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发震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58.50 KB
- 文档页数:7
振动对建筑物施工的影响及控制措施一、振动对建筑物施工的影响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振动,包括地震、机械振动、爆破振动等。
这些振动对建筑物的结构和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结构破坏:振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造成破坏,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
特别是在地震和爆破振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建筑物的耐震性能会大大降低。
2. 设备损坏:振动还会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机械设施造成损坏,比如管道的漏水、设备的脱落等,给施工过程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和成本。
3. 延误工期:当振动达到一定程度时,施工工作不得不中断或减速,以减少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施工工期的延误,增加了施工的成本和风险。
二、振动对建筑物施工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振动对建筑物施工的影响,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1. 设计合理: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比如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增加结构的刚度等。
2. 地基处理:通过合理的土壤处理和加固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振动向建筑物传播的可能性。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加固土地基、改良土地基、地基隔离等。
3. 施工技术控制:施工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技术措施来减少振动的产生和传播。
比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控制施工用机械的振动强度,采用减振支座等。
4. 监测与预警:建立振动监测体系,进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振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正。
5. 人员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振动控制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振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
三、案例分析以某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为例,采取了有效的振动控制措施。
在施工前,首先进行了地基的加固处理,使用了振动隔离材料来减少振动向地基传播的可能性。
建筑物的设计考虑了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采用了加剛的结构形式,增加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地震对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不可预测的灾害,在世界各地都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不幸和破坏。
地震的发生对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安全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讨论地震对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提高它们的安全性。
1. 地震对地下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地下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结构破坏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对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建筑物施加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力。
这些力的作用下,地下建筑容易发生结构破坏,如墙体开裂、柱子断裂等。
结构破坏不仅会造成地下建筑的倒塌,还可能引起瓦斯泄漏、火灾等次生灾害。
1.2 土壤液化强烈的地震波会导致土壤发生液化现象,即土壤失去固有的强度和抗剪强度,变得类似于液体。
这对地下建筑的地基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可能导致地基下陷、地基浮起等问题。
1.3 地面沉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地面的沉降现象。
地面沉降可能会导致地下建筑的地基下沉,从而影响地下建筑的稳定性和使用功能。
2. 地震对地下工程的影响地震对地下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施工安全地震可能导致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如坍塌、地质灾害等。
这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2.2 地下管线破坏地震波的传播可能引发地下管线的破坏,比如供水管道、燃气管道等。
管线破坏不仅会带来供水和供气的中断,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
2.3 土壤液化与地下建筑类似,地震波的作用也会导致地下工程所在地的土壤液化现象,对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3. 提高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安全性为了提高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抗震能力,并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3.1 强化结构设计在地下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并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抗震设计参数,以提高地下建筑的抗震能力。
3.2 地基加固在地下建筑和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以增强地下工程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
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与安全防范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且不可忽视的。
在地震活跃区域进行工程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物、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安全的潜在威胁。
本文将探讨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物倒塌、地基沉降、土壤液化、坡体滑坡等。
地震引起的水平地震力和垂直地震力作用下,建筑物容易受损甚至倒塌,这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另外,地震还会引起地基的沉降,造成地基沉降不均匀,损害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土壤液化是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常见影响之一,特别在软土地区更为明显。
当地震发生时,部分土层中的水分被释放,导致土层丧失支撑力,导致建筑物沉降。
此外,地震还会引发坡体滑坡,特别是在坡度陡峻的山区,这可能对附近的工程建设和交通运输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建筑师、工程师和政府机构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的影响因素,如采用抗震设计、结构加固等技术手段。
