继承了历代xx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xx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xx在xx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xx争端的原由1. 美日埋下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祸根xx二战战败后,于____年底将xx群岛归还xx。
但____年,xx把xx、xx等对日战胜国排除在外,片面地和xx媾和,签订《xx和约》,并在第二条规定,“xx放弃对xx群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
该条约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将xx群岛“归还xx”。
这一祸根成为后来一些国家提出无理主权要求、侵占xx岛礁的借口。
____年,xx学者又证实该海域可能是个“地下宝库”,于是xx群岛“主权未定论”有了市场。
2.南沙群岛海域的富饶吸引着贪婪的人们20世纪70年代以前,xx问题并未突显,但是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xx 由于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
专家保守估计,xx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整个xx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个xx”之称。
xx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南海诸岛名称发展变化自古以来,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们就耕耘在南海诸岛周边的蓝色土壤上。
很早之前,这些“海上农夫”就已经有了一整套前往三沙的航行路线图册——《更路簿》。
这套册子,据说最迟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了,有多个不同版本。
《更路簿》记载了用罗盘指引航向、用燃香记载时间和里程的一条条在西沙和南沙作业的路线。
按照它的指引,就可以从潭门镇出发,航行到三沙各个岛礁。
过去潭门镇渔民出海,有一条祖传的规矩——父子不同船。
这是因为,渔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有亲属遭遇海难而永远留在了三沙,一些人家的后院里还有“衣冠冢”。
《更路簿》,这套用潭门镇渔民祖祖辈辈生命而凝注成的册子,于今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与而今南海诸岛名称多有不同的民间命名。
检索这些岛礁的民间称呼,我们或许能得到许多不曾有过的认知。
岛礁的民间命名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南海进行测量和绘图,给那些珊瑚岛礁命名,把名字填在他们的地图上。
随后他们把这些成果编成图籍出版发行。
这其中,一本由英国人编辑、1868年出版的The ChinaSea Directory影响最大,因为它在1901年时被中国人陈寿彭翻译出版,书名为《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
书中关于南海诸岛的地名全部音译自英文名称,这些音译地名不仅被官方文件多次引用,还被一些学者写进中国的地理书籍,因此流传甚广。
不过,早在他们之前,潭门镇渔民的祖先们就已经赋予了这些岛礁名字。
潭门镇的渔民要到珊瑚礁中潜水作业,捕捞海珍品,因此要一一给那些岛礁取名字。
这些地名不仅成了三沙主权属于中国的无可辩驳的铁证,也成了一些地理学家、地名学家的研究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教授,是研究南海诸岛地名的著名学者。
他搜集整理的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名(即民间命名)总共有131 个,这些地名的主要来源是潭门渔民手中流传的《更路簿》。
1973 年发布的《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和水产资源调查报告》中也有大量习用名。
这里出现了习用名100 个,其中绝大部分与《更路簿》中的地名相同,但有 15个是《更路簿》中所没有的。
南海诸岛命名和南海十一段线划线由来!南海诸岛命名和南海十一段线划线由来近代历史上我国政府为南海诸岛命名的情况转自:南沙群岛在线自清朝至民国,我国政府曾经三次为南海诸岛命名。
第一次是1909年李准巡海为西沙群岛15个岛命名。
第二次是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于1935年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其中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36个。
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由内政部于1947年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包括地名172个。
每次命名都绘有地图。
其中《李准巡海图》已散佚。
一、1909年李准巡海时的命名情况1909年5月(清宣统元年,旧历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水师官兵170多人,分乘伏波、琛航、广金三艘军舰到西沙群岛巡察,测绘地图,查勘岛屿15座,逐一命名,勒石竖旗。
当时命名的16个岛屿是伏波岛、甘泉岛、珊瑚岛、琛航道、广金岛、丰润岛、邻水岛、霍邱岛、归安岛、乌程岛、宁波岛、新会岛、华阳岛、阳湖岛、休宁岛、番禺岛。
这是一次有意义有影响的地名审定,可惜《李准巡海图》已散佚,后10个岛屿不知具体指何岛。
1947年旧内政部审定地名时,沿用甘泉岛、珊瑚岛和琛航岛三个地名,伏波岛改为晋卿岛、丰润岛改为和五岛(现在的标准名称为东岛)。
二、1935年水陆地图委员会定名情况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成立于1933年,该会会刊第一期报道:“我国因向乏全国实测详图,故坊间出版书籍......类多抄袭陈编、以讹传讹,甚至翻印外国出版之中国图,不加审察,致国疆界域,任意出入,影响所及,关系非浅。
......并拟定水陆地图设查委员会规则草案......至(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各机关再复会商,决意依照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规则第二条规定,由关系各部分别派定代表,成立本委员会,于二十二年六月七日正式开始办公”。
1933年4月法国入侵南海九岛,全国舆论哗然,群起反对、抗议,这推动了委员会的成立和展开工作。
1934年12月21日第25次会议作出了审定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岛名的决议。
