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物质的存在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7.42 MB
- 文档页数:43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含义创造者继承者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续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阶级属性讲是关于无产阶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对象和内容讲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目标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学说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本立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与发展批评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与苏联、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与发展济学学社会主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显著特征)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指引着人民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及其存在形态近代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第一性(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同一性(正确认识)可知论不可知论物质观物质和物质范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及其存在方式——马原简答物质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出发点。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能够通过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来认识和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被视为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割的,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并通过普遍联系和相互关系来构成世界。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还是社会中的物质实体,都是以一定的运动方式存在于世界中的。
物质存在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的存在方式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进行讨论:物质的形态和物质的运动。
首先,物质的形态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
在自然界中,物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这些形态与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其次,物质的运动是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流动。
物质的运动是普遍存在的,包括微观层面的分子运动和宏观层面的物体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运动可以使物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物质存在方式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形态和运动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形态决定了其运动方式,而物质的运动又能够反作用于其形态。
通过物质的运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促使物质的发展和演变。
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例如,固体的分子运动较小,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固定;液体的分子运动较大,分子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气体的分子运动则更加剧烈,分子之间几乎没有固定的相对位置。
在社会中,物质的形态和运动方式也相互作用。
社会中的物质实体经过人类的劳动和改造,从而改变了其形态和运动方式。
例如,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商品,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并使其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概念之一。
物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通过其形态和运动方式来表现。
物质的形态和运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物质的存在方式。
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物质: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人脑的机能(本质上看),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来看)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存在的,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相对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某种稳定状态.一:某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没有发生位移。
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它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的特点。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具有三维性的特点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
含义:一:人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
二: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
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认为认识和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先验论: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认为认识先于客观事物和实践。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它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物质具有客观独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和物质的规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物质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们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是有限度、可感知和可改造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是存在的唯一形式,即真实的,即物质世界,物质是感觉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物质的本质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包括无数的物质形态、性质和规律。
然而,在这种多样性之中,物质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它是以一定的规律和规则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物质的发展物质的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之一。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的发展是底层决定上层的。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等都是物质的发展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的内因是物质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物质的外因是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不断变化和斗争的推动来实现的。
三、物质的规律物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来揭示和掌握。
物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规律。
物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等。
生产规律是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所独有的规律,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规律是指反映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规定。
科学规律是揭示科学研究活动中普遍性规律的规律,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中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马原理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指物质的形态、状态、性质等方面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物质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客观的、独立于意识的存在,具有客观真实性。
物质存在方式的研究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存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的形态: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
在自然界中,物质可以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等形态。
不同形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运动方式。
物质的形态既受其分子结构和组织状态的影响,也受温度、压力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低于0摄氏度则会转变为固态,高于100摄氏度则会转变为气态。
2. 物质的状态:物质存在于不同的状态中。
物质的状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
固态的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大;液态的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较弱;气态的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弱;等离子态的物质则具有高度离子化的特点,电荷数量与带电粒子数量相等。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存在方式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化学反应能力、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倾向等。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和变化。
4.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性质与其组成有关。
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如氧气、氢气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分子(H2O)、二氧化碳(CO2)等。
物质的组成决定了其性质和行为。
5. 物质的发展变化:物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物质通过不同的过程和规律发生着变化,包括物质的生成、转化和消失等。
这些变化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如分子结构、化学成分等,也受外部环境的作用,如温度、压力等。
马原复习重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这是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倾向。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世界观从古至今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比如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
(2)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神创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思想基础是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③从19世纪30年代起,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这三次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物质的存在形态★★★★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a.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d.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对静止的基本含义①含义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事物变化中的质的相对稳定性,指事物质变之前的量变状态,即当一事物尚未转变为他事物时,该事物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二是指在描述事物的运动时,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其空间位置还没有发生变动,就说该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②意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相对静止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这也就意味着,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也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