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7《石头城》名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3
石頭城劉禹錫教學目標讀一讀,背一背;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體悟詩人對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對當權的警醒之意。
教學重點體會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學難點對意象特徵的體味教學方法誦讀體悟法教學時數0.5課時教學準備多媒體資料教學過程一、導入“石頭城”知多少?(幻燈片)二、初讀感知1、聽範讀(多媒體);2、自讀,理解大意:譯文:舊都的周圍被群山環繞著,長江的潮水拍打這座寂寞的城,又歎息著退了回去。
只有那淮水東邊過去的明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翻過城牆來。
三、研讀體悟1、詩中描寫了哪幾種意象?給人什麼感覺?2、“還”字好在哪里?3、詩人選擇這幾個意象的目的是什麼(主旨)?4、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什麼?——明確:1、四個意象:山——寂寞;舊都——沒落;潮水——寒冷;月——淒清。
2、“還”字的妙處:“還”字,說明月還再來,可是過去的繁榮卻一去不復返了;此處作者賦予明月人的感情,饒有興趣。
天上的月兒曾照見過六朝腐朽的封建統治者在秦淮河遊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
而今夜呢?它又逐漸移到女牆這一邊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3、主旨:背景: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裏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主旨:所以,他寫這首詩,勾畫出一幅淒涼的畫面,渲染蕭條淒涼的氣氛,表達詩人對故都蕭條沒落的傷感之情,並以此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歎,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簡而言之:借六朝的覆滅諷喻現實,寓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國運衰微的感慨,希望統治者以前車之覆為鑒。
)4、由此可見,此詩最大的藝術手法是借景抒情!四、熟讀背誦1、朗讀指導:通篇都是寫景,以淒涼的基調寄寓著國運衰微的感慨。
前兩句“故國”“空城”後宜作一頓,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詩人感慨所在,宜重讀。
後兩句借月抒懷,重音須落在“舊時月”和“還過”上,要有諷喻現實的意思。
《石头城》教案(范文)第一篇:《石头城》教案(范文)《石头城》教案1.整体感知刘禹锡的《石头城》通篇写景,前两句写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后两句借月抒情,其中渗透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也寄寓着对国运衰微感慨;2.、学法指导《石头城》寄寓国运衰微的感慨。
应把握凄凉的感情基调。
3、文题解读《石头城》:题目点明了怀古的地点石头城,即南京。
南京是六朝古都,到唐朝时已经衰败,所以诗人发出了感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
4、主旨:这首诗抒发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对唐朝统治者荒淫奢侈的沉痛讽喻。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开头两句写江山如旧,而城已荒废。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石头城》故事情节和细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城市的建筑和特点,引出“石头城”的概念。
2. 呈现课文: 分发课文《石头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 文章的开头是什么?b.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c. 主人公是谁?d. 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和经历?e.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读后感和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情节和细节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并询问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
2. 分析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将故事的情节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并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 解读生词和短语: 提供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写作练习,以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文学欣赏和扩展延伸1. 文学欣赏: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向学生朗读并讨论其中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 模仿写作: 将选取的课文片段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模仿其中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3. 扩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让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主题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 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石头城》的背景和作者;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石头城》,巩固学习内容;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3.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多样化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 反馈与鼓励: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刘禹锡《石头城》优秀教案苏台览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思想内容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对比、用典、寓情于景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
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刘禹锡《石头城》教案一、教案概述《石头城》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座废弃的城市的景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石头城》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石头城》的理解能力,把握文本的基本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4.通过对《石头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城市有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石头城》,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文本解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逐一解读,包括:a) 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b) 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c)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课文分析与讨论(3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课文的讨论,包括:a) 对文中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感受;b) 对文中所表现的城市景象的解读;c) 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思考。
5. 课文赏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石头城》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拓展延伸(20分钟)结合《石头城》的主题和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话题,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并鼓励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四、教学评估与作业1. 课堂小组讨论表现评价(20分):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表达思想的清晰与准确、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等。
2. 个人写作作业(30分):要求学生根据对《石头城》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文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思维导图作业(20分):要求学生根据对《石头城》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石头城刘禹锡教案教案标题:《石头城刘禹锡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刘禹锡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石头城》一诗的意义和主题。
2. 掌握刘禹锡的创作风格和诗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石头城》一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刘禹锡的创作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石头城》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或者黑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一节课所学的唐代文学特点和刘禹锡的作品。