南海历史归属南海,亦称南中国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方。
东边是菲律宾群岛,西边是中南半岛,南边为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等。
在这辽阔的海域中,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般统称为南海诸岛。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
1、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中国古代政府对西沙群岛的管理始于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整个南海诸岛。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粤之乱后,在海南岛设儋耳、朱崖两郡,辖南海诸岛,并派水师巡视西沙。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
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时,朝廷仍派出舟师巡视南海。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振州(今海南三亚)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岛包括在内。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唐穆宗时明令岭南节度使管辖的范围包括南海诸岛。
《琼州府志》记载,宋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将西沙群岛列为广南水军的巡海范围之内。
元代,对南海诸岛地理位置的记载更为详细。
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中有“万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逦如长蛇,横亘海中......原其地脉,历历可考。
一脉至爪哇,一脉至渤泥及古里地闷,一脉至西洋遐昆仑之地”。
其中“万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内的南海诸岛。
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
从图中标绘的位置看,后一个石塘是今南沙群岛。
南海诸岛的前世今生: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命名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像颗颗明珠分布在烟波浩渺的南海上,它们与东沙群岛一起总称南海诸岛,共有200多个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分布范围广阔,资源富饶,风光绮丽,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上篇历史典籍记载南海为我国所拥有从汉代开始中国拥有南海及南海诸岛主权我国南海及南海诸岛从无名到有名,以及历代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在南海之滨劳动和生息。
春秋时期,楚国的辖境到达南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岭南境内设南海、象郡、桂林三郡,促进了我国南方的开发。
到了汉代,南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航线。
随着航海事业的不断发展,长期航行于南海的实践使我国人民最早发现了南海诸岛,并随之成为开发和经营这些岛屿的主人,终于使这些岛屿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前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帝刘彻开始,西汉皇朝多次派使者偕翻译人员乘坐中国制造的海船,经南海前往南亚各国进行国际交往和贸易活动。
汉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南海诸岛。
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
”此处的“崎头”指岛屿,“磁石”之意即隐没水下的礁滩。
《异物志》记载有南海诸岛产海龟和玳瑁。
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句椎去典遨游八百里,有江口,西南向,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公元226年至231年,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经南海,著有《扶南传》,写道:“涨海中,倒(到)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
”此处“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岛屿。
这些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来自网络))南海,是一个传奇。
有多少朝代和历史人物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联;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那个地址发生、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海有着不同的称呼,汉代称南海诸岛为“崎头”;三国东吴孙权命名东沙群岛为“珊瑚洲”;隋代为西沙群岛起名“焦石山”;唐朝以“象石”称西沙群岛;《宋会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诸岛。
《元史》中之“万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岛;明《郑和航海图》以“石塘”“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为今之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名。
清朝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就更具体,仅海南渔民利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种,给各岛、礁、滩、洲所取的地名,多达120多个。
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发觉一个命名一个,发觉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慢慢完善,不断标准,最终实现标准统一。
