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的变迁史》结题报告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建国75年荆州的发展史作文荆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在建国的 75 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小时候,爷爷常跟我说起过去的荆州。
那时候,道路狭窄,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出门基本靠走,家里条件好点的能有辆自行车,那都算是稀罕物了。
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去城里办事,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门,走个几十里路,到了城里天都快黑了。
当时的荆州,经济以农业为主。
人们大多守着自家的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种植的农作物也很单一,就是些水稻、小麦啥的。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住的房子呢,多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得摆上几个盆接水。
建国初期,荆州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后来慢慢有了一些小型的工厂,可生产的也都是些简单的日用品。
但就是这些小小的工厂,让人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荆州迎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这片土地,荆州的发展开始加速。
道路逐渐变得宽敞平坦,柏油路、水泥路代替了过去的泥巴路。
交通工具也丰富了起来,摩托车、三轮车、公交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城市的建设也日新月异。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商场、超市越来越多,人们购物也更加方便。
以前买东西都得去赶集,现在家门口就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商品琳琅满目。
教育方面的变化更是让人欣喜。
以前的学校,教室简陋,桌椅破旧。
如今,学校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孩子们不仅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再说说荆州的旅游业。
荆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前因为宣传不够,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
现在可不一样了,荆州加大了对旅游的开发和宣传力度,古老的城墙、神秘的楚王陵、美丽的洪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还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荆州的历史文化。
交通的发展也是荆州巨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以前出远门只能坐绿皮火车,速度慢,环境差。
乡土历史结题汇报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做一份乡土历史结题汇报发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我的团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重大的历史研究任务,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激动。
在这里,我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分享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对乡土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乡土历史是指研究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农业生产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乡土历史研究受到了重视不足,导致了大量珍贵的乡土历史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整理和研究。
因此,我们决定开展一项乡土历史研究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揭示乡土历史的真实面貌,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我们首先对各地的历史档案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寻找与乡土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多个乡村地区,与当地的村民和长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乡土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乡土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乡土历史是一座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
通过深入研究乡土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家园的眷恋。
同时,乡土历史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下的种种问题。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点。
例如,在某地区,我们发现了一种古老的土地祭祀仪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村民们会在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这种土地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承载了当地人民对土地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而在另一地区,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传统民俗表演,它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沙市近代发展背景下的建筑演变作者:靳雪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以沙市的近代历史变迁为主要线索,探索历史发展引起的经济变革和建筑的发展状况。
1840年到1949年这段近代历史中的建筑发展分成起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做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沙市历史;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开埠沙市位于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座倚江汉平原。
原为湖北省辖市,现在是荆州市的中心城区。
近代以来,建筑类型主要有:市政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园林建筑等。
商业建筑在经济的推动下快速发展。
中山大马路两旁的商铺,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大都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方法,但商业种类多样,有银楼、票号、典当行等现在依然存在,而被运用于现代商业。
商业文化的迅速发展促使一些会馆建筑的产生,以供商人交流、聚会、娱乐。
主要类型包括:十三帮会的会馆、文人的聚集场所以及戏台。
沙市近代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它的建筑的发展。
所以,沙市近代建筑的发展时期大致上分为起始期、发展期、繁荣期和凋零期。