抗震设计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结构加固可通过增加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在避免地震影响时,应考虑建筑物对地震波传播的相位差距,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
其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确保选择安全的建筑地点。
地质勘探可包括地下水位、土层结构、地震活动等地质参数的测定,以评估地区地震风险。
根据这些评估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以降低地震影响带来的损害风险。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遵循适当的建筑规范和使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
针对土壤液化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地震时的土壤改良措施来减少土壤的液化趋势。
这可能包括注浆加固、振动加固、土壤萃取等技术手段,以提高土壤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
最后,对于坡体滑坡,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确保坡体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基沉降和水文条件变化地震会引起地下岩层的错动和变形,导致地基的沉降和变化。
对施工工程来说,地基的沉降和变形可能会导致工程结构的不稳定和失稳,从而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起地下水文条件的变化,如地下水位升高或下降,有可能导致地下水进入基坑或工程施工现场,从而影响施工的进行和工程的质量。
2. 地面沉降和地基变形地震会导致地表的沉降和变形,这对地面上的工程施工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地震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地基变形和裂缝产生,从而影响地面上已建工程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此外,地震还可能导致路面的龟裂、沉降和变形,对交通运输和施工施行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3. 结构安全和建筑物损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振动和倾斜,进而产生结构破坏和崩塌。
对工程施工来说,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可能影响施工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导致工程中断和重新施工,增加施工成本和周期。
4. 施工设备和人员安全地震会影响施工现场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地震发生时施工中的大型机械设备可能会失去平衡或倒塌,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地震还会影响施工现场的秩序和安全,造成施工现场的混乱和失控,导致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因地震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如此深刻,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措施,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1. 地质调查和工程设计在地震频发地区开展工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调查,了解地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确定地质构造、地基特征和水文条件。
在设计工程时,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如提高结构强度、增加抗震设防等,以增强工程的抗震性能。
2. 安全管理和培训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培养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和技能,制定应急预案和紧急撤离方案,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秩序,减少灾害和损失。
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上断层破裂造成的,具有突发性、及时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也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现代防护技术的应用。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破坏:地震震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包括墙体倒塌、柱子折断、楼梯崩塌等。
这些破坏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 地基液化:当地震发生时,震动会使得土壤中的颗粒间隙增大,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强度,使地基液化发生。
地基液化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甚至崩塌。
3. 侧摇现象:地震震动会引起建筑物的侧向摇摆,这对高层建筑来说尤为明显。
侧摇现象容易导致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同时也会引发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的损坏。
4. 振动传递:地震的震动会通过建筑物的结构传递到内部,进而导致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受损。
振动传递对于需要保持稳定状态的设备(如手术室内的医疗设备)来说尤为关键。
二、地震防护技术的应用1. 建筑物的设计:地震防护技术首先体现在建筑物的设计上。
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用的地震防护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上加装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加强梁、减震支承装置等。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发生相对运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减小时刻的力传递,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完好。
4. 加固和改造: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强化,增加支承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增加地震吸能的措施等。
简述断层对工程建筑的影响
断层是岩石层面上的裂缝,是地质构造运动的产物之一。
对于工程建筑而言,断层会对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基稳定性影响
断层在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变形和应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地基岩层的不稳定性增加,给工程建筑的地基承载能力带来潜在危险。
二、地震风险增加
断层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地质背景,当地震发生时,断层承受的地震力会对工程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工程建筑的倒塌和破坏风险。
三、地下水运动影响
断层对地下水运动存在很大的影响,当地下水流经断层时,由于断层面的不规则性,会导致地下水流动的不均匀性,从而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四、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难度增加
断层的存在会对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到断层带的位置和对建筑物的影响,施工需要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探和风险评估。
以上是断层对工程建筑的影响,要想减少这些影响,需要在工程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断层进行充分的认识和评估。