两千连年来,为南海诸岛命名竖碑的数以千计,这些地名既遵循传统命名的一样规律,也凸现了南海诸岛命名的专门性。
一、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海诸岛的命名,坚持和发扬了那个传统。
鲁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北缘,由庞大的珊瑚礁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匠鲁班之名命名。
传奇鲁班也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开山祖师。
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南缘,以战国时期着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孔明礁,以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字命名。
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东北、礼乐滩之南,以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命名。
座落于南沙群岛礼乐环礁上的阳明礁,以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号命名。
从汉代以来,因游历南洋,出使西洋,途经南海岛、礁、滩、洲的文臣佳士,多有着书立说,详细、生动地记叙了南海诸岛的漂亮风光、地理地貌、丰硕物产,还给南海诸岛起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名称,如汪大渊以“昆仑山”命名南沙群岛;康泰以“涨海”命名南海。
为纪念这些曾为南海诸岛扬名的人,后人又以他们的名字为南海诸岛命名。
在南沙群岛中西部,被洁白珊瑚细沙覆盖的康泰滩、朱应滩,确实是以三国时期吴国使臣康泰、朱应的姓名别离命名的。
《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内部发行),广东省地名委员会编, 出版: 广州: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87. 1987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2000册。
ISBN-80522-023-9/K22. (限国内发行) (2004-07-03加入南沙群岛在线)内容简介该书共分三编,以地名为主线,详细记述了南海诸岛各地名的地理位置、名称来历、含义和沿革,以及其自然、历史、资源等,实乃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专辑,但因其资料性强,故仍称《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
目录第一编标准地名和渔民命名甲、南海诸岛地名普查乙、南海海底命名丙、历史上我国政府为南海诸岛命名的情况丁、渔民调查资料第二编地里综述、地名志和地名探源甲、南海诸岛地理综述乙、南海诸岛地名志丙、南海海底地名志丁、南海诸岛地名表戊、南海诸岛地名探源己、历史上一些南海诸岛外文地名的来源庚、与南海诸岛地名相关的历史资料辛、其他参考资料第三编南海诸岛地名论文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争端的由来(新华社记者)石塘长沙考(文焕然钮仲勋)越南史籍记载的“黄沙”、“长沙”决非我西沙、南沙群岛(郭永芳)渔民地名考证二篇(陈史坚曾庆刚)试分南海诸岛地名的层次和类别(曾庆刚)七洲洋考(谭其骧)宋端宗到过的“七洲洋”考(谭其骧)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与中国捍卫领土史实(郭振乾)附:南海诸岛的主人关于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和地名问题(韩振华林金枝)南沙群岛和东、西、中沙群岛一向是中国领土(朱(单人旁)锲)东沙群岛历史考略(林金枝)南海诸岛地名的初步研究(鞠继武)评《南海诸岛地名志略》(震明)西方史籍上帕拉塞尔布是我国西沙群岛(韩振华)西、南、中沙群岛的自然环境(海南行政区水产局、国营南海水产公司、海南水产研究所联合调查组)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命名(陈史坚)南沙群岛渔民地名综述(郭振乾)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刘南威)《水路簿》初探([何纪生])越南擅自对我西沙、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定名(陈史坚)我国南海诸岛的地质地貌特征(谢以萱)西沙群岛岛礁地貌特征(黄金森、朱袁智、谢以萱、陈绍谋)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宣德环礁地貌考察初步报告(曾昭璇、黄少敏、谭德隆、丘世均、曾迪鸣)永乐环礁自然地理环境(丘世均)中沙群岛水下地形概况(谢以萱)黄岩岛的地貌特征(许宗藩、钟晋梁)中国南沙群岛郑和群礁的地貌学(郭令智)南沙群岛太平岛地质概况(李毓英)万安滩、海马滩、半月礁考察纪实(钟晋梁)曾母暗沙(钟晋梁)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地貌类型(曾昭璇)对南海诸岛部分礁形的新探讨(蔡宝昌、李国有、曾庆刚)浅谈南海诸岛的开发和保护(陈史坚)。
南海诸岛历史地理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礁的总称。
属海南、广东两省。
包括200多个岛礁沙滩,分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两大群岛和黄岩岛等。
其中南沙群岛范围最广,岛礁最多,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边的领土。
向来为广东、海南两省渔民捕鱼场所,历来就是中国领土。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地处国防前哨,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又处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的海空咽喉地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蓝色国土,在国防、经济、旅游等方面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它对海南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笔珍贵的国土资源。
西、南、中沙群岛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和大西洋之间的海上航运要冲,是我国同东南各国交通的纽带。