就各个时期的典型建筑,做了以下具体介绍。
一、起始期沙市概况及建筑发展(一)公共建筑1.沙市海关沙市海关楼,建于1910年左右,单层建筑,采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四坡顶,平面和里面构图基本属于我国传统对称布局。
砖混结构,建筑材料仍然使用砖木等我国传统材料。
2.税务司楼同一时期,建在海关楼旁边。
但建筑风格完全不同。
税务司楼采用了明显的西方建筑风格,门窗的样式等细部构件也采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局部结合中国传统建造方法。
立面上也是对称布局,四坡顶。
(二)商业建筑1.老同震银楼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浙江籍商人童澄海出资建于沙市中山路。
建筑高三层四楣,总18米,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
银楼整体上采用西方风格,各层的门窗及阳台装饰都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和柱式。
建筑立面为对称布局,两端刻着诚信经商的商联。
它在当时算得上我国商业建筑的典范。
而如今,一层被用于现代小商铺,二三层由于遭受破坏较严重,已无法使用。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线承载着中国九成以上的货物和七成以上的煤炭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长江的支流之一,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一直备受关注。
近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有效防洪、保护生态环境、维护长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沙市河段的地理概况长江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中游干流的枝江至宜昌段,全长约120公里,是一个湖沼交错的平原地区。
沙市河的发源地在湖北省钟祥市,流经荆门市、京山市、宜昌市等地,最终汇入长江。
河道两侧地势平坦,水域广阔,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貌。
1. 水位变化近年来,长江沙市河段的水位有着明显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水文情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河段水位有时偏高,有时偏低,给沿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特别是在汛期,水位的突然上涨对当地的农田和村庄造成了严重损失。
2. 河道漂移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漂移情况较为普遍。
由于江水的冲刷和冲淤作用,河道的位置和形态经常发生变化。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河道移位导致的淹没和退化现象。
这不仅加大了防洪工作的难度,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 河床淤积由于长年的冲刷和泥沙淤积,长江沙市河段的河床出现了严重的淤积现象。
这不仅使得河道的航道变浅,对船只的通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当地的灌溉和供水工程。
1. 自然因素长江沙市河段位于中国的丘陵湖泊平原区,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高湿,水文情况较为复杂。
繁多的气候和水文变化因素,使得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较为频繁,随之带来了水位、河道漂移、河床淤积等问题。
2. 人为因素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乱堆乱放以及非法采砂等行为,都对河道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工程影响长江沙市河段涉及的沿线城市和乡村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例如河道疏浚、水库建设等。
研究性学习《什刹海的历史与今天》结题报告这个学期,我们小组的成员以“什刹海的历史与今天”为题目,以“九门小吃”“烟袋斜街的历史与发展”“独具特色的酒吧”为子课题,进行了研究。
我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外出进行实地考察并采访、在校园内以及什刹海周围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亲自学习并制作老北京小吃等等。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现在的人们普遍对北京小吃的看法,为小吃店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探索了烟袋斜街的历史,走访了古时名人的故居,同时我们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摸索着前进,虽然有些时候大家会出现分歧,但最终大家还能统一意见。
这让我们最终理解到了团队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学着处事圆滑。
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机会,而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坚持、努力和勇气,才能铺展出一条成功的路。
2008年 11月 8 日(周六)9:00~13:00,我们首先来到烟袋斜街。
漫步于这条曲折、静谧的街道上,欣赏着街旁鳞次栉比的商铺,有卖唐装的,有卖印章的,还有卖文化衫的,时而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时而自行车骑过时留下的一串铃声,使这条古巷既闲适安静又不失生活的情趣。
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烟袋斜街的风貌,更通过采访商铺老板的方式了解了这条古街在近些年的变化。
这次活动锻炼了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使组员里了解到如何向他人礼貌询问等。
顺着古巷走,我们来到什刹海畔,阵阵秋风吹来,什刹海的秋风少了几分寒冷,而多了丝丝清婉温柔。
在欢声笑语声中,我们来到九门小吃。
在这里,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小吃弄得目不暇接。
我们边向服务人员询问,边点了一些小吃。
通过询问和品尝,我们对北京小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后来郑尧还向九门小吃的师傅学习如何制作驴打滚。
做驴打滚的时候,虽然弄得满身都是黄豆面,但大家非常兴奋。
这项活动使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了北京的小吃文化并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荆州沙市区的故事1. 前言荆州沙市区位于中国湖北省荆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本文将介绍荆州沙市区的历史背景、风景名胜、文化底蕴以及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带你全面了解这个迷人的地方。
2. 历史背景2.1 荆州沙市的起源荆州沙市区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相传荆州是夏朝的初代君主禹的封地。
而沙市这个名称则始于南朝宋时期,当时沙堤建成,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得名“沙市”。
2.2 荆州沙市的历史事件荆州沙市区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在荆州的事迹。
刘备定都荆州,治理有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此外,荆州还曾是九江起义的策源地,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风景名胜3.1 炎帝陵炎帝陵是荆州沙市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的陵墓。
