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依据①课程目标分析:生物与环境主题内容指出: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3、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的胜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②教材分析:“探究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中的第二节。
本章紧扣“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
人类生活在生物圈中,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生物圈。
早期的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能力较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地破坏日渐加剧,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思考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认识到人类活动能改善环境,又对生物圈有负面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环境污染会对生物造成危害,危害人类自身的健康,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从而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③学情分析:学生在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后,对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围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学生已有基本的探究技能,对于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实施措施都有一定的掌握,再结合背景知识,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这个探究为开放式的全过程探究,意在启发学生认识酸雨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第2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在第一节,学生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知道了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本节的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环境对微生物究竟有哪些影响。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介绍了日本福岛的核污染事件。
核污染危害极大,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用这样的实例引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节的学习内容。
本节的重点内容,不是生物学核心的知识,因此,既没有黑体字标题,也没有黑体字形式排版的概念和其他知识内容,而是以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这一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考虑到当学生学习本节时,已经有了较多的探究经验,因此教材将这个探究活动设计为具有较大开放性的全过程探究,期待学生通过活动能认识到酸雨确实对生物存在危害。
那么,酸雨究竟有哪些危害?最后,教材告诉学生,环境污染不仅能影响生物的生存,也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健康,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如果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最终将危害到自身的生存。
四、教学过程教师多媒体播放日本向海洋播放核废水的相关危害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生物健康的危害的关注,然后过渡到“2011年3月,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的相关事件的回顾。
教师: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对大自然进行过渡开发和利用,最终受害的仍旧会是我们自身。
日本排放的核废水对生物和环境造成的污染就是个现实的例子。
教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杜甫的《春夜喜雨》,同学们应该非常熟悉,请问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雨水都能滋润万物?学生:酸雨。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环境污染有哪些类型?它们对生物有哪些影响?2.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来源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来源。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大气污染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讨论:大气污染对植物、动物及人类的影响。
(2)水污染展示水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讨论:水污染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及人类的影响。
(3)土壤污染展示土壤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土壤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讨论:土壤污染对农作物、微生物及人类的影响。
4.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教师讲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生物种类的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
学生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逻辑性等。
3.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满意度,以及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程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来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并列举身边的环境污染实例,如工厂排放、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举例说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3.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认同环境污染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有不良影响,形成环保意识。
1课时一、导入新课由课本P108“想一想、议一议”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教授新课(一)酸雨对生物的影响1.介绍什么是酸雨以及酸雨的形成。
讨论交流酸雨的概念、酸雨的酸碱度,酸雨的pH值,与清水有什么不同,酸雨的成因。
小结:酸雨的pH值小于5.6。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气体在空气中与水结合就形成了酸雨,酸雨的成分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结合而成的,这些气体随着大气流动而漂移,因此酸雨不一定是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它甚至可以造成跨地区、跨国界的危害,所以说酸雨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2.学生介绍酸雨的其他危害。
提出问题:酸雨有这么多的危害,怎样来控制酸雨呢?师生共同讨论:控制酸雨的有效措施。
讨论交流: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等。
小结: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少开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等。
(二)其他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除此之外,我们所面临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
造成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含汞、含银和含镉的电池。
日本水俣病是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富含汞的鱼虾造成的,日本曾经发生的痛痛病是因为患者长期食用含镉污水灌溉的水稻造成的。
2.师生共同讨论:减少废旧电池危害的有效方法。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控制废旧电池的危害呢?小结:大力开发无公害的环保型电池,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使用充电电池;将废电池回收。
3.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这些特殊的日子: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三、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时作业。
第二节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想: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中安排了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空间。
模拟探究中有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探究提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探究方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研究酸雨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通过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的方案,进一步提高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思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设计并完成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
(2)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以食醋和清水为材料配制pH=4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菜豆种子。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通过教师讲解环境污染方面的材料,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你说我说大家说。
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2.观察、思考、引导。
(1)展示环境污染的图片,以酸雨为例讲述环境污染对生物造成的影响。
(2)那什么是酸雨呢?酸雨是怎么形成的呢?酸雨的危害由哪些呢?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