而我国南海诸岛中的南沙群岛附近海峡则是马六甲海峡通道上的第一把锁,控制了南海的航运,即掌握了南北美洲、太平洋诸国,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乃至太平洋的生命线。
从汉武帝在海南岛建立珠崖、儋耳两郡之时起,南海诸岛海区即已收入中国版图,此后归属更日益明确。
宋代属海南万州管辖,明代属海南崖州管辖,清代属海南万州管辖,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于1911年划归崖县管辖。
1921年南方军政府又重申这一政令。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59年3月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设置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属海南行政区管辖。
1969年改为广东省西沙、中沙、南海群岛革命委员会。
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永兴岛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相当县级),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海南行政区公署直接领导。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行政区政府的决定,再次明确规定海南行政区政府统一管辖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1988年4月13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归海南省管辖。
一我国南海从无名到有名,以及历代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我国今存上古典章文献类编的《尚书》中的《禹贡》篇最早出现“南海”之名,接着《诗·江汉》也出现“南海”之名,云:“于疆于理,至于南海”,但其确实情况不详,其范围同后世所讲的南海不一致。
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1.历史和文化依据: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南海诸岛的名称、地理位置和归属情况,同时,中国古代航海家也有到南海诸岛进行海上活动的证据。
2.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南海诸岛位于南海,地处中国南部,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
这些岛屿地理位置明确,与中国大陆和沿海地区具有地理上的连通性和自然的地缘关系。
3.主权行使和管理: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并有相关行政区划、港口设施、法律法规等在南海诸岛实施。
中国政府提供行政、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维护南海诸岛的正常秩序和生活秩序。
4.国际承认和国际法支持:南海诸岛作为中国的领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
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拥有专属经济区主权,中国在南海拥有相关领土的主权和海洋权益。
同样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中国固有领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历史和文化背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被中国古代政府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并广泛被中国人民所认知。
2.地理位置和主权行使: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缘关系。
中国政府积极行使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提供行政管理和维护岛屿的正常秩序。
3.制度和行政管理:中国政府设立有相关机构和管理体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时有配套的港口设施和行政法规,提供岛屿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尽管中国坚称对南海诸岛和钓鱼岛的主权,但是这两个领土存在主权争议,涉及其他国家的声索和利益。
国际社会希望相关当事方通过和平对话和合作解决争议,并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南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中国南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高峻中国南海,是一个传奇。
有多少朝代和历史人物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海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南海诸岛为“崎头”;三国东吴孙权命名东沙群岛为“珊瑚洲”;隋代为西沙群岛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称西沙群岛;《宋会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诸岛。
《元史》中之“万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岛;明《郑和航海图》以“石塘”“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为今之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名。
清代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就更具体,仅海南渔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种,给各岛、礁、滩、洲所取的地名,多达120多个。
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发现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最终实现标准统一。
两千多年来,为南海诸岛命名竖碑的数以千计,这些地名既遵循传统命名的一般规律,也凸现了南海诸岛命名的独特性。