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与修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往往是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对象之一。
建筑物的破坏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
因此,了解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以及有效的修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破坏: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冲击力,易导致建筑物的破坏。
尤其是一些老旧建筑物或者设计不合理的建筑容易在地震中倒塌。
2. 地基沉陷:地震会导致地基的松动和沉陷,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地基沉陷会造成建筑物倾斜或者部分垮塌,增加其安全隐患。
3. 部分构件受损:地震还会导致建筑物内部构件的受损,如墙体开裂、柱子变形等,减弱建筑物的整体承载能力。
二、修复措施面对地震带来的影响,及时有效地修复建筑物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修复建筑工程的几点措施建议:1. 强化结构: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增加加固设施、加固墙体等措施来提高其整体的抗震性能。
2. 加固地基:对于地基沉陷导致的建筑倾斜等问题,可以进行地基处理,如灌注桩加固等,提高基础的稳定性。
3. 部件更换:对于受损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柱子等,需要及时更换或修复,以减轻地震后建筑物的安全隐患。
4. 规范设计:在修复建筑物时,要按照工程设计规范来进行设计,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相关标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修复地震对建筑工程造成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总之,地震灾害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是负面的,但通过科学有效的修复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希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地震的认识,做好相关预防与修复工作,共同为建筑工程的安全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震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一、背景介绍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地壳震动现象,常常造成重大的灾害和损失。
地震对工程建设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地震对工程建设的潜在和实际影响。
二、地震对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影响1.土地破裂:地震引起的巨大地壳震动可以导致土地破裂。
这种破裂可能会破坏地面上的建筑物、道路和桥梁,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
2.地基沉降:地震会导致地基的沉降,这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地基沉降可能导致建筑物倾斜、变形甚至倒塌,因此在地震高发区域的工程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地基处理。
3.地下水位变化:地震可能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
这对需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导致地下水的渗透和涌水,给建筑物和地下结构带来潜在的风险。
三、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结构破坏:地震的震动能够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压力。
如果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质量不达标,地震很可能导致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因此,在地震区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地震设计规范进行建筑物设计和施工。
2.建筑物震动:即使建筑物没有严重破坏,地震仍然能够引起建筑物的震动。
这种震动会对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设施产生冲击和振动,可能导致设备的故障甚至影响建筑物内部的空间使用。
四、地震对工程进度和成本的影响1.工期延误:地震可能导致工程建设的停工和延期。
一方面,地震后需要对已经建造的工程进行安全评估和维修;另一方面,地震预警系统可能会触发工地的紧急撤离,从而导致工程停工。
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2.成本增加:地震可能导致工程建设的成本增加。
一方面,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地震防护措施,这将增加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地震后需要对已建工程进行修复和维护,这也会增加成本。
五、地震对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地震对工程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地震防护措施,加强对工程施工和设计的监督,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的冲击。
非发震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作者:罗中红任戍明罗永强刘生新刘倩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41期【摘;;要】本文结合三期公租房建设项目,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非发震断层的电阻率、重力密度变化,对非发震断层对工程建筑物基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发震断层对工程建筑稳定性受建筑地基、地基下伏岩体形状及软弱夹层、建筑层数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非发震断层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较小。
但是,当非发震断层伴随着孕震存在时就极其危险,应尽量避免。
【关键词】非发震断层;建筑物;物探;稳定性评价;岩溶The;influence;of;non-seismic;fault;on;the;stability;of;engineering;buildings--;taking;the;foundation;stability;of;the;public;rental;house;of;the;third;phase;of;the;school;as;an;examp leLuo;zhonghong,Ren;shuming,Luo;yongqiang,Liu;shengxin,Liu;qian(1.College;of;mining;engineering,guizhou;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applied;technology,bijie;551700,China)Abstract:in;this;paper,combined;with;the;third;phase;of;public;housing;construction;projects,using;the;geophysical;prospecting;method,through;the;seismogenic;fault;of;the;resistivity,gravity,density;changes;of;the;seismogenic;fault;rock;stability;of;engineering;building;are;analyzed,the;results;show;that;the;seismogenic;fault;by;building;on;the;stability;of;engineering;building;founda tion,foundation;underlying;shape;of;rock;mass;and;weak;interlayer,the;influence;of;factors;such;as;architectural;layers.Generally;speaking,the;non-seismic;fault;has;little;effect;on;the;stability;of;buildings.However,it;is;extremely;dangerous;to;avoid;the;occurrence;of;non-seismic;faults;with;gestational;earthquakes. Keywords:non-seismic;fault,building,geophysical;exploration,stability;evaluation,karst. 1引言近年來,学校新建了各类基础设施,永宁镇组中常见的岩溶、断层和背斜构造及其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已经对大型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结合学院三期公租房建设项目,从多个角度对工程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学校三期公租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内,场地地质构造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部分,地质发展多次升降运动展布,形成北北东向、北东向构造格局。