炎帝是上古时期的传说中的帝王,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炎帝陵景区环境优美,古迹众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3.2 堵漏山堵漏山是荆州沙市著名的自然景观,山势壮观,被誉为“巴国第一山”。
山上有奇石、峰洞、流泉等风景,是一处旅游胜地。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山水画家前来取景。
3.3 荆州博物馆荆州博物馆位于沙市区,是一座以荆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荆州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发展。
博物馆还组织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是一个深入了解荆州文化的好地方。
4. 文化底蕴4.1 荆州文化荆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包括诗人李白、刘备、诸葛亮等。
荆州的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传统的荆州豫剧等艺术表演形式仍然受到广泛关注。
4.2 荆州美食荆州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亮点。
这里有豆皮、脆皮烧鸡、荆州热干面等特色小吃,口感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品尝当地美食是了解荆州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5. 现代发展荆州沙市区近年来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交通便捷。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结题报告佳一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研究课题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指导教师萧红组长刘禹含组员滕继辉,张昊,苏景润,于金泓,孔祥鉴,李春博班级高二八班佳木斯一中2011年7月结题报告:一开题报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交通,社会的发展又与我们息息相关,那它们二者又存在什么关系呢,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及汽车的普及,新技术革新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道路交通业出现了新的特点。
本次研究将对当前道路交通业的发展状况、趋势及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探讨。
二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让人们了解交通对经济的影响,“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只有交通发达经济才能真正发展起来,交通运输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 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布局。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卓有成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同时,快捷方便的交通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占有突出地位,一地区的交通状况直接提高或降低工作的效率。
城市是交通网络上的枢纽,城市交通的滞塞与通畅,不仅左右着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地区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运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内容 :从交通变化看社会变迁的研究四课题研究步骤 :1 、了解我国古代的交通的建设2 、了解我国交通对经济文化国防的影响3 、了解建设发言通的重要意义4 、上网,查阅图书了解相关资料5 、写论文五课题研究方法 :1(通过调查问卷2.上网查询3.实际访问六预期成果 :能够通过这次研究学习使现中学生更了解交通与社会的关系的情况,明白交通重要性。
七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2011-7-20:全体小组讨论,确定课题。
厂厂二:历史地理第十三辑湖北沙市地区河道变迁与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本文通过数百个地质占孔的岩性分析,圈绘了埋藏于沙市地域滩面下古沙洲群的平面分布》F利用地形地貌资料,标示出了五条自代堤的走向与排列,同时还采用大量考古成果、文献资料及野外取样进行室内的测定等断代分析,综合时空研究结果认为:(1)沙市河段在距今约5000年以来,均为多汉分流的弯道,且由该地区西北向东南迁移。
(2)河床南迁,北部洲滩淤长,从新石益时代的原始人起就随江步步南迁,先后经历了北部、中部、南部区的三个开发阶段$(3)自春秋战国□来,江汉平原西部的经济中心区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纪南城-江陵一'沙市e产生转移的诸因素中,除人为作用外,河流的变迁带来较为深远的影晌,甚至有时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一、沙市地质地貌特征'沙市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部的荆江北岸,西与荆州古城毗邻,南与荆江分洪区仅一江相隔,是二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城。
沙市地域范围北起长湖、南接长江、东临江汉平原至荆州的江湖滩地用积128.3平一方公氣平而形态冇似W状。
酝地处止荆江三角淋的顶部,是长江中下游成滩於耳的堆区之八•魅若人诜的卄发与反價影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地质地貌的三大特征。
(一)古洲群密布诊区地属我国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帶的江汉沉降区(或称云梦沉降区)。
自第四纪以来,地壳以沉降为主,沙卵石堆积厚达ioo米左右。
自全新世以来,随荆江三角洲的发育,多汉分流与泓道南迁,形成大大小小的沙崗敢布,通过数百个地质钻孔资料的岩性分析•按砂层顶板25米(黄海高程)圈绘的洲滩仝布图见图4洲群自荆州城东呈放射状向下游展布,按相对密集的洲群尚可划分为四条洲滩系列,其中有五条主要分流水道栢间。
1.古洲群:有G)杨泗洲——长轴近东西向展布,与第一条自然堤的上段大体乎行,部分与汉沙公路线段在平面上投影相交.顶高为24.7米。
(2)周良玉桥洲一沿雷家均、福利院、周良玉桥、印台一线砂洲群密集,规模较大,顶高25”2〜27.3米,组成一条大体沿西干渠走向的砂质境岗带。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崇明岛以南形成长江沙市河段,河道长度56.3公里,主要河流有大桥河、跑马涧等。
该河段流域面积较小,坡度陡峭,水流湍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洪涝灾害和滑坡事件。
本文通过对该河段的水文数据、历史洪水事件和卫星影像分析,探讨了其近期河道演变情况。
一、水文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沙市河段的水文数据,可以发现该河段的径流量和水位都存在较大的波动。
其中,2005年和2010年分别发生了较大的洪水事件。
2005年6月3日至7日,该河段发生洪水,最高水位达到9.71米,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2010年8月7日至9日,该河段再次发生洪水,最高水位达到7.32米,但洪峰流量仅为历史最高水位的一半。
二、历史洪水事件分析长期以来,沙市河段一直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
对于该河段历史洪水事件的详细记录,可以追溯到清代。
其中,1954年和1998年分别是该河段的重大洪灾事件。
1954年5月5日至6日,该河段发生洪灾,致使11个村庄受灾,100余人死亡。
当时,大桥河发生了震波,泥沙猛涌而来,形成堰塞湖。
1954年洪灾后,政府开始修建各种防洪措施。