一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海诸岛的命名,坚持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鲁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北缘,由巨大的珊瑚礁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匠鲁班之名命名。
传说鲁班也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鼻祖。
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南缘,以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孔明礁,以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字命名。
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东北、礼乐滩之南,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命名。
坐落于南沙群岛礼乐环礁上的阳明礁,以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号命名。
从汉代以来,因游历南洋,出使西洋,途经南海岛、礁、滩、洲的文臣佳士,多有著书立说,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南海诸岛的美丽风光、地理地貌、丰富物产,还给南海诸岛起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名称,如汪大渊以“昆仑山”命名南沙群岛;康泰以“涨海”命名南海。
为纪念这些曾为南海诸岛立名的人,后人又以他们的名字为南海诸岛命名。
历史时期南海诸岛命名考析一、我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方式和规律我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丰富多彩,从不间断,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先对南海诸岛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历史事实,也是中国人不断认识南海、不断增进海洋文明建设和丰富海洋文化的生动体现。
纵观我国古代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如下特征。
1.对南海的命名对南海的命名,主要以方位和海洋形态为主要命名方式。
“南海”之名就是以方位命名,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禹贡》篇:“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诗·江汉》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的记载。
当时,中原地区为统治核心地区,南海位于中原以南,故名之南海。
先秦文献记载的“南海”皆是指今南海。
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
郁水出湘陵南海。
”(郁水今广东西江,流入南海中)⑤因南海在中国的位置几千年来从没有发生变化,构成了一种固定的、永久的关系,故又被国际上所接受,称为“南中国海”。
汉代开始对南海称谓有称之为涨海的,这是以海洋形态对其命名,如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
”三国时期的万震也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东北行(从马来半岛到中国),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
”⑥对于“涨海”之名的含义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晋代张华在《博物志》的记载:“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茫茫一巨浸焉。
茹而不吐,满而不溢,故涨之名归之。
”⑦清初人屈大钧说:“炎海善溢,故曰涨也。
”⑧他还说:“凡水能实而不能虚,惟涨海虚时多而实时少,气之最盛故涨,若夫飓风发而咸流逆起,大伤禾稼,则气郁抑而不得其平,亦涨之说也。
涨海故多飓风,故其涨信无定。
”⑨康熙《文昌县志》也记载:“夫南溟者,天池也。
地极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沸海。
”⑩唐代时将西沙群岛称为“九乳螺洲”也是以其这一带海域像“九乳螺”而名之。
我们需要了解的历史:为什么说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南海,位于中国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之间,南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
南海南北纵跨约2000公里,东西横越约1000公里,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
我们翻开中国地图,看到南海九段线,距离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距离很近。
那么为什么说南海的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领土呢?作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这段历史。
一,中国最早发现南海诸岛当中国进入了成熟的文明国家的时候,东南亚的各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因此,中国成为了三沙群岛最早的发现者。
也因为此,中国也最早给南海诸岛取了名字。
中国人最早将南海称为“涨海”,意思是海水随潮汐上涨和下跌。
《异物志》将南海中的岛、暗沙和礁称为“崎头”。
到了宋朝,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中国人对南海的了解程度更多了,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也比较全面。
北宋时期,人们将南海诸岛统称为“万里石塘”;南宋时期,把东沙、中沙、西沙群群岛叫做“千里长沙”,将南沙群岛叫做“万里石塘”。
当然,单纯是发现并不能说明这是中国的土地。
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就可以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渔民的主要活动地。
1947年,考古队在西沙群岛发现了唐朝到明朝年间的铜币;1974年,又在甘泉岛发现了中国渔民居住过的唐宋遗址。
在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晋卿岛、广金等岛屿都发现了中国古代的文物。
清朝时期,许多沿海居民到南海岛屿建立了居民点。
