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课评选)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圆柱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圆柱与圆锥》,详细内容包括:圆柱的定义、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及其性质;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定义,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高,了解其性质。
2. 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柱的定义,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难点:圆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柱模型、直尺、圆规。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圆柱形状的实物,如茶叶筒,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物体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似?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3. 例题讲解(1)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例: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求它的表面积。
讲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底面积=πr²。
解答:侧面积=2×π×5×10=100π(cm²),底面积=π×5²=25π(cm²),表面积=100π+2×25π=150π(cm²)。
(2)计算圆柱的体积。
例: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求它的体积。
讲解: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解答:体积=π×5²×10=250π(cm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02页第1、2题,巩固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六、板书设计1. 圆柱的定义2. 圆柱的底面、侧面、高3.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4.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为4cm,高为8cm,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2)一个圆柱的体积为250π(cm³),底面半径为5cm,求它的高。
《圆柱的认识》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四节:《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
详细内容如下:1. 圆柱的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几何体。
2. 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全等的圆;(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 圆柱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杯、圆柱形建筑物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能正确区分圆柱与其他几何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及圆柱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体模型、剪刀、胶带、长方形纸片等。
2. 学具:学生用剪刀、胶带、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如水杯、圆柱形笔筒等)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圆柱的定义;(2)圆柱的特征;(3)圆柱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判断哪些几何体是圆柱;(2)根据圆柱的特征,找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3)计算圆柱体积。
4. 知识拓展(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圆柱的定义2. 圆柱的特征(1)底面:两个全等的圆(2)侧面:曲面(3)展开图:长方形3. 圆柱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圆柱的定义,判断下列几何体是否为圆柱,并说明原因;(2)计算圆柱体积,已知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
2. 答案:(1)图1是圆柱,因为其底面为两个全等的圆,侧面为曲面;(2)圆柱体积为785.4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柱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不够深入。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篇1:《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局部的名称。
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才能和一定的空间想像才能。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媒体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
2、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展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生活是生态的,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入课题,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题:认识圆柱〔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发现了什么?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a.操作考虑: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考虑:药水水柱的上下和水柱的什么有关?b.引导小结:水柱的上下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答复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间隔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例: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应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2〕操作探究。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并旋转。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圆柱的理解》教学设计一、课程名称: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二学段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圆柱的理解二、学生分析:这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前面学生已经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具备一定的空间观点,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所以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协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实行观察、触摸、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分析:1、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2)教给学生通过看、摸、想、说等多种尝试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形成图形观点的学习方法。
2、知识目标:(1)理解圆柱,知道圆柱的概念;(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3、水平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大量实践、勇于创新的水平;(2)培养学生使用初步的抽象思维观察立体图形的水平,发展空间观点;(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精确地测量出圆柱的高,会制作圆柱模型。
四、教学内容分析:圆柱的理解是第十二册上的内容,它建立在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是学生空间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理解圆柱,看懂圆柱的展开图,会测量它的高等;另外培养学生空间观点,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兴趣。
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主要形式,以学生亲自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观察,初步形成圆柱的几何图形观点。
(二)探索尝试,掌握圆柱的图形特征。
(三)尝试成功,小结学习方法。
(四)引用实例,引发思考六、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1、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圆柱的表象。
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4篇)圆柱的认识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剪刀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正方体和长方体,提问;你们还认识这些几何体吗?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
出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并请同学展示自己所带的圆柱形实物。
2、圆柱的表面。
⑴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⑵指导观察:摸到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征?(形状、大小等)把它们叫什么面?;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注意让学生与平面相比较。
方法:实物感受。
)叫什么面?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面。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⑴显示:展示圆柱形物体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后,⑵师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⑶找圆柱的高。
师引导:“圆柱的高在圆柱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⑷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深化感知: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同时让学生之间交流,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的结论。
(5)课件出示圆柱体的画法4、出示练习5、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尺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⑵寻求发现: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讨论。
