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27.23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内重点语段阅读训练(一)《论语》十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
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10课《论语》十二章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不逾矩()(3)人不堪其忧()(4)不舍昼夜()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六(含答案)(一)阅读《<论语>十则》,完成下面的习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84.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85.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诲女知之乎(4)传不习乎18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7.请写出本文中的成语(不少于6个)。
18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答案】184.丘,仲尼,春秋。
185.(1)“悦”的古字,愉快。
(2)生气,发怒。
(3)通“汝”,人称代词,你。
(4)老师传授的知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86.(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87.不亦乐乎;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岁寒知松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9.下列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辍耕之垄上B.学而不思则罔则有去国怀乡C.其不善者而改之其真不知马也D.于我如浮云皆朝于齐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创始人。
C.“六十而耳顺”一句中“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
D.有很多成语源自《论语》。
如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舍生取义等。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分)(2). 吾日三省吾身。
(2分)12.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颜回好学
回①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②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③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
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论语》第一则,完成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解释词语。
①时②说
2.这一则主要讲的愉快,的珍贵,的修养。
3.“不亦……乎?”相当于今天的句式,是
的意思。
4.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二、阅读《论语》第则,完成练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子贡是孔子的养子,知道孔子鄙薄卫国大夫孔圉的为人,因此对孔圉死后被赐予“文”的谥号不理解,就向孔子请教。
B.这是《论语》十则中唯一的对话体,既谈了学习态度,也讲了学习方法。
C.孔子主张为人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D.孔子赞扬孔圉是借题发挥,教育弟子们要勤学好问,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2.“不耻下问”的正确译句是()
A.不愿意耻辱地问下去。
B.不愿意耻辱地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
C.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请教当作耻辱。
D.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发问为羞耻。
参考答案
一、1.①按一定的时间②同“悦”,愉快 2.学习友谊个人 3.反问“不也是……吗?”4.D
二、1.B 2.C
1 / 1。
12 《论语》十二章考点1 赏析句子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与道义不符合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考点2 思想内容课文所选的十二章,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问题的探讨。
请辨别出哪些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哪些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哪些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学习方法:第1、4、5、12章学习态度:第7、9、10章修身做人:第1、2、3、6、8、11章考点3 感悟启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悟。
感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感悟二: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
如:看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等。
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
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一箪.食( ) 曲肱.( )博学而笃.志( ) 三省.吾身( ) 不愠.( )2.根据拼音填汉字。
,不亦yuè,乎,四十而不huò,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3)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4)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6)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7)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A.学而.时习之 B.五十而.知天命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6.翻译下列语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一)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⑤,斯近信矣;出辞气⑥,斯远鄙倍⑦矣。
”(注)①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②问:探望、探视。
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④暴慢:粗暴、放肆。
⑤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⑥出辞气:出言,说话。
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⑦鄙倍:鄙,粗野。
倍同背,背理。
(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子路见孔子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hào)?”曰:“好长剑。
”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②而羽之,镞③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太平御览》)注释:①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②括:扎,束。
③镞(zú):箭头。
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砺:磨砺敬:感谢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好.长剑(2)学岂有益.哉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4.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三)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____)安敢戏.其君乎(____)臣闻.之(___)善.哉(____)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7.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8.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9.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四)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①师襄子,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
”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⑤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⑥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⑦,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鼓琴:弹琴。
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
下文“益”同此。
③数:拍节之数。
指演奏技巧。
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⑤志: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⑥得其为人:想象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⑦如王四国:这人好像是个王者,他的眼睛在关注着四方。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得.其数______(2)师襄子辟席..再拜______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2)丘未得其为人也。
12.文中写“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3.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课文中的哪则语录?孔子学琴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
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
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
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⑪。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⑫麻炬⑬,从夕达旦。
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⑭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
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
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⑮。
’是为大雨之兆⑯。
”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
②以:在。
③舟楫:泛指船只。
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
⑤角黍:即粽子。
⑥黄琬:人名。
⑦琼:人名,即黄琼。
⑧太尉:官职名。
⑨诏:召见。
⑩况:比方。
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
⑫燎:燃烧。
⑬炬:火把。
⑭祈:乞求。
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⑯兆:预兆,征兆。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谓:_____________(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_____________(3)从夕达旦.旦:_____________(4)是.为大雨之兆是:_____________15.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17.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18.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六)上①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亦犹是也。
”上曰:“然。
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贾(gǔ)胡:胡商。
③赇(qiú):贿赂。
④抵:触犯。
⑤徇:顺从。
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2)宜.戮力相辅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21.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七)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不愤③不启,不悱④不发,举一隅⑤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②女:通“汝”,你,你们。
③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
④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⑤隅:角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是以..谓之“文”也(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①是以谓之“文”也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八)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2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曷.不听其所为_________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________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冕小儿,恬若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1)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说出的话是和善的.(2)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措词得当、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2.(1)爱好(2)好处3.(1)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2)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得不更深吗?4.提升人的知识与能力,让人变得更强大。
孔子运用比喻说理劝服了子路。
5.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6.B7.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8.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9.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1)掌握。
(2)离开座位。
11.(1)(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2)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啊。
12.“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用“师襄子”的行动来烘托“孔子”的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品质。
13.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一则即可)。
启示围绕“好学、乐学、善学、学而不厌”等回答即可。
14.称为什么早晨这15.C16.⑴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⑵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17.赛龙舟、包粽子18.刘峻好学19.(1)对……说 (2)应当20.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21.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22.(1)①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②因此(2)①是以/谓之“文”也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②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
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
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
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23.通“何”,为什么。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24.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25.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