可见,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中国渔民打鱼和居住之地。
当西方殖民地到达南海时,他们发现这些地方到处都生活着中国人。
英国海军部1894年成书的《中国海指南》记载了当时南海诸岛的情况,其中就记录了中国渔民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的活动状况。
日本人小仓卯之助在其《暴风之岛》记载,他们到达南沙群岛之时,发现有中国渔民在这里居住。
外国人最早也将南海称为“中国海”。
元朝时期的阿拉伯人将南海叫做“中国海”;明朝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标记为“大明海”;清朝时期的日本人将南海称为“中国海”和“大清海”,欧美国家的地图上都标记为“中国海”。
中国南海现状及九段线由来中国南海现状,中国面临多国部队南沙群岛在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是南中国海诸岛中岛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
位于北纬3°40'至11°55',东径109°33'至117°50'。
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南中国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周边自西、南、东依次毗邻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
南沙群岛由55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但露出海面的约占五分之一。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
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
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
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
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南沙群岛: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群岛。
主要岛屿有太平岛、南威岛、中业岛、郑和群礁、万安滩等。
曾母暗沙是中国领土最南点。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
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南沙群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月平均温度在25至29摄氏度之间,雨量充沛,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渔场,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
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多种。
其中油气资源尤为丰富,地质储量约为350亿吨,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主要分布在曾母暗沙、万安西和北乐滩等十几个盆地,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仅曾母暗沙盆地的油气质储量约有126至137亿吨。
南海诸岛地名的来源((来自网络))
中国南海,是一个传奇。
有多少朝代和历史人物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联;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发生、演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海有着不同的称谓,汉代称南海诸岛为“崎头”;三国东吴孙权命名东沙群岛为“珊瑚洲”;隋代为西沙群岛起名“焦石山”;唐代以“象石”称西沙群岛;《宋会要》第一次以“石塘”之名泛指南海诸岛。
《元史》中之“万里石塘”指今西沙、南沙群岛;明《郑和航海图》以“石塘”“石星石塘”“万生石塘屿”为今之西沙、东沙、中沙和南沙群岛之名。
清代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就更具体,仅海南渔民使用的《更路簿》就有十多种,给各岛、礁、滩、洲所取的地名,多达120多个。
我国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发现一批命名一批,由少到多,逐步完善,不断规范,最终实现标准统一。
两千多年来,为南海诸岛命名竖碑的数以千计,这些地名既遵循传统命名的一般规律,也凸现了南海诸岛命名的独特性。
一、以古代名人命名地名,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南海诸岛的命名,坚持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鲁班暗沙,位于中沙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北缘,由巨大的珊瑚礁构成,以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匠鲁班之名命名。
传说鲁班也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鼻祖。
屈原礁,位于南沙群岛的九章群礁南缘,以战国时期着名诗人屈原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孔明礁,以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字命名。
东坡礁在南沙群岛东北、礼乐滩之南,以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之号命名。
坐落于南沙群岛礼乐环礁上的阳明礁,以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号命名。
从汉代以来,因游历南洋,出使西洋,途经南海岛、礁、滩、洲的文臣佳士,多有着书立说,详细、生动地记述了南海诸岛的美丽风光、地理地貌、丰富物产,还给南海诸岛起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名称,如汪大渊以“昆仑山”命名南沙群岛;康泰以“涨海”命名南海。
为纪念这些曾为南海诸岛立名的人,后人又以他们的名字为南海诸岛命名。
在南沙群岛中西部,被洁白珊瑚细沙覆盖的康泰滩、朱应滩,就是以三国时代吴国使臣康泰、朱应的姓名分别命名的。
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派遣中郎康泰、宣化从事朱应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国,归国后,他俩分别着有《吴时外国传》《扶南异物志》等,不仅记述了出使扶南“百数十国”的经历和传闻,而且对南海诸岛的形态和成因作了相当精确的描述,特别是第一次给南海诸岛起名为“珊瑚洲”。