班级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凤栖希望小学王文鹏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图形,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建立圆柱概念。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柱模型、圆柱形事物若干。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不同的称呼;长方形硬纸板的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7 页主题图里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是什么立体图形?2、学生回答,师引导,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创设情境,初步认识1、直观感受,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事物看一看摸一摸。
2、回归生活,发现圆柱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三、深入探究,认识特征1、自主学习与探究。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叫做什么?(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2、汇报分享。
3、同桌间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地面、侧面和高。
4、深入追问,提高认识。
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鼓励方法多样化)5、及时巩固完成下表。
6、联系生活,加深对“高”的理解其实在生活中,圆柱的高有时会不同的称呼,例如(竖井、硬币、横着放的水管)7、师演示操作,猜想验证。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会出现什么形状?四、梳理新知,归纳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五、当堂反馈,达标测评—、基础练习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的两个圆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面。
的长度都()二、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说说为什么?()()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八底面——两个圆形厂面虫侧面——一个曲面圆柱V-高---- 无数条一样长()()()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0篇〕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1一、说教材〔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根底上,进一步探究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根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外表积必备的根底知识。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局部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究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才能。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亲密联络,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历,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打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3、动手操作,深化知识。
4、理论应用,扩展延伸。
〔一〕先来讲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上课,我用课件出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圆柱让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们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柱形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圆柱比拟美观;有的学生又会说:把压路机、墙刷设计成圆柱容易滚动等等。
教案: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圆柱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圆柱。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理解圆柱的构造和性质。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圆柱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圆柱的定义和特征2. 圆柱的构造和性质3. 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4. 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特征和构造。
2. 教学难点: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圆柱模型、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圆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基本概念。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圆柱的构造,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活动二: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测量和计算,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 活动三:让学生举例说明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柱的定义、特征和构造,以及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柱的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 结合其他几何图形,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和理解。
课文《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课文《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学生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因此教学时从直观入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设计思想:(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大班数学精品教案《认识圆柱体》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立体图形的认识》,具体内容为第三小节《认识圆柱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圆柱体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的定义,了解其底面、侧面、高、直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圆柱体特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将圆柱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圆柱体的定义、特征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的特点,以及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柱体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圆规、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物品,如饮料瓶、卫生纸卷等,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它们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例题讲解(1)讲解圆柱体的定义、底面、侧面、高、直径等基本概念。
(2)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展开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特点。
(3)讲解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圆柱体的展开图,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它们与圆柱体的底面、高有什么关系?5. 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圆柱体的定义、底面、侧面、高、直径等基本概念。
2. 圆柱体展开图的特点。
3. 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绘制一个圆柱体的展开图,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2. 答案:(1)生活中的圆柱体物品:饮料瓶、卫生纸卷、铅笔等。
(2)展开图、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结果请根据实际绘制和计算得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圆柱体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计算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圆柱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凤栖希望小学王文鹏
教学目标
1、结合实物图形,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建立圆柱概念。
3、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圆柱模型、圆柱形事物若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圆柱的正确表象,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难点:圆柱的高在生活中的不同的称呼;长方形硬纸板的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主题图里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是什么立体图形?
2、学生回答,师引导,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初步认识
1、直观感受,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事物看一看摸一摸。
2、回归生活,发现圆柱
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
三、深入探究,认识特征
1、自主学习与探究。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叫做什么?
(2)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哪几个面?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2、汇报分享。
3、同桌间互相指一指圆柱的地面、侧面和高。
4、深入追问,提高认识。
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是不是相等呢?有没有方法验证呢?
(鼓励方法多样化)
5、及时巩固完成下表。
6、联系生活,加深对“高”的理解。
其实在生活中,圆柱的高有时会不同的称呼,例如(竖井、硬币、横着放的水管)
7、师演示操作,猜想验证。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会出现什么形状?
四、梳理新知,归纳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到了关于圆柱的什么知识?
五、当堂反馈,达标测评
一、基础练习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面,它们是()的两个圆。
2、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圆柱有()条高,它们的长度都()。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圆柱,说说为什么?
()()()
()()()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圆形相同
面侧面——一个曲面
圆柱
高——无数条一样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