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维波,2011)利用GPS资料求解中国大陆应变场的新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江在森;马宗晋;张希;王琪;王双绪【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03(046)003【摘要】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1991~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1998~2000年的观测资料,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或称为视应变场)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并简要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应变速率值高,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8. 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总页数】7页(P352-358)【作者】江在森;马宗晋;张希;王琪;王双绪【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相关文献】1.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J], 杨国华;李延兴;韩月萍;胡新康;巩曰沐2.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J], 许志琴;张泽明;刘福来;杨经绥;唐哲民;陈世忠;柴耀楚;李天福;陈方远3.用GPS资料揭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运动 [J], 孙建中;杨少敏4.用GPS测量数据模拟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 [J], 帅平;吴云;周硕愚5.近10年来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 [J], 唐红涛;张晓亮;张希;蒋锋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GPS资料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模型确定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场王泽民刘经南伍岳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建立科学台理的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图像,是现代地壳运动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相关的地掌研究以及正在进行的三网联合平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近十年来我国先后建立的多个大规模高精度GPS地壳形受监洲网费科,采用球面非连续变黟分析(DD^)模型,以C-PS观测得到的速度值怍约束,拟合出了中国大陆现夸地壳运葫的速度场.它不仅客观地描述了地壳运动的刚性成分,也客观地描述了块体内部的变形.该速度场模型较地质构造速度模型.高散点速度模型,刚体转动速度模型、配置瓤台速度模型等有明显的优越性.r、,rf一关键词:GPS球面非连续变形分析(锄埘)地壳运萌速度抒中国大陆1.引言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图像,是现代地壳运动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相关的地学研究以及正在进行的三网联合平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丁国瑜等根据板内各块体的新构造变形和大量活断层的位移资料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图像(丁国瑜等,1991)。
但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PS技术在数千公里范围内达到了101的相对精度,并且在中国大陆已测定了相当数量的GPS站点的多期成果,据此可推算出这些点的现今运动速度,这就必然提出了如何科学地建立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的问题.以便为地质、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等的研究服务.’并为建立和维持高精度大地测量基准框架提供必要的保障。
刘经南、朱文耀、周硕愚等最早以离散点的形式给出了GPS速度场结果。
但是对于没有GPS测站的区域仍然无法确定其地壳运动速度。
后来刘经南等把中国各亚板块与全球大板块类比,给出了刚体转动形式下的速度场模型。
显然这种模型过于理想,代表性较差(因为板内形变的量级和整体运动量级相当),而且每个亚板块上还必须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测点才会有解,使得部分地区因缺少GPS测站而无法求得地壳运动速度。
利用GPS形变资料研究天山及邻近地区地壳水平位移与应变特征王晓强;李杰;Alexander Zubovich;王琪【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07(29)1【摘要】以天山及邻近地区的230个GPS观测站长期水平运动速率为基础,计算并绘制了该地区GPS站速度场及地壳水平应变场分布图,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以欧亚板块为参考基准的背景下,天山及邻近地区GPS速度场表明,天山地壳缩短方式由南向北,以东经77°±1°(北纬38°~42°)为界向两侧逐渐递减;同时表明,板块的推挤作用力随着天山的褶皱变形减小相应趋缓.天山及邻近地区的主压应变方向分布近北北西向,基本与天山山体走向正交.反映了在印度板块碰撞推挤的强烈构造运动影响下天山及邻近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其最大剪应变场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北天山的吉尔吉斯斯坦依赛克湖附近;南天山伽师与帕米尔弧形断裂交会地带.整个地区多年来的地震震中分布,反映了该区域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地带.【总页数】7页(P31-37)【作者】王晓强;李杰;Alexander Zubovich;王琪【作者单位】中国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中国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Research Station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ses in Bishkek Kyrgyzstan,720049;中国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7【相关文献】1.用GPS资料分析渭河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特征 [J], 戴王强;王庆良;冯希杰;赵小茂;任隽;王凤2.南天山-帕米尔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与应变场分布 [J], 李杰;王琪;王晓强;帕尔哈提;刘代芹;朱治国;蒋靖祥3.利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J], 牛之俊;游新兆;杨少敏4.利用GPS资料分析南天山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 [J], 党亚民;陈俊勇;张燕平;宋眩;蒋志浩5.利用GPS形变资料确定地壳形变的应变特征 [J], 党亚民;晁定波;许才军;赵少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震学方法的中国地壳应变场研究地壳应变是地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中国地壳应变场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基于地震学方法,对中国地壳应变场进行研究。
1.引言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壳应变正是地震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地壳应变显著。
因此,研究中国地壳应变场对于了解地震活动规律、提高地震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地震学方法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通过地震波观测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运动的特征。
地震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仪器和观测技术等。
通过地震学方法可以研究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路径,从而间接推断地壳运动中的应变变化情况。