南沙群岛北部有一座大渊滩,是以元代着名的旅行家汪大渊之名命名的。
汪大渊“自幼好游”,20岁就“附航出海”,曾两下东、西洋,游历数十国,撰有《岛夷志略》,生动记述了他的游踪和见闻,书中坚称西沙、中沙、东沙、南沙群岛“俗云万里石塘”“本属中国”。
二、时势造英雄。
历史上有过“文景之治”“康乾盛世”,明“永乐”时期也许算不上辉煌盛世,但至少有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受命于明成祖,始于永乐三年,前六次均发生在永乐年间,而且每次必登、必书南海诸岛,在我国外交史和航海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大概就是以“永乐年号”命名“永乐群岛”意义之所在。
郑和在明宣宗宣德年间第七次下西洋,死于返航途中。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记录郑和下西洋的着作,多成书于“宣德”年间,这或者就是以“宣德年号”命名“宣德群岛”的原因。
郑和多次往返南海诸岛,以郑和之名命名“郑和群礁”,是对这位着名航海家、外交使臣最好的纪念。
跟随他一起下南洋的航海家也没有被忘记。
景宏岛以郑和下西洋的副使王景宏之名命名。
南沙群岛的马欢岛,被白色珊瑚沙和贝壳碎屑覆盖,还有水质不错的淡水井,以明代航海家、翻译家马欢之名命名。
马欢精通伊斯兰的宗教语言——阿拉伯语,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着有《瀛涯胜览》一书,详细记述了下西洋的经历以及所到各国的风土民俗、地理特征,也记述了一些南海诸岛的名称和地形地貌,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与马欢岛同处于“形如橄榄”环礁上的费信岛,以明代航海家、翻译家费信之名命名。
费信,“回教徒,以能解阿拉伯语言,被命为通译”。
他先后四次随郑和出使西洋,将自己
历览海外各国情况写成《星槎胜览》二集,书中以“七洲洋”命名西沙群岛,以“昆仑洋”命名南沙群岛。
位于南沙群岛的巩珍礁,以明代航海家巩珍的姓名命名,他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幕僚,特别是成书的《西洋番国志》记录了所经二十多国的风土民情及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全过程。
虽然已过去六百多年,但对民族有贡献的人,对南海有贡献的人,人们不会忘记他们。
三、从西汉开始,我国不仅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屡遣使臣通过南海出使南洋、西洋诸国,推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我国影响。
位于南沙群岛的常骏暗沙,是以隋朝使臣常骏之名命名的。
隋大业年间,奉隋炀帝之命,屯田主事常骏、户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经过南海诸岛,后人纪念常骏,故名。
紧密相连的赵述岛与赵述门,同在宣德群岛上,而且均以明代使臣赵述之名命名。
明洪武年间,赵述受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多次出使三佛齐(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古国),实现了与东南亚数国的友好关系,故享有以其名为两个岛屿命名的殊荣。
尹庆群礁,以明使臣尹庆的姓名命名。
明永乐元年、永乐二年,明成祖遣内官尹庆数次出使南洋多国,履行邦交使命,以其姓名为这片群礁命名,以示纪念。
古代外交使臣远不如当今外交官风光,但进行开创性的外交工作,建立友好邦交,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是受各方尊重的。
四、南海诸岛的主权历来属于中国,但又屡屡受到一些国家的侵扰,许多爱国使臣和志士为维护南海主权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名字也以地名的形式竖立在南海的石碑上。
位于西沙群岛的嵩焘滩,是以清朝首任驻外大臣郭嵩焘之名命名的。
清末,郭嵩焘在任广东巡抚期间,为阻止外国人的侵扰,维护南海诸岛主权,多次派遣广东水师到南海巡视;后来,他改任清朝首任驻英国兼驻法国大使,往返途经南海诸岛,并在其着作《使西纪程》中明确指出,南海为“中国海也”,西沙群岛为“中国属岛也”。
南沙群岛人骏滩,是以两广总督张人骏之名命名的。
光绪三十三年,张人骏就英国提出东沙岛主权事电请外务部,声明东沙岛“系中国属岛”“前往探明,以杜外人觊觎”;光绪三十四年,张人骏奏报:“迭经臣与日本领事,据理力争,彼已认(东沙岛)为中国属土”,“今日商退出,将岛交回”;宣统元年(1909年),为阻止日本人“图占我东、西沙岛”,张人骏果断派出广东水师“往该岛巡视勘察”,声明“书立碑记,以保海权而重领土”;同年,张人骏奏报并成立“筹办西沙群岛办事处”,同时制订开发西沙群岛的计划。
这一系列动作显示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地位,推进了对南海诸岛的行政管辖。
清宣统元年,为阻止日本的侵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奉命率官兵及相关技术人员170余人,分乘琛航、广金、伏波三舰,历时22天,对西沙群岛进行逐岛测绘、查勘、调查、逐一命名。
回粤后报告:“其地居琼崖东南,适当欧洲来华之要冲,为南洋第一重要门户。
”并成立“筹办西沙群岛办事处”。
这是对西沙群岛实质性的行政管辖,效应巨大,意义不凡。
故
位于南沙群岛西南、绵延三海里的李准滩,以李准姓名命名,同时还以琛航、广金、伏波三舰之名分别命名了琛航岛、广金岛和伏波岛。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南海诸岛归还中国。
中国政府于1946年派出使团分乘永兴、中建、太平、中业四舰开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进行接收。
整个接收过程隆重热烈,逐岛命名竖碑、鸣炮升旗,并设立西沙群岛管理处和南沙群岛管理处,施行行政管辖。
当时竖碑命名了一批岛屿,以示纪念。
永兴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是西沙群岛的主岛,以接收西沙群岛的“永兴号”舰命名。
中建岛,是西沙群岛中最大的一座沙洲,地势低平,地面为洁白的珊瑚沙所覆盖,是海螺和海龟的乐园,以接收西沙群岛的“中建号”舰命名。
太平岛,位于郑和环礁的西北,是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岛形如梭,林木茂密,以接收南沙群岛的“太平号”舰命名。
中业岛,呈三角形,是一座地势低洼的沙岛,生长着茂盛的灌木,以接收南沙群岛的“中业号”舰命名。
敦谦沙洲,呈圆形,位于太平岛东六海里处,其四周为珊瑚礁所环绕,以接收南沙群岛“中业号”舰的舰长李敦谦之名命名。
鸿庥岛,在郑和环礁的南缘,白色的珊瑚沙布满全岛,以接收南沙群岛“中业号”舰的副舰长杨鸿庥之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