1998年,中国南方大暴雨,长江水系多地洪峰同时涌至。
7月12日至16日,该河段发生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73亿。
当时的洪水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导致河道的严重淤积和断面变窄。
此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包括加强水文监测、提高防洪水位、开展河道整治等。
三、卫星影像分析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河道演变的监测与研究也更加便捷和准确。
通过对沙市河段近期的卫星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情况:1、河道淤积严重。
从卫星影像中可以看出,该河段的河道淤积严重,尤其是大桥河段和港口河段。
河道淤积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泥沙淤积和人类对河道的损害等原因导致的。
2、河道断面变窄。
由于历次洪涝灾害的冲击和沉积物的堆积,该河段河道断面不仅变窄,而且形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也是中国第一大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境内,是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流域辐射范围广阔,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因此长江河道的演变对于中国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江沙市河段作为长江河道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河道演变情况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
长江沙市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是长江水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也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情况备受关注。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沙市河段沿岸的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建设都在不断扩张,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利用变化直接影响了长江沙市河段的水文情势和水沙输移条件。
河道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和冲淤平衡的破坏,水沙输移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了河道的侵蚀和冲淤,增加了河流的泥沙含量,加剧了河流的泥沙淤积,影响了河道的畅通和生态环境。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还受到了自然因素的影响。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范围广阔,流域内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差异较大。
近年来,长江流域出现了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例如暴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造成了一定影响。
暴雨引起的洪水会加剧长江沙市河段的侵蚀,而干旱则会加剧长江沙市河段的冲淤。
自然因素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还受到了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长江河道的演变直接影响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导致了河流的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河道的淤积和侵蚀导致了水文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了长江沙市河段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剧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沙市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受到了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共同影响。
要有效应对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演变,需要综合考虑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长江沙市河段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沙市的变迁史》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坎坷荆棘,是多少中华儿女用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汗水换来得,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今天。
改革开放三十年,沙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
国民经济实现了飞跃的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这三十年,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也是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的时期。
二、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作为新一代的沙市人,通过了解沙市的变迁,看到未来——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更加辉煌。
三、课题组人员组成
组长:余国铖
组员:胡弦、陆宽宇陆艾欣刘尧、朱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要想切实的了解到沙市的巨变,那么就必须深入了解沙市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这样才能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地记录沙市变化的伟大历程。
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分头采访,各个击破,统一汇总。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第一阶段:实地考察,访问了解新沙市新形象
2、第二阶段:查资料,了解沙市的历史背景及变迁
3、第三阶段:讨论研究,提出方案及建议
4、第四阶段:完成结题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1、沙市概况:
沙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全区国土面积492平方公里,人口61.04万,有汉、回、满、蒙、苗、朝鲜、壮、土家、维吾尔等28个民族;荆州市城区工业、商业、交通、邮政、电信、金融的主体分布在沙市区,是荆州市人流、物流和信息的中心。
2、历史情况:
早在五六千年前,沙市就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有“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存,沙市的先民据此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期,沙市曾是楚国都城郢的外港,初称“津”,意即长江渡口。
至唐代,始称沙头市,简称沙市,意为古长江与沮漳河、夏水之间三角洲顶端的市镇,是著名的鱼米市场。
明中后期,沙市商业、手工业渐趋发达。
《广阳杂记》称:“沙市明末极盛,列巷九十九条,每行占一巷,舟车辐辏,繁盛甲宇内。
”号称“三楚名镇”,已成为当时长江沿岸著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
