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_4
- 格式:docx
- 大小:28.60 KB
- 文档页数:10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优秀8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一1、了解焦、刘爱情悲剧,封建家长制摧残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礼教、争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艺术形象的。
3、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诵懂全诗,熟悉情节,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及典型意义。
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网络教学。
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学习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复习旧课〗抽查背诵《离骚》最后一段。
〖学习新课〗导入:请大家在音乐的伴奏下,自读课前提示,以及课后有汉关乐府的知识。
(教师打开网页。
展示课题、背景音乐(梁祝协奏曲)与背景图片。
)2、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见网页)3、刚才你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了解到另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孔雀东南飞》了。
4、语文知识(强调:《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又称为“南北双璧)。
课文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关于“汉乐府”。
请看40页方框里的介绍。
五言诗起源与发展:(多媒体显示)中国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以五字句构成。
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
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
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难点、重点分析(一)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分析:不能删。
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
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分析: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
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哪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三)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分析: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孔雀东南飞》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能够解读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孔雀东南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和作者;2. 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 诗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诗的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解读: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拓展延伸:对比分析《孔雀东南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李白的其他诗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3.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孔雀东南飞》与其他古典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案《孔雀东南飞》教案(精选9篇)《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
3、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4、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5、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过程与方法1、提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2、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的摧残,尊重婚姻自由。
教学重点:了解刘兰芝人物形象,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教学难点:1、掌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手法。
2、了解四言诗与五言诗的不同。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预习(这部分在学案中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前完成。
)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并且完成以下目标:一、读准字音,扫除诗文中的文字障碍。
二、释词。
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
请学生归纳总结本文的文言常识知识点。
(1)古今异义。
(2)一词多义。
(3)偏义复词。
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线索、脉络。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全诗结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内容:刘兰芝形象与思想情感的研究导入: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诗经·氓》中的女子勤劳善良而被弃,但果断、清醒;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英勇无畏;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那份执着令人敬佩。
《孔雀东南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她就是刘兰芝,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刘兰芝,看看兰芝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一、学生概括故事梗概。
在我们开始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完成了正音明义、疏通诗文的工作,现在呢,我一同来看一下文章的结构。
《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教案(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4.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把握1.学习小序,概括其内容。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3.速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二、质疑探讨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①作者为什么不说‘乌鸦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者是‘麻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或曰“孔雀漂亮,给人美感”,或曰“乌鸦不吉利,缺乏美感”,或曰“意象选择也要注意观感”等。
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
②“孔雀东南飞,是单飞呢,还是双飞呢?”单飞,即作者以孔雀失偶来喻夫妻的别离。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的: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叙事诗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主题的特点。
3、评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摧毁青年男女的爱情的罪恶。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三、过程方法品读法、讨论法四、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
教学设想: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
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
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课前预习: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听屠洪刚的歌曲《孔雀东南飞》)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孔雀东南飞》二、走进文本(用问题带动阅读)1、你认为焦母遣弃刘兰芝的原因是什么?预设:a、专断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b、无子说:共事二三年。
c、门第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2、能不能让他俩殉情的先后顺序颠倒一下,让仲卿先“自挂东南枝”,然后,再让兰芝“举身赴清池”?预设:a、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诚与坚强b、焦仲卿对爱情与母亲的顾虑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预设:为什么刘兰芝离婚后还能风光再嫁?资料分享:汉代对于妇女再嫁,亦与后世不同。
汉代出现数位皇太后如汉文帝之母薄姬、汉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国母,无人以为异。
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绝于书。
据称,嫁人次数最高者大约是宰相陈平的妻子,嫁给陈平已经是她的第五次婚姻,这亦是令后人吃惊的一个例子。
汉代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滑落,表现在婚姻恋爱上,就是其自由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
但是,汉代妇女还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领域,贞节观念也未形成习俗禁锢她们的心灵,加上汉代距原始社会尚近,原始古风尤存,使她们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自由。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孔雀东南飞》是一篇著名的现代小说,作者是沈从文。
小说以“孔雀”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为主题,通过描述孔雀自由飞翔的形态,表达了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追求。
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中的意境和情感;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孔雀东南飞》这篇小说的阅读氛围。
2.整体阅读让学生先快速阅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结构,把握主题线索。
3.重点解读重点解读小说中孔雀和其他人物的形象,探讨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情节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理解这些情节对主题的呼应和延伸。
5.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启发思维,拓展视野。
6.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培养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孔雀东南飞》这篇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学作品,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情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
六、作业布置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写读后感,提升文学素养。
《孔雀东南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诗;(2)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知识,认识诗人杜甫;(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社会现实;(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孔雀东南飞》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唐代诗歌背景知识和诗人杜甫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把握;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3. 诗歌创作背景与作者思想观念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雀东南飞》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孔雀东南飞》,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要介绍唐代诗歌背景和诗人杜甫;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杜甫诗歌,为其学习《孔雀东南飞》做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孔雀东南飞》,理解诗歌内容;2.2 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疏通文字障碍,把握诗歌意象。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4.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4.2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情感体验5.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和社会现实;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2 学生展示学习收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评价。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精选12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几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语(由复习《诗经》和《离骚》开头)我们学习过了《诗经》三首和《离骚》的节选,在这两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进展;《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诗经》开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屈原的骚体诗开创了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那么,诗歌进展到汉魏晋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今日,我们来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诗,来了解这一问题。
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引导同学读课后有关“汉乐府”的资料,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朗读诗文,整体感知引导同学读预习提示:1本诗也许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 学习本诗的`侧重点应是什么?3 读本诗你将最关注什么?诵读全诗,把握故事情节:1老师范读,同学给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或难懂的句子划下来。
2同学朗读,同学自由读或请同学分角色朗读3同学复述故事梗概,留意复述的要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4请同学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此诗的情节。
同学概括的标题不必拘泥于教参的答案,假如同学有更好的概括则选用同学的概括。
文言常识积累1归纳本诗消失的“偏义复词”:①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②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③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义偏“兄”。
2归纳整理本诗消失的“古今异义”①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②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见;今义,没有束缚;③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今义,失败的阅历;④处分适兄意:古义,处理;今义,惩罚;⑤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今义,结为夫妻;⑥叶叶相交通:古义,交接;今义,与运输有关。
3归纳本诗消失的“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分组改编成课本剧,分角色演出。
(仆人公的语言尽量用原文)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3思索此诗的思想内容。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孔雀东南飞》与其他诗歌的异同;(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2)诗歌情感的内敛与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歌的特点。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手法。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估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朗诵的视频或文学创作的作品;(2)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3. 学习效果:(1)检测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2)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
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
(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⑴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⑵“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⑴“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⑵“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
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⑶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朗读评价: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
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⑷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①被遣之前。
②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③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⑸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五、作业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探究问题: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
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
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
“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
“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探究问题: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
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
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
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
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
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
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
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
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
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
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