区域地层区域分布地质图(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7)场地地层主要为杂填土和下伏基岩,其基岩为三叠纪永宁镇组地层,在场地附近有一条北东向隐伏非活动性断层通过,岩溶较为发育。
前人提出断层对场地的地震动有明显的影响,距断层越近的场地震动的放大系数越大。
对于垂直断层,场地的振幅放大效应对称分布,而倾斜断层对其上盘地震动的影响要大于下盘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断层破碎带厚度变化对场地的地震动影响不大,而断层的深度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作用明显[1]。
非发震断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地襄效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随机程度受控于断层自身要素的组合型式及各种外部;条件[2]。
且研究区属喀斯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以碳酸岩为主的地层岩溶地貌发育[3]。
2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在受都匀运动、广西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大影响外[4],其主要受德沟背斜的影响,区内岩浆活动较少,毕节区内出现峨眉山玄武岩。
2.1地层实测剖面图研究区出露地层为永宁镇组(T1yn)地层以及极少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地层,详细描述如下:永宁镇组(T1yn)地层组成了区的基本结构,按岩性不同由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其中在地表主要出露了二段和三段灰岩。
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泥岩等。
第一段:下灰岩段(T1yn1),灰、深灰色薄至厚层灰岩、蠕虫状灰岩,数层厚数十厘米至十余米灰岩中至厚层泥质灰岩。
第二段:泥岩夹灰岩段(T1yn2),灰、黄灰、黄绿及少量紫红色薄至中厚层泥岩,含白云质泥岩,夹杂灰、黄灰、深灰色中至厚层钙质泥岩、泥质灰岩、蠕虫状灰岩及泥质白云巖,有时夹少量鲕状灰岩。
第三段:上灰岩段(T1yn3),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蠕虫状灰岩,具缝合线及层纹状构造。
上部夹少量灰、黄灰色中至厚层泥质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下部含泥质,局部为泥质灰岩或泥灰岩。
第四段:白云岩、溶塌角砾岩段(T1yn4),上部为黄灰、灰色中至厚层溶塌角砾,夹少量泥质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夹白云岩,含泥质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少量溶塌角砾岩及偶夹灰岩或灰岩透镜体。
飞仙关组(T1f):主要为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含砂质页岩。
第四系浮土(Q4x):由坡积物或冲积物于地形低洼处堆积而形成,主要为灰色、褐色含砂质粘土、砂、砾组成,其厚度约在10米左右。
2.2构造研究区主要受德沟背斜的影响,德沟背斜位于毕节市老城以南的兰家湾,东南头步桥、东北梅花山之间地带;处于东经105°;16';27"--;-105°;21'37",北纬27°16'21'--;27°;19';36"之间,呈北东-南西向。
东西约8.15公里,南北约6.7公里,面积约33.5平方公里。
倒天河自西北而东南横穿背斜核部,至流沧桥处改向东北沿该背斜东翼流经师专,到大桥(原小桥)附近转向南流,经化肥厂向东流出该背斜展布区[5]。
3研究方法与过程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因素是多样的如结构形式、层数、地基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鉴于此,本文将只对非发震断层电阻率与重力密度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对三期房进行了高密度勘探,总共布置了两条线,瑞利波勘探3.1高密度电法勘探本次使用的仪器是BJ-YDZ128矿用本安型高密度电法仪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数据成图再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处理,如图3-1、3-2高密度探测利用天然场源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勘探深度大,精度高。
由电阻率类型曲线图和电阻等值线图,以及结合前面地震的勘探结果。
整个剖面上,在深度约为5米处出现高阻地段,推测可能为基岩出露,其长度约为60米,在40米至60米处出现低阻地段,深度约为13米,推测可能存在洞穴或积水。
在地表处也发现了部分低阻,可能为积水所致。
在80米至100之间存在高低阻差异,根据两端岩石,推测可能为岩性分界面。
如图3-1。
3.2瑞利波勘探YTR(D)瑞利波探测仪,设计采用了区区8风24位ADC、嵌入式PC/104工业控制机、EPLD及FPGA等先进技术。
为进一步解决瞬态瑞利波探测技术中的多分量数据采集问题、提取有效瑞利波信号而采取的极化滤波手段、瑞利波层速度分析、进行瑞利波正反演地震模型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是在Windows中。
实现无键盘操作,仪器中的数据文件管理采用WINDOVO5O中的文件管理方式。
进行专业数据软件成图,进一步解译,所成图如下:图3-3、图3-4大地频率测深利用天然场源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勘探深度大,精度高。
增大了深度的探测。
在约20-60米,深度30-40米处的地方出现低阻,可能为溶洞,在60-80米为分界线,左边为高阻,右边为低阻,推测往下可能也为岩性分界点,也可能存在断层。
地震映像图,它可以大致反映地下地层的起伏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整体上地层起伏情况,在侧线约5-20m处出现上凸的波形同相轴,结合反射波和当地施工情况推断可能为工程建设形成的空洞;约50-100m处出现下凹的波形同相轴,推断可能为凹槽或者是破碎带。
附图3-44结果与讨论(1)断层的地震效应是多方面因素组合的结果。
在某种特定的组合型式下,断层能使震害明显加重,在另外一种组合型式下,断层区域的震害也许并不严重,可按一般岩土进行评价。
(2)断层带及两盘上的地面反应还深受下伏基岩形状的影响。
对于具有一定错距的断层在遭受未来地震袭击时,断层带及其上盘、下盘三者的震害程度更是截然不同。
(3)软弱夹层强度低、易发生变形,对建筑物的抗震是一个潜在威胁。
软弱夹层对加速度很敏感,地震波通过软土层时其振动能量衰减较快,表现出消震作用,有其对抗震有利的一面。
(4)与发震断层属同一构造体系,相互配套的断层参与了发震过程,而与发震断层相交的断层虽不属于同一体系,但很可能也参与了孕震,或被触动牵引而重新活动,使得断层带震害有所加重。
(5)非活动断裂对建筑影响较小,没必要专门避开这一地,但当断层破碎带浅埋且破碎时,要求对跨越破碎带的房屋地基与基础设计按不均匀地基来对待,但是当存在孕震的情况下,非发震断层,也是相当危险的,应该避开,以避免地震。
参考文献:[1]刘向峰,王来贵.非发震断层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1):48-50[2]石玉成,陈丙午.非发震断层的地震效应问题[J].西北地震学报,1994,16(1):12-19[3]胡正涛.岩溶地区断层对建筑场地地基稳定性影响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8,07(35):11-12[4]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区调大队.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7[5];莫世江.毕节德沟背斜的构造分析[J].毕节师专学报,1996,第1期:36-39(作者单位: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