咸丰年间,沙市为湖北中西部货物和粮、盐总汇,全国十余省、市的商人在沙市组织的行会有十五六个之多。
3、地理情况:
城区设中山路、解放路、胜利街、崇文街、朝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辖10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设立新、关沮两个乡,锣场、观音垱、岑河三个镇,辖4个社区居委会、80个村民委员会,573个村民小组;代管省畜牧良种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沙市以其经济发展之快、名优产品之多、城市建设之秀、文明卫生之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明星城市。
沙市处于江河湖网之中:北临长湖,最高水位33.29米;南靠长江,最高水位45.22米。
沙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无霜期长
达230-270天,年降雨量一般在958-1325毫米之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沙市一直是长江中游工商名城,川湘鄂豫经济纽带。
她依托江汉平原,经济腹地广阔,市场辐射面广,商品集散量大,物畅其流,商家云集。
沙市地处湖北省经济“大三角”(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宜昌、三峡)主轴线的中心点,在全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沿边向沿江及中西部推进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格局中,具有北下南上承东启西的地缘区位优势。
4、民生情况:
长江经济开发带中的十大新型港口之一的沙市港,属国家二类通商口岸,可停泊5000吨级客货轮,年吞吐量800多万吨。
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沪蓉高速公路和318国道横跨东西,汉宜高铁、湖北襄樊至沙市和沙市至湖南常德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荆州长江大桥已经建成通车。
荆沙铁路与焦柳铁路连接一体,货物运输通达全国各地。
沙市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枢纽节点和区域信息中心所在地,现代化通讯体系完备,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和省内二级通讯干线在境内交汇通过,IP网为目前湖北省仅有的三级接点,可直达世界各地。
城区街面宽敞、林荫夹道、花团锦簇。
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园林绿化、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公众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完备。
5、经济建设情况:
作为湖北省老轻纺工业基地,沙市工业存量厚实,产品市场广阔。
活力28洗衣汾、沙隆达农药、荆江热水瓶、鸳鸯牌床单、摇臂钻床等一批国家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市场。
全区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机电汽配、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材家具、食品饲料五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城区工业与乡镇企业竞相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兴区、商贸活区”战略,坚持以开放型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民营化,初步形成了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的现代商贸新格局。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6、文化医疗建设情况:
辖区内有群众艺术馆1个,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文化宫1个,青少年宫1个,公园6个,新华书店4家,影剧院2家,电视台2家,有线电视台1家,广播电台1家,报社4家,许多作品在全国、省、市各项文化竞赛活动中获奖。
体育项目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运动场馆绝大部分对群众开放,以休闲和健身为主要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1所,在校学生7.95万人,幼儿入园率、学前一年级教育普及率和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均达100%,中考成绩连续十年居全市第一,高考成绩连创历史新高。
全区已形成以综合医院为主、社区卫生为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009年综合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区所有街道、乡镇。
沙市积淀着融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地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就是楚国的都城外港。
现存的元朝佛教圣地章华寺、明代万寿宝塔是沙市历史文明的典型记载。
周梁玉桥文化遗址、鸡公山文化遗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居住过的江渎宫,映现着沙市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市区外有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古城,有历经20个楚王、长达411年的楚都纪南城,有位居全国十大博物馆之列的荆州博物馆,还有唐代建筑玄妙观、开元观、太晖观等大量人文景观。
在城郊有正在发掘的天星观古墓群,有正在开发之中的凤凰山度假村。
目前,集沙市、荆州旅游于一体和揽沙市至张家界、三峡、清江等周边景区
旅游于一线的旅游业方兴未艾,展示了繁荣假日旅游经济、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的广阔前景。
八、课题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沙市人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建设和发展成就,谱写了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华美篇章。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发展形式,加快推进工业兴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2007年辖区生产总值150亿,是1978年的29倍。
人均GDP由1978年的352元增加到2007年的8091元,增长23倍。
工业化进程加快。
通过一系列改革,企业活力不断迸发,尤其是2003年确立“工业兴市”战略以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根本性改观,实现了由相对薄弱向全面提升的历史性跨越。
交通更加便捷。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水平的跨越。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正式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实现了由相对滞后向繁荣进步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城乡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形成了沙市老姨妈精神,98抗洪精神,“人链”精神,涌现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
九、遗憾和思考
沙市的经济虽然有所提升,但相对其他发展较好的城市速度显然逊色不少,所以近代沙市的经济是较为失败的。
关键在于政府对经济采取的政策,如果政府与民众协调配合,顺应经济潮流,抓住机遇,沙市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