3.地壳应变场的观测方法地壳应变场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GPS测量、重力变化观测、地磁变化观测、形变观测等。
其中,GPS测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高精度地测量地壳运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通过连续观测多个测点的位置变化,可以建立地壳应变场的空间分布图,进而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
4.中国地壳应变场的研究进展在中国,广泛开展了地壳应变场的研究工作。
通过GPS测量,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地壳运动速度场和地壳应变场。
研究发现,中国地壳应变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时空变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地壳应变场具有不同的形态,这与地震活动的特点密切相关。
5.地震活动与地壳应变场的关系地震活动与地壳应变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地震前后地壳应变场会发生显著变化。
地震震源附近往往出现较大的地壳应变,而远离震源区的地方则呈现较小的变化。
通过对地壳应变场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判断地震活动的可能性,为地震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6.中国地壳应变场的意义与挑战研究中国地壳应变场对于地震预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壳应变的持续观测,可以监测地壳运动的活动程度,及时预警地震灾害。
用GPS分析天山现今地壳变形与应变率场王伟;杨少敏;谭凯;赵斌;黄勇;张彩红;王迪晋【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4(034)003【摘要】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 ~2013年和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3年的GPS区域网观测资料,并结合境外天山、帕米尔等地区公开发布的速度场结果,获取整个天山及邻区较为完整的地壳运动图像以及应变率场分布特征.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现今应变率场分布的整体特征与该地区长期的地质构造背景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天山以近南北向挤压缩短变形为主要特征,主压应变率由其西段(77°E附近)的约45×10-9/a,逐渐降至东段(86°E附近)的约10×10-9/a;2)天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缘逆冲断裂带及其北侧的阿莱山脉附近为面压缩区,主压应变率约为(50 ~60)×10-9/a,面膨胀率约为(40 ~50)×10-9/a,与已有GPS剖面观测到的该区域(10 ~ 15)mm/a的地壳缩短速率十分一致;3)与塔里木盆地相邻的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38°N附近),其现今地壳活动、应变率场分布与该地区目前处于拉张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一致性,主应变率和面膨胀率显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拉张变形,拉张应变率约为(10 ~20)×10-9/a,方向为近东西向;4)最大剪应变率结果显示天山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剪切变形,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对应于西南天山的帕米尔北缘逆冲断裂带附近,幅度最大值约为40×10-9/a;5)另一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位于天山西部(78°E附近),幅度约为30×10-9/a.【总页数】6页(P75-80)【作者】王伟;杨少敏;谭凯;赵斌;黄勇;张彩红;王迪晋【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7.1【相关文献】1.用GPS研究南天山(伽师)地区现今地壳变形 [J], 王琪;丁国瑜;乔学军;王晓强2.用GPS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现今应变率场 [J], 王伟;王迪晋;陈正松;乔学军3.利用GPS资料分析天山现今地壳缩短速率 [J], 王伟;杨少敏;谭凯;赵斌;黄勇;张彩红;王迪晋4.基于GPS研究天山西南地区现今应变场特征 [J], 李杰;刘代芹;王琪;王晓强;帕尔哈提·再努拉5.基于GPS应变、地震应变率与震源应力场对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 [J], 潘正洋; 邵志刚; 周云; 王洵; 解孟雨; 艾萨·伊斯马伊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GPS复测结果计算地应变
吴云;帅平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9(015)001
【摘要】详细地叙述了用GPS和应变数据计算地壳水平速度和水平应变率的方法,这一方法满足变形协调性条件。
用全国和大华北地区GPS网的多期观测数据进行了试算,获得了一系列地壳水平运动和应变率场分布的图像。
根据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GPS能够有效地监测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信息;(2)所述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其计算结果比直接测量结果提供了更多的有关现今地壳运动和形变的信息。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吴云;帅平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27
【相关文献】
1.由GPS站点速度观测误差引起的应变率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 [J], 朱守彪;石耀霖
2.用GPS位移资料计算应变方法的讨论 [J], 石耀霖;朱守彪
3.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由GPS观测计算地应变率的误差分析 [J], 朱守彪;石耀霖
4.GPS应变率场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J], 王静
5.华北部分地区水平变形的力学机制──三维有限单元计算和GPS复测结果的分析[J], 黄立人;马青;郭良迁;宋惠珍;刘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GPS时间序列获取中国大陆微动态应变场敬少群;王佳卫;吴云;周硕愚;施顺英【期刊名称】《地震学报》【年(卷),期】2006(28)5【摘要】基于中国大陆GPS观测在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获得的站点位置,由三角形法通过反演逐年推算中国大陆年微动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年微动态应变场大致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部地区存在方向大体一致的年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方向自西向东、由近南北向转为北东向,与近代应变场的方向一致,表明西部地区变形主要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推进和西伯利亚地块相对南推形成的,且整体上仍是新构造运动的继承;东部大部分地区不存在年主应变的优势分布方向.年最大剪应变在不同地区差别很大,变化范围从4.13×10-8~7.0×10-10,总体上西部大于东部.同一区域年最大剪应变的多年变化表明,西部变化大,东部变化平缓.年面膨胀显示,研究区大部分为压缩区,且同一区域的多年变化平缓.【总页数】7页(P478-484)【作者】敬少群;王佳卫;吴云;周硕愚;施顺英【作者单位】中国长沙,410001,湖南省地震局;中国长沙,410001,湖南省地震局;中国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武汉,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7【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的GPS速度场、地块运动与应变场 [J], 黄立人;张培震2.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J], 杨国华;李延兴;韩月萍;胡新康;巩曰沐3.利用GPS资料求解中国大陆应变场的新方法 [J], 段维波;吴云;陈慧杰4.利用GPS资料求解中国大陆应变场的新方法 [J], 段维波;吴云;陈慧杰5.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J], 江在森;马宗晋;张希;王琪;王双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