2. 引入课题:简要介绍《石头城》一诗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轮流朗读《石头城》一诗,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通过解读诗歌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三、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石头城》为题目,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要求包含刘禹锡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指导写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例如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3. 学生展示:让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评价学习效果: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于《石头城》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作业,阅读其他刘禹锡的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继续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石头城》教案共1学时1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得感慨之情与对当权得警醒之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得体味;4教学过程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得抒情主题,不就是爱,不就是死,而就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得诗歌。
怀古诗则就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
曾与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得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历任连州、夔州、与州刺史。
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其仿民歌得《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与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与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课文导读1、这首诗重写景还就是重叙事?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3、诗人为何写这样得景?抒发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为什么写?)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得?)问题鉴赏1、石头城本就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就是一种怎样得情形?昔日得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得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得景色。
您瞧,城得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得群山,它那虎踞龙盘得姿态并未改变;北面得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得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得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美点赏析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得《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石头城》教案范文教案标题:《石头城》中的主题与人性探讨教案目标:1.了解小说《石头城》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探讨。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小说《石头城》的情节和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3.运用文学批评理论进行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2.分析小说中的人性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讨论。
教学准备:1.制作课堂展示材料。
2.准备《石头城》的电子版或纸质小说给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将小说《石头城》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向学生询问是否有人了解过这本小说。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Step 3:阅读和讨论(20分钟)教师分发小说给学生,要求他们阅读章节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小说中的人性问题有哪些?为什么?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Step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Step 5:文学批评分析(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请学生选择一个理论,并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小说。
Step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观点整理成报告或PPT,并在班级中展示。
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小说,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观后感或读后感,并引用文学批评理论加以分析。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名著并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2.组织一次文学座谈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石头城》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主旨。
2、鉴赏每首诗的表现手法,了解每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3、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探究诗人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
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
给人一种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
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诗人笔下,产生了一首首伤感悲怆的怀古诗篇,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慨万千。
在诗人的怀古诗中,其中歌咏得最多的就是南京,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有很多朝代都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这个城市有一个特点,可能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就是它有很多别名,它曾经叫金陵、秣陵、石头城、建邺、建康、白下。
南京最早一个地名叫金陵,它为什么叫金陵?传说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国王叫楚威王,楚国统治中心地区是现在湖北、湖南一带。
楚威王走到这个地方,看到这里有王气,楚威王就不愿意了,他不愿意金陵这个地方出王,所以他就想镇住这个王气,他就在南京的山里面埋了黄金,当然传说是铸了金人,用黄金铸了人埋在地下,埋在地下干什么?把这个王气压住,让这里出不了帝王。
所以改了这个地名,就是金陵,埋黄金的一个山陵。
然后战国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派人在全国各地看望风水。
又看到南京这个地方,不得了,看到这里有帝王之气。
秦始皇当然不愿意了,他的首都在咸阳啊,怎么能允许这里也出帝王,影响他的统治。
所以他就下令,在这里挖,要把这个地脉挖断,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秦淮河。
为什么叫秦淮河?秦朝挖的淮河,人工开出来的,要把这个王脉给挖断。
所以秦始皇就不许这里再叫金陵了,把它改名成秣陵,秣就是喂马的牧草,就是这个山上只长一些喂马的草,不是什么金陵。
说来也奇怪,后来历史上凡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是短命的,所以南京就留下了特别多的古迹,唐代的诗人就在那里写了很多的怀古诗。
那么诗人们在南京怀古的时候,他们怀什么?他们心中感慨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刘禹锡的《石头城》。
【作者介绍】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
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
刘禹锡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新鲜活泼,健康开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有《刘梦得文集》10卷。
【写作背景介绍】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
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
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两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歌赏析】
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里却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形?
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①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②江潮拍打着空城,然后又退回去;③明月照在城里的矮墙上。
2、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3.结合背景概括诗歌主题。
示例: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城这座古城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经由盛变衰。
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4.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示例: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没有一处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重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